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板栗胴枯病Endothid Parasiticd (Mart) And,etAud又称栗疫病、干枯病、溃疡病。该病对板栗为害极大,常成片为害,引起栗树主干、主枝树皮腐烂,直至全株死亡。长期来其病害在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板栗主产区均有发生。镇安县是陕西板栗主产区,近几年胴枯病在县域及邻近县板栗产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板栗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历年来在防治方面,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膏药病已成为我省板栗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板栗产量和品质。该病由真菌和蚧壳虫共生引起,可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加强栗园科学管理及施用药剂等方法,有效防止或减轻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板栗内腐病又称栗种仁干腐病、栗黑斑病,主要危害板栗、锥栗、茅栗、栎属等,以板栗受害最重。该病近几年在承德宽城、唐山遵化等京东板栗主产区发生比较普遍,是板栗贮运和销售期间的重要病害。病栗果在收获期与好果从种皮外观看没有明显异常,贮藏时,种皮常破裂,栗种仁上形成小斑点,露出病菌子座,呈疮痂状,引起变质、腐烂。此病还会危害栗树枝、干,引起干腐病。对京东板栗生产造成了一定损害,为减少损失,笔者在遵化市汤泉乡对该病进行了追踪调查,基本摸清了其发生规律,为适时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板栗胴枯病病害调查与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板栗胴枯病的发病规律,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在2004~2006年在陕西省镇安县板栗产区对该病的危害症状、病原传播方式、发病条件及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不同时期、不同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镇安县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该病的发生高峰;每年3月下旬,采用刮除发病部位树皮、伤口涂抹40%福美砷药剂,并对全树喷洒的方法,对板栗胴枯病的防治率可达84.3%,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六安市有板栗面积100多万亩,板栗疫病是危害板栗林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常发生在主干和枝条上,寄主染病后,病斑迅速包围枝干,轻者造成树势衰弱,重者全株枯死。我市金寨、舒城、霍山、裕安、金安五个县区均有发生,平均每年发生面积1.77万亩。本文对六安市板栗疫病发生情况、危害程度及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生危害原因,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板栗胴枯病的发病规律,有效防治该病的发生,在2004~2006年在陕西省 镇安县板 栗产区对该病的危害症状、病原传播方式、发病条件及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并通过不 同时期、不同 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镇安县3月中旬至4月中旬是该病的发生高峰;每年3月下旬 ,采用 刮除发病部位树皮、伤口涂抹40%福美砷药剂,并对全树喷洒的方法,对板栗胴枯病的防 治率可达 84.3%,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嫁接板栗胴枯病发病规律,研究其防治方法,以提高嫁接成活率,为生产、科研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于2008~2010年,先后在陕西省镇安县板栗产区对该病的危害症状、病原传播方式、发病条件及发病规律进行调查,通过不同时期、药剂、防治次数的试验,得出嫁接板栗胴枯病的防治方法。[结果]板栗嫁接时主要感病危害部位为嫁接伤口,可引起嫁接部位腐烂、皱缩、干枯,不能成活,降低嫁接成活率。胴枯病病原为子囊菌亚门真菌,由子囊菌孢子和分生孢子侵染所致,该病菌为兼性寄生菌,只能从伤口侵入;病菌孢子主要借风雨、砧木伤口和接穗接触传染。在镇安县,4月上、中旬是嫁接板栗植株发病高峰,病斑扩展快、可在短期内造成砧木伤口处腐烂,不能形成愈伤组织,嫁接接穗枯死。不同药剂、防治时期、防治次数下的板栗嫁接胴枯病防治效果有明显差异。[结论]药剂种类和用药时期是防治板栗嫁接胴枯病的关键,每年4月上旬,喷洒40%福美砷药剂500倍液2~3次,对嫁接板栗胴枯病的防治率可达83.6%,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解板栗疫病病原性状及各种杀菌剂对该病的防治效果。[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和不同农药对板栗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板栗疫病菌的生长温度为8~35℃,最适生长温度为23~26℃;在供试的5种杀菌剂中,以浓度50%多菌灵WP和浓度50%退菌特WP的500~1 000倍稀释液对板栗疫病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结论]浓度50%多菌灵WP和浓度50%退菌特WP可望用于该病害的防治实践。  相似文献   

