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2 毫秒
1.
以杂交新美柳Salix matsudana alba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LI?鄄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其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自然生长季节,杂交新美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中午11 : 00,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20.8 molm-2s-1。②在控制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和温度的条件下,光饱和点(PLS)为1 847.6 molm-2s-1,光补偿点(PLC)为58.1 molm-2s-1。杂交新美柳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高,表明它是一种阳性植物。③在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的条件下,利用Farquhar模型对杂交新美柳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的响应进行拟合,当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小于400 molmol-1时,可算得其最大羧化速率(Vcmax)为91.6 molm-2s-1,二氧化碳补偿点(Г *)为46.5 molmol-1,呼吸速率(Rd)为4.9 molm-2s-1;升高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可使杂交新美柳的净光合速率增大,提高叶片对光能的利用率,其叶片二氧化碳饱和点(PCS)大约在1 000 molmol-1,同时可算得其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为256.0 molm-2s-1;当二氧化碳过饱和(>1 000 molmol-1)时,可算得其磷酸丙糖利用速率(UTP)为19.7 molm-2s-1。图3表2参18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林窗大小对幼苗更新的影响,以赤水河上游次生林中23个林窗为研究对象,分析林窗大小结构、光照强度和土壤化学性质等空间特征及其对森林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分内形成的林窗以中小型为主,光照强度为林窗>林缘>林内;林窗内光照强度与林窗面积、边缘木平均胸径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边缘木平均高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边缘木平均高度越低则林窗内光度值越高;土壤养分上,80-160 m2林窗较高,<80 m2林窗较低;环境综合指数上,80-160 m2林窗和>240 m2林窗较高,161-240 m2林窗和<80 m2林窗较低;植物群落优势种的幼苗在林窗内出现的频度最高。综合来看,80-160 m2的林窗较有利于森林更新,<80 m2的林窗最不利于森林更新。在森林经营时,根据需要形成合适的林窗能够保持森林的自然更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林分下套种黄精技术及生长量,包括杉木林、毛竹林、猕猴桃林和红花油林等林种。方法:测量不同林种下黄精年株高、地径粗度、叶片数量及块根鲜重,每个林种林下测量10株,连续测量2年,每年于6月中旬进行测量,取2年平均值进行对比。结果:在多种条件一致或几乎一致的情况下,多黄花精生长高低顺序为毛竹林红花油茶林猕猴桃林杉木林,平均株高(cm)依次为30.927.326.118;地径生长速度由快到慢顺序为红花油茶林猕猴桃林杉木林毛竹林,平均地径(mm)依次为3.642.651.781.73;地下块茎重量由重到轻顺序为红花油茶林猕猴桃林毛竹林杉木林,平均重量依次为42.7534.1924.1513.32;叶片数量由多到少顺序为毛竹林红花油茶林猕猴桃林杉木林,平均数量依次为12.910.910.87.4。结论:毛竹林下和红花油茶林下黄精长势较好。  相似文献   

4.
杏-丹参林药复合系统中丹参光合和蒸腾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0  
该文以杏-丹参林药复合系统中药用植物丹参为研究对象,利用Li-COR 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其光合和蒸腾作用,其目的是探讨林药复合系统中药材的生理生态特征,为发展果药复合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杏-丹参复合系统中,杏树行中间测点的光照强度日变化规律与对照一致,都是单峰曲线,但是峰值低于对照.树行的东西冠下测点的日变化规律是对称的,前者上午出现峰值,后者下午出现峰值.树行中间、东林冠下和西林冠下日平均光照强度比对照分别减小25.6%、68.5%、62.6%;统计分析表明各测点光照强度达显著差异.②利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了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得到丹参叶片的光饱和点约为236.4 μmol/(m2·s),光补偿点约为15.88 μmol/(m2·s),表观光量子效率为0.056 1 mol/mol.丹参叶片CO2补偿点为30 μmol/mol, CO2饱和点为800 μmol/mol,叶片的羧化效率为0.075 2,说明丹参为C3植物.③杏-丹参林药复合系统中丹参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降低,且各测定点间差异显著,日变化曲线规律也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林窗增加了林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林下生境的异质性,对林下幼树的更新具有重要影响。黄檗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黄檗幼树的生长状况、空间分布与林窗空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其对林下生境的适应性,对促进黄檗种群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2014年在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内林下栽种的黄檗幼树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对黄檗的生长及存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使用背包式激光雷达获取了样地的林窗空间结构数据。采用空间点格局、生境关联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林窗对黄檗幼树空间分布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1)自然生长条件下,7年后黄檗幼树存活率为19.25%,在排除扩散限制后,存活黄檗幼树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聚集分布。(2)林窗空间结构是黄檗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黄檗幼树分布与林窗边缘呈显著正关联,而与林冠区呈显著负关联。(3)黄檗幼树的基径在林窗边缘显著高于林冠区和林窗中心(P <0.01),在林冠区与林窗中心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黄檗幼树的冠幅和树高则呈现显著的梯度变化(P <0.05),即林窗边缘>林冠区>林窗中心。【结论】研究表明林窗对黄檗幼树的...  相似文献   

