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林木萌蘖与平茬高度关系的研究目前几乎局限于伐桩萌枝,为探讨中国沙棘根系萌蘖(根蘖数量、生长量、根系扩散)能力对平茬高度的响应规律及其生物量调节机制,对伐桩0、10、20 cm及未平茬(对照)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平茬高度增大,根蘖能力及克隆生物量先升后降,且根蘖能力与水平根、垂直根、叶片生物量呈正相关。平茬使克隆对水平根、垂直根、叶片的生物量投资和分配加大,从而增强了根系萌蘖能力。其中,水平根对根蘖数量起主导作用、垂直根对根蘖生长起主导作用、叶片通过促进根系发育而起间接作用。由于水平根、垂直根、叶片生物量随平茬高度的增大先升后降,因此根蘖能力也呈先升后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了解不同土壤生物工程措施下根系分布特征与抗拉特性对土壤生物工程措施的合理配置意义重大。以竣工5年的北京市怀柔区土壤生物工程试验区4种不同种植方式(埋根、扦插、梢捆、灌丛垫)下的金丝柳根系为研究对象,测量统计不同土层深度、不同径级的根系生物量并进行单根拉伸试验,分析在不同种植方式下金丝柳根系的生物量分布特征和单根抗拉特性,结果表明:灌丛垫和梢捆措施根系主要分布在0~40cm深度的土层中,在0~20cm土层中尤为集中。灌丛垫方式下根径≤1mm的细根含量丰富(占其总量的31.3%),须根系最为发达,梢捆次之,细根含量占其总量的19.2%。不同种植方式下根系抗拉力与直径都呈正相关,且以幂函数的规律变化。在0~20cm的土层中,不同种植方式下根系的抗拉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平均抗拉力从大到小依次为埋根、扦插、梢捆、灌丛垫;而平均延伸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灌丛垫、梢捆、扦插、埋根。所以,灌丛垫和梢捆方式下根系浅层生物量较大,须根发达且具有更好的延伸性能,可有效减轻表土侵蚀,应设置在水位浮动区;埋根和扦插措施下根系能抵抗更大的剪切力,更好地深入土层深处,可设置在岸堤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明确城市排水污泥作为有机土壤改良剂在苗圃扦插育苗过程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不同污泥施用量对竹柳和欧美107杨嫩枝扦插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方法  在平原沙地苗圃中,以竹柳和欧美107杨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条为试验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 kg/m2(T1)、6 kg/m2(T2)和9 kg/m2(T3)3个污泥施用量梯度,以不施污泥为对照(CK),在扦插前测定各处理土壤密度和孔隙度,在扦插后35 d统计各处理扦插苗成活株数,在扦插后35、50、65、80 d观测各处理扦插苗新梢长度和新梢基径的变化,并在生长末期进行取样,测定各处理扦插苗生物量参数、根系各形态参数以及叶片养分含量。  结果  不同污泥施用量均能够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土壤孔隙度。对于竹柳而言,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测试时间其扦插苗新梢长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T1处理对其新梢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显著高于CK;T1处理下竹柳扦插苗生物量参数、根系各形态参数、叶片全碳(C)含量和碳氮比(C/N)均高于CK,并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处理间竹柳扦插苗成活率没有明显差异。对于欧美107杨而言,T3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其扦插苗成活率以及根系生物量参数;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其扦插苗的新梢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系直径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均在T2处理达到最大值;其扦插苗叶片C、全氮(N)含量和C/N在施用污泥后均有所增加,以T3处理效果最佳。生物量参数和根系形态参数关系密切,总生物量与地上、根系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三者与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系直径亦分别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城市排水污泥的适量施用,有利于两树种嫩枝扦插苗的生长及其叶片对部分养分元素的吸收,其中3 kg/m2污泥施用量对竹柳扦插苗的促进效果最好,欧美107杨扦插苗能够适应较高污泥添加量的土壤环境,在污泥施用量为6 ~ 9 kg/m2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单木根系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该文对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单木的根系分布特征以及生物量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赤松根系发达,可塑性强;不同级别根系在根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粗根>大根>中根>小根>细根,其中粗根和大根占总根量的90%以上,中、小、细根不足10%;土壤养分状况对根系总量影响不显著,与中、小、细根的量表现出一定关系;赤松个体生物量中地上部占80%,根系占20%,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顺序为:干>根>枝>皮>叶.  相似文献   

5.
