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分离并鉴定棘胸蛙歪头病病原。[方法]从患歪头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体内分离到致病菌,分别采用4种不同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测序等方法进行鉴定,并采用抑菌圈研究该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除口服方式外,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 DNA测序等方法鉴定致病菌为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meningosepticum)。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庆大霉素和红霉素高度敏感,而对吡哌酸、链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不敏感。[结论]棘胸蛙歪头病病原为脑膜炎败血金黄杆菌。  相似文献   

2.
棘腹蛙、棘胸蛙和双团棘胸蛙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棘腹蛙、棘胸蛙和双团棘胸蛙的人工饲养、两栖类血液生理学和比较细胞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采用常规血涂片Wright染色法对水城地区的棘腹蛙(Paa boulengeri)、棘胸蛙(Paa spinosa)和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的血细胞进行显微观察、形态参数测定。结果表明:3种棘蛙的血细胞在形态上区别不大,大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患病个体结合人工感染试验、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病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将患病的棘胸蛙肝、脾、肾等组织研磨匀浆液接种鲤鱼上皮瘤细胞(EPC),出现明显细胞病变。人工注射感染棘胸蛙表现出与自然患病相似的症状,14 d累计死亡率达到80%。通过对蛙病毒MCP基因的PCR检测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分离的棘胸蛙病毒与蛙病毒属病毒的相似性在99%以上,且与蛙病毒属FV3病毒类群聚为同一分支,暂命名为棘胸蛙蛙病毒(Quasipaa spinosa ranavirus,QSRV)。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白内障病的病原,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分离菌理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从患病棘胸蛙分离出2种致病菌Mm1和Mm2,将其大腿肌肉注射感染健康棘胸蛙,表现出与自然发病蛙相似症状。通过理化特性与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菌为摩氏摩根菌(Morganella morganii),其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和头孢他啶产生抗药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其感染可引起棘胸蛙白内障病,发病棘胸蛙的晶状体、肝、肠和肾损伤严重,出现组织溶解、核溶解等现象,且在肠部出现包涵体。本研究发现摩氏摩根菌可感染棘胸蛙,导致棘胸蛙白内障病,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棘胸蛙红腿病防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寻防治棘胸蛙红腿病的有效方法,采用不同的药物、用药方式及药物配伍,对自然发生红腿病的棘胸蛙进行药物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庆大霉素及杀毒先锋、醛毒杀、肠炎康、安福吉为棘胸蛙红腿病病原菌高度敏感药物,以杀毒先锋兼庆大霉素全池泼洒,并结合肠炎康、止血散、保肝宁拌饵口服治疗棘胸蛙红腿病疗效最佳,发病前用药物防治比出现病症时用药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6.
