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厂化养殖仿刺参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营养成分和品质,本研究采用国标等方法,分别对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底播自然生长和海捕野生仿刺参的各项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显示,工厂化养殖仿刺参出皮率为62.7%~65.8%,煮后出皮率为24.8%~31.1%,显著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为0.46~0.50,氨基酸营养价值平均得分为87.89~90.42,均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说明其氨基酸营养价值水平较高。在其他营养成分方面,工厂化养殖仿刺参与池塘养殖仿刺参较为相近。自然环境生长仿刺参由于摄食来源广泛、生长周期较长,其蛋白质与脂肪水平普遍高于其他来源仿刺参。综合分析认为,工厂化养殖仿刺参的营养价值与池塘养殖仿刺参相近,在出皮率和氨基酸营养水平上优于池塘养殖和自然环境生长仿刺参,说明工厂化养殖仿刺参具有较好的品质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
利用生态实验学方法,研究了密度(1.0、1.5、2.0、2.5 kg/m~2)、规格(200、100、50、20 ind/kg)和附着基(瓦片、空心水泥砖、塑料管)对刺参南移室内工厂化养殖效果的影响。通过对刺参生长(SGR)与个体生长差异(CV)的测定与分析,初步掌握了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工厂化养殖关键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放养密度增加,刺参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而生长变异系数增大,但生长变异系数对1.0 kg/m~2和1.5 kg/m~2无统计学意义差异;规格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200 ind/kg和100 ind/kg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著低于50 ind/kg和20 ind/kg试验组;附着基对刺参的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P0.05),空心水泥砖和瓦片试验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塑料管组而生长变异系数显著低于塑料管组。结合生产实际,刺参南移室内水泥池养殖时,养殖密度应低于1.5 kg/m~2、附着基应采用空心水泥砖或瓦片,小规格刺参(200 ind/kg和100 ind/kg)更适宜室内水泥池养殖;养殖过程中,当养殖密度达到1.5 kg/m~2或刺参规格差异较大时,要适时分苗以减轻刺参个体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冬季海上筏式吊笼养殖的仿刺参为对象,采用传统海带饲料和市面销售的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对三种规格的仿刺参幼参(平均体质量分别为105.57、73.15和52.89 g)进行了为期60 d的投喂试验,比较了两种饲料对仿刺参幼参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海带饲料投喂组大、中、小三种规格仿刺参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69±0.04)、(0.87±0.05)和(0.99±0.02)%·d-1,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投喂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65±0.03)、(0.86±0.05)和(0.81±0.10)%·d-1。传统海带饲料投喂组小规格仿刺参的平均个体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大于凝胶状配合饲料投喂组(P0.05),而两种饲料投喂组大、中规格间的差异不显著。因此,传统海带饲料可用于仿刺参海上筏式吊笼养殖生产,而凝胶状海参配合饲料可作为传统海带饲料的辅助饲料。  相似文献   

4.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仿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半生态式的保苗方式。于2014年7—11月在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期间,通过现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投苗规格[大规格(0.093±0.004)g/头,小规格(0.024±0.001)g/头]和密度(低密度125g/m3、中密度250g/m3、高密度375g/m3)两因素对仿刺参苗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规格的仿刺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总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主效应对仿刺参苗净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仿刺参室外网箱保苗过程中投放大规格、低密度苗种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净产量,而且可以节省苗种资源和饵料投喂量,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为养殖对象,设计了2种新型的鲆鲽类网箱,即新型塑胶环保型单、双层网箱。通过褐牙鲆和大菱鲆网箱养殖实验来验证2种新型的网箱在实际生产中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褐牙鲆传统木箱养殖组的商品鱼成活率为92.73%,单位面积产量为16.42 kg/m~2;塑胶单层网箱养殖组的成活率为96.37%,单位面积产量为17.42 kg/m~2。2个组的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单位面积产量同比增产6.10%。小规格大菱鲆传统网箱商品鱼成活率为92.50%,单位面积产量为8.09 kg/m~2;塑胶单层网箱组的商品鱼成活率为92.50%,单位面积产量为8.02 kg/m~2;塑胶双层网箱组的商品鱼成活率为92.00%,单位面积产量为10.53 kg/m~2,与传统网箱、单层塑胶网箱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同比增产分别为30.00%、31.00%。大规格大菱鲆单、双层塑胶环保型网箱养殖的成活率达到95.00%以上,单位面积产量均为14.52–16.32 kg/m~2;大规格大菱鲆双层网箱实验组平均尾重与单层网箱示范组差异显著(P0.05),单位养殖面积产量同比单层网箱示范组增产11.00%。研究表明,新型塑胶环保网箱养殖褐牙鲆效果良好。新型网箱相对于传统木制网箱除了具有节能环保、节约资源、操作便利的特点外,双层网箱养殖可提高有效利用面积,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6.
