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1990年3月,我们进行了胭脂鱼人工繁殖试验。采用的是高效鱼类催产合剂3号,该药是宁波市激素制品厂的最新产品。它是由地欧酮(DOM)和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组成。  相似文献   

2.
自1958年我国家鱼人工繁殖成功以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一直作为我国人工催产鱼类的主要药物。但该药物具有一些不足之处:成本高,操作比较麻烦;不易准确掌握注射剂量,而且只对少数几种养殖鱼类有较好的催产效果,此外,这些外源的促性腺激素都是蛋白质大分子,注射到鱼体内容易引起抗药性和副作用,严重的还会使鱼死亡。宁波市激素制品厂和广东中山大学鱼类研究室经过多年的反复试验和实际应用,联合研制成功了新型的高效鱼类催产合剂,该  相似文献   

3.
新型催产剂在鳜鱼人工繁殖中的应用我们在1994年6月上旬,采用高效鱼类催产合剂3号进行了鳜鱼人工繁殖试验。该催产剂是由马来酸地欧酮(Dom)和鲑鱼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SGnRH—A)组成。该药在鳜的人工繁殖中的效果未见报道。现将在试验中摸索的点...  相似文献   

4.
新型高效鱼类催产合剂Ⅱ号是由地欧酮(DOM)和促排卵素2号(LRH—A)组成,也可以由地欧酮和鲑鱼释放激素类  相似文献   

5.
高效鱼类催产合剂2号催产胭脂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胭脂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人工繁殖是增殖其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笔者曾对高效鱼类催产合剂3号催产成功作过报导。但目前市上合剂3号不如2号易于购到。我们于1998年4月用高效鱼类催产合剂2号进行了胭脂鱼的催产试验,也取得了成功。1材料和方法催产...  相似文献   

6.
自从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成功以来,人们对鱼类生殖、生理机制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人繁的技术和方法在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之中,新的技术不断得到应用,尤其是催产激素借助于生化制药技术的进步,已今非昔比,高效的LRH—A和HCG等已取代鱼脑垂体和HCG粗制品而大量应用干鱼苗生产中。但是,实践中高纯度激素的催产效果却不如鱼脑垂体稳定有效,在亲鱼成熟度较差,水温较低的情况下,差别就更大,为什么呢?我们认为鱼类的繁殖需要调动和激发多方面的生理机能才能完成,仅仅使用促性腺激素是欠完善的,为此,我们综合了除促性腺激素以外的其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几种鱼类常用催产剂对锦鲤的催产效果,分别给性腺发育成熟的锦鲤亲鱼注射HCG+LHRH-A2(A组)、PG+HCG+LHRH-A2(B组)、DOM+LHRH-A2(C组)、复方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D组)和“双生”牌注射用高效鱼用催产剂(E组)进行人工催产,比较不同外源催产激素对锦鲤亲鱼产卵和排精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催产剂均能在水温20~22 ℃下诱导亲鱼排卵、排精。其中,注射两种复合催产剂的D组、E组催产效果最佳,雌鱼效应时间为11~18 h,催产率均为100 %,平均产卵量分别为(23.93±2.31) 粒/g、(22.62±2.81) 粒/g,受精率分别为(86.44±2.9) %、(85.28±3.2) %,孵化率为(79.44±2.70) %、(78.65±3.10) %;雄鱼24 h内的采精量分别为1 461、1 456 mL,精子的寿命分别为(125.34±8.70) s、(125.26±9.40) s,精子的活动强度分别为(48.31±8.90) s、(47.89±8.40) s,且采精率分别为(69.57±5.25) %、(68.74±4.32) %,产后亲鱼的死亡率均为0。各组精子的寿命、采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A、B、C组精子的活动强度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中山大学研制成功高效新型鱼类催产合剂。合剂由促排卵素2号(LHRH—A)和多巴胺合成抑制剂(RES)组成,用于诱导鱼类人工繁殖。这种催产合剂能有效地促进鱼类GtH 的分泌和诱导排卵,效果比单一使用排卵素2号或人体绒毛膜促进腺激素有明显  相似文献   