南方红豆杉扦插苗木生长量及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2种类型苗木(5年生灌木型扦插苗、5年生乔木型扦插苗)的生物量配置表现为:茎>叶>根,根冠比小于1,灌木型扦插苗的生物总量大于乔木型扦插苗的生物总量;产叶量灌木型扦插苗显著高于乔木型扦插苗(P<0.05)。气象因子与南方红豆杉茎枝生物量、枝条生长量(年生长长度、年分枝数量)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日照和降雨量是扦插苗木茎枝干重增加、枝条伸长生长及年分枝数量的主要关联因子。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坡位下,以30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江南油杉根系各组分生物量的排列顺序一致,均为粗根主根大根小根,但所占比例差异范围比地上部分有所增加;江南油杉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性明显,坡位对根系各组分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显著。在垂直方向上,江南油杉的小根、大根和粗根生物量均随着土层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但随着根径的增大其主要分布土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明显减小,在0~20 cm土层,小根、中根、粗根的生物量分别占其总生物量的71.7%、53.4%和48.1%。在不同土层中,坡位因子对不同根系的生物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性影响,其中小根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上坡中坡下坡,大根总生物量为下坡中坡上坡,粗根总生物量为下坡中坡上坡。在水平方向上,江南油杉大根、粗根生物量从树兜向外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而小根在下坡位表现为近区中区远区,在上坡位和中坡位则表现为中区近区远区。在不同区位,坡位因子对不同根系生物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坡位对黄菠萝容器苗造林幼树生长的影响,以期为适地适树发展黄菠萝人工林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黄菠萝幼树在不同坡位的生长状况进行综合调查分析,包括高生长、径生长、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等指标.[结果]高生长方面,坡下的黄菠萝幼树最好,坡上的次之,坡中的较弱;地径、当年枝基径、根系总长度和根系表面积方面,坡上的最大,坡中、坡下的较小;根体积为坡中的较大,坡上次之,坡下的最小;根平均直径坡下的最大,坡上和坡中基本相同;根重在生物量分配率上占了将近50%,坡下根系生长较弱,生物量最低.[结论]采用黄菠萝容器苗造林,可以抵消不同坡位立地条件所引起的幼树高生长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不同坡位下,以30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江南油杉根系各组分生物量的排列顺序一致,均为粗根>主根>大根>小根,但所占比例差异范围比地上部分有所增加;江南油杉根系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性明显,坡位对根系各组分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显著。在垂直方向上,江南油杉的小根、大根和粗根生物量均随着土层的增加呈减小趋势,但随着根径的增大其主要分布土层生物量所占比例明显减小,在0~20 cm土层,小根、中根、粗根的生物量分别占其总生物量的71.7%、53.4%和48.1%。在不同土层中,坡位因子对不同根系的生物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性影响,其中小根总生物量大小排序为上坡>中坡>下坡,大根总生物量为下坡>中坡>上坡,粗根总生物量为下坡>中坡>上坡。在水平方向上,江南油杉大根、粗根生物量从树兜向外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而小根在下坡位表现为近区>中区>远区,在上坡位和中坡位则表现为中区>近区>远区。在不同区位,坡位因子对不同根系生物量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喀斯特石质山地月月青无性系种群的根系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月月 青无性系路群的根系极发达且不对称,根比大,根系穿透能力强。地下与地上部分生物量比值接近1:1,根系生物量中主根生物量所占幽会最高其次为根蔸,侧根最小,引生物量分配特点是月月青长期适应喀斯特石质山地严酷生境的结果,对维持其无性生殖、种群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栽培措施与立地条件对云南红豆杉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红豆杉人工林在丽江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栽培措施下的生长状况,对试验区3地用实生苗和扦插苗营造的林分进行生长量测定,结果表明:同一批次苗木培育的林木地径和高生长量,表现出集约型管理〉粗放型〉半野生状态型,容器栽培〉农林混交〉大田〉林下加密的规律。集约经营条件下,扦插苗和实生苗营造的林木生长量差异不显著;但粗放经营时,实生苗的生长量优于扦插苗。  相似文献   

11.
