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侧重分析了安徽省杂交西瓜在制种和生产上面积较大6个组合如新澄、新红宝、郑杂五号、金钟冠龙、皖杂一号和聚宝一号及其亲本种子幼苗体内的酯酶和过氧化物同工酶的组成情况和遗传特性。结果表明:1)6个组合中,除金钟冠龙外,其他5个组合的父本间和母本间酯酶酶谱表现相似;但每个组合父、母本间均存在差异。2)6个组合的F1代杂交种酯酶酶谱表现为母本不完全显性。3)除郑杂五号外,其他5个组合的F1代杂交种过氧化物酶谱和其父、母本间表现相似。另讨论了用酯酶同工酶筛选亲本组配杂交种和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五个大豆品种的子叶、种皮、下胚轴、胚根、叶片及根瘤中的酯酶、酸性磷酸酯酶、过氧化物酶和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四种同工酶。结果表明,大豆不同品种、不同器官的几种同工酶酶谱均有差异,下胚轴和胚根中的同工酶酶谱相似,种皮和子叶中的酯酶及酸性磷酸酯酶品种间差异较大,叶片和根瘤中的过氧化物酶表现明显差异,品种间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胡枝子属牧草种子同工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聚丙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两种胡枝子种子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的谱。分析了种间和种内异形种子间同工酶酶谱的差异,并且对种子硬实率与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胡枝子种子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和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及酶活性存在明显种间差异。而二色胡枝子两种颜色种子同工酶酶谱及酶活性差异不明显,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如酯酶明显。因此认为,酯酶可以作为胡枝子属亲缘关系及基因多样化研究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番茄愈伤组织在含不同浓度NaCl的MS培养上基上继代培养3代,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得到它们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结果显示:当NaCl浓度为0.6%时,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最多,其中Rf=0.86和Rf=0.93这两条带为其它各浓度所没有。  相似文献   

5.
偃麦草属牧草种子同工酶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偃麦草属3种牧草种子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种间同工酶酶谱差异。结果表明,3种偃麦草种子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及酶活性存在明显间差异毛偃麦草与中间偃麦草间的同工酶酶谱有一定同源性。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及酶活性虽然有差异,但差异不如酯酶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10个陆地棉G.hirsutum品种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电泳方法,分别对10个棉花品种种子萌发20d时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0个棉花品种的子叶、根、茎、叶POD同工酶酶谱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茎的酶带数最多,根的酶带数次之,子叶的酶带数较少,叶的酶带数最少。其中在各器官之间差异最大的是真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带数;各品种各器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根部活性最强,叶次之,子叶最弱;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品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近缘关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偃麦草属3种牧草种子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种间同工酶酶谱差异。结果表明,3种偃麦草种子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及酶活性都存在明显种间差异毛偃麦草与中间偃麦草间的同工酶酶谱有一定同源性。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及酶活性虽然有差异,但差异不如酯酶明显。因此认为酯酶同工酶可以作为偃麦草属植物种间遗传差异鉴定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经卫星搭载、在外层空间飞行8天的棉花种子第一代和第二代植株的子叶、叶片和花药,进行了酯酶、过氧化物酶和淀粉酶三种同工酶的酶谱分析,发现某些后代植株的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与对照相比在活性和酶带数目上都有变化,但没有观察到淀粉酶同工酶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梨杂交亲本及其杂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遗传变异现象。结果表明:梨树各亲本及杂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均有一定的差异,但在B、C两区基本上各有一条酶活性较强的酶带,这可能是梨所具有的特征酶带。杂种的酶谱表现了广泛的变异,但可以分为“似母本型”、“似父本型”、“部分带互补型”及“分离型”。杂种的酶谱分离程度与亲本的酶谱有关。杂种的一些表型性状多样性与酶谱的多样性现象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0.
西瓜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酶谱及其利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无籽西瓜组合G1,杂优西瓜组合G2及其双亲不同生长期、不同部位的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G1母本胚根,第1真叶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胚芽,子叶及第2、第3真叶的酯酶同工酶谱明显异于子代;G2母本的胚芽,子叶及第2真叶的酯酶同工酶酶谱明显异于子代。此结果可应用于西瓜纯度鉴定。  相似文献   

11.
利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和田间种植鉴定陕油10号杂交种的纯度.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鉴定和田间种植鉴定的结果基本一致,酯酶同工酶无鉴定结果;由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自身的一些特点,可将其与酯酶同工酶结合起来,共同用于种子纯度的鉴定.  相似文献   

