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云南双江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调查及病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蔗宿根矮化病(P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甘蔗病害,对甘蔗生产危害极大.摸清蔗区RSD的分布、发生危害情况,是科学推广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关键.对云南双江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的发生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和田间采样,采用PCR和I-ELISA法,对田间采集的60个样本进行RSD检测.结果表明,51个样本为阳性,阳性检出率85%,9个样本为阴性,确认双江蔗区存在RSD;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RSD发生状况,为双江蔗区推广应用温水脱毒健康种苗、有效防控甘蔗宿根矮化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甘蔗凤梨病发生及其防治技术冯奕玺(广东省徐闻县农业局524100)凤梨病在广大蔗区常有发生,主要为害甘蔗种苗,间中也为害生长期的蔗株。此病由于种苗受害后发出凤梨气味而得名。此病寄生范围很广,除甘蔗外还为害菠萝、芒果、番木瓜、香蕉、桃、柿及椰子等多种作...  相似文献   

3.
文中提出对甘蔗眼点病鉴定、防治的新见解,并且对珠江三角洲蔗区(特别是中山县蔗区防治甘蔗眼点病的具体措施和试验)。目前,蔗区偏施、重施、迟施氮肥以及对甘蔗眼点病的麻痹思想是造成当前我省甘蔗眼点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山县、番禺县严重发生眼点病和黄点病主要由于盲目偏施,重施、迟施氮肥的后果。因此,应该建立甘蔗原料按质论价,促使农民对甘蔗质量的重视,大力推广合理施肥的示范和宣传,有效地防治蔗区的眼点病和黄点病,免使其继续蔓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广西主要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了解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规律,为推广甘蔗健康种苗,有效防控RS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4年在广西9个糖料蔗主产区进行RSD发生情况调查和田间取样,采用PCR对采集的蔗茎样品进行RSD检测,并按不同蔗区、不同品种、不同植期、不同蔗地类型的发病率分析广西蔗区RSD发生状况.[结果]在278个样品中有198个样品检测出RSD,检出率为71.2%;调查的9个主产区均检测出RSD,阳性检出率在58.3%~100.0%;采集的27个甘蔗品种(系)均检测出RSD,其中主栽品种ROC22发病严重,RSD检出率达80.8%;新植蔗的RSD检出率为36.0%,宿根蔗的RSD检出率为75.7%,宿根年限越长,RSD检出率越高;旱地蔗的RSD发病率比水田高18.1%(绝对值).[结论]RSD在广西普遍发生且发生严重,生产中急需推广甘蔗温水脱毒种苗和选育高抗且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的发生情况及品种抗性,为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及梢腐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点和随机的方法,在甘蔗梢腐病发生初期对广西柳州和来宾市6个县级蔗区甘蔗主栽品种梢腐病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根据发病程度,利用病情指数划分的抗性标准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品种的田间抗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梢腐病的区域性发生情况.[结果]2016年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为0~6.11%,其中新植蔗发病率为0.34%~1.87%,宿根蔗发病率为0~6.11%;除柳城05-136外,宿根蔗感病程度均比新植蔗严重.粤糖93-159在来宾市兴宾区发生最严重,其次为粤糖00-236在来宾市武宣县.综合各品种新植和宿根蔗在不同蔗区的抗性表现,柳城03-1137、ROC16和桂糖40表现为高抗,其余6个品种表现为抗性.从小蔗区来看,调查的6个不同县(区)甘蔗梢腐病发病率差异较明显,其中武宣蔗区的发病率最高(2.85%),融安蔗区发病率最低(1.52%).从大蔗区来看,调查的两个大蔗区(柳州和来宾)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P>0.05),柳州蔗区发病率稍低(1.93%),来宾蔗区发病率稍高(2.39%).[结论]目前甘蔗梢腐病在广西柳州和来宾蔗区发生程度较轻,柳州和来宾两个大蔗区甘蔗梢腐病发生程度差异不明显,但小蔗区差异较明显.甘蔗品种对梢腐病的抗性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但区域性气候及生态环境条件等是影响梢腐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6.
