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绿僵菌防治椰心叶甲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椰心叶甲是近年来传入我国的危险性有害生物,严重危害椰子、槟榔等棕榈科植物,利用昆虫寄生真菌绿僵菌防治椰心叶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绿僵菌的分类现状、对椰心叶甲的入侵机理、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应加强对高毒力绿僵菌菌株的筛选,在防治害虫时尽量减少温湿度、紫外线等对绿僵菌防效的影响,并尽量避免与防治真菌病害的杀菌剂接触,以提高绿僵菌对椰心叶甲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槟榔种植户在防治重要害虫椰心叶甲时,水平不稳定、防治方法不得当的现状,根据多年来在槟榔上防治椰心叶甲的实践和研究,提出槟榔重要害虫椰心叶甲绿色防控技术规程,规定了防治过程中寄生蜂、生防菌及绿色农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农技人员及农民防治椰心叶甲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高毒力绿僵菌菌株用于防治棕榈科植物害虫椰心叶甲的菌剂,从椰心叶甲为害严重的地区采集椰心叶甲僵虫,分离到16株疑似绿僵菌菌株。测定上述菌株对椰心叶甲成虫和四龄幼虫的致病力,从中筛选2株毒力较高的菌株CM1601和HK1304。CM1601对成虫和四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4.1、3.9 d,HK1304为4.4、4.2 d。经进一步毒力试验发现,菌株CM1601和HK1304对椰心叶甲的毒性随着孢子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当浓度分别上升到1.0×10~8、2.5×10~8孢子/mL时,菌株对椰心叶甲致病力达到峰值。通过对菌株CM1601和HK1304的ITS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两菌株分别为金龟子绿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蝗变种。研究筛选得到的高致病力绿僵菌菌株为椰心叶甲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4.
在国家科技部 ,广西科技厅和我国驻泰国大使馆科技组的积极协调和帮助下 ,广西赴泰国木薯品种交流考察团一行五人应泰方的邀请于 2 0 0 1年元月 7日- 1 6日在泰国进行了考察交流和学习。在泰国期间 ,考察团按考察计划和任务考察了农业部大田作物研究所 ,罗勇大田作物研究中心 ,泰国木薯发展研究所及其培训中心 ,纳空拉是码大田作物研究中心 ,普拉金布里农业试验站。此外 ,还拜访了国际热带农业中心亚洲部和泰国农业大学农—工实验室 ,圆满完成了这次考察任务 ,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1 基本情况泰国位于亚洲中南部 ,相当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  相似文献   

