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翘嘴鲌四个育种群体的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微卫星(SSR)标记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4个育种群体(黑龙江水系群体、淮河水系群体、长江上游水系群体和长江下游水系群体)的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4个育种群体均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群体内近亲繁育程度较高,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群体间遗传差异的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群体间的变异为17.58%(FST=0.1758,P0.001);NJ聚类树显示,黑龙江水系群体与淮河水系群体的遗传关系最远,长江上游水系群体与长江下游水系群体的遗传关系最近;而STRUCTURE遗传聚类分析显示,4个育种群体各自单独聚为一类为其最佳遗传分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个育种群体的遗传变异较小,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在育种时,应进一步扩大亲本来源,增加亲本数量,充实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不同水系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肌肉营养成分的差异,对长江上游、长江下游、黑龙江和淮河等4个水系翘嘴鲌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出的18种氨基酸中,4个水系翘嘴鲌的甘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黑龙江水系均为最高,而其他16种氨基酸含量在4个水系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龙江水系翘嘴鲌肌肉中的必需氨基酸含量(EAA)亦为最高,但与另外3个水系的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进行营养评价的结果表明,4个水系翘嘴鲌的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和缬氨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在81.27~82.43。淮河水系翘嘴鲌肌肉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而黑龙江水系翘嘴鲌肌肉中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高于长江上游和下游水系(P<0.05)。综合来看,4个水系翘嘴鲌肌肉的营养成分基本一致,都具有均衡的营养价值,可满足人类的营养需求,均为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其中黑龙江水系翘嘴鲌在氨基酸和脂肪酸层面具有更高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翘嘴鲌对饲料中蛋白质的需求量,根据翘嘴鲌的体成分拟定饲料配方,设计了不同蛋白水平(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4.46 %、37.20 %、38.82 %、41.5 %、43.58 %)的5种饲料,用以进行饲养试验,分别饲喂体质量相近(约1.2 g)的翘嘴鲌幼鱼。60 d后,测定每组幼鱼的生长性能(全长、体长、湿重、肌肉水分、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试验结果表明,翘嘴鲌的体长、全长、湿重随饲料蛋白水平的高低变化规律明显,蛋白水平为38.82 %的试验组,鱼的生长性能最佳。经回归分析得出的初步结论,并结合翘嘴鲌的生长和体蛋白积累情况,认为翘嘴鲌幼鱼饲料的适宜蛋白水平为39 %~40 %。  相似文献   

4.
翘嘴鲌鱼种饲料中脂肪适宜水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以鱼油和豆油的混合物(1︰1)为脂肪源,配制7种等氮不同脂肪水平(1.82%dm~15.02%dm)的试验饲料,饲养平均体重为2.85±0.15g的7组翘嘴鲌隔冬鱼种30d。试验结果表明,翘嘴鲌鱼种饲料中脂肪水平对鱼体生长、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校效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6.48%~8.78%。  相似文献   

5.
由于翘嘴红鲌的自然繁殖季节迟(6~7月,盛期出现于6月下旬~7月中旬),苗种供应在6、7、8月,这一季节一般处于最高温阶段,如2003年7、8月浙江省的高温天气,池塘表层水温高达35℃以上,鱼苗,鱼种捕捞运输成活率低,长途运输困难,风险更大,往往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翘嘴红鲌的捕捞运输技术已经成为翘嘴红鲌产业化链接的最重要部分。下面,我们把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来的翘嘴红鲌的捕  相似文献   

