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正淞江鲈,又名松江鲈、四鳃鲈。淞江鲈是一种近海暖温带小型底层肉食洄游性鱼类,是我国国家Ⅱ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上海的名贵土著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淞江鲈工厂化养殖模式是在其人工繁育技术的基础上,对淞江鲈成鱼养殖过程中所需的关键生态因子进行人工模拟,构建一套适合于其生长发育的模拟自然生境系统,开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批量生产出淞江鲈商品鱼。该养殖模式建设成本较低,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
正一、池塘系统淞江鲈、青虾混合养殖模式比淞江鲈、南美白对虾接力养殖模式难度更大,因为淞江鲈鱼种在池塘中生长的时间更长,且需要经历夏季高温、水质恶化等多重不利因素。故在进行淞江鲈、青虾混合养殖的时候,需要以淞江鲈和青虾自然生态环境为依据,构建一套适合其生长发育的池塘系统。该系统主要包括内部水循环处理、池塘巢穴布设两部分,水循环处理系  相似文献   

3.
关于淞江鲈学名和模式产地以及地理分布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幼槐 《海洋渔业》2006,28(4):299-303
淞江鲈学名Trachidermus fasciatusHeckel,1840,我国鱼类学文献沿用至今,属名有误,因其阴性Trachiderma早已为其它动物先据而失效。订正后的属名Trachiderm is是有效名称,淞江鲈的学名应写作Trachiderm is fasciatusHeckel,1840。模式产地菲律宾记录有问题,自1840年迄今,菲律宾未见再有该鱼之报道,淞江鲈个体发育水温不宜超过14℃,否则导致胚体畸形和死亡,菲律宾地处热带,气温年平均26.6℃左右,淞江鲈不可能得以繁衍。该鱼为西北太平洋所特有,仅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我国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沿岸以及沿岸诸河下游及河口。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鲈鲤(Percocypris pingi)苗种的生长特性,开发鲈鲤育苗技术,采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在自然水温条件下,开展了10日龄至110日龄鲈鲤苗种培育试验。经过100 d的培育,鲈鲤鱼苗体质量从(46.45±4.03)mg增加到(2600.09±105.18)mg,平均体长从(16.22±0.46)mm增长到(50.78±2.97)mm,平均成活率为82.00%;体质量变异系数在4.05%~24.80%,体长变异系数在2.49%~7.32%,体质量变异系数大于体长变异系数;体质量变异系数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变异系数整体变化较为平缓,在整个培育阶段,鲈鲤种群生长离散呈现从加剧到减弱的变化规律;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在(0.91±0.49)%/d~(7.75±2.18)%/d,体长特定生长率在(0.47±0.29)%/d~(1.94±1.46)%/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大于体长特定生长率;在水温16.8~23.0℃条件下,鲈鲤生长状况良好,特定生长率相对较高,当水温高于23.0℃之后,特定生长率呈降低趋势,表明16.8~23.0℃是鲈鲤鱼苗适宜的生长水温范围;肥满度变化范围在(1.09±0.10)~(2.85±0.18)g/cm^3,肥满度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体长(x)和体质量(y)的拟合方程为y=0.0015x^3.7566(R^2=0.9806),b值为3.7566;全长(y)和体长(x)的拟合方程为y=1.223x-0.5055(R^2=0.9908)。试验结果表明,鲈鲤苗种在水泥池流水单养模式及自然水温条件下生长状况良好,16.8~23.0℃是鲈鲤苗种的适宜生长水温。  相似文献   

5.
淞江鲈(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1840)是一种降海洄游性鱼类,如今在上海内河水系已难见踪迹,为查明长江口水域淞江鲈野生种群是否存在,开展了此项研究。2011年5月,采用拖网方式采得淞江鲈鱼苗51尾;采用淞江鲈工厂化养殖管桶系统模式进行驯养、繁殖和成鱼养殖,至5月底存活40尾,成活率为78.4%,平均全长由(2.9±0.3)cm增长至(3.5±0.3)cm,增长率为20.7%;至10月中旬养成29尾,成活率为72.5%,平均全长为(9.1±1.2)cm,增长率为160.0%。这些成鱼有11对培育成熟用于繁殖,成熟率为75.9%。自行有效产卵6窝,产卵率为54.5%,总产卵量为26 616粒,平均窝卵数为(4 436±647)粒;孵出水花鱼苗24 100尾,孵化率达90.5%。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在东海长江口杭州湾水域,仍有淞江鲈野生种群存在,本研究繁殖的后代原种可作为该种群研究和放流之用。  相似文献   