6.
<正>森林抚育间伐强度对于杉木林生长结构的优化具有积极作用,合理的抚育间阀强度能够促进林分生长,提高杉木林种植经济效益,全面优化杉木林种植结构。在调整杉木林抚育间伐强度时,应该重视间伐强度对于气候特点改变的影响。森林小气候代表杉木林光照强度及温湿度变化情况等,只有温湿度气候稳定,方可稳定森林气候群[1-2]。在杉木林种植抚育过程中,合理的小气候受生物与环境影响,其对于林木的光合速率、生长发育及树木枯叶分解具有积极作用。杉木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地区,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林窗干扰对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林下更新特征的影响,在施业区内选取不同大小林窗20个,对林窗内更新苗特征进行调查,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更新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窗下更新影响因子关联度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林窗面积、林窗开敞度、枯落物厚度,表明林窗面积对林窗更新影响显著。樟子松幼苗更新密度在林窗面积为50~80 m2时最大。林窗内更新苗以低矮植株(50 cm以下)为主、冠幅以10 cm以下为主,年龄多为1年生及2年生幼苗。樟子松更新苗在林窗东南或西南方向群聚生长。  相似文献   

8.
根据安曹下杉木丰产林全林林窗样地调查资料,分析了杉木林林窗的大小结构、形成方式及林窗形成木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在安曹下杉木林中,林窗的面积为22.75-319.92 m2,平均面积为102.3 m2,林窗大小多为50-200 m2,其中以50-100 m2所占的数量比例最大,且所占的面积比例也最大;林窗形成方式由砍伐形成的最为普遍,占形成木总数的70.45%,其次是由于枯立而形成的,占22.73%;林窗大多由1株形成木形成,平均每个林窗拥有形成木1.33株。  相似文献   

9.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定位测定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带人工山杏林生长季叶片光合速率(h)、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析其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生长季山杏人工林叶片光补偿点(LCP)的变化范围为15.33~53.91μmol/(m^2·s),光饱和点(LSP)为1159.38—1382.33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中)为0.0258—0.0464;叶片C02补偿点(cop)为48.97~89.38μmol/mol,CO2饱和点(CSP)为322.20—413.37μmoL/mol,可见山杏为阳性树种,不耐荫,应栽在阳光充足处。生长季,山杏叶片蒸腾速率(Tr)的大小排序为8月〉5月〉6月〉7月,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高低排序为7月〉6月〉8月〉5月。  相似文献   

10.
冠层结构动态是林冠生长动态的一个表现,冠层结构对森林群落生产力、生态系统功能、群落更新与演替等具有重要作用。准确量化森林群落冠层结构和林下辐射特征可以为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提供基础。以亚热带山地的红花荷林、密花树次生林、樟树人工林、杉木林、杉木-红锥混交林和毛竹林为对象,利用半球面影像技术探讨不同林型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动态,揭示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群落类型有比较固定的冠层结构和林下辐射特征,且不同林型的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樟树林的林冠开度最小(16.47%),其次是杉木林(17.12%)、杉木-红锥混交林(17.45%)、红花荷林(20.21%)以及密花树次生林(20.93%),毛竹林的林冠开度最大(21.32%)。而叶面积指数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樟树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大(2.04),毛竹林的叶面积指数最小(1.78)。另外,樟树人工林的林下直射光(4.34 mol·m-2·d-1)、林下散射光(3.52 mol·m-2·d-1)和林下总光照(7.86 mol·m-2·d-1)均小于其他林型;而杉木林由于其冠幅较窄,林下直射光最强(5.22 mol·m-2·d-1)。不同林型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的月际动态变化极显著(P<0.0001),生长季的林下辐射强度最大。不同林型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相关性存在差异,越简单的群落结构,林冠开度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越强,叶面积指数与林下光照的相关性越强。研究冠层结构与林下辐射异质性为营造最适的冠层、充分发挥生态系统效能,以及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矮生的原因,以矮生杉木和正常杉木为材料,对其生长特性、枝条和叶片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矮生杉木在枝条年生长量方面极显著低于正常杉木,其中矮生杉木主干、主枝年伸长量均值分别为25.54和24.59 cm,正常杉木相应均值分别为89.61和57.52 cm;在枝皮率方面,矮生杉木和正常杉木的均值分别为76.50%和37.70%,差异极显著;在管胞平均面积方面,矮生杉木(241.901 6 μm2)极显著小于正常杉木(308.894 6 μm2),然而,矮生杉木的平均管胞密度(3 375 个·mm -2)却极显著高于正常杉木(2 456 个·mm -2);矮生杉木的枝条单位长度的叶片数量(主干为14 片·cm -1,主枝为10 片·cm -1)极显著多于正常杉木(主干和主枝均为7片·cm -1);但两者在栅海比(衡量植物生长势的一个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图2表3参13  相似文献   

