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敌磺钠在单季茭白上应用的不规范,研究了敌磺钠的不同使用时期、浓度和次数对单季茭白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季茭白一年收二茬种植地区,敌磺钠能显著促进茭白结茭,茭白采收期提早50 d左右。在茭白移栽150,160和175 d各喷施一次浓度为0.5 g·L-1(有效成分)的敌磺钠即能促进茭白结茭,提高产量。在纯单季茭白种植地区,喷施1次敌磺钠可明显提早茭白采收期,同时提高茭白产量和产值,但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多,茭白产量和产值明显下降。建议最多使用1次浓度为1 g·L-1(有效成分)的敌磺钠,在茭白移栽后40~60 d使用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
胡美华 《新农村》2009,(4):15-15
浙江省缙云县前路乡种植茭白已有20多年的历史,当地充分利用山地气候和水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山地茭白,已成为全乡三大主导产业之一。该乡种植茭自原先为单季茭栽培模式,即年前寄秧,次年3月插秧,6—7月收一茬单季茭即进入冬闲期,土地资源利用率相对不高,茭白平均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产也只有2000—2500千克。  相似文献   

3.
总结缙云县中高海拔地区单季茭、低海拔地区单季茭1年收2茬、双季茭露地栽培和大棚栽培等4种茭白种植模式的特点、关键技术以及推广应用,并分析这4种模式综合应用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桐乡市茭白生产模式及产业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茭白品种多,种植模式多样,不同品种及模式搭配种植有利于错期上市,延长供应期,提高经济效益。双季茭白露地栽培选择抗性强、丰产性好的龙茭2号或浙茭911,7月中旬定植,大田放养浮萍或干燥茭叶覆田降温,采用干湿交替管理法。大棚促早栽培在12月底1月初扣棚,薄肥勤施,注意通风及锈病防治,保持浅水,4月上旬揭膜,根外追肥,以促进茭白迅速膨大,提高品质。单季茭一种双收:6月下旬开始采收,避开其他茭白品种上市高峰期,品质较好,秋茭为割叶再生,其生长速度快,9月底即能上市。单季茭一种三收:通过薹管育苗,6月上中旬定植大田,9月下旬采收秋茭,第2年在6月下旬和9月下旬分别采收夏茭和秋茭。  相似文献   

5.
茭白按感光性、采收季节分为单季茭和双季茭2种栽培型,在浙江省主要茭白产区,单季茭与双季茭分别在山地与平原地区栽种,其上市时间完全错开。总结在浙江平原地区同一块田进行茭白单、双季换茬轮作新模式,具体介绍该种植模式的技术要点,为各地茭白种植提供新的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6.
敌磺钠广泛施用于茭白种植体系中,促进茭白孕茭,但其残留情况未知。本研究基于田间试验和室内试验,开展敌磺钠在茭白种植体系中的残留动态研究,分别研究了敌磺钠在茭白植株、水和土壤中的降解情况,以及代谢物N,N-二甲基苯胺的生成及耗散情况。研究发现,敌磺钠在茭白种植体系中迅速降解,降解半衰期为2.12 h到2.12 d,代谢物N,N-二甲基苯胺迅速生成,随后浓度逐渐降低。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敌磺钠的合理使用及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7.
介绍浙江省茭白主要栽培模式的特点、上市期,重点分析不同栽培模式下茭白的生产成本及效益。结果发现,双季茭设施栽培模式虽生产成本高,但茭白品质好,价格优势明显,生产效益最好;单季茭收二茬栽培模式生产成本较双季茭低,价格优势较突出,生产效益介于双季茭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之间;单季茭高山栽培模式茭白采收期处于蔬菜生产淡季,效益也较为理想;而露地茭白传统栽培模式效益最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单季茭白收二茬栽培,是缙云县利用气候特点,通过两改三早(改分株繁殖或剪秆扦插育苗为苔管平铺寄秧育苗,改2~3年翻耕栽植一次为每年翻耕栽植,早栽植、早施肥、早管理)农艺技术创新而形成的一种栽培模式。该模式打破了单季茭一年只收一茬的传统,填补单双季茭白上市空白。2015年,缙云县单季茭白收二茬栽培模式推广0209万hm2,占全县茭白总面积的556%,产量、产值分别占全县的613%和655%,成为缙云县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2014年被授予“中国茭白之乡”称号,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及省外茭白产业的发展,推动形成了丽水优势茭白产业带。  相似文献   