为确定导致棘胸蛙烂皮病的病原菌及其防治方法,从病死的棘胸蛙头部、腿部和肝部分离得到3株病原菌,分别命名为LJ10201、LJ10202、LJ10203。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16S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鉴定,确认LJ10201、LJ10203菌株为弗氏柠檬酸杆菌,LJ10202菌株为布氏柠檬酸杆菌,分离得到的菌株感染健康棘胸蛙可使棘胸蛙出现烂皮病症状。分离得到的LJ10201菌株对新霉素、头孢拉定(先锋Ⅵ)等9种药物敏感,LJ10202菌株对头孢拉定(先锋Ⅵ)、氯霉素敏感,菌株LJ10203对新霉素、阿奇霉素等8种药物敏感。本研究为棘胸蛙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贵州黔东南棘蛙的肌肉营养价值,采用常规氨基酸分析方法测定黔东南棘胸蛙、棘侧蛙和棘腹蛙3种野生棘蛙肌肉的氨基酸组成与含量,并以鸡蛋蛋白质为标准蛋白,以WHO/FAO氨基酸参考模式为标准对其进行氨基酸营养评价。结果表明:黔东南3种野生棘蛙肌肉的氨基酸组成一致,其中含有苏氨酸、缬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5种,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4种鲜味氨基酸。棘胸蛙、棘腹蛙和棘侧蛙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84.19%、87.43%和86.12%。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含量的比值分别为39.79%、40.07%和39.06%,在蛙科动物中均属于较高水平。3种棘蛙肌肉中,均以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天冬氨酸的含量次之,蛋氨酸含量最低。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表明,棘蛙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显示,棘胸蛙为86.72、棘腹蛙为89.79、棘侧蛙为86.22。综合各项指标分析,贵州黔东南3种野生棘蛙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棘胸蛙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并为棘胸蛙的遗传组成分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湖南省石门棘胸蛙为试验材料,腹腔注射秋水仙素,取其骨髓细胞,进行低渗、固定,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吉姆萨染液染色,观察棘胸蛙染色体核型和特征.[结果]棘胸蛙染色体数目为2n=26,占所观察分裂相总数的88.33%;核型公式为2n=26(4sm+9m),没有发现随体和次缢痕.[结论]湖南石门棘胸蛙没有异形性染色体.棘胸蛙染色体核型存在地域差异(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生物技术调控棘胸蛙繁殖,可提前并能集中产卵,达到同步孵化、批量出苗的目的.采用生殖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LRH-A3)对棘胸蛙进行人工催产作用.结果表明,HCG对棘胸蛙无催产作用,LRH-A3有明显的催产作用但卵受精不完全,而二者的组合处理不但催产作用明显,且卵受精完全.在4-6月用HCG+LRH-A3激素组合催产后,棘胸蛙卵至变态为幼蛙的时间为73~89天,均在9月以前完成由蝌蚪至幼蛙的变态.用HCG+LRH-A3激素组合对棘胸蛙进行生物调控,可以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棘胸蛙俗称石蛙,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是山区特产动物之一,生活于深山老林中。棘胸蛙的肉质细嫩洁白,味道鲜美,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肝胃、补虚损等功效,营养丰富,有“蛙中皇后”之称,食用价值高。棘胸蛙体大而粗壮,头宽扁、吻端圆。前肢短小,具四指,指间无蹼、后肢长而粗壮,肌肉发达,具五趾,趾间全蹼。该蛙雄性全身(除腹部外)分布着许多窄长疣和小圆疣,体侧四肢背面小圆疣长着小黑棘,尤其胸部遍布分散的大黑棘,故名棘胸蛙。雌性腹部光滑。体色为黄褐色或深棕色。棘胸蛙喜栖息于海拔900~1100米的高山深谷,在草木丛生、阴凉安静、泉…  相似文献   