6.
作者于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间,在鲇鱼山水库采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样本885尾。对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种群管理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翘嘴鲌的种群管理模型。建立了Beverton-Holt种群管理模型。在目前开捕年龄tc=2龄,自然死亡系数M=0.4654,捕捞死亡系数F=0.5485,生长系数k=0.2331的情况下,鲇鱼山水库翘嘴鲌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为29.91cm,平均体重为278.76g,平均年龄为2.05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w/R)为467.2851g/尾。建议将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捕捞年龄提高到3龄,有效的保护性成熟个体,提高种群补充数量,并目前捕捞强度下渔获量达到最大值,以达到最大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不同年龄野生和养殖兴凯湖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定营养价值、建立种质标准以及研制人工配合饲料,对2龄、4龄和6龄兴凯湖翘嘴鲌(Culter alburnus)野生和养殖群体的肌肉营养成分和营养品质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2龄兴凯湖翘嘴鲌野生和养殖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龄、6龄野生群体的水分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与常见养殖鱼类相比,野生兴凯湖翘嘴鲌Ca和P含量较高。野生和养殖群体的氨基酸组成一致,甘氨酸含量最高,谷氨酸和赖氨酸次之。4龄、6龄野生群体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野生与养殖群体蛋白质含量较高,均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野生群体肌肉营养价值和肉味鲜美程度明显优于养殖群体,且随年龄增长差异更鲌加明显。在配制兴凯湖翘嘴鲌人工饲料时,应适当添加限制性氨基酸蛋氨酸和胱氨酸,以提高其营养价值;适当添加甘氨酸和谷氨酸,以提高养殖鱼体风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配合饲料完全替代鲜活饵料对翘嘴鳜生长和消化的影响,将初始体质量为(27.3±2.4)g、经过驯化的翘嘴鳜分别用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喂养90 d,比较不同饵料对翘嘴鳜生长、体成分和消化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配合饲料组翘嘴鳜的终末体质量(74.0 g)和特定生长率(1.34%/d)均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翘嘴鳜的体蛋白含量(质量分数为67.3%)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但其体脂肪含量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翘嘴鳜的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鲜活饵料组,但其肠道淀粉酶活力则显著高于鲜活饵料组(P0.05)。结果表明:翘嘴鳜摄食配合饲料可维持一定的生长,其体内的消化器官也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饵料向饲料的转变,但若要用配合饲料完全取代鲜活饵料,还需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2年3月-2013年2月在鄱阳湖通江水道进行的定置网渔获物调查的数据,运用软件FiSAT II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的生长参数以及种群补充模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鄱阳湖通江水道翘嘴鲌体长范围为93-645 mm;体长(L, mm)和体重(W, g)的关系式为W = 0.9×10-5L3.029 (R2=0.975, n = 317),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渐近体长L∞= 677.25 mm,生长系数K= 0.140,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 = -0.854。总死亡系数Z=1.514/a,自然死亡系数M=0.173/a,捕捞死亡系数F = 1.341/a。鄱阳湖通江水道翘嘴鲌开发率E=0.886,资源处于过度利用状态。种群补充模式表明,鄱阳湖通江水道翘嘴鲌种群补充期在4–8月。因此,建议适当延长鄱阳湖的禁渔期,以利于其资源的恢复与保护。  相似文献   

10.
基于Beverton-Holt模型的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种群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在鲇鱼山水库采集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样本885尾,对其种群进行了研究,建立了Beverton-Holt种群管理模型.在目前开捕年龄tc=2龄、自然死亡系数M=0.4654、捕捞死亡系数F=0.5485、生长系数k=0.2331的情况下,鲇鱼山水库翘嘴鲌渔获物的平均体长为29.91 cm,平均体重为278.76 g,平均年龄为2.05龄;单位补充渔获量(YW/R)为467.28 g/尾.建议将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捕捞年龄提高到3龄,有效地保护性成熟个体,提高种群补充数量,以目前捕捞强度下渔获量达到最大值,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对翘嘴鳜♀×斑鳜♂(Siniperca chuatsi♀×S.scherzeri♂)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在0.3月龄、2月龄、7月龄和11月龄时的体重、体长和体高进行测量,从变异系数、杂种优势率、相对/绝对生长率、体重与体长的幂函数曲线以及肥满度5方面,对杂交子一代和母本翘嘴鳜的生长速度和杂种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7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300.4 g±118.2 g)与翘嘴鳜(305.2 g±82.5 g)差异不显著,且在7月龄时体重、体长和体高的月相对生长率(280.13%,25.30%和27.55%)比翘嘴鳜显著增高(89.62%,15.90%和12.72%);在0.3月龄和11月龄时体长的超亲杂种优势率分别为2.48%和0.91%;11月龄时杂交子一代的体重(540.88 g±173.66 g)显著低于与翘嘴鳜(624.45 g±154.11g)(P0.05);杂交子一代和翘嘴鳜体重与体长关系幂函数生长方程的决定性指数R2(0.992和0.995)、条件因子a(0.059和0.058)和异速生长因子b(2.722和2.740)在数值上非常接近。结论认为,尽管在总体生长速度上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较母本翘嘴鳜略慢,但其早期的生长趋势与翘嘴鳜相似,并在体重与体长的生长关系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杂交子一代遗传了母本翘嘴鳜的快速生长性能,并在体长性状上显现出一定的超亲杂种优势。本研究通过分析养殖翘嘴鳜♀×斑鳜♂杂交子一代的生长速度,探讨杂交子一代的早期生长趋势及其杂种优势,旨在为杂交子一代的规模化人工养殖和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2.
在洪门水库张家库湾进行了网箱养殖翘嘴鲌试验,网箱20只,规格4 m×5 m×3m,投放规格为18~25cm经驯化的翘嘴鲌鱼种1000kg左右,经270d养殖,养成平均规格0.51kg/尾,最大个体0.8kg。生产商品鱼6885kg,成活率90%,饲料系数1.83,投入产出比1:1.75。  相似文献   