9.
一、品种 茭白种植品种较多,可分为单季茭和双季茭两大类,单季茭又称一熟茭,一般在露白间采收,种植一次只收一熟,品种有寒头茭、象牙茭、一点红等.双季茭又称两熟茭,种植一次可采收两熟.第一熟在当年秋季采收的称新茭(也称秋茭、米茭);第二熟在翌年夏季采收的称老茭(也称夏茭、麦茭).品种有小蜡台(早熟品种)、中蜡台(早中熟品种)、中介种(中熟品种)、黄梅茭及芋子茭(晚熟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茭白种养模式的施肥策略,设置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 2个处理,研究茭虾共作对土壤氮磷含量、茭白产量和茭白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2021-202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采茭期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85%~38.89%、5.45%~13.79%、6.19%~61.79%,净茭产量提高了5.10%~19.54%,采茭期茭白茎、叶、净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4.41%~16.58%、10.28%~15.15%、10.57%~21.45%。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氮含量显著增加了25.74%,但在孕茭期茎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6.76%;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孕茭期茎的氮含量显著减少了23.75%,在分蘖期叶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2.08%,2 a全生育期同一器官的钾含量在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养分积累,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在分蘖期叶的氮、磷、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减少26.04%、27.27%、30.11%,但在采茭期茎的氮、钾积累量和叶的氮、磷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增加18.80%、38.41%和44.77%、35.71%;2022年在氮肥减量、饲料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磷积累量和茎的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显著增加30.0%和30.77%。关于养分分配,2种处理的茭白在孕茭期和采茭期氮素的分配均以茎、叶为主,而磷、钾元素的分配均以茎为主,茎分配比例在42%~66%。对于养分转运,2021年2种处理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转运上大多为表现为“库”器官,而在钾转运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钾转运量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因此,在茭虾共作模式中适当减少肥料、饲料的投入,能促进形成合理的源库关系,有利于茭白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利用大棚双季茭5—8月茭白田空闲期套种一季丝瓜,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创建了茭白—丝瓜—茭白的新型种植模式,从品种选择、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采收等方面介绍了该模式下秋茭、大棚夏茭、丝瓜栽培技术,以期为采用该模式的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茭白种植是永嘉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经济效益显著。介绍了茭白种植技术,以及茭田养鸭对茭白的作用和茭田养鸭技术,以期为永嘉县茭鸭套养茭白生产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茭白的单季茭品种八月茭和双季茭品种浙茭2号为材料,研究茭白对土壤中重金属Pb、Cd、Hg的吸收规律,以及造成茭白超标的土壤重金属限值。采用大棚盆栽方法,通过重金属Pb、Cd、Hg不同水平栽培试验,分析检测茭白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茭白中重金属含量与其在土壤中含量呈较强的正相关性,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吸附强度的顺序为HgPbCd,Cd在2个茭白品种的样品中均未检测到;且2个茭白品种对土壤重金属吸收积累有差异,八月茭对重金属Hg的富集强度大于浙茭2号;Pb、Hg致使茭白污染超标的土壤限值分别为1 053.57 mg·kg~(-1)和0.08 mg·kg~(-1)。  相似文献   

14.
茭白在培育和种植过程中,若茭白黑粉菌侵入效果不佳、外部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气候干旱、缺肥或肥料过多、分蘖过多等,都会引起茭白出现雄茭和灰茭;杀菌剂使用不当以及不良射线的辐射也是茭白发生雄茭和灰茭的直接原因.因此,必须选用优良茭白品种,注重种株的更新和优化,坚持年年选种、择优选种;优化茭白田间生长环境,谨慎使用杀菌剂,从根本上降低雄茭和灰茭的发生概率,以有效提升茭白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余茭3号是从余姚地方品种八月茭的优良变异单株中选育出来的单季茭白品种,分蘖力强,茭白肉质茎竹笋形,长165~185 cm,直径35~40 cm,单茭质量110~130 g,洁白、光滑,肉质细嫩、鲜糯,VC含量高,品质优良。极早熟,8月下旬开始上市,产量135 t·hm-2。适合余姚市及周边茭白产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前路乡位于缙云县东北部,海拔200m,距县城36km,有人口9020人,耕地面积4520亩,其中水田面积4214亩。该乡从1982年开始引入种植茭白至今已有2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种植面积达2000亩左右。种植茭白成为该乡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以往的茭白种植都是采取传统的单季栽培一次收获模式,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且上市时间集中,常常出现增产不增收,经济效益很难实现最大化。近年来,通过对茭自种植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总结了一套栽种一次收获二次的高效栽培新技术,并在全乡普遍得到推广应用,大大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  相似文献   

17.
金茭2号是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蔬菜研究所等单位从水珍1号优良变异株中选育而成的单季茭白品种。表现优质高产,耐热性较强,长势中等,株型紧凑等特点。适腚在金华、丽水地区水库库区下游等水源丰富的田块推广种植。介绍了金茭2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早茭白上市时间,增加农民收入,2年来,我们进行了茭白大棚栽培试验,总结出了一套大棚茭白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1栽培技术1.1品种选用适合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中熟品种浙茭2号,该品种株高2m左右,叶宽3.5~4.5cm,分蘖较强,抗逆性好。茭体呈纺锤形,茭肉长17cm左右,横径4cm左右  相似文献   

19.
茭白新品种崇茭一号在宁波市鄞州区的引种生长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崇茭一号在宁波地区生长旺盛,秋茭的孕茭及上市期比对照本地茭推迟30 d左右,填补茭白生产销售的空档期,经济效益显著,为适合于在宁波市及周边地区种植的品种,值得引种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夏茭后茬种慈姑,是近年来茭田种植制度上的一项重要改革。与夏茭后茬种水稻相比,具有省工、省时、省本、稳产等优点,对于城市郊区来说又能充分利用有限的城郊菜地多生产蔬菜供应市场。因此,此项措施在无锡市郊茭白种植区推广很快,到1984年止,无锡郊区夏茭后茬慈姑已由1976年试种时的400亩扩大到近2000亩,种植面积增加了4倍。但自1976年以来,无锡市郊夏茭后茬慈姑平均单产总是在10担上下徘徊,究其原因,主要是茭农缺乏慈姑栽培经验和管理粗放等。针对这一问题,我所于1982~1984年连续三年进行了夏茭后茬慈姑高产栽培试验,品种为浙江海盐慈姑和我省宝应慈姑,小区产量折成亩产均在20担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