5.
通过调查广西梧州市大王椰子椰心叶甲的发生原因和危害特点,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以有效地预防椰心叶甲在园林绿化中的发生,有利于保护棕榈科植物的绿化成果和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6.
椰甲清淋溶性粉剂挂袋法防治椰心叶甲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针对被我国大陆列为禁止入境的植物检疫危险性害虫椰心叶甲在广东和海南的危害情况,探讨了椰甲清淋溶性粉剂挂袋法防治椰心叶甲技术的可行性,指出常规防治方法局限性较大,而甲清淋溶性粉剂挂袋法则具有操作简单易行且适于潮湿多雨的南方地区应用等特点,同时介绍了该防治方法的防治药剂和控释药袋、技术操作要点以及推广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绿僵菌相容性杀虫剂筛选及混用防治椰心叶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6种常用杀虫剂的常规使用浓度、亚致死浓度、次亚致死浓度对金龟子绿僵菌 Metarhizium anisopliae M09菌株菌落生长的影响结果,筛选了与绿僵菌相容的杀虫剂,并选用适当剂量的杀虫剂与绿僵菌混用,防治椰心叶甲Brontispa longissima.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虫剂对绿僵菌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杀虫单的抑制作用最弱,亚致死剂量药剂5 d后对菌落生长的抑制率为15%,10 d后下降到5.90%,次亚致死剂量5 d和10 d对菌落生长的抑制率均低于5%,与绿僵菌有较好的相容性.低剂量杀虫单与绿僵菌混用防治椰心叶甲成虫具有协同作用,亚致死剂量和次亚致死剂量的杀虫单和绿僵菌混用,防治椰心叶甲的致死率分别达93.33%和81.11%,要明显高于单独使用绿僵菌(75.56%)和单独使用亚致死和次亚致死剂量杀虫单(10%~30%),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全国生物农药研讨会由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主办,每2~3年召开1次,随着我国民众食品安全意识的加强,对安全、高效、经济的生物农药的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促进生物农药新产品的开发和已有产品的提高,满足生产的需求,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生物防治专业委员会、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生物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经商定,拟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的保护地栽培面积超过250 hm~2,由农业设施提供每年人均消费蔬菜30%。加强对疾病和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是保证中国农产品的正常供给的必要措施,也是一个设施农业的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常用防治方法有化学防治方法、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生态防治技术以及政府保护措施。由于我国植物保护站历史悠久,条件差,实验设备不足,许多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植物保护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植物保护。加强农业植物保护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年试验发现,生物防治技术是目前对农作物影响最小的病虫害防治手段。本文分析了农业病虫害实行生物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农业病虫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烟草花叶病综合立体生物防治的意义及原则;建立了"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物理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补充"的综合立体生物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滥用造成的危害,精准施药技术及相关植保机械发展迅速,实现了化学农药的减施增效,并提高了化学农药的利用率。但在生物防治领域,尤其是利用活体生物的防治措施中,精准化施药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增加了生物农药向市场推广应用的难度。为了更好地了解针对生物防治的精准化施药技术研究现状,分别从植保机械精准施药技术现状、植物病虫害和杂草生物防治的精准施药技术等方面展开综述,并对生物防治精准化施用技术进行了研究展望,旨在为生物防治更加精准高效地推广应用提供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为进一步做好草原鼠虫害防治工作,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保护草原生态环境,7月8-9日,农业部在新疆组织召开了全国草原鼠虫害生物防治现场观摩会。农业部副部长高鸿宾出席观摩会时指出,各级草原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草原灾害防控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草原鼠虫害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发的枸杞病虫害“五步法”绿色防控技术研究成果。该防控技术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指导原则,根据枸杞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枸杞生长特性,将枸杞整个生育期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分为5个阶段,集监测预报技术、生物防控技术、农业防治技术、农药高效减量技术、化学农药安全使用技术等为一体,有效提高了枸杞病虫害防治效果,保障了枸杞产品的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5.
乐果在大王椰子中的残留检测与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了乐果在大王椰子中的残留和消解动态,结果表明,乐果施于大王椰子根部,容易被吸收,施药1 d后就有吸收,5 d后达到最大值,半衰期2.21 d,14 d后残留显著降低,21 d后消解到≤0.0060 mg/kg.施药1 d后到10 d大王椰子中的乐果残留可有效防治椰心叶甲.  相似文献   

16.
生物源激发子诱导马铃薯抗真菌病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诱导植物抗病是近几年植物保护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马铃薯真菌病害生物防治开辟了新途径.有效且无毒无害生物源激发子的筛选为探讨诱导抗性的方法和机理奠定了基础.结合本实验室的初步工作,介绍了诱导抗马铃薯真菌病害的生物源激发子的筛选、诱抗效果及诱抗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状况,并阐述了诱导抗马铃薯真菌病害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7.
新型生物防治方法逐渐替代了预防性差、持效性短的传统生物防治,它包括以延长天敌寿命、延长控害时间为目的的天敌植物支持系统、利用信息化合物调控害虫、天敌的行为与传统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等.笔者从植物支持系统和化学生态调控粉虱、天敌两个方面综述了粉虱的生物防治研究现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植食性昆虫和天敌均会遇到多种气味物...  相似文献   

18.
蔬菜病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是根据菜田生态特点,全面推行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物理、生态防治密切配合,保护利用有益生物,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子作用,提倡大面积应用生物农药,在准确测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科学用药,把农药使用量压到最低量,贯彻实行以预防为主,以生物防治为重点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新型生物防治方法逐渐替代了预防性差、持效性短的传统生物防治,它包括以延长天敌寿命、延长控害时间为目的的天敌植物支持系统、利用信息化合物调控害虫、天敌的行为与传统生物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等.笔者从植物支持系统和化学生态调控粉虱、天敌两个方面综述了粉虱的生物防治研究现状.在农业生态环境中,植食性昆虫和天敌均会遇到多种气味物...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等烟青虫防治方法,其中生物防治包括昆虫不育及转基因技术、释放天敌、利用性外激素、植物源农药及微生物菌剂,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