南北养殖仿刺参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北方养殖仿刺参(2009年12月取自大连棒棰岛海产有限公司,体质量300~400g)与南移在宁波沿海养殖仿刺参(2010年3月取自宁波象山黄皮岙,体质量300~400g)的营养成分。结果显示,南方养殖仿刺参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北方养殖仿刺参,而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北方养殖刺参。南方养殖刺参氨基酸平均含量为(67.00±0.12)g/100g(干质量),高于北方刺参的(52.58±0.11)g/100g,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19.90±0.04)g/100g,(14.38±0.21)g/100g,差异显著;南北刺参的脂肪酸含量分别为1.39%和3.33%,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分别为(82.74±1.14)%、(78.53±0.67)%。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们利用工厂化养鱼大棚进行了刺参工厂化养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刺参工厂化养殖通过全控温方式消除刺参的夏眠与冬季低水温的半休眠,避免高温期体重减轻与低温期生长缓慢造成的成本增加,全年可控水温平均13℃,这样体长3~5cm的幼参一年半时间就可达到商品规格(自然生长状态需3~4年)。因此,开展工厂化刺参养殖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漠斑牙鲆淡水池塘网箱养殖试验,掌握了该品种的生活习性,探索出漠斑牙鲆内陆地区淡水养殖模式,总结出养殖过程中应采取的技术措施。25m~2网箱总产漠斑牙鲆102.9 kg,平均单产4.12 kg/m~2,平均规格为306.25 g/尾,成活率达84%。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适合刀鲚的池塘养殖新模式,分别在淡水和半咸水环境下开展了1+龄刀鲚与暗纹东方鲀的混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刀鲚与暗纹东方鲀在半咸水环境下混养,在产量、成活率、平均出塘规格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当刀鲚放养密度为3 000尾/hm2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可达116.70 kg/hm2,该塘刀鲚成活率为68.16%,平均出塘规格可达57.11 g,体质量在50 g以上的比例为61.66%。  相似文献   

10.
将330日龄的大规格[平均体长(24.4±2.1) cm、平均体质量(93±5.3) g]、小规格[平均体长(18.2±1.1) cm、平均体质量(34±2.5) g]半滑舌鳎分别饲养在2个4 m^3水槽中;550日龄后,置于4个4 m^3水槽内培育,密度为15~30尾/m^2;900日龄后置于4个30 m^3水泥池内培育,密度为3~8尾/m^2。每2~3个月测量1次体长和体质量,研究不同规格半滑舌鳎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长。3年的养殖试验表明,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两个群体的生长差异变大,大、小规格群体的平均体长比值由1.3增至1.6,平均体质量比值由2.7增至5.3,大规格群体(全长51.3~66.4 cm)中95%以上为雌性;半滑舌鳎的快速生长期为698~1081日龄阶段,适宜生长水温为14.6~26.9℃。本试验结果将为半滑舌鳎的工厂化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2012年5-10月,在面积为0.19hm2的试验池1中放养体质量160g的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117,700尾·hm^-2,混养体质量160g的长丰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春片、乌子头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夏花鱼种。在面积为0.19hm2的试验池2中放养体质量149.5g的松浦镜鲤3,450尾·hm^-2,只混养鲢和鳙夏花,采用常规饲养方法。2012年10月2日,试验池1平均每hm2产鱼21,025.5kg,其中松浦镜鲤平均全长34.3cm,体质量1425g,产量18,294.0kg;长丰鲢春片平均体质量674g,平均产量1,816.5kg,长丰鲢夏花平均全长18.6cm,体质量112.4g,平均产量592.5kg;鳙夏花平均全长达12.1cm,体质量39.9g,平均产量322.5kg。试验池2平均每hm2产鱼3,069.0kg,其中松浦镜鲤平均全长35.0cm,体质量1225g,平均产量2,766.0kg;鲢夏花平均全长达11.3cm,体质量24.9g,平均产量130.5kg;鳙夏花平均全长达11.1cm,体质量35.1g,平均产量172.5kg。试验表明,高密度养殖的松浦镜鲤产量显著高于密度低时,长丰鲢夏花的出池体质量是普通鲢的4.5倍,特殊生长率(6.27%·d^-1)是普通鲢(3.5%·d^-1)的1.79倍。文中还讨论了松浦镜鲤养殖池的水质和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突破中国北方网箱养殖品种少的缺陷,并合理利用闲置网箱,通过陆海接力养殖模式,开展斑点鳟(♀Oncorhynchus mykiss×♂Oncorhynchus mykiss)的陆海接力养殖试验,并与工厂化养殖进行了对比,达到提高斑点鳟的养殖存活率,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结果显示:从2013年6月1日至2014年6月19日,3种规格斑点鳟的初始体质量分别为(225.1±36.2)g、(102.8±23.5)g、(55.3±12.3)g,经384 d的工厂化养殖,养成平均质量分别达到(2143.4±253.1)g、(1 763.8±210.3)g、(946.3±120.4)g,存活率分别为91.2%、90.6%、89.3%;经384 d的陆海接力养殖,养成平均质量分别达到(2 408.3±321.2)g、(2 065.5±256.3)g、(1 142.6±156.3)g,存活率分别为87.5%、88.1%、85.3%,其中大规格苗种的平均日增体质量达到8.5 g/d。由此可见,最适宜进行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点鳟规格为体质量100 g以上的中等规格斑点鳟,且"陆海接力"养殖的斑点鳟具有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等特点,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斑点鳟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3.
