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CCl4既作为电子受体,又是毒性极强的抑制剂,其生物毒性将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产物及生物降解的效率。采用多管发酵法(MPN),研究了初始四氯化碳浓度对厌氧系统中两类主要微生物——发酵性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毒性作用,为进行地下水及土壤厌氧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四氯化碳浓度越高,对发酵性细菌和硫酸盐还原菌的毒性越强;且相同浓度的CCl4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抑制作用较发酵性细菌要强得多;初始浓度(V/V)0.001%~0.005%的CCl4对发酵性细菌几乎没有抑制,而对硫酸盐还原菌总数的抑制率在47%~63%以上;浓度(V/V)高于0.01%的CCl4对发酵性细菌抑制作用较强,抑制率96%~99%,对硫酸盐还原菌的抑制作用更强,抑制率高达99.9%;在相同条件下,发酵性细菌比硫酸盐还原菌对四氯化碳的耐受性要强得多,微生物对四氯化碳的耐受程度将影响四氯化碳降解效率及降解产物。  相似文献   

2.
硫酸盐还原菌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酸盐还原菌(SRB)在废水处理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降解很多其他微生物难以降解的物质。综述了硫酸盐还原菌在废水处理中的特性及作用机理,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在含重金属废水、硫酸盐废水、酸性矿山废水及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总结了其在废水处理中应用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实验室模拟不同的环境条件,研究常用有机氯化合物——六氯乙烷(HCE)在水稻土中的降解及硫酸盐对水稻土硫酸盐还原菌厌氧脱氯的贡献.结果表明:HCE的降解速率随土壤中HCE起始浓度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质量浓度(≥60 mg·kg-1)后,则随HCE起始浓度增加而降低;HCE在土壤中降解时,生物降解占较大比例;土壤硫酸盐含量的增加提高了硫酸盐还原菌活性,加快了HCE的降解,但过量的硫酸盐(≥60 mg·kg-1)则不利于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和HCE的降解;加入硫酸盐和HCE 21 d后,土壤中pH、Eh值达到硫酸盐还原菌适宜生长值,此时硫酸盐还原菌活性也达到最大,而后变化不明显.通过试验初步得出,可以通过控制土壤的pH值、Eh值或添加适量浓度硫酸盐等方法加速HCE的降解,以降低其对土壤和水体产生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4.
硫酸盐还原菌的筛选及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叶  黄伟波  王筱兰  邹峥嵘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092-16093,16123
[目的]为使用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废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硫酸盐还原菌选择培养基从生产赤霉素产生的废水中筛选硫酸盐还原菌。依据不同菌株对硫酸根的降解效率,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复筛。选取对硫酸盐降解效果最好的菌株,研究温度、pH值、接种量等对其生理活性的影响。[结果]从供试废水中共筛选出8种硫酸盐还原菌,其对硫酸根的降解效率为26.22%~87.75%。经综合分析,确定8号菌株为优势菌;不同接种量对其硫酸盐降解效率影响不大;温度和pH值对硫酸盐还原菌的影响较大,最适温度和pH值分别为35℃和7.5。[结论]8号菌株为优势菌,在最适条件下其对污水中硫酸盐的去除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5.