6.
驼背鲈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鉴定和描述了驼背鲈鳞片的年龄及其年轮特征,采用4种生长模型来模拟其体长生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相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驼背鲈鳞片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疏密型,偶见副轮和生殖轮。vonBertalanffy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 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均可反映驼背鲈的体长生长过程,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其中Gompertz生长方程能更好地描述10龄以前的体长生长性状。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566.0139[1-e-0.1549(t 1.0988)];Wt=4531.0076[1-e-0.1641(t 0.76635)]3.0245。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t=2.3×10-5Lt3.0245。渐近体长L∞=566.0139 mm,渐近体重W∞=4531.0076 g,体重生长拐点tr=5.98龄,此时的体长与体重分别为376.94 mm和1 346.26 g。  相似文献   

7.
鉴定和描述了驼背鲈鳞片的年龄及其年轮特征,采用4种生长模型来模拟其体长生长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最适的生长方程,并对其生长拐点以及生长指标等生长特征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驼背鲈鳞片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疏密型,偶见副轮和生殖轮。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Logistic生长方程以及三项式方程均可反映驼背鲈的体长生长过程,其生长特点属于均匀生长类型,其中Gompertz生长方程能更好地描述10龄以前的体长生长性状。体长体重的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为:Lt=566.0139[1-e-0.1549(t+1.0988)];Wt=4531.0076[1-e-0.1641(t+0.76635)]3.0245。体长与体重关系为 Wt=2.3×10-5Lt3.0245。渐近体长L∞=566.0139mm,渐近体重W∞=4531.0076g,体重生长拐点tr=5.98龄,此时的体长与体重分别为376.94mm和1346.26g。  相似文献   

8.
厚颌鲂的年龄结构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鳞片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对龙溪河厚颌鲂(Megalobrama pellegrini)种群开展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厚颌鲂鳞片年轮结构呈疏密切割型,年轮特征显著,可用于年龄鉴定,3~4月是年轮形成高峰时间。种群由0~7龄共8个龄组组成,以低龄个体为主,1~3龄个体占83.14%,体长分布主要集中在130~250 mm间(77.71%)。体质量分布主要集中在50~250 g(64.33%)。群体总性比为♀∶♂=1∶1.03,符合1∶1理论比值。体长和鳞径呈直线关系,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且幂指数接近3,属于匀速生长类型,因此用Von Bertalanffy方程描述其生长特性,相关生长参数分别为:渐近体长L∞=488.89 mm,渐近体质量W∞=2486.96 g,k=0.1648,t0=-0.5453龄。体质量生长拐点Ti=6.40龄,对应体长、体质量分别为Lt=333.14 mm,Wt=746.06 g。厚颌鲂的总体生长性能逊于同属其他鱼类。  相似文献   

9.
正淞江鲈别名四鳃鲈等,是我国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上海的珍稀名贵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试验主要探讨了在上海标准化养殖塘中成功建立淞江鲈、南美白对虾接力养殖模式。接力养殖是同一水体中在不同时期或不同年份轮流养殖不同生物的养殖方式,主要是根据不同养殖生物的时间差异、生态位差异,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饵料生物资源等。南美白对虾在高温季节生长迅  相似文献   

