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 保康县黑木耳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人民就有生产黑木耳的习惯。至今耳林资源仍十分丰富。面积大、产量高、质量好。是全国主产黑木耳的县份之一。素来有“耳乡”之称。黑木耳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还有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是城乡人民喜爱的食品。黑木耳在我县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增强农业后劲,尽快脱贫致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黑木耳是黑龙江省的品牌产品,具有质量好,销路广的优势。由于长期进行段木栽培,耳木资源已日趋减少,远远不能满足栽培的需求。多年来,国内许多地方曾进行了大量的黑木耳代料栽培技术研究,但存在几个关键问题:①黑木耳子实体丛生,产品重量差;②是出一批后培养基易酸化腐烂,效益欠佳;③菌糠处理不当造成环境公害,影响周年生产。为了解决黑木耳代料栽培中存在的问题,使代料栽培黑木耳能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益。经多年观察,就模式及管理技术方面介绍如下:1栽培季节根据黑木耳的生物学特性要求,结合黑龙江省地区气温变化规律,一年可分两季栽培收…  相似文献   

3.
<正>黑木耳,俗称黑耳子、黑菜,简称木耳,是我国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地栽黑木耳,是最近几年新兴起的一种栽培技术,具有原料来源丰富、设备简单、成本低、生产周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当前,黑木耳栽培主要有春耳、秋耳和春耳秋管增产增收模式,现将其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1确定春耳栽培季节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适当安排栽培季节是地栽黑木耳优质高产的前提条件。春木耳,在春季日均气温10~13℃,为开口催耳芽的有利季节。黑龙江  相似文献   

4.
在黑木耳栽培原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五味子,进行黑木耳生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添加7.5%五味子栽培出的黑木耳产量为55.64 g/袋,比空白对照增产48.56%;总木脂素含量为29.28 mg/g,比空白对照提高199.08%。黑木耳的产量和保健效果都有明显提高,单袋总木脂素含量达到1 629.14 mg/袋,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5.
代用料栽培黑木耳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木耳栽培方法.具有节约木材资源.生物学转换率高.不污染环境,重要的经济价值等诸多优点。但代用料栽培黑木耳田间管理阶段绿色木霉侵染一直困扰着代用料栽培黑木耳生产.经常造成一定损失,严重时造成绝产。研究绿色木霉侵染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于代用料栽培黑木耳生产具  相似文献   

6.
通过多年对黑木耳菌种筛选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实践,黑木耳丰产的关键是如何利用优良高产的菌种,使其充分利用耳木中的有效营养成分,提高产耳量;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及深度,减少人为对耳木中有效营养成份的浪费;提高黑木耳生产的管理技术,降低杂菌对耳木的感染率,减少环境对耳木中营养成份的浪费。通过一个提高,两个减少来保证黑木耳生产的效益。  相似文献   

7.
<正>黑木耳通称木耳,属担子菌纲银耳目木耳科木耳属。黑木耳质地肥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药用保健价值较高,素有“山珍”之称。据测定,桑条中含粗蛋白5.84%、纤维素51.485、木质素18.01%、半纤维23.02%、灰分1.57%,是生产黑木耳的上等原料。因桑树中含有多酚类、黄酮类、生物碱等特殊成分,培育的黑木耳具有滋润强壮、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静止痛、降糖减脂、抑醇防癌、增强免疫等功效,经常食用,可以降低人体血液凝块,对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是大兴安岭地区食用菌产业的主栽品种,由于气温低,生长期短,各生产单位栽培方式和管理技术不同,使大兴安岭地区黑木耳的产量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通过寒温带黑木耳标准化栽培模式的研究,采用密摆、覆盖、搭设遮阳网等措施,使黑木耳的产量由原来的35g·袋-1提高到56g·袋-1。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黑木耳栽培方法在资金投入方面和占用农田面积都比较大,难以达到高效的生产模式。为提高黑木耳产量与品质,经过几年的生产试验,通过对黑木耳菌种筛选、菌种基质选择、二次开孔技术及林下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有效解决黑木耳对氧气的需求和为子实体发育提供空间;环境调控技术为黑木耳提供了适宜的环境,降低了栽培风险。利用筛选的优良菌种,建立了黑木耳林下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使黑木耳的单菌包产量达到80~120 g。本栽培技术为辽东地区黑木耳林下大规模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黑木耳栽培材料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沙棘果渣,进行黑木耳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7.5%沙棘果渣栽培出的黑木耳总黄酮含量为17.10 mg/g,比空白对照高出188.36%,单袋总黄酮含量达到720.77 mg/袋,提高了黑木耳的保健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1.
黑木耳栽培以往一直采用木段式生产方式,随着木材资源的减少,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代用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黑木耳生产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代料栽培黑木耳技术的不完善,以及黑木耳生产者对该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所以生产中仍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新的栽培户问题更多,这些问题直接  相似文献   