9.
近十余年来 ,采用促性腺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2 LRH -A3S -GnRH -A等 )和多巴胺颉顽物 (地欧酮马来酸盐等 ) ,催产各种淡水鱼类 ,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鱼类繁殖季节中 ,因早期气温、水温偏低 ,或者气温突然下降 ,使亲鱼的催产率明显降低 ,甚至造成不产 ,往往给渔场带来较大的损失。为解决此问题 ,我们从提高DOM的催产效果着手 ,在合成配方上进行了研究。经反复筛选 ,研制了添加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能促进鱼类性腺成熟的活性物质的新型DOM。1 试验与结果为了检验新型DOM在实践中的效果 ,我们与宁波第二激素厂在广东…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对鱼类生殖生理的研究已经证明:(1)鱼类脑垂体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活动既受到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促进,又受到下丘脑产生的促性腺激素释放的抑制因素(GRIF)的抑制。(2)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产生的多巴胺具有GRIF的作用,它既能直接抑制脑垂体GtH细胞的分泌活动,亦能抑制GnRH促进GtH的分泌作用。(3)多巴胺的拮抗物或合成抑制剂能消除多巴胺对鱼脑垂  相似文献   

11.
<正> 我海南行政区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草鱼催产剂为鱼脑垂体(PG)和促排卵2号(LRH-A_2)及促排卵3号(LRH-A_3)混剂,催产效果不稳定,且鱼脑垂体来源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于1985-1986年在中山大学生物系帮助下使用新的鱼类催产剂多巴安抑制剂(RES)对草鱼进行了催产试验。试验初步结果如下。一、材料与方法试验亲鱼取自三个鱼苗场的亲鱼。1985年8月下旬试验的亲鱼为未催产过的亲鱼。1986年3月中旬试验的亲鱼部分催产过一次。催产试验共进行6次27尾亲鱼,全为雌  相似文献   

12.
由多巴胺拮抗物PIM或排除剂RES组成的高效新型鱼类催产合剂能有效的诱导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促性腺激素分泌和产卵,其中青鱼催产率为80%,鲢鱼为84%,鳙鱼和草鱼为88%,长春鳊为94%,鲮鱼为96%。试验表明这种催产剂的主要优点是:催产效果高而稳定,可以完全取代鱼脑垂体;对当年第二次成熟和产卵的亲鱼同样有效;有利于保护亲鱼;节省劳力和成本。  相似文献   

13.
新型DOM(地欧酮)在提高鱼类早期催产效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余年来,采用促性腺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LRHA3、SGnRHA等)和多巴胺拮抗物(地欧酮马来酸盐等),催产各种淡水鱼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在鱼类繁殖季节中,因早期气温、水温偏低,或者气温突然下降,使亲鱼的催产率明显降低,甚至造成不产,往往给渔场带来较大的损失。为解决此问题,我们从DOM的催产活性着手,在合成配方上进行了研究。经反复筛选,研制了添加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能促进鱼类性腺成熟的活性物质的新型DOM。1试验与结果为了检验新型DOM在实践中效果,我们与宁波第二激素厂在广东…  相似文献   

14.
继鱼类脑垂体和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进行养殖鱼类催产,近年来使用多种GnRH-A及其激动剂的缓释胶囊系统。这些缓释系统由胆固醇、乳酸和羟基乙酸(LGA)的复合多聚体、多酐复合多聚体和非降解的聚乙烯和丙烯乙配复合多聚体制成,催产效果强于1-3次的集中注射。  相似文献   