10.
对黄金鲈♀×伊犁鲈♂杂交后代的形态特征与黄金鲈和伊犁鲈进行了比较,并就其人工养殖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龄杂交鲈体长26.5~31.5cm,(L=28.53±1.69cm),体重339.0~650.5g,(=447.31±94.23g)。体长为体高的3.58~3.93倍,两背鳍分离,第一背鳍棘14~16根,体侧扁,长椭圆形,形态特征与黄金鲈相似,体背为灰绿色,颜色介于黄金鲈与伊犁鲈之间,身体两侧有5~9条黑色横斑,属于温、冷水性鱼类,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5℃,室内养殖条件下,投喂颗粒饵料,并辅以动物性饵料,生长迅速,日均增重率可达0.62g/d。  相似文献   

11.
以鳞片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对澄湖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种群开展鳞片与生长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似刺鳊鮈年轮环纹呈疏密切割或疏密碎裂型,年轮特征显著,偶见幼轮、副轮及生殖痕。种群由1-6龄共6个龄组组成,2-4龄为优势龄组,占总数的80.17%,体长分布范围在14-29.8 cm之间,集中在19-23 cm(占总数的71.49%),体质量范围在56-538.1 g之间,其中体质量为149-242 g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67.36%;群体雌雄比为2.18∶1,在低龄阶段(1-2龄)雌雄数量基本持平,雄性略占优势;从5龄开始,雌性数量远超出同龄组雄性,6龄以上基本由雌性构成。各龄组雌、雄生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与鳞径呈幂函数关系,体质量和体长的幂函数方程为:W=0.0128L^3.1587,幂指数接近3,属于匀速生长类型,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 =30.62(1-e^-0.1578(t+3.788 7));Wt =632.49(1-e^-0.1578(t+3.7887))^3.1587。渐近体长L∞=30.62 cm,渐近体质量W∞=632.49 g,生长拐点时间t=3.55龄,此时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Lt=20.99 cm,Wt=192.24 g。澄湖似刺鳊鮈的总体生长性能优于其他生境种群。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长江中游武汉江段铜鱼种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2017年7月—2018年12月,在武汉江段逐月收集了435尾铜鱼样本的基础生态学数据、年龄鉴定材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年龄鉴定。结果显示,样本体长分布范围为152.1~325.2 mm,平均体长(233.2±73.4)mm;体质量分布范围为33.1~429.8,平均体质量(182.40±85.4) g。样本年龄由1~5龄组成,其中2龄和3龄组为优势组,占总体的75.6%。雌雄性别比例为1∶1.07,与1∶1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不同的体长组中差异显著,其中雄性在小型个体中居多,而雌性则在大型个体中占据优势。鳞片边际增长率分析表明,年轮形成周期为1年,形成时间在一年中的7—9月,与水温有关。总体(♀+♂)体长—体质量呈幂函数指数关系:W=7×10-6L3.11(R2=0.963 3),属于匀速增长类型,且雌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种群体长—鳞径呈线性关系:L=52.983R+72.439 (R~2=0.678)。总体(♀+♂)生长符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其体长生长方程:Lt=482.7{1-exp [-0.22 (t+0.25)]};体质量生长方程:W_t=1 573.7{1-exp[-0.22 (t+0.25)]}~(3.11)。生长的拐点年龄为5.15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335.6 mm和501.7 g。研究表明,武汉江段铜鱼属于匀速生长类型;种群年龄结构简单,生长速率较慢,需要采取相关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花鲈为沿海及河口的名贵经济鱼类 ,可驯化生活于淡水作为池塘养殖对象。本文对花鲈在池塘养殖条件下仔稚鱼的摄食节律和生长进行了初步观察 ,显示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式为 :W =0 8831×10 5L3 150 1,体长生长方程为 :Lt =2 5 1 876 0× [1-e0 0 63 5(t-0 0 3 0 1) ],体重生长方程为Wt =32 0 6 2 6 7× [1-e0 0 63 5(t-0 0 3 0 1) ]3 150 1,生长拐点为 18 0 4周。幼鱼常集群摄食 ,其摄食强度高峰为上午 9∶0 0及下午 5∶0 0。  相似文献   

