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2~2003年对莱州湾浮游植物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22属45种。其中硅藻20属40种,占88.9%;甲藻2属5种,占11.1%。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0.16×104~20 642.83×104ind/m3,浮游植物数量均值的最高值出现在2003年8月,最低值出现在2003年5月。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多样性和丰富度均较好,可以认为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比较稳定。从总体变化趋势看,调查期间浮游植物数量变动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盐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但与单一营养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不显著。由无机磷含量变化范围看(0.18~0.41μmol/L),该水域无机磷为影响浮游植物繁殖生长的限制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2012年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津大神堂贝类养殖区的水生态环境,于2012年4-10月对养殖区5个站位的浮游生物进行了逐月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浮游植物共有3门、19属、22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平均丰度为6.22×104个/L;浮游动物共2门、6属、6种,平均丰度为127.8个/L。各季节各站位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07~2.37和0.04~0.66,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为0.40~1.71和0.25~0.91。总体评价大神堂贝类养殖区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3.
杨芳 《福建水产》2016,(3):210-218
根据2011年4月、2014年5月在南日岛人工鱼礁区及邻近海域进行的2次生态环境调查资料,研究投礁前后南日岛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3门40属82种。2011年共鉴定3门32属52种,拟建礁区中心及四周和对照区种类组成相似,平均种类数分别为26种/站和27种/站,细胞数量分别为3.34×104个/dm~3和5.68×10~4个/dm~3。投礁前浮游植物丰富度平均值为1.750,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2.206,均匀度平均值为0.464,优势度平均值为0.753。2014年共鉴定3门34属60种,礁区中心及四周和对照区种类组成相似,平均种类数分别为35种/站和32种/站,细胞数量分别为1.07×10~4个/dm~3和1.05×10~4个/dm~3。投礁后浮游植物丰富度平均值为2.504,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424,均匀度平均值为0.672,优势度平均值为0.551。  相似文献   

4.
桑沟湾浮游植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年8月~2005年5月桑沟湾4个航次调查结果,对该海区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32属72种。其中,硅藻29属60种,占83.3%。甲藻3属12种,占16.7%。浮游植物数量的变动范围为5.0×10^4~3416.0×10^4cell/m^3,浮游植物数量均值的最高值出现在2003年8月,最低值出现在2005年5月。经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单纯度指数分析,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随季节变化明显,秋季的种类数、多样性明显高于春季。综合评价表明,桑沟湾海域浮游植物种类个体数量分布不均匀,生物多样性一般。  相似文献   

5.
2004年秋季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20日~10月9日对长江口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丰度及其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6属68种(含4个变种、6个不确定种),主要为温带近岸性种,其中硅藻门有21属51种,占总种数75%,甲藻门有5属17种,占总种数的25%。硅藻门中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圆筛藻属(Coscinodiscus)的种类最多,分别为1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33.33%)和7种(占硅藻总种数的13.73%),甲藻门中以角藻属(Ceratium)为主,有10种,占甲藻总种数的58.8%。浮游植物数量平均为1400.00×104cells/m3。硅藻的平均数量为1392.69×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9.3%;甲藻的平均细胞数量为7.31×104cells/m3,占浮游植物总量的0.7%。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1.90,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为0.68。浮游植物密集区出现在调查区域的中部,靠近长江入海口水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Greville)Cleve)、尖刺菱形藻(Nitzschia pungens Grunow)、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 Grunow)、洛氏角毛藻(Chaetoceros lorenzianus Grunow)、柔弱角毛藻(Chaetoceros debilis Cleve)、窄隙角毛藻(Chaetoseros affinis Lauder)和旋链角毛藻(Chaetoecros curvisetus Cleve)。本次调查长江口海域的浮游植物可划分为:东北部组群、近河口组群和南部组群3个主要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6.
2011—2012年对漳卫南运河流域19个采样位点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95种(变种),隶属于8门131属。其中,绿藻门的种类最多(159种),硅藻门次之(110种),再次为裸藻门(56种)和蓝藻门(49种)。浮游植物的细胞密度年平均值为2 167.2×104cells/L,夏季最高为3350×104cells/L,秋季最低为1221×104cells/L,其中绿藻门最多,为1167×104cells/L;浮游植物生物量年平均值为25.96 mg/L,夏季最高为54.43 mg/L,秋季最少为6.33 mg/L,其中绿藻门最多,为11.09 mg/L。浮游植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3.05~3.93,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2.14~3.4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0~0.62。结果表明,该流域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在夏季最高,春季次之。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澜沧江干流(中国境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探究其种类组成、现存量、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指数与生态分布特点,根据其流域特点,2011年5月28日至7月14日在干流从上游至下游共布设21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结果表明,浮游植物有104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其中,硅藻门72种,占检出种类的69.23%;绿藻门15种,占14.43%;蓝藻门11种,占10.58%;甲藻门和金藻门各2种,分别占1.92%;裸藻门和红藻门各1种,分别占0.96%。澜沧江干流夏季浮游植物密度为20.280×104~95.064×104个/L,平均密度为41.5171×104个/L个/L,小湾库区的浮游植物密度最高,旧州最低;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33~0.87 mg/L,平均生物量为0.59 mg/L,漫湾库区的生物量最高,橄榄坝最低;硅藻门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占总密度的90.77%和总生物量的68.86%。澜沧江干流夏季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59~3.31,糯扎渡最高,小湾最低;均匀度指数为0.12~0.65,糯扎渡最高,小湾最低;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48~3.18,旧州最高,糯扎渡最低。  相似文献   