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甘蔗病害,对甘蔗生产为害较重。为了明确湛江农垦蔗区甘蔗RSD的发生情况,为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应用斑点杂交酶链免疫法(DotBlotEnzymelinkedImmunoAssay,DB-EIA),对随机采于湛江农垦丰收、华海及广前三个主要蔗区的1935个蔗茎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935个样品中,RSD检出率为62.84%;广前公司蔗区、华海公司蔗区及丰收公司蔗区RSD发生率分别为95.3%、80.9%及41.0%;主要栽培品种新台糖22号、新台糖25号、粤糖89-113、粤糖79-177的RSD检出率分别为55.0%、54.2%、84.3%及94.8%;新植蔗发生率64.2%,宿根蔗发生率61.3%;调查的12个品种和84个甘蔗生产队均可检测出RSD。RSD在湛江农垦蔗区已普遍发生且发生率较高,主要栽培品种感病严重。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甘蔗黄叶病在贵州各蔗区的发生情况,对贵州甘蔗生产主产区的23个甘蔗疑似感病植株进行了甘蔗黄叶病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8个甘蔗生产区中6个蔗区检测到甘蔗黄叶病毒(SCYLV),样本阳性检测率为47.8%。结论:甘蔗黄叶病在贵州多个蔗区均有发生,不同品种间的感病情况存在差异,生产上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甘蔗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品种在大规模应用后因宿根矮化病和甘蔗花叶病等病源的积累,容易导致种性退化,造成减产,其中蔗茎产量减产可达10%,有的甚至高达50%左右,干旱蔗区损失更为严重,此外,还会引起甘蔗品质变劣。甘蔗健康种苗可以使甘蔗优良品种的种性得以保持,使甘蔗增产10%~30%,蔗糖增加0.5%以上,甘蔗健康种苗推广应用是目前防治甘蔗花叶病和宿根矮化病的主要技术之一。笔者  相似文献   

9.
广西甘蔗宿根矮化病菌的PCR检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为探索PCR在甘蔗宿根矮化病(RSD)病原菌检测上的应用,对采自广西各蔗区的甘蔗样本进行了PCR检测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各蔗区甘蔗主栽品种及其他大部分引进和自育品种(系)材料均检出RSD病原菌Clavibacter xyli subsp.xyli(Cxx),经过热水处理和组培脱毒健康种苗PCR检测呈阴性。PCR检测技术是一项灵敏度高、特异性的分子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0.
粤北翁源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粤北翁源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的发生状况,给甘蔗健康种苗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斑点酶链免疫试验(DB-EIA),对随机采自翁源蔗区的232个蔗茎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232个蔗茎样品中,RSD检出率为28.4%;主要栽培品种新台糖22号、粤糖83-271、粤糖93-159、新台糖16号、粤糖85-177、黑皮果蔗的RSD检出率分别为3.2%、54.8%、54.2%、17.9%、50.0%和100.0%;坝仔、周陂、庙墩、龙仙等镇的甘蔗RSD发生较重,检出率分别为37.5%、36.4%、34.4%和30.4%;新植蔗的RSD检出率为35.6%,宿根蔗的RSD检出率为26.0%,田块的RSD检出率达73.5%,说明甘蔗宿根矮化病在翁源蔗区已普遍发生,且主栽品种感病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概述广西甘蔗常见的病害的症状、流行危害以及对应的防治技术,为广西甘蔗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走访、调查以及互联网查询等方式对广西甘蔗病害特征与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归类分析。【结果】广西甘蔗发生病害的影响因素有的气候条件、种植管理技术等;广西蔗区主要病害有凤梨病、黑穗病、梢腐病、甘蔗线、虫病大螟、小地老虎,发生较为普遍。【结论】掌握常见甘蔗病害特征特性,选用抗病及无病种苗,改善土壤环境,加强病害的预防是减少甘蔗病害、降低损失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黄伟华  颜梅新  黄诚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25-13426,13428
[目的]明确甘蔗黄叶病毒病SCYLV在广西南部蔗区的发生情况,为广西健康种苗的推广和抗病育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南部蔗区对不同甘蔗品种采集显症或不显症甘蔗叶片,采用引物(P1:5'-aatcagtgcacacatccgag-3'/P2:5'-ggagcgtcgcctacctatt-3')进行RT-PCR检测。[结果]对经P1、P2扩增获得的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所得序列在NCBI中比对确认均为SCYLV CP序列。黄叶病调查结果发现,钦州蔗区感病最严重,品种感病率达80%;扶绥蔗区的5个品种中,检出黄叶病毒的有3个品种,感病率为60%;凭祥蔗区感病的品种占60%;北海蔗区的品种感病率为50%;宁明东安乡蔗区6个品种中1个品种检出SCYLV,感病率为17%;驮卢镇渠立村和崇左江州2个地方11个品种均未检测出SCYLV。[结论]甘蔗黄叶病毒病已在广西南部大部分蔗区发生且蔓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甘蔗产业和科技的新发展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广西为主要代表的旱地蔗区在中央和主产省(区)政府的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研究推广适应旱坡地的高产高糖甘蔗良种及先进适用的旱地甘蔗栽培技术如机械深耕深松、节水灌溉(喷灌和滴灌)、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作液肥、智能化施肥、地膜覆盖、健康种苗、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蔗叶还田、化学调控等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甘蔗的单产和蔗糖分,糖厂农务技术服务体系开始实现信息化,实现了我国甘蔗糖业的跨越式发展,甘蔗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了我国的甘蔗科研水平;主持举办多次甘蔗国际学术会议,组织成立国际糖业科技协会(IAPSIT),秘书处永久设在中国,使我国逐步成为国际甘蔗学术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14.
