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扶贫移民是解决黄土高原水蚀区生态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践表明移民受教育程度对扶贫移民的效果有重要影响。陕西省延长县是黄土高原水蚀区扶贫移民的典型代表,选取延长县为研究案例区,在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基础上,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移民的受教育程度对搬迁自愿性、决策性、适应性与稳定性等移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民受教育程度与其迁移自愿性、决策性、适应性、稳定性总体上成正相关,移民受教育程度低引发搬迁自愿性不高、很难适应新环境、就业难、生活困难等许多移民问题。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扶贫移民效果,应该强化黄土高原贫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适当提高移民政策中对受教育程度的要求,强化移民的就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修复适宜性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省黄河流域不仅是黄河发源地,也是黄河流域主要产流区和水量的供给区之一,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由于地处特殊地理位置和不利自然条件,生态修复尤为重要.生态修复范围可分为黄河河源区生态建设区、东部黄土高原水蚀生态建设区,通过对分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初步分析,认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改善青海省黄河流域生态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对黄土高原植被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植被区空间数据和土壤侵蚀空间数据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森林草原植被区、温性草原植被区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区。在森林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41.92%,水蚀土壤侵蚀指数比温性草原植被区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区的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346.90。在森林草原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70.45%,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449.40,水蚀最为严重。在温性草原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风混合侵蚀为主,风蚀微度-水蚀剧烈的百分比最大,为33.01%,水-风混合侵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水-风混合侵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633.45,水-风混合侵蚀最为严重。在荒漠半荒漠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风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99.65%,风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风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589.78,风蚀最为严重。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河川基流量的多少及其变化对维持该区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窟野河流域多年实测径流资料,研究国内外常用的滑动最小值法、HYSEP法和数字滤波法3类共8种自动基流分割方法在该研究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8种方法所得年均基流指数差异较.大,最大为0.651 5...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治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全国范围划分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三大侵蚀类型区基础上 ,提出进一步划分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黄土高原的强烈侵蚀中心出现在水蚀风蚀交错区 ,该区为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该区又为世界级大型煤田蕴藏地 ,将建成我国 2 1世纪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强化水蚀风蚀交错区综合治理 ,对治黄及西部地区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养分特征与土壤质地及水分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在强烈的水蚀风蚀作用下,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土壤退化明显。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这种退化规律有较大的差异。以位于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的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分析坡耕地和荒草坡地土壤养分特征,探讨土壤养分与土壤质地及水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水蚀风蚀交错区各养分含量都较低,其养分含量表层均高于下层,坡耕地高于荒草地;土壤各养分上下层比值越大,土壤的供肥持续能力越差;(2)坡耕地土壤养分含量表现出与坡地水土流失相似的规律,从坡顶部到坡底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3)土壤水分含量影响土壤质地变化,并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关系最好,与有效态氮的关系较密切;(4)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质地的吸附作用有关,组成物质越细,吸附能力越强,但这种吸附能力还与不同粒级组成的比重有关,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壤侵蚀相关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侵蚀预报模型通常可以分为经验模型、物理过程模型和分布式模型。我国学者以USLE为蓝本,利用水蚀区径流小区观测资料,根据各研究区实际情况进行因子修正,就主要水蚀区的黄土高原、东北漫岗丘陵、长江三峡库区、南方红壤丘陵和闽东南、广东、滇东北等地区的坡面土壤侵蚀,开展了我国土壤侵蚀经验模型研究并取得了成果。在介绍我国土壤侵蚀相关模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了相关模型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模型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研究风蚀水蚀交错区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综合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耦合效应,为保障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位于陕北风蚀水蚀区的府谷县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经济耦合指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内生效应,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及景观指数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外延效应,从内生和外延两方面定量对比分析陕北风蚀水蚀交错区生态经济耦合效应。研究表明府谷县从2000—2013年实现了耕地向林地和草地的转化,景观类型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上升,土壤侵蚀量明显减少,生态经济耦合指数从2000年的215.88 t/万元减少到2013年的130.59 t/万元。生态经济耦合指数敏感性分析表明府谷县梯田和坡耕地的变化对生态经济耦合指数的影响显著大于水浇地与坝地的影响。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和淤地坝建设等政策的执行不仅让府谷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还使其经济耦合内部呈现增益。  相似文献   

9.
生态移民是新形势下中国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举措,研究采用参与性农户评估方法,以广西环江县30个典型移民安置屯为例,开展生态移民背景下移民迁入区人地关系研究,将调查农户划分为迁入农户和原驻地农户,通过对比2组农户的现有耕地面积、经济收入以及对移民政策和环境变化的响应等问题,探讨移民迁入区的移民效应和可持续性.研究表明:生态移民工程受到农户的普遍认可与支持,迁入农户占有的耕地资源质量和经济收入较搬迁前有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与农业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仍需关注迁入区移民较原驻民耕地占有量和经济发展速度偏低、迁入区人口增加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造成的冲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脆弱区主要分为水土流失严重型生态脆弱区、土地沙漠化型生态脆弱区、土地盐碱化型生态脆弱区三种类型。目前水土流失严重型生态脆弱区的治理模式主要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植物篱、坡改梯、生态移民、生态自然修复、保护性耕作等。为了达到较好的治理成效,应根据各地实际筛选适合当地的最佳治理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北部草地表层土壤水分状态空间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明黄土高原北部草地表层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该文用自回归状态空间模型和经典统计的线性回归模型对该区草地表层土壤含水率的分布状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状态空间方程可以应用于环境因素复杂的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其拟合效果优于线性回归模型。单因素中基于饱和导水率的模拟效果最佳(R2 = 0.936);多因素模拟中以饱和导水率+海拔+凋落物模拟效果最佳(R2 = 0.976),可以很好地解释表层土壤水分的变异状况。自回归状态空间模型可用于研究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表层土壤水分与其他因素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2.
