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云南省马铃薯主栽品种不同垄作模式、不同种植密度的配比组合下马铃薯主要生育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合下对于马铃薯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品种,适宜宣威地区马铃薯生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为大垄双行覆膜栽培,该模式下的马铃薯产量高,品质好。筛选出的最佳组合模式为云薯201,大垄双行覆膜,种植密度为60 000.hm-2。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区马铃薯黑膜覆盖增温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马铃薯》2015,(3):150-152
为了探讨半干旱区地膜覆盖对马铃薯土壤的增温和增产效果,以‘定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露地低垄、覆膜低垄、覆膜高垄杀秧、覆膜高垄有秧4种方式研究了覆膜对马铃薯耕层土壤的温度变化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色地膜覆盖栽培具有增温作用,不同的覆膜起垄方式对土壤的增温效果不同,高垄有秧的土壤温度最高,达到14.01℃,高垄杀秧为13.49℃,低垄覆膜为12.63℃,对照低垄露地为11.80℃;覆膜高垄的产量显著高于低垄种植,其中覆膜高垄有秧产量达2 176 kg/667m2,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针对宁夏南部山区西吉县黄土丘陵缓坡地旱作农业的特殊条件,开展了旱地马铃薯品种不同栽培模式品种适应性研究,试验以不同覆膜方式、不同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含水量、产量和产值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生产适宜选用全膜覆盖栽培模式,从产量和产值考虑,以全膜ב冀张薯8号’为主,全膜ב青薯9号’或半膜ב青薯9号’次之。  相似文献   

4.
揭膜对覆膜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珍  张斌 《中国马铃薯》2003,17(4):244-246
覆膜栽培是近年来马铃薯栽培的主要方式,其增产效果相当显著。在覆膜栽培中,地膜的主要作用是苗期的增温、保墒。到了生育中后期薯秧生长量快速增加,可以较大程度地封闭垄面,此时增温作用已不再显著。同时,薯秧封垄后,可以减少垄体的水分蒸发损失,即薯秧自身有了遮蔽阳光减少蒸发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揭膜马铃薯相比,揭膜马铃薯在生育期、经济性状等方面变化都比较显著,而且经济效益可观。1 材料与方法1 1 供试品种试验用马铃薯品种为TH 1244,由民乐县农技推广站从临夏广河引进。1 2 试验地概况试验分设三个区,县职教中心学校…  相似文献   

5.
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露地平播、平作行上覆膜、双垄全膜覆盖、起垄行上覆膜及起垄覆膜膜侧播种五种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旨在探讨适合内蒙古武川县旱作马铃薯栽培的覆膜方式。结果表明,四种覆膜方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旱作马铃薯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并使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以维持植株正常的生长代谢,其中以起垄覆膜膜侧播种和双垄全膜覆盖两种覆膜方式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寒旱区不同覆膜栽培模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为试材,研究了全膜起垄侧播(地膜全覆盖种在垄的两侧,双行)、半膜起垄顶播(覆盖垄,不覆盖垄沟,种在陇上,单行)、全膜起垄沟播(全部覆盖,种在垄沟,单行)和露地起垄顶播(CK)(起垄,种在陇上)4种栽培模式对其产量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较,3种覆膜栽培模式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促进马...  相似文献   