13.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耳石微结构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鱿钓船2007、2008和2010年在西南大西洋作业期间采集的3462尾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其中2007年308尾、2008年262尾、2010年2 892尾),测量了491枚耳石外部形态参数和耳石重量(雌性274枚、雄性217枚),结合耳石的日轮,对耳石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根廷滑柔鱼耳石的生长纹由明暗相间的环纹组成,耳石中心为黑色,呈水滴形;从核心到侧区边缘,轮纹宽度由窄至宽,亮度由明至暗;侧区到北区边缘,轮纹则由宽至窄,亮度由暗至明。根据生长纹的宽度和颜色的明暗,可将整个耳石分为3个区域,即后核心区、暗区、外围区。不同群体间耳石总长(TSL)和最大宽度(MW)的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性别间无差异。冬季产卵群TSL和MW的生长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秋季产卵群则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耳石重量(SW)的生长存在群体和性别间差异,冬季产卵群雌、雄个体SW的生长分别适合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秋季产卵群则分别适合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表示。两个群体的TSL、MW、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都随着日龄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而SW的绝对生长率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相对生长率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小。同一年龄段内冬季产卵群的绝对和相对生长率基本上都大于秋季产卵群,雌性个体的绝对和相对生长率要大于雄性个体。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南、北不同地理群体在繁殖和染色体核型方面的差异性,以翘嘴鲌南方(上海淀山湖)群体和北方(黑龙江兴凯湖)群体为研究对象,在上海地区同时进行了翘嘴鲌两个群体的人工繁育、胚胎发育观察和染色体组成比较。结果显示,翘嘴鲌南方淀山湖群体的受精卵呈灰黄色,有黏性,为黏性卵,卵径为(1.11±0.05)mm;北方兴凯湖群体的受精卵呈青灰色,无黏性,为浮性卵,卵径为(1.21±0.03)mm。两个群体的相对繁殖力和受精率无明显差异。在(25±1)℃的水温条件下,两个群体的胚胎均可以在24 h内出膜,且胚胎发育特征及时序无明显差异。北方兴凯湖群体仔鱼的出膜后体长为(5.77±0.29)mm,极显著大于南方淀山湖群体[(3.40±0.14)mm](P<0.01)。两个群体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48,其中南方淀山湖群体的核型公式为2n=24m+20sm+4st,染色体臂数NF=88;北方兴凯湖群体的核型公式为2n=22sm+26m, NF=96。研究表明,翘嘴鲌南方淀山湖与北方兴凯湖群体在受精卵的特征及染色体核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北方兴凯湖水系翘嘴鲌可以在...  相似文献   

15.
参照国内现有翘嘴鲌营养需求及饲料原料消化率研究成果,设定其育成配合饲料中的主要营养素含量,应用配方软件优化,得出育成配合饲料配方用于试产.主要营养素指标为:干物质91.81%,粗蛋白40.92%,粗脂肪5.67%,粗灰分9.59%,粗纤维3.43%,总磷1.28%,赖氨酸2.36%,甲硫氨酸0.67%,苏氨酸1.48%.采用1m×1m×1.5m,网目1.5cm腈纶小网箱养殖喂养规格约为40尾/kg左右的翘嘴鲌冬片鱼种8周,在养殖密度为16尾/m2时,饲料系数为1.53;按饲料价格7500元/吨计算,翘嘴鲌的饲料成本为11.48元/kg.  相似文献   