SRB处理硫酸盐废水的静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酸盐还原菌 SRB 处理硫酸盐废水的试验表明,厌氧环境下的硫酸盐去除率大于有氧环境下的去除率;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溶液的 pH 值呈增加趋势;溶液的 COD/SO_4~2-比值对硫酸盐的去除率有较大影响。去除率随 COD/SO_4~2-比值的增大而增加;弱碱性(pH 值7.17左右)环境下,硫酸盐还原菌对硫酸盐的去除效果最佳;溶液中含有适当的铁离子可促进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增加其对硫酸盐的去除率;对溶液不同时刻的碱度测试结果表明,硫酸盐还原菌还原硫酸盐的过程是一个碱度升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不同浓度硫酸盐对水稻土中异化铁还原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不同电子受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揭示厌氧水稻土中微生物作用导致的氧化还原过程变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研究采用土壤泥浆厌氧培养、人工合成氧化铁体系接种土壤浸提液厌氧培养及接种铁还原菌纯培养等试验方法,通过向培养体系中添加SO2-4,探讨了硫酸盐作为竞争电子受体对不同铁还原体系中Fe(Ⅲ)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种水稻土的泥浆培养过程中,Fe(Ⅲ)还原速率均随着SO2-4浓度增加而降低,但Fe(Ⅱ)的最终累积量却较对照处理有明显的增加.添加硫酸盐对Fe(Ⅲ)还原速率(k)的影响表现为:石灰性水稻土>酸性水稻土;而最终Fe(Ⅱ)累积增加率则为:酸性水稻土>石灰性水稻土.由接种不同水稻土浸提液的培养试验看出,添加SO2-4后Fe(Ⅲ)还原受到显著的抑制,但随着培养时间延长Fe(Ⅲ)还原反应依然可以进行,并且Fe(Ⅱ)累积量最终达到与CK相同的水平.在接种铁还原菌的纯培养试验中,添加SO2-4对供试的4株铁还原菌的Fe(Ⅲ)还原过程并未产生抑制效应,表明铁还原菌本身并不受硫酸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宝力格油田微生物驱产出液跟踪监测,硫酸盐还原菌浓度在微生物驱期间增加两个数量级,为了抑制微生物驱期间硫酸盐还原菌的生长繁殖,开展了反硝化抑制硫酸盐还原菌技术研究。室内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营养剂均能促进生物腐蚀发生,低浓度营养剂对硫酸盐还原菌激活效果明显;在产出液中添加0.25%硝酸盐,反硝化菌 由1.4×103个/ml增至6.5×105个/ml,硫酸盐还原菌的菌数由1.5×104个/mL降至1.0×101个/mL,在添加营养剂的基础上添加0.25%硝酸盐能降低由添加营养剂造成的生物腐蚀,腐蚀速率降低21.41%。  相似文献   

8.
硫酸盐还原菌处理含重金属酸性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酸盐还原菌(SRB)是一类能利用硫酸盐或者其他氧化态硫化物作为电子受体来异化有机物质的严格厌氧菌,在厌氧废水处理方面极具潜力。阐述了SRB处理废水中有机物及重金属离子的机理,综述了国内外利用SRB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的研究进展。最后总结了目前在工程应用方面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河道水体黑臭前后微生物群落的变化,为河道水体黑臭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河道水体黑臭前、黑臭中、黑臭后的水质进行高通量测序,进行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确定水中引起黑臭变化的硫酸盐还原菌优势属种为狭义梭菌属严格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甲苯单胞菌属、伯克氏菌属、马赛菌属等优势种群,并得出关键致黑致臭微生物种群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这一菌种在黑臭水体中的数量约20 000 cell/mL以上,占比64.09%,为黑臭核心微生物种,致黑臭微生物种群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为狭义梭菌属严格芽孢杆菌属类,具有硫酸盐还原功能,是主要的硫酸盐还原菌种群。[结论]硫酸盐还原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在河道黑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目前土壤DDTs污染微生物修复效率相对较低的现状,以沈阳市沈北新区某设施农业大棚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批实验研究了鼠李糖脂(RL)、纳米零价铁(nZVI)和丙酮酸钠(C)强化微生物顺序厌氧-好氧处理对土壤DDTs及其组分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RL、nZVI和C强化微生物顺序厌氧-好氧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DDTs和p,p′-DDT的降解率(P<0.05),不同强化处理土壤DDTs和p,p′-DDT降解率依次为RL+nZVI+C联合处理>nZVI处理>RL处理>C处理>CK处理;RL、nZVI和C联合强化微生物厌氧-好氧顺序处理90 d时,土壤DDTs、p,p′-DDT和p,p′-DDE降解率分别为43.05%~68.81%、12.06%~96.90%和3.33%~60.87%。其中,0.05 mg·kg-1RL、0.50%nZVI以及0.30 mmol·kg-1C联合强化厌氧-好氧处理土壤DDTs、p,p′-DDT和p,p′-DDE降解率分别为68.81%、96.90%和60.87%,厌氧与好氧降解比分别为3...  相似文献   

11.