14.
大口黑鲈选育群体幼鱼转食配合饲料的驯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选育的大口黑鲈"优鲈3号"、"优鲈1号"和非选育群体幼鱼各15 000尾饲养在3个网箱中,初始平均体质量分别为(0.105±0.020)、(0.106±0.017) g和(0.102±0.012) g,进行幼鱼转食配合饲料的驯化。第1 d投喂自池塘中捕捞的枝角类和桡足类,第2 d和第3 d将浮游动物与粉末状配合饲料按质量比5∶1和1∶1搅拌均匀后投喂,第4 d将浮游动物、粉末状配合饲料及直径0.8 mm的颗粒状饲料按质量比1∶2∶1混匀后投喂,第5 d和第6 d投喂颗粒状饲料,饱食投喂。试验结果显示,驯食结束后,"优鲈3号"、"优鲈1号"和非选育群体的体质量分别增长了83.82%、77.16%和61.30%,体长增长率分别为30.73%、31.03%和20.85%;选育群体显著高于非选育群体(P0.05)。"优鲈3号"和"优鲈1号"的驯食成功率分别为96.67%和92.67%,显著高于非选育群体(74.0%)。"优鲈3号"、"优鲈1号"和非选育群体的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8.6%、81.4%和64.2%,三者间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优鲈3号"幼鱼的驯食性状优于"优鲈1号"和非选育群体。  相似文献   

15.
星突江鲽的形态特征及内部结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通过观察、测量、解剖、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120尾全长11-43cm,体质量0.02~2.49kg的养殖星突江鲽(Platichthys stellatus Pallas)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可数性状和内部结构进行了研究。外部形态包括口、鼻、眼、鳍条、侧线和鳞片的特征;可量可比性状包括全长/体长(T1/S1)、体长/体高(S1/Bd)、体长/头长(S1/M1)、头长/吻长(H1/P1)、尾柄长/尾柄高(C1/Cd)、体长/尾柄长(S1/C1)、头长/眼间距(H1/Ei)、头长/眼径(H1/Ed)比值及其相关方程;可数性状包括背鳍鳍条、尾鳍鳍条、臀鳍鳍条、腹鳍鳍条、胸鳍鳍条、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牙齿、幽门盲囊、上鳃耙、脊椎骨;内部结构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解剖位置。结果表明:(1)外部形态的明显特征在于:背鳍、臀鳍、尾鳍有黑色和黄色相间的条纹;多角星状鳞片,有刺状突起。(2)全长/体长变动范围最小,雌雄差异最小,其线性相关性最好,全长与体长相关方程为S1=0.8771 T1-0.1589(R^2=0.9822);头长/吻长、头长/眼径不仅变动最大,而且其线性相关性最差,雌雄的差异也最大;星突江鲽体长与体质量关系为:W=0.0168S1^3.199,R^2=0.9797:雄性:W=0.0274S1^2.9721,R^2=0.993;雌性:W=0.0134S1^4.3008,R^2=0.9822(W代表体质量,kg:S1代表体长,cm)。(3)星突江鲽腹鳍鳍条与幽门盲囊最稳定;侧线鳞和牙齿变动最大。(4)牙尖锐,圆锥形;胃大,呈“I”型,肠粗短;1-2枚幽门盲囊。通过比较发现:星突江鲽的外部形态、可量可比性状和内部结构特征均与石鲽相近:星突江鲽与6种比目鱼相比,可数性状指标的数目多较少。  相似文献   

16.
大批量注射花鲈疫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王常玉  孟雪松 《水产科学》2007,26(9):512-514
研究了大批量注射疫苗中不同麻醉剂FA100的浓度、不同注射深度、不同注射部位和不同注射流程对体长(20.0±1.2)cm花鲈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用麻醉剂与海水体积比为1∶2000的麻醉剂麻醉后,将鱼轻轻滑至容器壁腹腔注射,注射深度4 mm,成活率最高,可以避免鱼体表机械损伤,提高注射效率和成活率。利用此方法9 d共注射花鲈21万尾,成活率高达99.76%。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9—2020年珠江中下游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种群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和生长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草鱼种群个体体长介于103~665 mm,平均体长为(347.89±96.73) mm;体质量介于21.4~6 650.0 g,平均体质量为(986.87±842.96) g。草鱼种群年龄结构为0~+~5~+龄,优势年龄组为1~+、2~+和3~+龄,占样本总数的92.8%。草鱼体长(L)和体质量(W)呈显著幂函数关系,为匀速生长类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L_∞=1 187 mm,k=0.128,t_0=-0.282,W_∞=31 344.51 g,生长特征指数φ=5.26,生长拐点年龄为8.29。总死亡系数Z=0.58,自然死亡系数M=0.29,捕捞死亡系数F=0.29,开发率E=0.5。草鱼雌雄个体数的比例为1.07∶1,性腺成熟度以Ⅱ期为主,相对繁殖力为46.28粒·g~(-1)。与历史资料相比发现,草鱼生长性能下降,种群呈现小型化,繁殖力下降,为促进珠江中下游草鱼资源的恢复,建议降低捕捞强度,开捕体长应大于791 mm,体质量应大于9 279.11 g。  相似文献   