12.
采集福建政和11个闽楠Phoebe bournei优树和福建建瓯13个闽楠优树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容器育苗试验,测定不同优树苗木生长及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了解不同闽楠优树的苗期变异性。结果表明:24个闽楠优树的1~2年生子代苗高、地径、生物量及光合、蒸腾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年生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变异大于1年生苗,变化幅度分别为29.3~56.4 cm,3.50~4.91 cm和5.985~27.965 g,变异系数分别为27.6%,14.8%和37.6% 。2年生闽楠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光能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幅度分别为2.081~5.122 molm-2s-1,0.715~1.829 mmolm-2s-1,4.36%~12.31%和2.224~3.703 mmolmol-1,变异系数分别为6.1%,21.9%,19.7%和13.8%。1~2年生闽楠优树子代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均以福建建瓯8号优树表现最好。因此,福建建瓯的优树子代生长、生理特性都优于福建政和的优树。按20%的入选率,筛选出J8,J1,J13,J12,J4等5 个优树。表6参23  相似文献   

13.
抚育间伐对成熟期杉木人工纯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解决成熟期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长受抑制问题, 选择生态疏伐、卫生伐等2种处理对成熟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抚育间伐, 运用方差分析的方法, 对60块标准地中杉木生长量的试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疏伐、卫生伐与对照比较, 树高因子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 而胸径、单株材积因子生长影响均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 且生态疏伐的影响较卫生伐影响大。由此可见, 给成熟期的杉木人工纯林以足够的生长空间, 虽然对林分树高因子生长没有影响, 却能有效地促进林木胸径生长, 增加单株材积, 获得更多优质、高产、高效的木材, 提高单位面积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于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利用野外分解袋法在苏南丘陵区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等3种林分内进行凋落叶客置后分解速率及养分动态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阔叶树种分解速率大于针叶树种;分解系数k麻栎叶最高(k=0.391 4),马尾松叶居中(k=0.238 8),杉木叶(k=0.209 1)较低;分解系数k与初始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与初始碳氮比(C/N)显著负相关(P<0.05),失重率分别与氮释放率(P<0.05)、磷释放率、有机碳释放率显著正相关(P<0.01),与C/N显著负相关(P<0.05);分解过程中,氮和钾总体为净释放,磷为释放或固持状态,有机碳释放率逐步上升,C/N比基本呈下降趋势。客置后分解地特征效应较显著,针叶树种凋落叶客置到阔叶林后分解速率加快,反之则减慢;养分释放速率大体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分解16个月后,不同分解地的同种凋落叶养分释放率有趋于一致的趋势;经Olson指数衰减模型模拟,客置后麻栎叶分解系数k变小,杉木叶和马尾松叶分解系数k变大,预测麻栎叶t0.50,t0.95分别延长0.09~0.20 a和0.10~0.29 a,杉木叶分别缩短0.11~0.60 a和2.91~2.97 a,马尾松叶在麻栎林分解地t0.50,t0.95分别缩短0.06 a和0.09 a,在杉木林分解地分别延长0.19 a和0.36 a。有机碳t0.50麻栎叶缩短0.09~0.11 a,杉木叶延长0.01~0.09 a,马尾松叶缩短0.07~0.08 a;有机碳t0.95麻栎叶延长0.10~0.23 a,马尾松叶缩短0.30 a,杉木叶在麻栎林分解地缩短0.01 a,在马尾松林分解地延长0.32 a。图3表6参30  相似文献   

15.
绿竹生态系统植硅体碳积累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硅体封存的有机碳(phytolith-occluded organic carbon, PhytOC)已被证明在生物地球化学碳硅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解绿竹Dendrocalamopsis oldhami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碳的分布与积累特征,于2014年12月在中心产区浙江省苍南县利用标准地调查方法,采集了不同年龄(1~3年生)、不同器官(叶、枝、秆)、凋落物和土壤样品,分析了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结果表明:绿竹地上部分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大小表现均表现为凋落物>叶>枝>秆,其中植硅体碳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28,3.16,0.28,0.04 gkg-1,植硅体碳总积累量为22.64 kghm-2,大小顺序为叶(13.22 kghm-2)>凋落物(5.74 kghm-2)>枝(2.71 kghm-2)>秆(0.96 kghm-2);林地土壤硅、植硅体、植硅体碳质量分数均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0~100 cm土壤中植硅体碳储量为1 302.60 kghm-2。绿竹植株体内植硅体质量分数与硅、植硅体碳质量分数之间的相关性达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土壤植硅体碳质量分数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之间也具有极显著(P<0.01)相关性。图4表3参33  相似文献   