7.
不同膜色及覆膜方式对旱地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马铃薯》2015,(4):202-208
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马铃薯播种面积居全国第一。在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进行不同膜色、覆盖方式对马铃薯产量效应等研究。结果表明,蓄水保墒水能力与覆膜方式有关,与膜色并无相关关系;平抑低温变化方面,黑色膜比白色膜作用强,适应马铃薯栽培;覆膜会有助于马铃薯主茎数和结薯数的增加;覆膜种植能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全覆黑膜增产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稻田粉垄冬种马铃薯试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粉垄栽培技术在国内首次进行稻田粉垄冬种马铃薯试验,探索粉垄栽培技术对马铃薯的增产效应。以荷兰15为试验材料,进行在稻田粉垄栽培和传统栽培冬种对比试验,粉垄整地稻田耕层深度为20 cm、松土厚度达30 cm,分别比传统整地增加5 cm和10 cm。试验结果显示:与传统栽培方式(CK)相比,粉垄栽培的马铃薯株高增加33.03%,根系数量和长度分别增加37.56%、52.04%;产量增加25.05%,商品薯率增加3.7个百分点。表明粉垄栽培技术可以增加马铃薯的产量,并提高商品薯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早熟菜用马铃薯栽培模式与产量产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出既高产、商品薯率又高的早熟鲜食菜用马铃薯的适宜栽培模式,特在甘谷县渭河川道高水肥、高产栽培区设置栽培模式与产量产值的关系试验。在株距均为0.3 m的条件下,比较不同垄距的单垄单行种植(0.7、0.6、0.5 m)与常规单垄(垄距0.93 m)双行种植对早熟鲜食菜用马铃薯的经济性状和产量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垄单行栽培,可减少种薯用量,节约成本,商品薯率、单位面积产值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以垄距0.7 m模式增值明显。  相似文献   

10.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不断推进,筛选适宜旱作雨养农业区种植的马铃薯主粮化需求的新品种(系),并探索其高效栽培技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2个马铃薯主粮化品种‘陇薯7号’、‘陇薯9号’原种为材料,以露地种植常规施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黑膜、大垄、氮肥减施10%、氮肥减施20%对马铃薯植株叶片生理参数、田间枯萎病发病率、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氮肥减量10%处理对‘陇薯9号’与对照处理相比,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差异显著。栽培措施显著影响2个马铃薯品种田间枯萎病发病率。在高寒阴湿旱作区,与露地种植、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采用黑膜覆盖、氮肥减施处理(最高可减施20%)与黑膜覆盖、大垄双行栽培有利于实现马铃薯主粮化品种‘陇薯7号’、‘陇薯9号’绿色栽培与高产高效的生产目标。  相似文献   

11.
Plastic film mulching is an important agricultural practice to save water and improve crop productivity in Northern China. Thre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lastic mulch on soil temperature, potato (Solanum tuberosum L.) growth and evapotranspiration under drip irrigation in two typical regions of Northern China in 2001 and 2006. Results suggest that daily mean soil temperature under mulch was 2–9 °C higher than without mulch, especially during the early growth. Potato growth was restrained under mulching condition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mainly due to the higher air temperature in this region and thus the higher soil temperatur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mulching included a lower emergence and fewer marketable tubers per plant. Evapotranspiration and potato tuber yield were both reduced by mulch, especially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In northwest China, mulch favorably increased the weight of jumbo tubers (W ≥ 300 g) per plant. Mulching duration had little effect on potato evapotranspir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However, both tuber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decreased with increases in mulch duration, which suggests the plastic mulch should be removed early.  相似文献   

12.
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应用造成了土壤与环境的污染,对旱作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为了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环境的污染,探索寻求新型的绿色环保覆盖高效模式,通过运用粉碎秸秆来代替地膜,设置秸秆粉碎覆盖垄作侧播处理,与当地常规种植模式对比,研究了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处理的保温保墒效果不及黑色全膜双垄侧播处理,但能明显提高马铃薯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提高0.4个/株,单株粒重提高0.05 kg/粒,从而明显提高大薯率,大薯率相比黑色全膜双垄侧播栽培模式提高6.0个百分点,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处理下产量最高,达到41339 kg/hm^2,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处理增产14.3%,较黑色半膜覆盖侧播处理增产28.1%,较露地穴播增产43.5%。因此,秸秆粉碎覆盖栽培是一项适宜半干旱区马铃薯生产种植的绿色环保覆盖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通过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研究,选择适宜天水市山旱地马铃薯主栽品种天薯10号获得高产的有效配套栽培技术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不同地膜覆盖相比对照能提早出苗、成熟,表现出较好的抗旱保墒性和增产效应,增产率60.0%~96.7%。黑膜半膜覆盖栽培下的产量最高,为22 969 kg/hm2,比露地栽培增产11 297 kg/hm2,增产率为96.7%;商品薯率、株高、单株薯重、纯收入最高,生育期最长,病害较轻。  相似文献   