11.
棘胸蛙肉质洁白细嫩,味道特别鲜美,被誉为“百蛙之王”。由于人们的大量滥捕,近年来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因此,开展棘胸蛙人工繁殖,为人工养殖提供充足的种苗,对发展人工养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福建省古田县清源棘胸蛙生态养殖场通过10多年的潜心摸索,积累了丰富的人工育苗经验,采用人工饲养的亲蛙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现将棘胸蛙人工繁育技术总结如下。一、亲蛙的培育与选择1.亲蛙池的场地选择与结构。养殖棘胸蛙应选择水源充足、无污染源、排灌容易、交通方便、环境安静、荫蔽凉爽的高山地带(海拔在600米以上)建池,以涌泉水、山涧水和地…  相似文献   

12.
从患有“白内障”的棘胸蛙脑和肝脏中分离并筛选得到一株革兰氏阴性短杆菌PY-SW1506,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棘胸蛙“白内障”病原菌,对该菌进行了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病原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通过药敏纸片扩散法测定了该菌对26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恩诺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萘啶酸、万古霉素、多西环素、利福平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链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西叮等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青霉素、头孢唑林等15种药物表现为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 .1875)又名石蛙、石鸡,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如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海南等地。棘胸蛙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类,也是江西山区特有的蛙种,庐山石鸡是江西省九江地区对棘胸蛙的俗称,也是庐山特产“三石”(石鸡、石鱼、石耳)之首。该蛙单只体重可达200g以上,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和缓激肽素,具有滋补强身、清热解毒、防癌抗癌的药用价值。从全国来看,棘胸蛙的养殖业空前发展,浙江、江苏、福建、湖南、江西等地都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适宜棘胸蛙的人工驯养繁殖。从1985年开始,先后有一些大专院校和养殖户开展棘胸蛙的生物学、人工驯养和繁殖研究,基本形成了棘胸蛙的人工驯养技术路径,但各地生态条件的变化,如何找到适合当地棘胸蛙的养殖技术,这是棘胸蛙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笔者从2006年开始开展庐山石鸡(棘胸蛙)养殖技术的研究,经过几年的实践,在棘胸蛙养殖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养殖模式,摸索出一套适合当地的养殖技术,使其在棘胸蛙的仿生态繁养技术中更具独特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方法,分别在不同水质、不同清洗养殖池周期、不同郁闭度条件下,观察棘胸蛙存活及生长情况,分析仿自然条件驯养棘胸蛙效果,提炼相关经营技术,从而提高驯养棘胸蛙水平。结果表明:引用无人类污染源头水,无论是否消毒,均有利于棘胸蛙存活;对于锅底方形池,清理周期2周1次最佳;对于深沟式仿生态养殖池,清理周期可放宽至4周1次;提升郁闭度有利于棘胸蛙生长量增加,但将养殖池添加绿植的方法无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5.
野生棘胸蛙是目前所有蛙类中最具有风味特色和营养价值的蛙种之一。广西大学农学院绿园科技服务部进行了野生棘胸蛙的人工驯养试验,并获得成功。现将驯养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棘胸蛙俗称石蛙、石鸡,具有滋补强身、清心润肺、健脾胃、补虚损以及解热毒、治疳疾等功效。为了保护棘胸蛙野生资源,长沙市高博科技有限公司在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和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在宁乡县、浏阳市开展了棘胸蛙生态养殖试验,采用仿生态的养殖模式养出来的商品蛙品质好,近似于野生,具  相似文献   

17.
2016年4月四川雅安一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养殖场暴发一种临床特征表现为白内障、体表溃疡和神经症状的传染病。为明确此次流行病病因,本研究进行了病原菌分离、人工感染、分离菌理化特性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从患病蛙肝、脾、肾中分离到一株G-短杆菌(CM160701);将其腹腔注射感染健康棘胸蛙表现出与自然发病蛙相似症状。该菌的LD50为1.19×106 cfu·只-1;通过理化特性与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为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a);其对氟苯尼考敏感,对恩诺沙星、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等多种药物耐受。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其感染对全身多组织器官造成损伤,表现出明显的变性、坏死和炎症反应,尤以脑、肝、脾、心和肾损伤严重。该研究证实了脑膜炎败血伊丽莎白菌是本次疫情的病因,其感染引起棘胸蛙全身性损伤导致多组织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  相似文献   

18.
以蛋黄、土豆、南瓜、玉米、水产养殖蛙类饲料粉末、优质高档白爬宠牛蛙蝌蚪开口饲料粉末这6种食物作试验材料,探究棘胸蛙蝌蚪最喜欢吃何种食物。试验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蝌蚪吃蛋黄次数的数据显著高于其他5组数据(P0.05),且其他5组食物的进食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研制棘胸蛙蝌蚪饲料配方时,可考虑加入蛋黄以提高口感和营养。  相似文献   

19.
棘胸蛙是一种可用于揭示叉舌蛙科系统发育及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经济蛙类。对8个地理种群的棘胸蛙进行形态特征指标的测量,收集汇总数据,寻找环境因子与地理种群的关联。不同地理种群棘胸蛙的形态特征存在显著的分化,其中安徽池州种群棘胸蛙与其他地理种群的棘胸蛙形态分化最为明显,尤其是与贵州遵义种群形态差异显著,已达到种间可区分的水平。环境因子与棘胸蛙各形态特征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前肢长与体长的比值与温度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与年均降水因子、气压因子、纬度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棘胸蛙不同地理种群形态变化不符合贝格曼定律,而符合“初级生产力假说”。  相似文献   

20.
<正> 1 人工养殖棘胸蛙的意义:棘胸蛙又称石蛙、石棒、岩蛙、石鸡等,成蛙体重一般为100~400g,是我国特有的大型野生蛙。它不但营养丰富,味道甘美,而且还具有健肝润肺、清心明目、乌发驻颜、治疗疳疾等药用功效。由于野生棘胸蛙资源日渐匮乏,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进行人工养殖棘胸蛙,投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