风蚀水蚀交错带侵蚀能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计算了黄土高原南北水力侵蚀区,风蚀水蚀交错带及风沙边缘区的风蚀能量、水蚀能量及地形附加侵蚀能量。结果表明:在风水蚀交错带,在降雨侵蚀能量的基础上,由于风蚀能量的迭加,加之地形附加侵蚀能量也较高,使风蚀水蚀交错带成为高原的高侵蚀能量环境区和潜在侵蚀强度较大的地区。随着向风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中,开展了全国水蚀区侵蚀危险度抽样调查研究。在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西北黄土高原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石漠化区等6个类型区中,选择26个1∶10 000地形图图幅大小范围的样区,采用土地利用类型、地面坡度、林草地植被覆盖度、有效土层厚度和土壤密度等5个主要指标,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综合评估了不同类型区调查样区的侵蚀危险度。结果表明:西南石漠化区、北方土石山区处在极险-毁坏型等级区,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流域区属于危险型等级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属于轻险-危险型等级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和东北黑土区属于轻险型等级区。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调水工程移民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跨流域调水已成为解决缺水地区水资源危机的重要手段。制定公平、合理的补偿标准,对水源区生态移民进行适当、合理的补偿,是实现持续、高效调水工程的保证,也是我国学术界和政府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传统的补偿标准未能充分、客观地考虑移民的生态损失,因而不能提供合理、全面的补偿额度。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市为例,整体考虑移民对生态环境的贡献,在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核算的基础上,计算移民的生态补偿额度。根据研究结果,建议生态移民的人均生态补偿额度为1 148元/a。本案例有助于推进生态移民补偿机制的研究,为研究区及其他贫困地区的生态移民补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特点与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异常强烈,并且大部分地区以水蚀为主。在水蚀区,土壤侵蚀主要由少数几次暴雨所引起。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情况比较复杂,以各种类型的沟蚀为主,并具有垂直分带性。坡耕地的土壤侵蚀,占总侵蚀量的比重很大。同时,根据在子午岭地区的土壤侵蚀调查,讨论了植被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效应是反映生态移民生态效应的重要指标之一,生态移民水土保持效应的价值评估是关系到生态移民的功能有效性、农户补偿力度与政府政绩考核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国内现有相关研究成果不足的现状,以山西省吉县4个乡镇7个行政村为研究案例区,采用"3S"方法、费用-效益分析、问卷调研及深度访谈、土样室内分析等方法,对生态移民迁出村的水土保持效应进行了价值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吉县研究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带来了较为显著的水土保持效应,这种效应主要源于土壤肥力损失的减少,同时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芊红    张光辉    耿韧    王兵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112-118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为探讨我国东部水蚀区坡耕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状况,依据土壤类型、土壤质地等因素选取了36个采样点,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污染指数法,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08)二级标准为评价依据,研究了As,Cd,Cr,Cu,Ni,Pb,Zn 7种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1)Cd超标率高达13.9%,是东部水蚀区最主要的土壤重金属污染元素,As,Cr,Cu元素的污染概率较高,为5.6%;(2)长江以南地区的坡耕地重金属污染程度显著高于长江以北地区,南方山地丘陵区是我国水蚀区六个二级分区中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次为四川盆地及周围山地丘陵区、云贵高原区、东北低山丘陵和漫岗丘陵区、西北黄土高原区、北方山地丘陵区;(3)湖南宁远和广东湛江两点综合污染指数最高,分别为2.73和2.51,属中污染水平;(4)36个采样点中污染水平处于安全、警戒线、轻污染、中污染的比例分别是77.8%,8.3%,8.3%和5.6%,表明我国东部水蚀区绝大多数坡耕地(86.1%)重金属含量未达到污染水平,但仍有13.9%的坡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结果对明确我国水蚀区坡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风蚀水蚀交错区黄土粘土矿物特征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理解风蚀与水蚀过渡区黄土的形成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风蚀水蚀交错区不同黄土剖面的粘土矿物特性及其环境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风蚀水蚀交错区黄土粘粒的矿质元素组成以SiO2、Al2O3、Fe2O3和MgO为主,Sa、Sf和Saf分别变动于3.33~6.83,16.71~35.94和2.99~5.58之间,盐基指数ba大部分在0.5~0.8之间,黄土成土过程中没有硅、铝、铁等氧化物的迁移和富集,土壤风化仍然以由粗变细的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仍然微弱。水蚀风蚀交错区黄土粘土矿物组合与典型黄土一致,以伊蒙混层矿物为主,占50%~55%,其次为伊利石,高岭石稍低,但由于经常处于扰动状态,剖面不同层次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粘土矿物组成预示着矿物的形成处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条件,土壤发育过程还处于幼年性阶段,并有局部向脱钾阶段过渡,但未达到黄土高原主要土壤的脱钾阶段。  相似文献   

19.
在研究兰州都市圈水土流失规律的基础上,划分了7个水土流失类型区,研究范围涵盖风蚀水蚀复合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以兰州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针对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特点,提出了"五核+两轴"的水土流失防治技术体系,建立了库(城)区、近郊、远郊不同核心区的优化模式,并阐述了各模式的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不同林地类型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研究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以来各林地的水土保持效益,对油松沙棘混交林(Pinus tabuliformis+Hippophae rhamnoides)、沙棘林地(Hippophae rhamnoides)、油松林地(Pinus tabuliformis)、达呼里胡枝子+赖草地(Lespede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