延长油田增油细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离筛选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增油细菌。【方法】以原油为唯一碳源,利用富集培养和稀释平板法从延长油田油污土壤中分离增油菌株;通过排油能力测定、原油附着与乳化性能观察、代谢产物表面活性物质分析及原油降解试验,从分离的菌株中筛选增油性能较好的细菌菌株,并通过菌落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 rDNA全序列分析,对筛选的排油及乳化性能较好的细菌进行鉴定。【结果】①从原油及油污土壤中筛选出25株细菌,从中选择10株代谢产物中含有表面活性成分脂肽或糖脂的优势细菌用于后续试验,该10株菌均可导致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提高原油在油水发酵液中的乳化度,同时降低原油对瓶壁的附着度。②4株乳化及排油效果较好的菌株6-1、P1H132、AP1H11和6-3Y对原油的降解效果较好,与原油作用后,原油组分中有34.0%~55.3%的组分被细菌完全降解而消失。③4株细菌的鉴定结果为:6-1为Rhizobium pusense,P1H132Zhihengliuella aestuarii,AP1H11Bacillus licheniformis,6-3Y为B.aryabhattai。【结论】获得的10株增油细菌具有良好的增油潜力,其中已鉴定的4株细菌可用于进一步的增油试验,在微生物采油和原油污染处理方面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油田考评驱油剂驱油效率的方法,针对四种不同来源的原油对比了可见分光光度法、热分析法、马弗炉焙烧失重法测试驱油效率的结果,热分析法和马弗炉焙烧失重法测试结果一致,与可见分光光度法有较明显的差异。对所用的方法的原理进行了分析对比,从理论上来推断方法的可靠性,及误差可能产生的原因。理论上,对于可见分光光度法要使方法合理,必须原油中各种不同的组分洗脱速度一致,实验对比了原油及利用驱油剂洗下的原油的紫外可见谱图,从谱图上来看,洗下的原油的组分分布和原来有较大的差异。由此判断,利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测试实验中原油的驱油效率存在方法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热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是水的干扰,本实验中水的干扰很少;因此本实验条件下采用热分析方法测试优于可见分光光度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超临界CO2萃取法,从黄花忍冬果粉中萃取得到黄花忍冬果精油,再采用分馏法对总的精油进行分馏,得到三种不同温度下的精油馏分,然后选用六种供试菌,对3段温度的精油馏分及总精油的抑菌性进行研究。结果:60~100℃间的精油馏分抑菌效果最强,且三种不同温度的精油馏分均对青霉、黑曲霉的抑制效果较强,对四链球菌的抑制效果较弱。结论:黄花忍冬果精油的抑菌性较强,是天然的抑菌剂,对有害生物防治、疾病的治疗、食品领域及化妆品产业均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盐渍化地区(黄河三角洲)采集4种不同石油污染程度的土壤样品,从中筛选出高效降解石油烃的4个菌系和8个单菌株.分别以原油、柴油、烷烃和多环芳烃(PAHs)为底物进行培养,测定降解菌的生物量和降解率,研究其对不同底物的耐受浓度和降解潜力.结果表明,获得的石油烃降解菌为轻度嗜盐菌;不同菌株对不同底物的耐受浓度不同,混合菌系对不同底物的降解能力强于单菌株,对单一组分底物的降解优于复杂组分的底物;单菌株1-2、3、5、7能较好地降解PAHs并且对原油的降解能力高于柴油,单菌株1-1、4、6、8能够利用烷烃且对柴油的降解能力要比原油高;降解菌对柴油和原油的最高降解率分别可达78.4%和70.7%,对正十六烷和菲的生物降解率分别高达87.7%和88.1%,表现出较强的降解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盐渍化土壤中土著菌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具有较强的生物修复潜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硫酸盐还原细菌 (SRBS)的筛选、培养条件优化及在两相厌氧工艺中产酸相应用硫酸盐还原细菌 (SRBS)试验 ,选出了一株耐富含硫酸盐高浓度酵母生产废水的脱硫弧菌 ,并强化两相厌氧工艺中产酸相硫酸盐还原细菌 (SRBS)的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鉴定池杉Taxodium ascendens叶片和球果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测定挥发油对7种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池杉叶片和球果中的挥发油,通过GC-MS对提取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测定挥发油对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结果】池杉叶片和球果中挥发油的得率分别为0.211%和0.657%。