1~2月值甘蔗萌芽期,要防治甘蔗凤梨病、赤腐病、黑穗病、蔗龟、白蚁、二点螟、条螟。防治措施:1)引种和外调种苗要严格做好检查工作,以防止危害性病虫害和杂草传播和蔓延。2)收获甘蔗时,实行小锄低砍,及时清园,消灭越冬虫卵。3)选用无病虫害种苗。下种前用2%石灰水浸种24h,或用0.1%多菌灵或苯苯特、申基托布津药液浸种5min,可防治凤梨病、赤腐病。将种苗浸在冷水数小时后浸入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我国甘蔗产区(简称蔗区)甘蔗宿根矮化病(Sugarcane Ratoon Stunting Disease,RSD)的发生情况,从我国甘蔗主产区的12个蔗区收集甘蔗叶片样品598份,采用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进行宿根矮化病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598份甘蔗样品中有99份能检测到RSD,平均检出率为16.56%。12个蔗区的RSD检出率各不相同,临沧蔗区的RSD检出率最高,为27.78%;南宁蔗区的RSD检出率最低,为4.88%。15个主要甘蔗栽培品种均能检测到RSD,阳性检出率为15.38%~44.44%,其中新台糖22号RSD发病最严重,阳性检出率为44.44%,海蔗22号RSD发病最轻,阳性检出率为15.38%。可见,宿根矮化病在我国甘蔗栽培品种中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6.
攀西蔗区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四川攀西蔗区近年来甘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攀西蔗区特殊的气候环境条件以及人为农事操作不当 ,是造成该区病虫害发生加重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攀西蔗区目前的种植模式及甘蔗生产管理水平 ,提出以预防为基础、以农业防治为重点 ,辅以药剂防治的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为攀西蔗区病虫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螟害是甘蔗生产过程中较为常见的病虫害种类之一,在云南省蔗区呈多发、高发的态势。为科学防治甘蔗螟害发生,保障蔗区生产安全,本文以云南蔗区为例,通过分析云南蔗区甘蔗螟害特点,结合蔗区生产实际,提出防治螟害的具体策略与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西甘蔗病毒病种类和发生情况,明确其病原病毒种类及分布,为针对性地开展甘蔗病毒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3年对广西14个地市主要甘蔗种植区的甘蔗病毒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采样,用RT-PCR等方法对田间采集的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病原鉴定.[结果]广西蔗区发生的病毒病主要为甘蔗花叶病,在全区范围内普遍发生;甘蔗黄叶病在大部分蔗区发生,但程度不及甘蔗花叶病.采集的192个样品中有116个样品检测出病毒,分别是高粱花叶病毒(SrMV,占47.9%)、甘蔗花叶病毒(SCMV,占15.6%)和甘蔗黄叶病毒(SCYLV,占6.8%),其中SrMV和SCMV复合感染占5.7%,SrMV和SCYLV复合感染占1.6%,SCMV和SCYLV复合感染占2.1%,SrMV、SCMV和SCYLV3种病毒复合感染占1.6%.[结论]目前广西甘蔗种植区发生的甘蔗病毒病主要由SrMV和SCMV引起,且病毒复合感染较严重,需在甘蔗健康种苗的培育和生产中加强病毒检测.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云南弥勒蔗区甘蔗螟虫的发生与危害情况,分别从螟虫种类、甘蔗种植制度、蔗区环境气候差异、甘蔗生产农户分散经营现状、防治误区等方面分析螟害发生原因,提出以化学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为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广西崇左蔗区甘蔗白蚁的发生为害程度,为甘蔗白蚁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崇左市江洲区新和镇、驮卢镇及扶绥县蔗区选择有代表性的蔗地进行甘蔗白蚁为害株率调查;在广西驮卢东亚糖业有限公司糖厂随机调查61车原料蔗,调查原料蔗白蚁为害株率.[结果]崇左市蔗区甘蔗白蚁平均为害株率达26.32%,部分高达41.71%;原料蔗白蚁为害株率在20%以上的占13.11%,在10%以上的占27.86%.[结论]崇左蔗区甘蔗白蚁为害较重、发生较普遍,应加强对甘蔗白蚁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