16.
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生长特性与种群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4~8月,在鲇鱼山水库采集了翘嘴鲌样本249尾,研究了翘嘴鲌的年龄和生长特性,并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如下: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年龄结构比较复杂;体长体重关系为W=0.0098L2.9947(R2=0.9521);生长方程为Lt=96.3214[1-e-0.7089(t-1.4982)],W=8 548.3150[1-e-0.7089(t-1.4982)]2.9947;生长拐点年龄t=3.04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Wt=2 526.11 g和Lt=60.16 cm;鲇鱼山水库翘嘴鲌的生长分为2个阶段,即4龄前的快速生长阶段和4龄后的缓慢生长阶段.根据研究结果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鲇鱼山水库控制和利用翘嘴鲌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长江中上游鲌属鱼类种群动态和种间营养关系,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对来自长江中上游3个区域的达氏鲌(Culter dabryi)、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样品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和营养生态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3种鲌的δ13C值在各区域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δ15N值仅在上游江段差异显著(P<0.05),表明三者间食物来源和营养级位置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多营养生态位指标结果显示,在长江中上游,蒙古鲌的食物来源更为广泛,占据的营养生态位空间总量较大,且在大多数情况下,蒙古鲌的生态位宽度大于达氏鲌和翘嘴鲌,这可能与蒙古鲌独特的摄食器官有关。3种鲌在长江中上游各江段的食性竞争存在差异,其中,蒙古鲌与翘嘴鲌、达氏鲌的重叠度相对较高,而翘嘴鲌与达氏鲌之间重叠度较低甚至无重叠,表明在长江中上游水域,蒙古鲌由于对不同饵料资源的利用能力强而易与其他两者出现食性竞争,而翘嘴鲌与达氏鲌因对各自优势饵料的摄食偏好性强,在食物资源维度上出现了一定的生态位分化...  相似文献   

18.
<正>翘嘴红鲌为网箱养殖的名优淡水品种之一。我们于2013年1月10日至2014年3月10日在百色水库进行大水面高密度网箱养殖翘嘴红鲌试验,共消耗饲料68000千克,产鱼31450千克、77000尾,苗种成活率77%,饵料系数2.1,网箱平均产量60千克/米2,尾均重0.4千克。  相似文献   

19.
摄食不同饵料对翘嘴鳜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三种不同饵料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能、体成分和消化酶的影响,实验选取初始体重为(113.56±11.82)g的翘嘴鳜900尾,随机分成3组,分别投喂活饵料鱼、冰鲜饵料鱼和商品饲料,进行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冰鲜组、活饵组和饲料组翘嘴鳜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均无显著性差异。饲料组翘嘴鳜肥满度显著小于其他两组,肝体比和脏体比均显著大于其他两组。(2)三组翘嘴鳜体成分中的水分、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均没有显著性差异。(3)翘嘴鳜肌肉各种氨基酸含量和总氨基酸量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饲料组翘嘴鳜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花生烯酸、EPA、神经酸、DHA的含量及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4)肝脏脂肪酶、肠道淀粉酶的活性在三组翘嘴鳜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冰鲜组翘嘴鳜肝脏淀粉酶、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结果表明:翘嘴鳜经过驯化可以摄食配合饲料,且不影响其生长性能。翘嘴鳜摄食饲料后,其肌肉氨基酸没有发生显著性的变化,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饲料脂肪含量翘嘴红鲌消化酶的影响.以鱼粉和豆粕作为蛋白源,以鱼油为脂肪源.鱼油的添加水平分别为2%、4%、6%、8%、10%,设计出饲料脂肪含量分别为2.07%、4.28%、7.14%、9.26%、11.17%、15.32%的6种等蛋白(40%左右)、等能(16.21KJ/g左右)的饲料.对19.36±2.17g/尾的试验翘嘴红鲌进行60d的养殖,结果表明:饲料脂肪含量在7.14%时,试验翘嘴红鲌胃蛋白酶和肝胰蛋白酶活性均达最大,分别为1216.41U和1599.94U;此时,淀粉酶活性达到最大,胃、肠、肝胰淀粉酶活性分别为85.75U、115.29U和92.87U;肠、肝胰脂肪酶活性也达到最大,分别为752.13U和199.71U当饲料脂肪含量在9.26%时,试验鱼肠蛋白酶和胃脂肪酶活性达到最大,分别为1934.09U和391.29U.本试验中饲料脂肪含量为7.14%~9.26%时,能显著提高翘嘴红鲌消化酶活性,促进对饲料的消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