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处理对高含油量双低油菜苏油5号产量、产量结构、产油量及品质的差异,并确定其适宜的移栽密度。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油菜籽含油量随着移栽密度增加而上升,移栽密度的增加能有效提高苏油5号的群体角果数,从而获得高产和高产油量。硫甙、蛋白质含量与移栽密度无显著相关性,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芥酸和二十碳烯酸呈增加趋势,其余脂肪酸组分则相对比较稳定,不同处理的品质指标均符合双低油菜标准。苏油5号在施氮量(纯氮)为270 kg/hm2、12万株/hm2的密度水平时的产量和产油量最高,分别达到3513.45、1627.43 kg/hm2。在一定施肥水平下,适当密植,在有利于发挥苏油5号产量和产油量潜力的同时保证油菜籽的双低品质。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处理对高含油量双低油菜苏油5号产量、产量结构、产油量及品质的差异,并确定其适宜的移栽密度。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油菜籽含油量随着移栽密度增加而上升,移栽密度的增加能有效提高苏油5号的群体角果数,从而获得高产和高产油量。硫甙、蛋白质含量与移栽密度无显著相关性,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芥酸和二十碳烯酸呈增加趋势,其余脂肪酸组分则相对比较稳定,不同处理的品质指标均符合双低油菜标准。苏油5号在施氮量(纯氮)为270 kg/hm2、12万株/hm2的密度水平时的产量和产油量最高,分别达到3513.45、1627.43 kg/hm2。在一定施肥水平下,适当密植,在有利于发挥苏油5号产量和产油量潜力的同时保证油菜籽的双低品质。  相似文献   

