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木陶瓷的制造(Ⅰ)——实木陶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以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木材为原料,浸渍酚醛树脂后经800℃隔氧烧结,制得实木陶瓷,分析了样品在质量和体积上的变化。研究发现,试样经过高温烧结后,相对酚醛树脂处理前,后绝干试样的炭得率,体积剩余及木陶瓷产品密度与树脂质量分数呈正相关,树脂处理使木材样品炭化时弦、径、纵向收缩差异减小。  相似文献   

2.
选取4~6年生的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材为原料,采用热压机对毛竹材进行高温快速热压处理,研究不同热处理温度(225,250,275,300,325,350和375℃)下竹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竹材平衡含水率和气干密度明显下降(P < 0.05),与未处理材相比分别降低了34.39%~53.95%和7.89%~13.04%。相同热处理温度下,弦向干缩率的变化率>体积干缩率的变化率>径向干缩率的变化率;当温度达到375℃时,弦向全干干缩率下降了86.81%,径向全干干缩率下降了83.60%,体积全干干缩率下降了83.95%,达各向的最大值。热处理温度升高,竹材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和抗弯弹性模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其中,顺纹抗压强度在375℃时达最小值(63.78 MPa);抗弯强度在250℃时达最大值(151.00 MPa),在375℃条件下达最小值(61.85 MPa);抗弯弹性模量在300℃时达最大值(10 487.44 MPa),在375℃时达最小值(7 071.14 MPa)。认为竹材接触式快速热处理工艺提升了竹材尺寸稳定性和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3.
对不同部位、不同竹龄的毛竹材进行动态热机械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在40~300℃的温度范围内,毛竹材的存储模量随温度升高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损耗模量则先增大后减小,当温度达到玻璃化转变温度时,毛竹材损耗模量达到峰值。在竹壁径向上,毛竹材的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沿着竹壁径向由内而外依次增大。随着竹龄的增大,毛竹材的存储模量和损耗模量也逐渐增大。4.5年生毛竹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从竹黄到竹青,逐渐增大,在210.4~222.8℃范围内;0.5年生、2.5年生和4.5年生毛竹材竹肉部分玻璃化转变温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热处理工艺对竹材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热处理温度为160,180,200℃,热处理时间为2,4,6 h的高温热处理工艺对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竹材进行改性处理,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对竹材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将分别在160,180,200℃下处理4h后的竹材进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表征。结果表明:热处理温度越高和时间越长,竹材中木质素质量分数也越高,综纤维素、α-纤维素质量分数呈现下降的趋势,竹材的纵向抗弯强度呈减小趋势,并且抗弯弹性模量呈减小趋势。200℃,6 h热处理竹材与未处理竹材相比,木质素质量分数上升了115.0 g·kg-1,综纤维素质量分数下降了93.1 g·kg-1,α-纤维素的质量分数下降了239.4 g·kg-1,毛竹竹材的抗弯强度较未处理材减小了84.5 MPa,抗弯弹性模量较未处理材减小了1.86 GPa。红外谱图中竹材表面羟基数目随热处理温度的上升和热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5.
漆酶活化法竹材刨花板的制造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方法研究漆酶活化法制造竹材刨花板的酶处理工艺和热压工艺,结果表明:竹材刨花漆酶处理优化工艺参数为酶用量30 U/g、反应体系pH值4、处理时间2 h、处理温度60 ℃;当板材密度为0.70 g*cm-3、厚度为10 mm时,热压优化工艺参数为热压压力4.0 MPa、热压温度200 ℃、板坯芯层温度140 ℃、热压时间17.5 min.  相似文献   