毛白杨无性系年龄效应及根萌条幼化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毛白杨优树花枝基因库中的年龄效应以及来源于根萌条的无性系测量林的幼化效果,结果表明:1.毛白杨生长性状的年龄效应较明显,与优树年龄呈线性相关,煤污病,叶部性状等与优树年龄的1 ̄3次多项式回归均不显著,基本上不受年龄效应的影响,树干通直度与优树年龄呈3次多项式回归关系;2.无性系测定林各无性系的生长正常,与原优树的年龄相关不显著,年龄或龄级的方差分量也未达显著性水平,因此根萌条幼化效果良好,且  相似文献   

12.
关于无性系林业若干问题的认识和建议——以杨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林木育种和无性繁殖技术的进步以及森林工业的发展,无性系林业开始在世界人工林培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进入无性系定向选育、定向栽培、定向利用的时代。该文针对我国无性系林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并从无性系特性角度阐释了“三北”地区大规模发生的杨树“小老树”、严重病虫危害以及退化甚至死亡的原因。认为无性系林业不仅包括无性系选育和无性系造林,还应该涵盖无性系利用等内容。指出应充分利用无性系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重视良种的适地适基因型栽培,为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选配适宜的主栽品种进行造林。同时加强重要树种无性繁殖技术标准的制定,以约束采取科学的无性繁殖技术和繁育制度进行良种生产,尽可能降低成熟效应与位置效应对无性系林业发展的影响。强调发展无性系林业要根据栽培环境条件和利用目标选择适宜品种,并突出良种和良法配合,重视林分数量成熟与工艺成熟最佳配合下的经济成熟,保证整个产业链条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尤其是提出了无性系人工林群体衰退的概念,即在同一无性系品种组成的人工林内,各植株的遗传组成和生活习性相同,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分内各无性系对水分和营养的需求加大,当栽培环境不能满足林分生长需求时,如不能及时采取人工疏伐等措施进行密度调整,林分会因个体竞争能力相似而同时发生各无性系植株生长势衰退、病虫害加剧直至死亡等现象。建议国家应针对无性系人工林的特点,修订、完善相关的林业政策和法律法规,将杨树等无性系林业发展较好的用材或用材和生态兼用树种列入木本作物范畴,在无性系人工林达到经济成熟时及时通过间伐进行密度调控,或通过轮伐更新利用,避免在林分水肥等资源紧缺时,因个体竞争能力相似而引发无性系人工林群体衰退等问题,在有效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保证国家珍贵的宜林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香叶树人工林生长及生物生产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福建三明莘口教学林场28年生香叶树人工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生长过程的研究,结果表明:28年生香叶树人工林平均树高、胸径和林分蓄积量分别为16.9m、17.8cm和421.484m3.hm-2,林分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则分别达310.58和303.67t.hm-2,乔木层生物量所占比例大小顺序为:干(63.47%)>根(17.86%)>枝(14.41%)>叶(4.25%);活枝和叶主要分布在12m以上;与杉木相比,香叶树与同龄杉木生长过程有所不同,前期生长较慢,中期变化强烈,后期较为平稳,成熟龄较长.  相似文献   

14.