12.
随着黑木耳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化分工成为黑木耳产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和劳动力成本,各地纷纷建立黑木耳菌包厂,因黑木耳菌包厂快速扩散,技术水平和技术队伍参差不齐,导致生产出的黑木耳菌包质量也参差不齐,因菌包质量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如何避免这类问题和纠纷发生,生产标准化的黑木耳菌包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黑木耳多糖速食羹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生产黑木耳品质优良。研究生产以黑龙江产黑木耳提取的黑木耳多糖和红豆为原料、琼脂为凝胶剂,制备黑木耳多糖速食羹。感官评分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影响黑木耳多糖速食羹感官品质等加工条件进行探究。试验结果表明,黑木耳多糖速食羹的最佳配方为:黑木耳多糖添加量为2.0%,红豆沙添加量为30%,琼脂添加量为1.0%,白砂糖添加量为2.0%。  相似文献   

14.
黑木耳是一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食用菌,它还具有多种药用价值,是一种珍贵的药材。东宁县农民利用锯沫子发展黑木耳袋料栽培,规模不断壮大,2008年全县黑木耳产量达到全国的1/5,东宁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确定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县。文章分析了东宁地栽木耳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确定合理规模、加大科技投入、制定品牌策略、实行一体化战略等对策和建议,以实现产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黑木耳是东北山区常见的食用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该文以桓仁县二户来林场原生野生黑木耳为菌株来源开展仿野生栽培试验,通过调查木耳产量,探讨菌株来源、培养基配方、光照和水分等条件对野生黑木耳林下集约栽培的影响。初步得出了适用于桓仁地区的林下野生黑木耳栽培方法,即选用桓仁原生野生黑木耳菌株,按照柞木屑∶核桃楸木屑=8∶2制作培养基;林分郁闭度0.6~0.8;晴天浇水,浇水频率为1天1次。  相似文献   

16.
黑木耳多糖是黑木耳中重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降血脂、降血糖、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等功能。系统阐述了黑木耳多糖的不同提取方法及多糖的生物功能,为黑木耳多糖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5%、10%、15%、20%、25%、30%、35%、40%、45%、50%黑木耳茵糠代替木屑配制培养基栽培黑木耳,与未加菌糠的常规培养基进行产量、质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黑木耳菌糠代替部分木屑袋栽黑木耳是可行的,用30%的茵糠替代木屑生产黑木耳为最适宜配比。配方为木屑47%、茵糠30%、麸皮20%、石膏1%、玉米粉1%、豆粉1%,生产出的黑木耳产量高、质量好。  相似文献   

18.
为优化黑木耳产业化生产,进行了黑木耳菌种和培养基的筛选试验,结果表明:(1)于7种黑木耳菌种中筛选出的延明1号、延明11和蛟耳329优良菌种可以作为黑木耳产业化生产菌种;黑木耳最适的母种培养基配方为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KH_2PO_43g,MgSO_41.5g,VB110mg,琼脂20g,水1 000mL。(2)最佳的原种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灰0.5%,石膏0.5%;其次为:木屑78%,米糠21%,蔗糖0.5%,石膏0.5%。(3)最佳栽培种培养料配方为锯末86.5%,麦麸10%,豆饼粉2%,生石灰0.5%,石膏粉1%。  相似文献   

19.
黑木耳的质量标准及营养成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L.exHook.)Underwood是生长在朽木上的一种腐生菌,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为无色透明,生长在朽木的里面;子实体则生长在朽木的表面,为食用部分。 黑木耳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山珍食品,历来为人们所喜食,加之它具有润肺、清涤胃肠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研究发现黑木耳多糖(简称AA)具有抗衰老、抗肝炎、抗糖尿病、抗癌……,并有增强人们的生理活性的医疗保健作用,更加倍受人们的青睐。 黑木耳具有耐寒、对温度反应敏感的特性,分布在北半球温带地区。我国的黑龙江、吉林、湖北、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等20多个省区都有人工栽培及天然的黑木耳生长。尤以黑龙江、湖北、云南等省的产量多,质量好而著称于国内外。1 黑木耳的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绿色黑木耳产品的质量,满足人们对绿色黑木耳的需求,实现黑木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和规程,结合东宁县黑木耳生产实际,总结出绿色黑木耳小孔栽培技术,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