15.
青、草、鲢、鳙四大家鱼。需注射一定数量的催产剂入体内后。才能在池塘条件下进行人工繁殖,鲤、鲫、鲂等鱼注射催产剂后可提高繁殖效果.因此。合理使用催产剂是提高鱼类催产率和采精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人工蓄养条件下,对半滑舌鳎注射催产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研究其卵巢生化成分、血浆生殖激素水平及产卵效果的影响。通过对亲鱼采用不注射、一次性注射、二次注射的3种处理,并采用生化方法和双抗体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了卵巢中总蛋白、粗脂肪、总糖、水分含量和血浆中甲状腺素、促卵泡成熟激素、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注射催产激素后的亲鱼,卵巢迅速发育并完成物质积累,其中粗脂肪和总糖含量均随卵巢的发育成熟而显著增高(P0.05),产卵完成后明显下降;总蛋白的含量为6.13%~7.07%;水分含量最高,随卵巢发育成熟,先由78.78%降至64.81%,产后升至72.56%。催产剂注射24h后可使血浆甲状腺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有效时间可持续24h以上,且二次注射有利于维持较高的血浆甲状腺素含量。对照组促卵泡成熟激素和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均持续降低,注射组促卵泡成熟激素含量在24~36h时上升,此后明显下降,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变化对催产激素最为敏感,注射后12h即明显上升,二次注射组的促黄体生成激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因此,催产激素注射可促进血浆生殖激素水平升高,且二次注射的作用更为明显。催产激素注射还可显著提高总产卵量、上浮卵量和浮卵率,且二次注射效果亦显著优于一次性注射(P0.05)。  相似文献   

17.
外源激素对大黄鱼的催产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正凛 《水产学报》1999,23(2):202-205
大黄鱼(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人工苗种生产中,所使用的一般是经过人工养殖、强化促熟的亲鱼。这种亲鱼需要用外源激素进行人工催产才能产卵。然而,经催产的成熟亲鱼经常出现有时产卵率高,有时产卵率低,有时甚至因滞产而死亡的情况,其产卵效果很不稳定,因而不利于生产。有关外源激素对大黄鱼催产效果的研究,目前尚未见报道。笔者在大黄鱼育苗生产实践中发现,人工催产的成熟亲鱼出现上述情况,除了环境条件,主要与外源激素的种类及剂量等因素有关。本文主要介绍这一试验结果,并就激素对卵巢的成熟、排…  相似文献   

18.
钟岳 《江西水产科技》1998,(3):16-18,26
黄尾密鲴(XenocyprisdavidiBleeker)属鲤科鱼类鲴亚科,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珠江两大水域,摄食水底有机碎屑、附生藻类和水生昆虫等,病害少、易饲养、池养条件下,不与其它养殖鱼类争饵料,并能清除利用各种饵料残渣,素有池塘养鱼清洁工之称。在大、中型水库放养,能形成水库鱼类的资源种群,获得一定生产力,因此,历来为萍乡以及邻近地区群众养鱼的主要混养品种之一。一般情况下,黄尾密鲴产量占池养总产的10-20%。萍乡市1966年突破鲴鱼繁殖技术以来,鱼苗产量供不应求,繁殖生产上用鲤鱼PG作为催产黄尾密鲴的催产剂,年消耗鲤…  相似文献   

19.
《水产科技》1993,(1):42-42
《鱼类催产灵》是中山大学生物系研制的新型激素,产卵率高,效果稳定,可完全取代常用的脑垂体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注射时不用研磨,加入蒸溜水或冷开水即直接溶解,一次注射即可诱导产卵。本产品每瓶1万活性单位,“四大家鱼”每公斤剂量为400—600活性单位。经南海、顺德等塘鱼主产区对多种鱼类人工繁殖应用后,  相似文献   

20.
杨保国 《内陆水产》2005,30(5):44-44
立夏至小满.是鱼类催产的最好时期.此时水温适宜,亲鱼成熟好,产孵率、孵化率高。鱼苗下塘和成活率也高。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严把亲鱼催产选择关、药物使用关、催产管理关,是取得催产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