6.
温度梯度对秸秆炭化物质产率及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0~700℃温度区间,玉米秸秆、水稻秸秆以每100℃为间隔,大豆秸秆以200℃为间隔,研究炭化热解,量化对比产物。结果表明,秸秆热解炭比表面积、总孔容积、pH和碱式官能团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孔径和酸式官能团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热解液随热解温度升高,酸度降低;热解气中氢气和甲烷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热解温度平均每升高100℃,热解炭产率平均减少9.31%,热解液产率平均增加4.55%,热解气产率平均增加4.35%。玉米秸秆热解炭、热解液和热解气产率拐点分别为600、611和666℃,水稻秸秆热解炭、热解液和热解气产率拐点分别为666、600和666℃。量化参数可为优化秸秆炭化工艺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常压高温热处理对红竹竹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竹Phyllostachys iridescin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常压高温热处理温度(110,130,150,170℃)与处理时间(1,2,3 h)对红竹竹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红竹材的物理力学性能优于未处理竹材,热处理温度是影响竹材性能的主要因素;在110,130,150,170℃热处理温度下,圆竹材顺纹抗压强度增长率为35.90%~52.01%,圆竹材顺纹抗剪强度增长率43.24%~90.99%,圆竹材抗弯强度增长率42.47%~122.58%,圆竹材径向环刚度增长率2.14%~52.55%;170℃热处理竹材的各项干缩性能较好;130℃和150℃热处理竹材的力学性能相近。综合各因素,适宜原竹家具用材红竹竹材的热处理工艺为温度130℃,时间2 h。  相似文献   

8.
炭化温度对牛粪生物炭结构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牛粪为原料,在不同炭化温度下(200、300、400、500、600、700 ℃)采用热裂解法制备生物炭,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元素分析仪、比表面积分析仪,结合Boehm滴定法、碘吸附及亚甲蓝吸附等,对所制得的牛粪生物炭的形貌特征、元素组成、比表面积、孔径、表面官能团和吸附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炭化温度升高,产率和挥发分含量降低,灰分和固定碳含量升高,pH值增加,制得生物炭的形貌特征更有规则且孔隙更加紧密。适当的升高炭化温度有利于孔隙的形成及微孔数量的增多,比表面积和孔容逐渐变大,而孔径逐渐减小。随炭化温度升高,牛粪生物炭的C含量增加,而H、O含量减小,N含量先增加后减小,H/C、(O+N)/C和O/C均下降,说明制得生物炭的芳香性和结构稳定性增强,但极性和亲水性减弱。表面官能团中羧基含量随炭化温度升高先增加后降低,羰基含量持续增加,而内酯基、酚羟基含量、酸总量和表面含氧官能团总量逐渐降低。碘吸附值和亚甲基蓝吸附值随炭化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在600 ℃下吸附值最大。  相似文献   

9.
污泥砖的研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干化污泥为掺料制备污泥砖,并对影响砖体性能的因素进行分析,为降低污水处理厂运行成本,消除污泥对环境的潜在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粘土和污泥为原料制备污泥砖,研究不同污泥掺量、成型压力、烧结温度及保温时间下砖体抗压强度及吸水率的变化,以得出污泥砖制备的最佳条件。【结果】当污泥掺量为0~200 g/kg时,随着污泥掺量的增加,污泥砖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吸水率却随之增大;当成型压力为20~80 MPa时,污泥砖的抗压强度随着成型压力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而吸水率则先减小后增大;当烧结温度为900~1 100℃时,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污泥砖的抗压强度逐渐增强,吸水率逐渐降低;当保温时间≥1.5 h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污泥砖的抗压强度降低,吸水率逐渐增大。【结论】兼顾污泥砖性能与节能环保原则,制备污泥砖的最佳条件为:污泥掺量100 g/kg,成型压力控制60 MPa,烧结温度1 050℃,保温时间1.5 h。  相似文献   

