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重庆直辖以来一系列财政支农政策的疏理,分析了财政支农政策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践行"314"总体部署、城乡统筹试验区的历程中,提出重庆市财政支农政策的调整方向.  相似文献   

2.
黄勇  李君保  葛霖  华颖 《农业工程》2012,2(10):38-42
为揭示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程经济效益的变化规律,选择了渝西丘陵低山工程类型区和渝东中低山工程类型区共5个区县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研究了5个区域复垦工程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渝西丘陵低山类型区复垦工程经济效益较渝东中低山类型区好,合川、忠县、綦江、酉阳和巫山5区县复垦经济效益评价值分别为0.722、0.618、0.538、0.605和0.226。5个区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权重趋于一致,而农户经济效益权重差异较大,除巫山县外,其余4个区县农户经济效益占复垦经济效益的权重较大,约为0.430。不同区域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工程经济效益存在明显差异,应该在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的前提下,采用差别化政策对待不同区县复垦的经济效益问题,更好地促进重庆市城乡统筹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识别和预测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对科学推进区域生态保护和国土资源空间规划的合理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渭河中下游干流为研究区,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指数为评价因子,分析198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采用基于多评价准则(MCE)的元胞自动机和马尔科夫(CA-Markov)模型模拟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统筹发展情景下2030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0-2020年渭河中下游干流耕地面积占比最大为52%左右,其次是林地和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呈持续增长趋势。多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6%,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快,并以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为主。基于CA-Markov模型模拟了2015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模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展态势与实际较一致,模拟的3种情景下2030年建设用地面积在自然发展情景下增幅最大,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面积增加了53.83 km~2;统筹发展情景下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小。在3种情景下,渭河中下游干流2030年土地利用结构仍然以耕地、林地、草地为主,建设用地面积均呈不同增幅的增加趋势,统筹发展情景下的预测结果更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以《新唐书·地理志》所记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数量为依据,利用GIS技术,研究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探讨了唐帝国社会经济发展及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变化。从空间分布来看,唐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集中分布在黄河干流中下游和渭河流域、汾河流域以及长江干流中下游和太湖流域、岷江流域,工程数量约占总数的48%。从时间变化来看,大致经历了由盛到衰,并且空间上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演变过程,唐代前期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唐代中期以后长江流域进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潮期,表明唐中后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开始向南方转移,南方逐渐取代北方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唐代农田水利工程时空分布变化,既与唐代区域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河流水系开发利用的便利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探索将现代信息技术和GIS技术与水利史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模式,分析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为今后信息技术在水利史研究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重庆市农业机械鉴定站隶属于重庆市农业农村委,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重庆市各区县无下属机构,宣传力量略显单薄。近几年来,重庆站通过加强队伍建设、营造宣传氛围、探索激励方式等措施,逐渐形成一支农机化信息宣传团队,并逐步完善制度,养成写稿意识,提高写作能力,不  相似文献   

6.
黄勇 《农业工程》2016,6(6):73-77
为揭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2014年为基期年,以重庆市酉阳县为研究区,在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CA-Markov模型模拟了酉阳县2020年土地利用情况。结果显示,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2020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草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明显;建设用地继续保持增长;未利用地面积略有减少。空间上,研究区城区范围呈东南至西北方向扩展,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导致。   相似文献   