8.
2008年12月-2012年9月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干流段进行了11次浮游植物采样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07属428种,其中硅藻门所占比例最大,为46.27%~59.42%,其次为绿藻门和蓝藻门,为21.73%~31.69%和7.03%~16.62%。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变幅分别为(2.45~44.95)×104ind./L和0.050 5~1.282 mg/L,其中繁殖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10.465~38.58)×104ind./L和0.371 8~0.811 3 mg/L;育肥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1.665~11.82)×104ind./L和0.228~0.497 2mg/L;越冬期密度和生物量多年均值范围为(8.562 5~20.765 8)×104ind./L和0.225 2~0.558 8 mg/L。调查水域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变幅分别为3.807~4.375(均值4.094)和0.796~0.911(均值0.871)。两种浮游植物评价结果均表明调查水域为轻污或无污染。  相似文献   

9.
2013年春夏季天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3年春季(6月)和夏季(8月)对渤海湾天津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综合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72种,其中6月39种,8月63种,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优势种以硅藻为主,仅有少量的蓝藻和裸藻;6月的优势种是硅藻门的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及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8月的优势种是硅藻门的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 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6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14×104~836.67×104个/L,平均值为129.31×104个/L;8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83×104~16 042.50×104个/L,平均值为2 461.63×104个/L;在调查海域的各采样点中,细胞密度均以硅藻占比最大,分别占浮游植物细胞总密度的99%和95%以上,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分布趋势与硅藻细胞密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6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96~3.69,平均值为2.87;均匀度指数(J)为0.28~0.95,平均值为0.71;丰富度指数(d)为0.60~1.21,平均值为0.88。8月的H’为0.01~3.58,平均值为1.48;J为0.002~0.86,平均值为0.33;d为0.65~1.37,平均值为0.91。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浮游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影响渤海湾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因子是水温、盐度、溶解氧、亚硝酸盐、硅酸盐。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扇贝养殖区浮游藻类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4—11月对莱州湾扇贝养殖区的5个海域进行了8个航次的生态学调查,分析了浮游藻类的群落组成、密度、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藻类7门73种,其中硅藻最多,共43种,占藻类种数的58.90%。藻类密度为0.76×104~70.12×104个/L,最高密度在6月,最低在11月。藻类多样性较好,发生赤潮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1.
2016年5月、7月和11月分别对天津近岸海域2010年、2012年和2014年投放的人工鱼礁区及非人工鱼礁区(对照区)进行3个航次的调查,每个区域设置3个站位,共计12个站位。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28属58种,其中,硅藻门19属44种,甲藻门9属14种。物种以硅藻为主,占总物种的75.9%,其次为甲藻,占总物种的24.1%。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门的圆筛藻属和角毛藻属为主,主要有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星脐圆筛藻(C. asteromphalus)、格氏圆筛藻(C. granii)、虹彩圆筛藻(C. oculusiridis)、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卡氏角毛藻(Chaetoceros castracanei)、劳氏角毛藻(Ch. lorenzianus)、旋链角毛藻(Ch. curvisetus)、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柔弱几内亚藻(Guianardia delicatula)、刚毛根管藻(Rhizosolenia setigera)、翼鼻状藻印度变型(Proboscia alata f. indica)和夜光藻(Noctilluca scintillans)。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7月和5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94.79×104、39.53×104和21.5×104 cell/m³,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也有明显的季节差异,11月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比5月和7月高。从人工鱼礁区与对照区对比来看,5月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礁区外显著高于鱼礁区,7月和11月2014年鱼礁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显著高于其他鱼礁区和礁区外。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礁区外和2012年鱼礁区低于2010年和2014年鱼礁区,礁区外最低。研究表明,人工鱼礁的构建对于提高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具有显著效果,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不是一直增高,有一定程度的波动。  相似文献   