猴欢喜与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猴欢喜和杉木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测定,进行猴欢喜和杉木人工林生物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猴欢喜人工林的胸径和树高生长均低于杉木林,28年生猴欢喜人工林蓄积量为262.93 m3.hm-2,比杉木林低33.25%;但猴欢喜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是杉木林的1.39倍,乔木层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均表现为:干>根>枝>叶,但杉木林干所占比例高于猴欢喜,林分生物量在各层次的分配比例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猴欢喜林分年均净生产量是杉木林的1.31倍,说明猴欢喜人工林叶净同化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福建青冈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福建青冈人工林的系统调查,进行福建青冈人工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青冈人工林胸径生长明显慢于杉木,但其树高生长高于杉木 35年生福建青冈林分平均木生物量是22年生木荚红豆人工林和35年生杉木人工林的3 9和1 8倍,虽然杉木的胸径生长快于福建青冈,但福建青冈人工林具有较高光合速率,比杉木更有利于其乔木层光合产物的积累 福建青冈平均木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表现为:干>枝>根>叶>皮,不同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福建青冈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木荚红豆人工林,其中35年生福建青冈人工林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是35年生杉木人工林和22年生木荚红豆人工林的2 8和2 5倍 因福建青冈木材容积密度大的缘故,导致人们认为福建青冈生长比较慢,研究结果对于纠正人们对福建青冈传统认识上的误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胡杨横走侧根及不定芽发生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胡杨根蘖繁殖特性进行形态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胡杨横走侧根的初生木质部为三原型或四原型,周皮中栓内层较发达,由6~8层薄壁细胞组成。横走侧根横切面上次生维管组织中次生韧皮部的比例远小于次生木质部;早期形成的次生木质部以细胞壁尚未木质化的木纤维细胞数量居多为特征;维管射线很发达。胡杨的根蘖繁殖源于横走...  相似文献   

17.
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三明市尤溪县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马尾松林生长差异较大,但32、33、34和41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变化不大;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在单株、林分和根系生物量及净生物量上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34年生马尾松成熟林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最高,可达到80.80%,此时的经济效益最高,可进行适当的采伐,在保证马尾松正常更新的同时,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高海拔地区火炬松人工林生长与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海拔1100~1200m火炬松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21年生火炬松人工林生长良好,平均胸径、树高和蓄积量分别达15.8cm、12.8m和252m2/hm2,生长过程表现为速生期早、生长量大、持续期长,其数量成熟龄预计为25~30年,林分地上部分平均生物量为373.52t/hm2.  相似文献   

19.
以元谋干热河谷10年生印楝和大叶相思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挖掘法对印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及印楝×大叶相思混交林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印楝×大叶相思混交林根系总生物量为2.707 t/hm2,介于印楝纯林(2.264t/hm2)和大叶相思纯林(3.405 t/hm2)之间.混交林内主根总生物量为1.057 t/hm2,为印楝纯林和大叶相思纯林的69.9%和69.7%,而除粗根外,混交林内其它径级的侧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均介于印楝纯林和大叶相思纯林之间,分别为印楝纯林的228.7%、120.1%、450.0%,为大叶相思纯林的71.3%、65.8%和48.8%.干热河谷印楝和大叶相思人工林根系在土壤表层分布比例大,尤其足0-0.2 m土层内,其根系生物量占根系总生物量的63.6%-76.3%.根系垂直累积生物量与土壤深度可用二次方程拟合,拟合方程的二阶导数表明,垂直方向上,印楝纯林根系分布较混交林均匀,而混交林较大叶相思纯林均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内重要的生命体,对其所生存的微环境十分敏感,是土壤生态系统变化的预警和敏感指标。[方法]对徐州市4种不同绿地类型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相关分析,系统研究其土壤微生物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变化。[结果]就不同绿地类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状况而言,公园绿地&gt;生产绿地&gt;居民小区绿地&gt;道路交通绿地。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变化较大,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即公园绿地最高,道路交通绿地最低。另外,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量氮呈正相关。[结论]为了较科学地分析不同绿地类型土壤微生物特征变化,需要对该城市绿地土壤进行长期的取样调查分析,并且结合当地绿地土壤历年变化资料以及绿地植被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