3.
施氮量对苏油4号油菜籽产量与品质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施氮量田间试验,分析了施氮量对苏油4号油菜籽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与苏油4号油菜成熟期角果皮表面积指数PAI(源)、单株籽粒数(库)、产量三者间均呈开口向下的二次抛物线关系,相关显著,施氮量在0~27.5 kg/667m~2的范围内,PAI、单株籽粒数与产量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2)随施氮量的增加,苏油4号油菜籽的含油率、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硫苷含量极显著上升,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趋势不明显,但呈劣化趋势的品质均在双低油菜规定指标范围内;(3)苏油4号高产保优的适宜施氮量为17.5~21.37 kg/667m~2.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明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8号的适宜移栽密度,同时保证双低品质,通过田间密度试验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对苏油8号产量与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低密度水平能显著增加全株角果数,密度增加则全株角果数减少,群体总角果数则有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密度对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要取得高产,应主攻群体总角果数;随着密度的增加,主轴和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有所减少,同时单株二次有效分枝数显著减少,其有效角果数减少显著。密度对苏油8号的芥酸、硫苷、含油率及蛋白质含量影响不显著。在该试验条件下,为获得较高产量和保证双低品质,苏油8号的适宜移栽密度为16.5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苏油4号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密度和施氮量进行单、复因子试验,研究了栽培因子水平及其组合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苏油4号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密度为12.0万~16.5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270~315 kg/hm2,在此范围内产量高、籽粒含油率较高、品质优.(2)栽培因子水平组合为种植密度12.0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高产田块产量可达3 800 kg/hm2,大面积丰产栽培可达3 400 kg/hm2,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6.
为了油菜新品种苏油8号更好地应用于大面积生产,选取氮肥施用量、移栽密度及氮肥运筹3个因子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肥施用量337.5 kg/hm~2、移栽密度120 000株/hm~2、氮肥运筹比(基肥∶苗肥∶薹肥)5∶2∶3为苏油8号取得高产的适宜栽培措施,其产量为3 784.50 kg/hm~2。(2)影响产量的主要栽培措施为氮肥施用量,其次是移栽密度和氮肥运筹。(3)随着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每角粒数则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千粒质量则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苏油8号要取得高产,其主攻目标为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4)栽培措施对苏油8号芥酸、硫苷含量影响不大,氮肥施用量和移栽密度增加则含油率逐渐减少;单位面积产油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移栽密度增加则有先增后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陈梅 《农技服务》2012,29(8):914
为弄清油研817在白泥镇海拔600 m地区种植的最佳群体结构,研究了油研817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显著影响油菜产量,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移栽9万株/hm2产量最高,产量2 733 kg/hm2;其次是移栽1.05万株/hm2,产量为2 449.5 kg/hm2。白泥镇海拔600 m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9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对苏油7号产量和主要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密度对苏油7号产量、产量构成因素、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数、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密度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低密度水平能显著增加单株有效角果数,随着密度降低单株有效角果数减少,单位面积角果数有先增后减的趋势;不同密度对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影响不大。因此,高产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随着密度的增加,主轴和一次分枝有效角果数有所减少,二次分枝有效角果数和单株二次有效分枝数则显著减少。籽粒含油率和蛋白质含量随着密度增加而有所降低。[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为获得较高产量和保证双低品质,苏油7号适宜密度为13.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移栽密度对沿淮地区稻茬免耕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移栽密度对沿淮地区稻茬免耕移栽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A(6万株/hm2)、B(7.5万株/hm2)、C(9万株/hm2)、D(10.5万株/hm2)、E(12万株/hm2)5个移栽密度处理,以A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移栽密度对单株油菜苗的生长、干物质的积累、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油菜主茎绿叶数、根茎粗、根系体积、单株干物质积累、一次有效分枝数、二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相对减少;株高、有效分枝高、千粒重则相对增加;主花序长度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产量表现为C>D>E>A>B,其中处理C产量最高,为2 409.5kg/hm2,较对照(2 156.7kg/hm2)增产11.72%;D处理次之,为2 407.9kg/hm2,较对照增产11.65%,C、D处理较对照增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沿淮地区稻茬免耕移栽油菜的适宜密度为9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栽培措施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种植密度、施肥水平、肥料运筹等栽培措施对苏油4号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密度7 500株/667 m2、施纯氮22 kg/667 m2和基、腊、苔花肥配比4∶2∶4是苏油4号获得高产的适宜栽培措施,其产量达到207.33 kg/667 m2。(2)影响产量的主导因子是施肥水平,其次是种植密度和肥料运筹。(3)随密度和施氮量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呈增多趋势,但在低密度条件下,受肥料运筹影响;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肥料运筹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施肥水平对每角粒数起正向作用。(4)苏油4号高产栽培的主攻重点是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含油率、蛋白质含量降低;就肥料运筹而言,随着基、腊肥的增加,苔花肥的减少,含油率、蛋白质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双低油菜苏油4号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苏油4号的适宜密度范围为12万~15万株/km2;增加密度主要通过增加群体中有效角果数而提高产量;增加密度明显削弱各枝序的生长,其中对二次分枝生长的影响最大;随着密度的增加籽粒的含油率逐渐提高,蛋白质含量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2.
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4号主要性状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推广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4号"。[方法]比较分析了苏油4号与当地主栽品种的主要性状,并介绍了苏油4号的高产栽培技术。[结果]苏油4号具有高产与双低品质相结合,成熟期适中,抗逆性较好等特点;2007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结论]苏油4号适于江苏省及相邻地区采用育苗移栽和稻茬浅耕晚直播种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介绍适合现代农作方式的双低油菜新品种苏油4号。[方法]叙述苏油4号的选育经过、产量及抗性表现、主要特征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要点。[结果]苏油4号由太湖地区双低品系组配杂交,F2再用主体亲本回交而育成的,种子含油率40.48%,芥酸含量0.425%,硫苷总量21.21μmol/g饼粉。江苏省油菜区域试验产量为2 692.2 kg/hm2,生产试验产量为2 719.5 kg/hm2,分别比对照苏油1号增产10.34%、7.49%。[结论]苏油4号适合江苏省及相邻地区采用传统的育苗移栽和稻茬浅耕晚直播现代农作方式种植。  相似文献   