1991年,在41只面积共1344m~2的网箱中进行了养殖草成鱼试验。近6个月的饲养,总产草鱼32288.50kg,净产28616.90kg,草鱼平均出箱规格757g,平均增重倍数8.70。总产值200188.70元,利润85169.20元,投入产出比为1:1.74。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采用网箱和水泥池两种方式养殖泰国虎纹蛙60d,网箱平均产量253.9kg,出箱规格169g,成活率75.3%;水泥池平均产量69.8kg,出池规格208.5g,成活率80.9%;两种养殖方式的总体效果比较,水泥池养殖效果优于网箱养殖。水泥池3种不同密度的养殖效果比较,以80只/m^2的养殖密度为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15.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室内工厂化循环水处理系统进行了南美白对虾亲虾培育和大规格虾苗饲养试验,并比较了虾苗不同投放密度的中间培育效果。试验结果,亲虾的平均培育成活率达92.25%;幼虾投放密度分别为2 000尾/m~2和2500尾/m~2时,中间培育成活率分别为93.5%和92.5%;大规格虾苗在室内循环水处理系统中经过152 d饲养,平均单位水体产量为3.21 kg/m~3。  相似文献   

16.
为完善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满足大规格鱼种的需求,选择草鱼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配套草鱼鱼种的池塘养殖试验。试验分设7000和10000尾/亩(15亩=1 hm^2,下同)两个放养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平行组。经过190多天的养殖,高、低密度试验组水质变化趋势一致。低密度组鱼种平均体质量为239.67g/尾,成活率75.48%,净产量18 856 kg。以200 g/尾的规格挑选,共选留59 300尾,选留率74.83%;高密度组鱼种平均体质量为179.33 g/尾,成活率93.97%,净产量23 471 kg。以200 g/尾的规格挑选,共选留55260尾,选留率42.00%。结果表明,虽然高密度组平均成活率和净产量均高于低密度组,但低密度组的平均规格和选留率均远高于高密度组,最后的选留量也高于高密度组,因此,7 000尾/亩的放养密度更加适合于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配套草鱼鱼种养殖。  相似文献   

17.
为调整上海郊区的水产养殖结构,开发水产新品种,提升养殖效益,2021年在上海市郊某合作社开展了墨瑞鳕(Maccullochella peelii)大棚水泥池养殖试验。试验采用2口大棚水泥池,投放经标粗培育的平均体质量为150 g/尾的墨瑞鳕大规格鱼种,放养密度为25尾/m2,全程投喂粗蛋白质质量分数43%的海水鱼膨化饲料。经过13个月养殖,共收获墨瑞鳕商品鱼9 576 kg(单位产量13.3 kg/m3,平均规格696.2 g/尾),饲料系数为1.58,单位产值为1 030元/m3。墨瑞鳕大棚水泥池养殖试验成功,对水产养殖结构调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南美白对虾稳产高效养殖模式,通过对2口面积共计1 hm~2的连栋大棚养殖池塘进行改造,在大棚内设置净面积约35 m~2的篷布池135口,辅以供水、增氧、排水以及尾水处理等设施,引进SPF一代南美白对虾苗种,采用集中标粗后再分级养成的模式进行试验。2020年放养两茬虾苗,单位面积产量达到13.85 kg/m~2,产值595.9元/m~2,利润222.16元/m~2。折合每公顷产量138 500 kg,产值595.90万元,利润222.20万元。试验结果表明,大棚篷布池养殖投资较低,建设周期短,养殖环境可控,是1种适合于推广的南美白对虾高效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刺参通常称作海参,在分类上属于棘皮动物门、海参纲、楣手目、刺参科、仿刺参属。在我国,刺参主要盛产于辽宁、山东、河北等地。刺参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围网养殖、浅海筏式养殖等。近些年,随着“北参南养”技术上的突破,刺参浅海筏式养殖在我省尤其在闽东地区海域悄然兴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好的投入产出比超过1:2),促进了刺参养殖产业的迅猛发展,有望成为福建省继鲍鱼之后又一大海水养殖产业。现将刺参浅海筏式养殖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池塘刺参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口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与龙港街道办事处央格庄实业公司协作,于1998年通过市科委立项,进行池塘刺参健康养殖试验。在近海围堰建池塘80亩,经3年的精心管理,达到亩蕴藏刺参鲜重928kg,刺参个体鲜重82~252 g。以每年3:1的比例捕大留小,所捕刺参均达商品规格,完成了课题的经济技术指标,健康养殖取得成功。现将池塘刺参健康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