10.
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考察了等离子体处理时间、功率、氧气介质压强等因素对炭化竹材表面润湿性的影响,以炭化竹材表面对PF树脂胶的接触角综合降低比作为评定指标,并将等离子体处理最佳工艺应用于重组竹的制造.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最佳工艺为:时间82s,功率143W,氧气压强39Pa.在该工艺条件下表面接触角综合降低比为1.29.采用等离子体处理工艺使所生产的重组竹的弹性模量提高了26.59%,静曲强度提高了30.05%.电子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炭化竹材经氧等离子体处理后,表面因受到刻蚀而更加粗糙,表面湿润性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小径级竹材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为研究对象,采用程序控温管式炉、热重红外联用仪(TG-FTIR)和快速热解-气质联用仪(Py-GC/MS)等开展方竹烘焙与热解试验,探究烘焙温度(210,240,270和300℃)对热解(550℃)过程中气、固、液三态产物特性的影响,分析方竹烘焙后固体产物热解机制。结果表明:随烘焙温度升高,固体产物中碳元素及固定碳相对含量显著提高,氧元素及挥发分相对含量明显降低,氧碳比由0.72减小到0.53,热值由18.32 MJ·kg-1增加到21.65 MJ·kg-1,竹材能量密度显著提高。热解气体产物主要有二氧化碳(CO2)、水蒸气(H2O)、一氧化碳(CO)、甲烷(CH4)和氢气(H2),其中CO2产量最大;随烘焙程度加深,CO2,CO,H2O,CH4产量均减小,H2增加。热解液体产物主要有酸类、酚类、呋喃类、酮类和醛类等,其中酸类、酚类以及呋喃类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12.69%,34.72%和29.80%,酮类及醛类相对含量较少,分别为9.32%和11.87%;随烘焙温度升高,酸类、醛类及呋喃类相对含量逐渐降低,酚类及酮类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
温度变化对酚醛胶在竹材表面动态润湿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温度变化对酚醛胶在竹材表面润湿性的影响,该文采用测量动态接触角方法,用润湿模型分析了酚醛胶在20、60、80和100℃环境下,对层积材用竹片青、黄表面的润湿性和铺张渗透系数k值的影响. 结果表明:酚醛胶在竹青和竹黄表面的润湿性差异不显著;随着温度的升高,接触角(起始和平衡接触角)增大,k值减小,竹材表面的润湿性、铺张和渗透性变差;但温度变化对竹青和竹黄表面k值影响的规律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竹材表面的酚醛胶会出现收缩、干瘪现象,温度越高,出现干瘪、收缩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3.
采用红外吸收光谱法、热分析法探讨在热压过程中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材加工剩余物蒸爆纤维木质素(SEBPL)结构变化规律,为确定热压工艺及研究无胶黏结机制提供理论依据。①竹材加工剩余物蒸爆纤维木质素高于竹粉磨木木质素(MBL)。竹无胶纤维板木质素(SEBBL)低于SEBPL,表明部分低分子量的木质素在热压过程中形成木质素-木质素聚合物或木质素-多糖复合体(LCC)。②SEBPL保留了木质素芳香环的结构特征,但蒸爆过程中木质素侧链的酯键、醚键断裂,形成游离的酚羟基,使蒸爆纤维木质素游离酚羟基含量增加。③SEBBL分别在115 ℃和200 ℃附近有2个玻璃态转化的吸热峰。在200 ℃吸热峰可能源于在热压过程形成的木质素-木质素聚合物或木质素-多糖复合体。④蒸爆处理时间长,竹无胶纤维板的静曲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而内结合强度有所提高。竹材加工剩余物蒸爆纤维制备的无胶纤维板具有良好的尺寸稳定性。图5表1参15  相似文献   

14.
酶解法提取竹笋中不溶性膳食纤维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州[目的]研究利用酶解法提取竹笋不溶性膳食纤维。[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竹笋不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各因素对竹笋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影响程度依次为:α-淀粉酶〉酶解时间〉木瓜蛋白酶〉pH值〉料水比〉纤维素酶〉酶解温度;竹笋不溶性膳食纤维提取条件的最佳组合为:料水比l:40,α-淀粉酶1600U/g底物,木瓜蛋白酶3000U/g底物,纤维素酶4000U/g底物,pH值5.0,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1.5h。[结论]筛选出了影响膳食纤维提取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竹笋膳食纤维酶解法的最佳条件,为进一步改良和优化膳食纤维的成分和生理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阻燃型竹丝成形材燃烧动力学和燃烧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锥形量热仪研究了不同温度下阻燃剂磷酸氢二铵[(NH4)2HPO4]处理与未处理竹丝,并分别用三聚氰胺苯酚甲醛(MPF)共缩聚树脂和酚醛(PF)树脂浸渍所得竹丝成形材的燃烧反应过程。采用化学动力学法建立了4种竹丝成形材在燃烧过程中质量损失率和时间的动力学模型,并分析比较了4种试件的质量损失率、热释放总量、释热速率、释烟总量、一氧化碳释放量和二氧化碳释放量等燃烧性能和燃烧反应表观活化能&。结果显示,当4种试件在质量损失率大于60%以后,均出现燃烧拐点。阻燃剂磷酸氢二铵能有效提高竹丝成形材的阻燃性能,燃烧温度735℃时.4种试件的阻燃效果依次为:经磷酸氢二铵处理的MPF树脂竹丝成形材〉经磷酸氢二铵处理的PF树脂竹丝成形材〉未经磷酸氢二铵处理的MPF树脂竹丝成形材〉未经磷酸氢二铵处理的pF树脂竹丝成形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