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张友元  陈振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8317-8318,8322
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因此去除氮、磷一直是污水处理的重要任务.人们越来越多地将目光转向利用水生植物去除氮、磷营养物质、净化水质上.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水生植物修复氮、磷污染水体的方法、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水生植物净化污染水体的机制.最后,对今后水生植物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湖泊、河流等水体的富营养化已越来越严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氮、磷营养元素的普遍过剩.水生植物是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永生生态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沉水植物因其生物量大、生长快等特点,对水体中氮、磷含量的去除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效果,故而可以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本研究从生物学角度出发,综述了3种生活型水生植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现状,指出了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重要作用,展望了水生植物对水体中氮磷去除效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物的清除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水体污染程度的不同,利用水生植物对氮、磷、重金属及有毒有机物等各类污染物的清除作用,通过水生植物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实践,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分析比较,说明了水生植物净化法具有独特优点。指出了该方法使用的可行性,并对其在污水处理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富营养化景观水体高效修复水生植物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美人蕉、黄菖蒲、水葱水生植物系统在水体中的生长及对水体中有机物、氮、磷的去除情况,以期找出能净化富营养化景观水体的优势水生植物。结果表明:各水生植物在景观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其中平均分蘖数最多的是美人蕉,相对增长率最大的是黄菖蒲,其次是水葱,最低的是美人蕉;各水生植物系统对氮、磷营养物都有一定的降解能力,美人蕉、黄菖蒲、水葱系统对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48.8%、70.0%、30.0%,而对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72.2%、43.4%、33.3%。美人蕉、黄菖蒲水生植物系统分别最适合净化磷含量、氮含量较高的景观水体,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同时达到较好的富营养化景观水体氮、磷去除效果,可选择美人蕉与黄菖蒲混种的水生植物系统。  相似文献   

5.
根据三峡库区水体氮、磷的富营养化情况,人工模拟三峡库区水生生态系统,栽植鸢尾、菖蒲和石菖蒲3种水生植物,开展利用水生植物净化三峡库区水质的研究.结果表明:(1)水生植物的存在对调节水体的pH值有一定作用;(2)人工种植适合于库区湿地生态系统生长的植物,对库区污染水体中的氯、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但不同植物的去除率有所不同;(3)3种水生植物对氮、磷的去除能力不同.对TN和NO-3-N的去除率高低排序为菖蒲,鸢尾,石菖蒲;对NH+4-N和TP的去除率高低排序为菖蒲,石菖蒲,鸢尾.初步认为三峡库区以种植菖蒲较好.  相似文献   

6.
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及重金属对水生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体重金属污染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了解水体重金属污染原理、处理水体重金属,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综述了重金属的来源,在国内外的污染现状,以及具体的治理方法,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在所有的方法中,利用水生植物修复是最有潜力的。并重点讨论了常见重金属离子对水生植物的影响,包括重金属对水生植物伤害的作用机理、毒害途径及其影响水生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因素,统计了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上限。  相似文献   