从池杉叶片挥发油中鉴定出2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0.410%,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0.149%)、α-松油醇(7.072%)、4-蒈烯(2.025%)和β-蒎烯(2.012%);从池杉球果挥发油中鉴定出13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5.285%,主要成分为(1R)-α-蒎烯(78.609%)、铁锈罗汉柏醇(4.276%)、4-蒈烯(3.355%)、柠檬烯(2.324%)和β-萜品烯(2.179%)。池杉叶片和球果挥发油中相同的成分只有4种,分别是(1R)-α-蒎烯、4-蒈烯、柠檬烯和冰片。池杉球果挥发油对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34.5±2.3)mm,而池杉叶片挥发油对溶血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的抑制活性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6.0±1.2)mm。【结论】池杉球果中挥发油的含量高于其叶片,二者的主要成分均为(1R)-α-蒎烯,池杉球果挥发油的抗细菌活性明显强于叶片挥发油。  相似文献   

17.
油品顺序输送及其相关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黄岛油库进口原油的管道输送情况,探讨了油品顺序输送工艺的技术问题,分析了顺序输送中油品混油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油品顺序输送中油品界面监测、混油段的切割、油品界面隔离及水力计算、计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40种不同生态环境来源的土壤中,用不同的培养基进行了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与厌氧性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得到了酶活性较高的7种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和6个厌氧性纤维素分解混合细菌菌种.测定了1个好氧性纤维素分解菌和厌氧性纤维素分解细菌混合培养体在滤纸、CMC-Na、稻草粉等不同底物下产酶的活力,以CMC-Na为底物时的酶活最高.在培养基中添加0.1%的尿素和0.2% 的K:HPO4能够提高纤维素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9.
玉米芯发酵饲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芯综合利用的潜力,以玉米芯中分别加入豆粕、花生粕、麸皮和玉米粉为发酵原料,选用酵母菌、乳酸菌、枯草芽孢杆菌、黑曲霉进行单菌和混合菌固态发酵。结果表明,纯玉米芯在自然条件下,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蛋白质源饲料辅料(花生粕和豆粕)后,酵母菌和乳酸菌混合厌氧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黑曲霉好氧发酵有利于提高还原糖的含量;玉米芯中加入能量饲料辅料(麸皮和玉米粉)后,黑曲霉发酵有利于提高粗蛋白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稳定纳米铁与反硝化菌耦合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液相还原法制备壳聚糖稳定纳米铁、油酸钠稳定纳米铁和普通纳米铁,在无氧条件下将其分别与反硝化细菌耦合用于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物的去除研究,探讨不同纳米材料与反硝化菌的耦合体系去除硝酸盐的速率和产物,并通过测定体系中反硝化细菌总RNA浓度的变化来研究纳米材料对反硝化菌的毒害作用.结果表明,耦合体系均在9 d内将硝酸盐完全去除,反应过程中有大量亚硝酸盐产生,但随着反应的进行又逐渐消失,3种耦合体系的脱氮产物中均有氨氮产生,油酸钠稳定纳米铁体系、普通纳米铁体系、壳聚糖稳定纳米铁体系产生的氨氮比例分别为15%、37%和58%.反应后3种耦合体系中反硝化菌总RNA浓度的降低率分别为壳聚糖稳定纳米铁体系37%、纳米铁体系30%、油酸钠稳定纳米铁体系21%,可见不同纳米材料对细菌毒性大小顺序为:壳聚糖稳定纳米铁>普通纳米铁>油酸钠稳定纳米铁.综合反应速宰、产物和对细菌的毒性各个方面因素,油酸钠稳定纳米铁与反硝化细菌的耦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