16.
分析施硅对干旱胁迫下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探讨施硅对雷竹抗旱性的影响机制。采用水培实验的方法,以聚乙二醇(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外加不同浓度的硅,测定它们对雷竹叶片可溶性糖质量分数、脯氨酸质量分数、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光合参数等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与对照相比,不施硅处理雷竹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质量分数及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上升至487.89 molg-1,57.52 gg-1和178.125 molg-1min-1分别高出对照59.00%,38.47%和32.56%,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至56.11 molg-1min-1,低于对照18.3%,光合作用显著受到抑制。施硅处理雷竹叶片可溶性糖、脯氨酸及过氧化物酶活性较不施硅处理雷竹叶片的显著降低,与处理2(PEG 6000)相比,处理3[PEG 6000+1.8 mmolL-1 Si(二氧化硅)]分别降低了50.31%,35.94%和50.88%;处理4[PEG 6000+5.4 mmolL-1 Si]分别降低了43.69%,44.77%和68.42%。同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上升,与处理2(PEG 6000)相比,处理3上升21.91%;处理4上升25.87%,光合参数显著增强。干旱胁迫条件下施硅处理可以提高雷竹的抗旱性。图4表1参26  相似文献   

17.
以3个试验点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tulipifera试验林为材料,研究了土壤容重、pH值以及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及有机质质量分数等9个土壤因子对杂交鹅掌楸幼林生长量(1~8年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在不同地点、坡位与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杂交鹅掌楸幼龄期生长量在不同地点间以及地点内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除1~2 a地径与速效钾质量分数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各年份的杂交鹅掌楸树高与胸径均与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影响杂交鹅掌楸生长的2个关键土壤因子,提高土壤碱解氮及速效钾质量分数可促进杂交鹅掌楸幼林期生长。这对于杂交鹅掌楸造林立地选择及幼林期土壤养分管理有指导意义。表6参20  相似文献   

18.
应用氯仿熏蒸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研究了菜地土和松林土喷施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剂后,土壤微生物量和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菜地土喷施Bt杀虫剂后,土壤微生物量呈现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变化趋势;松林土喷施Bt杀虫剂后,土壤微生物量碳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2种土壤均在喷施1 315 ghm-2的Bt杀虫剂后,微生物量碳达到最大值。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菜地与松林土壤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图谱带型有较大的差异,菜地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更高的丰富度。土壤类型是决定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性的关键因素,Bt杀虫剂梯度喷施并不足以形成新的群落结构。菜地土喷施Bt杀虫剂后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上升(P<0.05),而松林土则表现出显著下降(P<0.05)或不变的趋势。图3表3参20  相似文献   

19.
以越南同奈天然文化自然保护区的不同胖大海优势度林分林隙内胖大海更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优势度林分林隙下胖大海更新种群的生命表、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更新密度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优势度等级林分中胖大海SL1的个体株数最大,其中SL1到SL5的个体数量单调递减, SL4至SL5呈较为稳定状态;在优势度3级林分胖大海SL1的死亡率为0.358,均小于优势度2级林分的0.480和1级林分的0.413,而胖大海SL2至SL4的死亡率均大于优势度2级和1级林分;在不同林隙大小等级中胖大海幼树幼苗的空间分布型均呈聚集型;在优势度1级林分中,胖大海随着林隙面积增加,更新平均密度单调增加,林隙面积<80 m2时,胖大海幼树幼苗的平均密度均较小,林隙面积401-500 m2时,胖大海幼树幼苗平均密度达到峰值,在优势度1级和3级林分中胖大海幼树幼苗生长发育最适林隙面积为401-500 m2,但优势度2级林分中林隙面积为201-300 m2最适于胖大海幼树幼苗生长。虽然,胖大海幼树幼苗耐荫,需要光照强度不高,但林隙面积过小,光照强度过弱也不利于胖大海幼树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20.
覆盖经营雷竹林的土壤热通量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运用土壤热通量板和常规气象观测仪器对浙江省临安市太湖源镇覆盖经营的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土壤热通量和气象因子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月尺度上5 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均成S形,但月均值差异明显(P<0.05)。年尺度土壤是热源,净年热通量为-20.01 MJm-2,土壤月均值热通量占月净辐射的-6.2%~3.5%,年总值为净辐射的-0.67%。分析地温、净辐射因素与土壤热通量的关系,土壤热通量与5 cm,50 cm和100 cm土壤温度月均值回归研究表明:与5 cm相关性最显著,说明土壤温度变化是以热通量变化为基础的。土壤热通量月均值与净辐射显著相关(P<0.05)。覆盖的雷竹林12-3月土壤为热源,土壤热通量负向数值减小,说明覆盖物减少了土壤能量辐射。图5参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