7.
藻类对池塘水环境的影响及水生植物和鲢鳙对水体的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态浮床植物和鲢鳙对池塘养殖污染水体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藻类代谢对地表水中DO和p H均产生影响。藻类光合作用增加水体中含氧量,吸收二氧化碳影响水中碳酸及碳酸盐浓度平衡,导致水中p H偏向碱性。水体溶解氧增加,促进硝化反应,避免氨氮和亚硝态氮的积累。生态浮床黄花鸢尾长势很好,它的生长有效控制了水体氮磷含量的进一步提高,对水体具有较强的去除氮磷能力。鲢鳙摄食浮游生物等天然饵料,实现了水体氮磷转移,42.67 kg渔获物,提取氮1 207.5 g,剔除水体中氮0.905 mg/L,提取磷88.4 g,剔除水体中磷0.066 mg/L,起到了净化水体作用。试验证明:浮游植物、水生植物和鲢鳙对调控水域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解决水体重金属污染问题,本文分析了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其危害,综述了4种水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和沉水植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的进展,重点阐述了不同水生植物对水体重金属的蓄积效果及其机制。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开展水生植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治理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水生植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和生态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峰  王良桂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5):2234-2236
水生植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具有良好的监测和生态修复功能。苔藓植物是重金属污染良好的生物监测器,可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监测和评价。同时,4种生活型的水生植物(挺水、浮叶、漂浮和沉水植物)对重金属都有一定的富集能力,对重金属污染水体有生态修复作用。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具有简便易行、成本较低、不易形成二次污染的优势,在修复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同时还可以美化环境,并可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对水体氮磷去除效果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4种景观效果良好的水生植物水罂粟、黄菖蒲、三白草和黑藻,构建9种不同的水生植物组合,在模拟富营养化水体环境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生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供试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均能正常生长,且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均有一定的吸收,对氮的累积率最高可达53%,对磷的累积率最高可达42%;单种植物对氮、磷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13.79%~65.00%、18.64%~59.63%,复合植物对氮、磷的去除贡献率分别为39.61%~72.59%、9.72%~59.89%;单种植物去氮能力依次为:黑藻三白草黄菖蒲水罂粟,复合植物中,结构复杂的组合较结构简单的组合具有更强的去除氮磷的能力。试验表明,这4种植物及其组合在城市景观水体净化中均有一定的实际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利用生物净化水质受到人们的重视。水生维管束植物以其特有的组织、生态功能及易于人工操纵等特点,在净化水质、防治水体富营养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试验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探讨水生维管束植物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率,为水生维管束植物金鱼藻用于净化水质提供科学依据。在试验过程中,通过调控温度、光照等环境条件满足金鱼藻的生长所需。试验结果表明,金鱼藻对水体中NO3-N、NO2-N、NH3-N、PO4-P的去除效果较好;对水生维管束植物进行长效管理,是决定水质净化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低温季节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城市河水的净化效果。[方法]通过静态水培方法,研究了聚草、圆币草2种水生植物及其组合对富营养化河水的净化效果。[结果]低温季节,聚草、圆币草2种植物均能生存和生长,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和对河水的适应性,其生长效果为聚草组>圆币草组>组合组(聚草+圆币草);与对照组相比,3个植物处理系统对河道原水CODCr的去除效果均不显著,但对TN、TP、NH4+-N净化效果较为明显,其去除效果由大到小排序为聚草组>圆币草组>组合组。[结论]该研究为城市河道低温季节水生植物的修复利用及净化效果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或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生植物人工浮岛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人工浮岛对生活污水水体的净化效果。[方法]利用人工浮岛技术种植水生植物,通过建立模拟的静态污水池,研究千屈菜、水生黄鸢尾、菖蒲、水生美人蕉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结果]污水池中,千屈菜长势最好,所有植株开花;水生黄鸢尾和香蒲的株高变化明显,且不断有新芽冒出,长成完整的植株;水生美人蕉长势最差,根系生长不明显,只有少数植株开花,叶子呈黄色。4种植物对COD的净化主要在生殖生长阶段,对氨氮和总磷的净化主要在营养生长阶段。4种植物的优选顺序依次为千屈菜、水生黄鸢尾(菖蒲)、水生美人蕉。[结论]该研究可为优选水生植物和地面水的净化修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的水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而对植物处理城市污水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只局限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等水生植物,虽对污水净化效率较高,但植物种类单一且观赏价值不高。针对这些不足,探讨了在植物选择上应扩展到耐湿园林植物,在注重污水净化效果的同时又体现植物的美学功能,为现代城市营造出一处生态功能景观。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几种盐沼植物对滨海湿地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云芳  李秀启  董贯仓  刘峰  王亚楠  客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499-19501,19512
比较4种植物体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差异,测定4种植物成熟期体内重金属(Cu、Zn、Cd、Cr、Pb、As、Hg)和营养盐(TN、TP)的含量,并计算出4种植物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的大小。结果表明,盐地碱蓬富集Cu、Zn、Pb、As的能力最大且转移系数最大,而芦苇对Cd、Hg的富集能力较大。从净化角度来考虑,收获盐地碱蓬和芦苇对修复重金属污染效果更理想;4种植物对氮的吸收能力差别较大,对磷的吸收能力差异较小,且氮吸收明显大于磷吸收。盐地碱蓬对N、P的转移都是最快的。收割芦苇和盐地碱蓬能有效地去除湿地中存在的TN,收割盐地碱蓬和香蒲则能降低土壤中存在的TP。  相似文献   

16.
水生植物净化农田排水的静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排水中含有大量氮、磷等富营养化污染元素,试验利用浮床栽培几种常见水生植物,研究其对农田排水的净化作用.结果表明:14 d后,栽培了水生植物的净化系统的净化效率明显高于无植物系统.其中,芦苇、千屈菜和狐尾藻对氨氮和总氮净化效果明显,去除空白后,净化效率分别达42.8% 、38.2%、36.6%和47.2%、44.1%、46.3%;香蒲、狐尾藻、美人蕉和芦苇对总磷净化效果较好,净化效率分别达49.0%、46.0% 、41.8%和40.2%;芦苇和香蒲对COD净化效果较好,净化效率分别达31.1%、20.8%.  相似文献   

17.
陆建兰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9):182-183,188
对总氮和总磷分别超过30 mg/L 和8 mg/L 的富营养化水体,用芦苇和香蒲进行了3 个月的试验净化。 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对氮和磷具有很好的去除作用,芦苇的去除率均高于香蒲。通过控制水生植物的水体覆盖率和 定期收割植株的方式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氮磷含量。  相似文献   

18.
王琳  李季  康文力  张琴  李银金  屈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69-1570,1572
介绍了城市景观水体的特点、污染来源及其污染状况,并且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3个方面综述了景观水体的各种污染控制和管理措施,详述了微生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结合处理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技术,指出了目前的各种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强微生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之间的结合,尤其是不同方法、技术的综合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浮水植物型人工湿地对水稻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的控制效果。[方法]介绍了浮水植物的特点及净化污染物的原理,并通过浮水植物型人工湿地对水稻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物的控制,分析其净化效果。[结果]浮水植物型湿地对双季早晚稻总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2.17%、62.23%;对双季早晚稻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5.69%、74.37%,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均较好。同时,浮水型植物还具有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结论]浮水植物型人工湿地不仅能有效控制农田排水的氮磷污染物,而且能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