14.
移栽密度与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华杂油9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移栽密度与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植株生物学特性、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15~45万株/hm2的移栽密度下,移栽密度对油菜生育期无明显影响,前期施用氮肥能促进油菜苗期的生长发育。在相同的施氮条件,各处理油菜植株的单株叶干重、茎干重、叶面积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各处理油菜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产量大小顺序为T4>T5>T6>T3>T1>T2,分别比对照增加175.90%、168.83%、180.97%、222.55%、220.54%和203.29%。试验条件下油菜获得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80.0 kg/hm2、移栽密度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5.
对优质油菜新品种苏油 1号进行密度、施肥量和肥料运筹配比的试验结果表明 :密度对产量高低影响最明显 ,其次是施肥量 ,肥料运筹配比对其影响较小。公顷产量 3 0 0 0kg以上 ,最经济、有效获得高产的栽培因子水平及组合是 ,密度 12万~16 .5万株 /hm2 ,施肥量 (纯氮 ) 2 70kg ,肥料运筹以基、苗、薹花肥 ,配比为 4∶2∶4。  相似文献   

16.
为摸清有机油菜生产的肥料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解决有机油菜栽培中的种植密度与施肥水平,利用有机种植采用的农福旺有机肥,对有机油菜施肥量和密度的最优栽培模式进行探索。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施肥量与密度对有机油菜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有机油菜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单株有效角果在高肥高密时出现最高,荚粒数在高肥低密下粒数最高;同一种植密度下,单株有效角果和荚粒数有所增加,但各处理间均不明显。施肥量3000~5250 kg/hm2对有机油菜产量的影响无差异,有机油菜受种植密度的影响产量差异显著,两者之间互作无效应。综合各方面因素,以施有机肥3750 kg/hm2,种植密度30万株/hm2为有机油菜适宜施用量和密度。  相似文献   

17.
宁杂1号、秦油2号等甘蓝型杂交油菜,在江苏省高邮市以“秋发、冬壮、春稳、活熟”的成套技术获得单产3750kg/hm2的好成绩。研究表明:(1)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增角增产的潜力最大,增角是秋发冬壮途径的主攻方向;(2)冬前营养生长量足是秋发冬壮途径的高产基础;(3)耐抗性强是秋发冬壮途径的高产稳产的保证;(4)提高中后期物质积累是高产更高产的潜力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以扬油6号和苏油211为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氮素水平,通过测定成熟期各器官干重,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条件对稻茬直播油菜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该研究条件下,施氮量为225~315kg/hm2时,适宜种植密度为30.0万~37.5万hm2。施氮量与子粒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达到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78kg/hm2。  相似文献   

19.
云南省油菜轻简化栽培模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广应用以节约劳动力投入为主的少免耕栽培方法已成为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南方油菜产区发展生产的必然选择。为筛选适宜云南不同生态产区最经济有效的油菜轻简化栽培模式,制定云南省油菜节本增效栽培技术规程,2009~2010年度,在云南陇川、凤庆、丽江、腾冲、罗平5个具有代表性的油菜生态区,与传统精细栽培模式为对照,对当地主要轻简化栽培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生产劳动力和肥料投入占总投入的85%以上,属于高劳动强度农业生产;轻简化栽培下油菜单株角果数、角粒数和单株产量均降低,其增产潜力的发挥主要依赖于增加种植密度;以少免耕为主的云南常见轻简化栽培方式平均节约生产成本20.83%,节本增效66.49%,投入产出比提高29.68%;云南油菜轻简化栽培应因地制宜选用少免耕打塘点播种(滇南热区)、免耕撒播(滇中高稳产区)、免耕打塘点播(滇东北和滇西北冷凉地区)、免耕移栽(滇西)、跟牛点播(滇东旱地油菜产区)等轻简化栽培方式。为提高商品油菜籽的总产量,在部分有劳动力条件的滇中及滇中以南产区,仍以采用传统的翻耕栽培(直播或移栽)方式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