18.
以鳞片作为鉴定年龄的材料,对澄湖似刺鳊(鱼句)(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种群开展鳞片与生长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似刺鳊(鱼句)年轮环纹呈疏密切割或疏密碎裂型,年轮特征显著,偶见幼轮、副轮及生殖痕.种群由1~6龄共6个龄组组成,2~4龄为优势龄组,占总数的80.17%,体长分布范围在14~29.8 cm之间,集中在19~23 cm(占总数的71.49%),体质量范围在56~538.1 g之间,其中体质量为149~242 g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67.36%;群体雌雄比为2.18:1,在低龄阶段(1~2龄)雌雄数量基本持平,雄性略占优势;从5龄开始,雌性数量远超出同龄组雄性,6龄以上基本由雌性构成.各龄组雌、雄生长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体长与鳞径呈幂函数关系,体质量和体长的幂函数方程为:W=0.0128L3.1587,幂指数接近3,属于匀速生长类型,拟合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30.62(1-e-0.1578(t+3.7887);W=632.49(1-e-0.1578(t+3.7887)3.1587.渐近体长L∞=30.62 cm,渐近体质量W∞=632.49 g,生长拐点时间t=3.55龄,此时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Lt=20.99 cm,Wt=192.24 g.澄湖似刺鳊(鱼句)的总体生长性能优于其他生境种群.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2019年1月抚远定置刺网捕获的319尾江鳕(Lota lota)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捕获江鳕样本体长范围为162~536 mm,研究江鳕的食物组成及其随体长和性别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抚远江段江鳕主要以鱼类、甲壳类和水生昆虫为食,属于肉食性鱼类;基于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析,甲壳类是江鳕最重要的食物类群(IRI=8 301.79),其次是鱼类(IRI=7 059.39),水生昆虫最低(IRI=3.56)。江鳕的食物组成未随着体长的增加出现明显的食性转换,但在食物的质量百分比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鱼类的质量百分比逐渐增加,甲壳类逐渐减少。江鳕不同体长组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饱满指数呈现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平均饱满指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es)幼鱼的生长特性,在水温9.0~22.5℃时,对圆斑星鲽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进行了近1年的测定分析。结果显示:平均体长为(9.29±0.16)cm、平均体质量为(22.11±1.03)g的5月龄左右的圆斑星鲽幼鱼,经1年的人工饲养后平均体长为(36.15±0.36)cm、平均体质量为(647.97±12.54)g,体长与日龄之间呈线性关系L=1.492x+2.350,R2=0.966,其体长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12,体长平均月增长量为2.44 cm;体质量与日龄之间呈指数关系Wgc=9.380 e0.264x,R2=0.960,其体质量平均瞬时增长率为0.31,体质量平均月增长量为56.92 g;体长与体质量的回归曲线Wwl=0.030x2.971,R2=0967,幂指数约等于3,表明体质量与体长的立方呈正相关系,为等比生长类型。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圆斑星鲽幼鱼的体质量增长量、体质量相对生长率、体质量瞬时生长率与水温变化大体一致,16~18℃时增重较快;反映幼鱼生长阶段的生长指标、生长系数波动较大,没有显示出规律性;体质量与体长呈显著相关,处于负异速生长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