7.
分析粮食自给区县域尺度粮食生产及耕地压力变化,对区域耕地合理利用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典型低山丘陵区铜梁县为例,分析了2002—2011年研究区粮食生产及耕地压力变化趋势。结果显示,研究区以农业用地为主,且耕地占农业用地比例大;耕地呈现集中分布趋势,坡度较小的耕地主要分布于中下部,北部耕地坡度较大。10年间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有所减少,但耕地复种指数有所增加,土地垦殖率略有降低;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均有所增加,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量10年间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10年间研究区耕地压力指数变化呈现多样性,耕地压力比较明显,耕地资源处于比较紧张状态。未来一定时期内,耕地压力会有所降低,紧张的耕地资源状况将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8.
包头市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为研究区,选取2006、2010、2016年相同月份遥感影像,结合包头市土地利用数据,将包头市景观类型划分为林地、草地、水体、耕地、建设用地、其他用地共6类,进行景观格局动态度变化分析、转移网络分析、变化空间集聚特征分析、重心转移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分析和景观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6年市域景观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2006—2010年其他用地景观类型的减少速度高达19. 48%,10年间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从1. 3%增至2. 76%,在2010—2016年有15. 19%的耕地转化为草原景观,3. 79%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10年间景观变化呈现点状分布,主要分布在耕地密布、草地破碎的农业耕作区和不同景观交替的边缘; 2006—2010年间,其他用地中的北部裸土地经过生态治理面积减少,其重心向东南移动73. 79 km;景观分割指数、香农多样性、香农均匀性等呈减小趋势,尚未形成优势景观,景观破碎度加剧;通过景观格局驱动力分析发现,景观变化密集度与NDVI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基于社会经济与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多维视角,分析了贵阳市三种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贵阳市各区县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均呈增加趋势,但其增加幅度存在一定差异。1995、2005和2015年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度以高耦合期和磨合期为主,协调度以高度协调和中度协调为主,1995-2015年间贵阳市大部分区县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度呈增加趋势,而全部区县多维城镇化的协调度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受经济和气候驱动,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本研究基于1990-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究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了水田变化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水田规模持续缩减,共减少了17390km2,减幅呈增长态势具有显著地域差异,长江中上游与下游的水田减幅相差约为9.56%。其中下游减幅较大,水田占区域比例随之降低,中上游恰好相反。2)由于经济建设及水产养殖的发展,水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系,水田主要由水系、旱地和湿地等转化而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的水田变化最为剧烈,建设用地侵占水田扩张的现象分布广泛,水田转为水系主要在两湖平原局部地区。3)水田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转化对ESV是正影响,水田转为水系对此贡献最大,其转化规模决定了不同时期ESV净增量的大小,水系转化为水田损失的价值最多,建设用地侵占水田次之。不同市域的水田变化情况不一致,因此ESV增减情况具有明显差异。4)生态系统服务中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增强的同时,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受到严重损害,与水资源规模扩大和水田资源大量流失有直接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长江流域水田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政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杨文华 《农业工程》2018,8(4):80-82
从GPS-RTK的原理和特点入手,以水利工程渠道工程以及土地整理规划工程测量为例,就GPS-RTK在农田水利工程的测量应用进行研究,以此提升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淮北平原农田水利规划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淮北平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条件特点,针对农田水利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探讨淮北平原农田水利的总体布局,并从防洪除涝、灌溉、水生态及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多方面提出规划建议,旨在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童明伟  秦增虎 《排灌机械》2011,29(2):104-108
为解决长江中上游的地表水中含沙量大,微生物以及悬浮物含量高,而不能直接作为江水源热泵机组的循环冷却用水的问题,对长江重庆段的水温和水质情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水流防堵除渣装置的原理,并通过试验测试了水流防堵除渣装置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过滤后的江水含沙量可降低到100 g/m3左右,平均去除率达68.5%,悬浮物及水藻含量也明显减少,浊度基本能够控制在50~100 NTU,平均去除率为73.1%,能够满足直接进入机组的水质要求.装置压力管道负载阻抗与安装管路特征阻抗相匹配,其水击压力幅值很小,能解决长江水进入热泵机组的清污、防堵、防水击的关键技术.整个分离系统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运行可靠,运行费用低,能实现利用水流及重力完成浊水的自动过滤、自动清渣和自动排污,可在长江中上游的地表水源热泵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柳伟 《农业工程》2017,7(4):111-112
该文把水利工程定额这一概念引入到农业工程建设中,并经实践加以总结,以促进农业工程和水利工程的高效应用,对水利工程定额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和探讨。采用查阅文献、定额计算和实际应用举例等方法研究水利工程定额在农业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闸坝工程建设对北运河水量水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运河流域闸坝工程修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流的水文情势和水环境状况。以北运河重要水文站通县站1931—1990年流量资料为研究对象,对于闸坝修建前后水文情势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对北运河干流关键控制性闸坝断面2004—2009年实测监测资料进行了水质评价,并对水质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运河闸坝工程拦蓄导致流量减少,其中4月份流量减少最明显,非汛期较汛期下降明显;北运河水体环境质量整体上较差,基本上均为超V类水体,上游和下游水质相对优于中游水质情况,其中水质指标氨态氮、高锰酸盐指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引江济巢工程调水规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引江济巢工程是加快巢湖水污染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具有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巢湖水生态环境、发展江湖水运、支撑环湖经济圈发展的重要作用。由新辟菜子湖引江线路和凤凰颈现有线路共同构建引江济巢工程体系,规划近期引江规模为300 m3/s,年新增引水量不低于10亿m3。一般年份在满足供水需要外,可以使巢湖与长江间水量交换基本达到建闸前规模,可有效改善巢湖西半湖水质和抑制蓝藻暴发。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农业大国,新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农田水利管理方面的优势,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现代农田水利管理的收益,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农田水利工程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其工程造价预算以及成本控制的模型,对降低农田水利工程开销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成本控制内容,对促进农田水利工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龙川江流域径流量变化趋势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Mann-Kendall法分析近50年来龙川江流域的径流量的变化趋势;采用MIKE BASIN研究龙川江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龙川江流域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枯季农业用水量的不断增加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径流的年内分配过程,导致流域内年径流量和枯季径流量呈减少趋势.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矛盾,除了推行强化节水、水资源保护等措施,建设青山嘴水库等新的水源工程,还必须依靠滇中引水等外流域调水工程.  相似文献   

19.
三江平原典型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遥感和DEM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基于网格采样研究方法,利用动态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空间异质性规律,并从集水小区角度出发研究土地利用空间自相关格局。结果表明: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1990—2002年耕地面积增幅最大,且以水田增加为主,2002—2014年整体面积变化趋于缓和;1990—2002年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显著强于2002—2014年,前后以趋缓为主,加剧区域较少;流域不同方向上动态度均具有较好的拟合趋势,不同时间段拟合趋势差异大,但基本保持东北方向变化剧烈程度强于西南方向的态势;1990—2002年,各集水小区动态度呈现明显的高-高型和低-低型集聚趋势,空间自相关关系显著,2002—2014年,高-高型数量显著减少,且多为旱地水田化发生区,动态度集聚性变差,差异逐渐趋于缓和,未来应根据集水小区的空间自相关格局进行土地利用开发管理,应重点关注高-高型土地利用问题,适当挖掘低-低型开发潜力,对高-低型进行开发控制,对低-高型进行重点开发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