12.
应用同工酶电泳技术,分析了甘蓝一代杂种秦甘60及其亲本叶片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图谱。结果表明,甘蓝秦甘60(F1)及其亲本在苗期的POD酶谱和EST酶谱表现相一致,都表现为单一亲本型,具有母本的完整酶带。对秦甘60(F1)杂交率的鉴定在其反交种中是可以利用POD酶Rf0.227、0.273酶带或EST酶Rf0.778酶带将其与父本自交种区分开,但在正交种中与母本自交种不易区别。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黄瓜1~7d苗龄子叶的生理生化变化研究表明,子叶中淀粉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1~6d苗龄的可溶性糖含量快速上升,随后急剧下降.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苗龄1~5d也快速上升,随后也急剧下降.苗龄6、7d时的蛋白带比之苗龄5d以前少一条分子量较小的带.子叶细胞的DNA含量基本保持恒定,但RNA含量和RNA/DNA比值在苗龄5d前很快上升,随后急剧下降.这些结果暗示子叶为黄瓜幼苗花原基分化提供了所需的碳架和氨基酸等.子叶的生理生化状态与花芽的分化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同工酶鉴定欧洲丁香F1代杂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育种的选择效率,及时、准确鉴别杂种F1代的真伪,本试验以欧洲丁香杂种F1代为试验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欧洲丁香8个杂交组合18个F1代进行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1)18个F1代中,共有16个F1代可以确定为真杂种;(2)8个杂交组合的酯酶、莽草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分析中,父本相较于母本存在特征性条带的杂交组合分别为1,2,3,4,5,6,7,8;(3)组合1与2,3与4,5与6分别为正反交关系,并未发现子代有偏向于父本或母本的特异性遗传。由此可以说明同工酶标记可以作为鉴定丁香杂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杂交油菜沣油737在勉县的保优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近5 a的双低杂交油菜沣油737制种技术研究,探索出了一套适宜陕南勉县气候条件下的高产保纯制种技术。其主要技术措施是:选择优势基地,制种基地应相对集中连片,土质肥沃;在保证隔离安全的条件下,培育壮苗,规范栽培,严格父母本行比为1∶2;母本适时打薹促花遇,薹高15~20cm时开始打薹,要打去薹高的1/3;采用化学杀雄剂控制不育系前期微粉,在母本显蕾期用2~3μg/m L定军1号水剂化杀剂喷施1~2次能起到很好的杀雄效果,种子纯度能提高5%~20%。  相似文献   

16.
4个加工番茄新品种SSR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品种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明加工番茄主要品种的遗传变异,建立准确高效的种子纯度鉴定方法.[方法]利用SSR引物对4个加工番茄杂交品种及其8个亲本进行PCR扩增,经4;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带型分析.[结果]从3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0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这些引物分布在番茄整个基因组,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2~4个数目不等的多态性片段,共28个多态性片段,平均2.8个,片段大小介于60~150 bp,成功构建出4个加工番茄杂交种及其8个亲本的指纹图谱,并鉴定出了这4个杂交种的共显性标记.[结论]这些标记不仅可用于亲本材料和杂交品种的真伪鉴别,还可为杂交种纯度的鉴定提供可靠的方法,对亲本知识权的保护及杂交种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平板电泳技术对老芒麦与紫芒披碱草及其正、反交F1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酯酶(EST)同工酶做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同一生育阶段正、反交F1植株均继承了双亲的基带,表现稳定的遗传特性,同时正、反交F1及亲本在酶带数目、位置方面差异显著,这从酶蛋白分子水平证明正、反交F1的真实性。同工酶酶谱表征可作为正、反交杂种F1与其亲本相互鉴定和识别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野牡丹属(Melastoma L.)植物具有异型雄蕊,大多数种类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为了培育该属植物杂交种并探讨野牡丹属异型雄蕊的功能差异,以多花野牡丹( M. malabathricum)为母本,毛菍( M. sanguineum)、地菍( M. dodecandrum)为父本,统计父本异型雄蕊授粉后的座果率、种子饱满率与萌发特性,并采用形态鉴定法比较杂交子代与父母本自交子代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毛菍长花药授粉多花野牡丹所得种子饱满率显著高于毛菍短花药,而地菍长短花药之间差异不显著;同一父本异型雄蕊所得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差异不显著;多花野牡丹与毛菍具有更高的杂交亲和性,其中毛菍长花药授粉所得座果率高达100%,所得种子发芽率达到75.33%。杂交后代的叶脉数与母本一致,均为5脉;多花野牡丹与地菍杂交子代株型皆呈匍匐型,叶形指数是其测定的有效指标,变异系数高达47.23%;多花野牡丹与毛菍杂交子代株型均为直立型,株高呈现较明显的杂种优势,超高亲植株率达到80%。  相似文献   

19.
不同环境条件对豇豆种子萌发力及酶活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明确影响豇豆种子萌发的因素。[方法]设置3个水平的温度、光照、盐浓度进行豇豆种子发芽试验,计算发芽率,测定胚根和子叶中的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结果]不同培养条件下豇豆种子的萌发率存在较大差异。温度、盐浓度对豇豆种子的萌发有极显著的影响。不同培养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子叶和胚根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温度和盐浓度对子叶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而对胚根中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温度对子叶和胚根中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显著影响,盐度对子叶和胚根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有极显著影响。[结论]温度和盐浓度是影响豇豆种子萌发的极显著因子。  相似文献   

20.
喷水杀雄和标记去杂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求简便可靠的棉花去雄新方法,研究了喷水杀雄结合标记去杂用于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行性。以转基因抗虫棉或抗草甘膦棉花为父本,与非抗虫棉或非抗草甘膦棉花配置组合,在盆栽和大田条件下对母本棉花喷水杀雄,以人工剥花去雄为对照,分别人工授粉杂交,杂交种子收获后鉴定纯度,并在来年田间种植,苗期通过转基因标记去杂,收获后统计皮棉产量。结果表明,盆栽和大田条件下喷水杀雄的杂种纯度分别为94.8%和92.2%,较人工去雄分别低4.4和6.6个百分点,喷水没有达到完全彻底的杀雄效果,但大田条件下喷水杀雄比人工剥花去雄快了约1倍。人工剥花去雄的最佳时间为开花头天下午,而喷水杀雄以开花当日8~10时的效果最好。喷水杀雄生产的种子种植田间,利用转基因标记于苗期去杂,F1的最终皮棉产量与人工去雄处理的无显著差异。喷水杀雄结合标记去杂可应用于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