12.
2010年7-8月对泾河宁夏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种类有6门、81种(属),密度为1.1万~11.6万个/L,平均密度为4.37万个/L。生物量为0.024~0.210mg/L,平均生物量为0.083mg/L。浮游动物有4门、54种(属),密度为60~185个/L,平均密度为107.73个/L。生物量为0.02~0.66mg/L,平均生物量为0.24mg/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表明,该河段水质良好,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2004年12月份天津大沽口9个站点的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16属30种,其中硅藻14属28种,甲藻和蓝藻均为1属1种,硅藻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占绝对优势。优势种为刚毛根管藻、短角弯角藻、卡氏角毛藻,夜光藻。调查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为5.28×104cell/m3~31.20×104cell/m3,平均值为12.94×104cell/m3。在潮水的作用下,浮游植物数量的高值区分布在5号站位附近,低值区在3、4号站位。调查区内浮游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为0.84;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为2.30;物种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为0.14;单纯度(C)平均值为0.36。调查海域内除5号测站单纯度稍高,均匀度、多样性偏低外,大部分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处于较完整、稳定的状态。经分析,这种稳定状态是潮水造成的,是暂时的现象。与历史资料对比,该区域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赤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多,优势种也发生了改变,这可能与目前该海域营养盐较为丰富有关。  相似文献   

14.
贵州草海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贵州草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质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其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于2017年11月(秋季)对贵州草海16个采样点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密度、优势种及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同时利用分层聚类分析、冗余分析(RDA)和主成分分析(PCA)的方法探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采样点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66属、139种;其中蓝藻门12属、22种,绿藻门28属、69种,硅藻门16属、29种,隐藻门2属、3种,裸藻门4属、11种,甲藻门3属、4种,金藻门1属、1种;其中绿藻为优势门类,占浮游植物总数的49.64%;硅藻次之,占20.86%;蓝藻居第三位,占15.83%,金藻最少,仅占0.72%。调查期间,样点6、7、11、12的叶绿素a含量较高,均高于5.0μg/L,细胞密度也较大,均超过了107个/L。各采样点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聚类分析表明,样点7、11、12聚为一类,其优势门类均为蓝藻,且位于靠近威宁县城的沿岸带。各采样点与环境变量之间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6、7、11、12号采样点主要受营养盐、总溶解固体和盐度的影响,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得出蓝藻受营养盐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威宁县城沿岸带的藻类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位点,其优势门类为蓝藻,营养盐是导致威宁县城沿岸带藻类细胞密度过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贵州花溪十里河滩丰水期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和水质现状,于2013年丰水期对5个样点进行了采样,并根据浮游植物的组成、数量分布及群落指数,对水体营养及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有浮游植物7门、10纲、17目、25科、38属、78种(包括11个变种);其中,硅藻门最多,有45种,占浮游植物种类的57.70%;绿藻次之,有19种,占24.36%;蓝藻门8种,占10.26%。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51.82×104个/L。花溪十里河滩丰水期水质属于贫-中营养型。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5年4月(丰水期)和2015年11月(枯水期)珠江口南沙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度、细胞丰度及多样性。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门44属76种,硅藻为最主要优势种群。丰水期优势种有2种,分别为新月筒柱藻(Cylindrotheca closterium)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枯水期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萎软海链藻(Thalassiosira mala)、中肋骨条藻和有棘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inosus)。丰水期和枯水期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分别为651.91×104个·L-1和129.21×104个·L-1,2个时期细胞丰度分布都表现为近岸向离岸递增的趋势。调查海区的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平均值在丰水期分别为1.64和0.40,而在枯水期分别为1.58和0.41,多样性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丰水期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温度、总氮和p H,枯水期为温度、透明度、磷酸盐和盐度。  相似文献   

17.
2009年在白洋淀6种典型水域进行试验,测定其浮游生物数量、生物量的变化。根据浮游植物各主要大类的区别,分析了不同养殖模式水域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白洋淀浮游植物总计104种,隶属于8门38科81属;第一优势种群为绿藻,其次为硅藻和蓝藻。平均数量8月份最高,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38~4.78和0.45~0.9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