9.
陕西板栗病虫害调查与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调查了陕西省板栗病虫害的种类与分布。结果表明,陕西板栗病害有18种,虫害有35种,其中板栗疫病已经发展成为陕西板栗的灾害性病害。调查表明,板栗疫病的发生具有扩散蔓延快的特点,其发生与品种、树龄、立地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有关,同时提出了板栗主要病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舒城县地处大别山东麓,全县有林地面积98474.8hm2,其中板栗林面积17464.7hm2。板栗是全县第一大经济树种。板栗产业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作出积极贡献。根据舒城县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结果来看,全县板栗病虫害较多,且危害严重,特别是板栗膏药病,发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对板栗生长和产量造成巨大影响。该文作者全程参加舒城县全国第三次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工作,从而对全县板栗膏药病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该文通过对舒城县板栗膏药病发生特点、传播途径、影响因子等进行综合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给板栗产业发展和板栗膏药病防控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贵州剑河山区板栗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板栗生产已成为我县农业生产的重要部分,某些产区由于对病虫害防治不力,致使病虫蔓延,板栗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经济损失很大,严重挫伤了群众发展板栗的积极性,成为板栗生产的突出障碍,为了提高板栗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2.
安徽板栗溃疡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溃疡病是板栗枝干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对这一病害的症状、病原和发病规律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该病的病原为Pseudovalsella modinia (Tul.)Kobayashi,在安徽属首次报道;温度过低、光照强烈、土壤粘重和含砂量高是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作者根据发病规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板栗质量分级标准在国际板栗果品贸易中起着质量判断依据的作用。目前我国食用板栗的进出口贸易活跃,进出口增幅很大。但是,我国板栗品种繁多、果品规格不一、品质不均。符合出口要求的高等级板栗果品比例小,出口效益不高,产业优势难以有效发挥。通过制定和推行板栗果品等级规格标准,有利于引导、激励生产者和经营者按照标准生产,提升我国板栗果品的档次,扩大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为了充分发挥板栗资源优势,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我们应在全面抓好板栗发展的同时,重点抓好板栗的科学管理和良种嫁接,这是实现板栗高产优质高效益的主要途径。为此,笔者就板栗整枝修剪、配方施肥、良种嫁接、病虫害防治和嫁接后期管理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板栗原产我国,南北均可种植,只是不同地域种植不同生态型品种而已。由于南型良种板栗比北方板栗成熟期早,可提前满足市场需求,且果大、色艳,栗实价格高;同时,板栗抗性强,种植易,有利退耕还林等特点,故我省农民特别是山区农民乐于种植,争相发展。但过去一些年,我省在板栗发展中却吃了不少“苦头”,主要是伪劣板栗品种苗木之故。近期不少有关种植单位和个人询问果树品种苗木,特别是板栗伪劣品种苗的有关问题,现述之于下。   一、当前我省板栗伪劣品种苗有哪些基本类型和特点   1.实生板栗苗不是品种苗。有的苗木商出售美其…  相似文献   

16.
《现代农业》2003,(5):45-45
长期以来困扰山区农民和科技界的板栗保鲜贮藏难题,现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板栗保鲜贮藏技术研究”课题组攻克。该课题组在国内首次确定了板栗的冰点范围,并提出了板栗空调贮藏的气体参数,指出板栗为非呼吸活跃型果实,为板栗贮藏保鲜找到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板栗属于干果类,为高水分种子,容易腐烂变质。尤其是板栗的采收期集中在九、十月份,正值秋收大忙季节,这就造成了生产的季节性和消费的周年性之间的矛盾。要使板栗合理地全年供应国内外市场,就必须做好板栗贮运期间的保鲜,防止板栗在贮运期间腐烂损失。通过笔者近几年对板栗贮藏保鲜试验与实践,现将板栗贮运期间腐烂原因分析如后。  相似文献   

18.
板栗是一种多年生的特产经济树种,适应性广,经济效益较高,近几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我镇在石塘库区两岸大力发展板栗种植,据2004年底统计全镇发展板栗面积达10500亩,已成为云和县板栗重点生产基地。但目前一些新老发展的板栗种植农户对板栗树的整形修剪技术掌握不到位,造成了板栗树形杂乱,影响了板栗早成形、早结果以及产量的提高。现将板栗整形修剪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板栗叶面喷施TDS河北省迁西县科协张志金,宋桂英京东板栗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优质板栗,是我国的重要出口产品。迁西县是京东板栗的故乡。据报道,TDS植物营养调节剂在浙江试验应用,以叶面喷施增产65.4%为最高。为探讨迁西板栗叶面喷施的最佳浓度和效果,我们于...  相似文献   

20.
<正>1板栗胴枯病1.1发生特点。该病发生在树干和主枝上,发病初期树皮上出现长形或不规则形红褐色病斑(以后扩大直至树一周),组织松散呈水肿状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