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华北石质山区杏树蒸腾规律和蒸降差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河南省济源市石质山区8a生梯田杏树为例,利用热扩散植物液流技术(TDP)测算得到2005年和2006年杏树逐日蒸腾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降水量数据,分析了华北石质山区杏树蒸腾耗水规律及水分供求关系,旨在为该地区节水杏园的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杏树蒸腾速率(TR)呈现出明显的日际变化特征,且在同一生长期内,晴天-多云日的蒸腾速率高于阴天。(2)从全年来看,4-8月杏树蒸腾速率相对其他月份要高,其中,5月(6月)蒸腾速率为全年最大时期;1月(12月)蒸腾速率为全年最低水平。(3)在华北石质山区,2005年和2006年的年际总降水量与杏树蒸腾耗水量差值分别为-263.25mm和-220.47mm,说明周年降水可以满足杏树蒸腾耗水的需要。但各月的蒸降差差异很大,7-9月降水量大于蒸腾量;其他大多月份降水不能满足杏树耗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新疆北疆早春开花的杏树常受倒春寒危害而减产甚至绝产,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延迟杏树花期和提高着果率方面的效力研究。于秋季对树上干杏喷施赤霉素(GA_3)、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6-BA)、萘乙酸(NAA)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观察测定树上干杏花期、完全花比率和着果率。研究表明:秋季喷施ABA、GA_3可显著推迟初花期,提高树上干杏的着果率;6-BA、NAA显著降低了树上干杏的着果率;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完全花比率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张国锋 《中国水土保持》2005,(10):F0003-F0003
内蒙古敖汉旗几十年坚持把耐旱的山杏树与松树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推树种,全旗33.47万hm^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中有4.63万hm^2是山杏林,出现了春有花、夏有果、秋有景的绿色生态景观,不仅增加了植被,保持了水土,而且使农民每年采山杏核1500多t,总收入5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4.
山杏与土种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较低,而优良品种的杏树果实品质好、产量高,栽培技术简单,且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高,因此要尽快对杏树低产林进行改造,以促进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同时加快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主要介绍了杏树优良品种的特点、具体改造方法、改造后的管理、经济效益分析及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胨冻样芽孢杆菌 (Bacillusmucilaginosus)的分离、筛选及其对小麦苗期生长的作用 ,并对胨冻样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 .结果表明 ,胨冻样芽孢杆菌 (B .mucilaginosus)生长的最适培养基 (g/L)为 :蔗糖 1 4、Na2 HPO4 1 .5、FeCl3 0 .0 0 2、CaCO3 1 .5、酵母膏 1 0 ,自来水 1 0 0 0ml、pH7.0~ 7.5;有机氮和无机铵态氮抑制胨冻样芽孢杆菌的生长 ;胨冻样芽孢杆菌液体培养物对小麦苗期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  相似文献   

6.
杏是陕北黄土峁状丘陵区大于25°陡坡地开发治理的优良树种之一。通过保水工程和增施肥料等措施研究了陡坡地杏树高产优质与肥水关系。结果表明,陡坡地杏树整修大鱼鳞坑土壤含水量明显提高,增施肥料根系土壤含水量降低;整修大鱼鳞坑并增施肥料提高了杏树对肥水的吸收利用,叶片蒸腾强度和叶绿素合成等代谢作用加强,叶片养分和果实养分含量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上升。说明在干旱瘠薄、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地整修保水工程和增施肥料是夺取杏树高产优质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不同气体环境对冻藏牡蛎品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冻藏期间不同气体环境(CO2、N2和有氧环境)对冻藏牡蛎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成分气体对牡蛎进行气调包装,在冻藏((-20±1)℃)期间,测定牡蛎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冻藏期间气体环境是影响牡蛎蛋白质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隔绝O<,2>的条件下能有效地减缓蛋白质的变性及分解成氨基酸和小分子的含氮物质、pH值的变化、游离'氨基酸的牛成和分解,以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的增加,从而延长贮藏期.在隔绝O2的条件下,N2包装效果最好,其次是CO2处理组.  相似文献   

8.
凝胶状保水剂使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保水剂凝胶是一种保证有效使用保水剂的重要措施。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最干旱的春季,通过对比试验分析了在沙棘、杏树、梨树等幼树林中不同保水剂凝胶使用方法与使用量对土壤水分及杏树、梨树前期坐果率的影响,表明使用方法与使用量对土壤水分的维持和对果树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试验的保水剂用量范围内(4 5~15 75kg)使用保水剂凝胶后土壤水分明显提高,提高幅度为5 %~4 8%。棒状保水剂凝胶在埋入土壤2 0天后,贮存的水分可在2 5 30cm半径范围内使得土壤水分比对照提高5 %~4 6 % ,在2 0天到30天内可维持在10 %左右。提高了果树的前期座果率,其中杏树提高2 0 %左右,梨树提高10 %左右。施用棒状保水剂凝胶比直接使用保水剂凝胶和土壤混匀施用维持土壤水分的效果显著,而且可以根据旱情反复吸水使用,是保水剂的一种简便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海省8个农气观测站的土壤表面始冻期和解冻期连续观测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青海各地土壤表面始冻期和解冻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多数站点的封冻期呈现出缩短的趋势,互助、德令哈略有延长.始冻期变化受气候变化的明显影响,当3-9月平均气温升高1℃,除贵德、诺木洪、互助站响应不明显外,其余站点的始冻期推迟1.5~7.5d,平均推迟2.3d;当3-9月日照时数增多10h,诺木洪地区始冻期提早0.5d,其余站点的响应不明显;当上年10月至当年2月平均气温升高1℃,除门源、德令哈站的解冻期响应不明显外,其余站点提前2~13d,平均提早2.5d;降水量增多10mm,除诺木洪推迟12d,其余站点推迟2~6d,平均推迟2.3d;当上年10月至当年2月平均气温升高1℃,封冻期日数除河南、门源、贵德响应不明显外,其余缩短2.4~23.1d,平均缩短1.8d.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杨小利  王劲松 《土壤通报》2008,39(2):238-243
利用西北地区1961~2000年101个代表站的年冻土观测资料,采用EOF、REOF、小波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季节性最大冻土深度的分布状况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多数地区平均最大冻深在0.5~2m之间,平均2m以上的只有在新疆的天山,青海东北部的祁连山区有零星分布。近几十年来,西北地区整体最大冻深减小,上世纪90年代是近几十年来最大冻深最浅的时期,其中变化最明显的区域是新疆;西北最大冻深的变化可分为五个敏感区:西北中部区、南疆区、北疆区、青藏高原区、西北东部区。各区最大冻深随时间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西北中部区、南疆区几乎呈直线下降,上世纪90年代的平均最大冻深均比上世纪60年代减少了0.1m,北疆区和西北东部区呈小-大-小的抛物线型式变化,最大冻深的变幅相对较小,青海高原的最大冻深则表现出与其他区域相反的变化趋势,是一个由大-小-大的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比上世纪80年代平均最大冻深增加了0.57m。不同地区因其地形、土壤、控制的气候系统有所差异,变化周期有所差别,但其周期尺度基本相似。在影响冻土的因素中,干旱区以冬季气温较为显著,而半干旱半湿润区则以地温和封冻前的土壤水分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