14.
以中熟加工型马铃薯品种大西洋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春马铃薯的地膜覆盖栽培、敞土常规栽培、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稻草覆盖栽培、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稻草加小拱棚覆盖栽培和稻草加地膜加小拱棚覆盖栽培,共7种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无论是在出苗速率,还是在植株生长势、抗病性以及产量和商品薯率等综合方面明显优于其它几种栽培方式,与敞土常规栽培(CK)相比,增产明显,达到了324.2%;其次是稻草加小拱棚覆盖栽培,增产220.3%;而地膜覆盖栽培和稻草覆盖栽培,增产则较小,分别增产42.0%和27.1%。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地积温效应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具有显著的早熟增产效应.对不同处理的土壤温度、地下积温和地上积温比较后发现,地下积温是限制马铃薯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素。覆膜栽培可以提早满足马铃薯生育早、中期对地积温的要求,从而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多熟制条件下,这种效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试验探索及结合群众实践,总结出由常规方法改进而来的南方冬种马铃薯黑膜夹层覆盖栽培技术。该技术既保留常规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优点,又免除了破膜引苗工序,还能有效避免高温烂种和烧苗缺苗的缺点,防除畦面杂草、防青头薯效果更好,5 620 hm2最高产量51.36 t/hm2,平均产量35.46 t/hm2,比露地种植增产17.90%,节省人工42工日/hm2。  相似文献   

17.
玉米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比较了垄上覆膜、行间覆膜、大垄直播、小垄直播4种栽培方式。结果表明:大垄行间覆膜比直播能显著提高玉米子粒重,提高产量,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湿度,生育期提前,减少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产量构成因素,使产量提高13.58%。  相似文献   

18.
全膜覆土栽培对作物的水温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揭示全膜覆土栽培对作物的增产机理,在大田条件下分析了全膜覆土、传统地膜覆盖及露地栽培春小麦的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灌浆速率,以及两茬春小麦和一茬马铃薯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相比,全膜覆土显著提高了春小麦生长前期耕层地温,降低了生长后期地表温度,同时起到保水和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分的作用。全膜覆土春小麦的籽粒灌浆速率峰值出现时间和灌浆持续时间均比露地和地膜覆盖小麦分别推后3和6 d,平均灌浆速率分别提高0.65%和6.15%。全膜覆土栽培技术可连续提高三茬作物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使其总纯收益比露地和地膜覆盖处理分别增加26.07%和10.76%。  相似文献   

19.
长沙地区春马铃薯不同栽培方式比较试验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以马铃薯早熟品种东农303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春马铃薯地膜覆盖、稻草覆盖、稻草加地膜覆盖、敞土4种栽培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无论从出苗速率、植株生长势、产量与效益方面均明显优于其它栽培方式,与敞土(CK)栽培相比,地膜覆盖增产,每667m2增收515.2元;稻草加地膜覆盖栽培增产不显著;稻草覆盖栽培反而减产16.0%。改进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可提高春马铃薯的产量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渗水降解地膜覆盖对耕层土壤保水升温效果及其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在年降雨量为582 mm且常年气候以春旱年份居多的吉林省长春市郊区进行了田间试验。以普通地膜和露地为对照,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大豆出苗期、苗期、花期、结荚期分别测定各土壤耕层含水量和温度、植株农艺性状、渗水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的力学指标,收获后测定经济性状。结果表明:渗水降解地膜在保持土壤水分的同时可以更有效接纳雨水,土壤耕层含水量显著高于普通地膜;渗水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都具有提高土壤耕层温度作用,而且在大豆生长发育前期,温度较低时,渗水降解地膜的升温效果更优于普通地膜,在温度较高时,渗水降解地膜的调温作用通过膜孔开张进行调节膜内的温度,使渗水降解地膜的温度低于普通地膜,更好地保护大豆根系;渗水降解地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小于普通地膜,且随着时间推进,渗水降解地膜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普通地膜,表明渗水降解地膜随着时间在土壤中逐渐降解;渗水降解地膜和普通地膜都具有促进大豆生长发育和提高产量的作用,渗水降解地膜覆盖的大豆长势更优于普通地膜,与露地相比,渗水降解地膜的单株增产为21.56%,普通地膜的株增产为10.98%,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