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稻瘟病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致病机理,为稻瘟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基因替换技术对稻瘟病菌SOK1同源基因(MoSOK1)进行了分析。MoSOK1编码GCK(germinal center kinase)家族的Ste20蛋白激酶,其与全蚀病菌中对应蛋白具有最高同源性。本研究表明,MoSOK1基因在附着胞分化关键期上调表达;与野生型菌株相比,MoSOK1基因缺失突变体菌落颜色加深,气生菌丝减少,生长速度变慢,产孢量下降,分生孢子萌发延迟,致病性降低。另外,交配实验表明,MoSOK1基因缺失突变体能够进行交配,但产子囊壳能力降低。本研究初步表明,MoSOK1基因参与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菌空中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瘟病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了解稻瘟病茵孢子生活史中的影响因素,监测稻瘟病菌的时空分布动态,对于预测预报病情的发生,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和指旱田间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稻瘟病菌空中孢子量进行了监测,并分析孢子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孢子数量与温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94 1;与降雨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28 1;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49 2;与风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07 5.  相似文献   

3.
由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对中国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开展稻瘟病菌功能基因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稻瘟病菌致病机制,为稻瘟病的防治奠定基础。研究前期通过遗传学手段在稻瘟病菌中筛选到一个酵母ZDS1同源基因MoZDS1。通过基因敲除方法成功获得基因缺失突变体ΔMozds1,发现缺失MoZDS1严重影响稻瘟病菌营养生长。为探究MoZds1在稻瘟病菌中的具体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生长测定、产孢量分析、细胞壁胁迫分析以及自噬流检测等方法,分析了MoZds1在维持营养生长、产孢、应对细胞壁胁迫以及细胞自噬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MoZds1正调控稻瘟病菌菌丝生长,负调控孢子的形成。此外,MoZds1参与细胞壁完整性途径并调控孢子内糖原的降解速率,然而,MoZds1的缺失未表现出对细胞自噬途径的显著影响。该研究对稻瘟病菌MoZds1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或为后续更深入研究MoZds1的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孢子传播的影响因素与田间捕捉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稻瘟病(PyriculariaoryzaeCavara)是危害水稻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了解稻瘟病菌孢子生活史中的影响因素,监测稻瘟病菌的时空分布动态,对于预测预报病情的发生,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机和指导田间防治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讨论了影响孢子传播的因素和孢子捕捉的方法,并就玻片法捕捉孢子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建三江地区主栽品种中感病品种较多,有必要研究水稻稻瘟病成灾的气象条件和对田间空中孢子浮游量的监测,预测稻瘟病尤其是穗瘟发生的趋势。稻瘟病菌孢子的产生、释放、传播和侵染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进行空中孢子浮游量的监测,及时掌握稻瘟病菌的时空动态,了解初侵染菌量或再侵染的菌量,有助于制定最佳的防治时机,有效地进行病害的控制和管理。1试验资料1.1试验用具佳多牌孢子捕捉器(固定式)、凡士林、载玻片、显微镜  相似文献   

6.
采用啤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box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全基因组数据库进行Blastp分析,找到一个与之同源的、具有典型F-box结构域的蛋白编码基因,命名为Mofbox。采用同源重组原理,将构建的基因敲除载体转化稻瘟病菌,获得该基因缺失突变体2个。研究表明,在稻瘟病菌中,Mofbox缺失后可导致稻瘟病菌生长速率显著下降,分生孢子产孢量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对外源过氧化氢敏感,改变细胞壁完整性,同时降低对大麦和水稻敏感品种CO-39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
为及时掌握稻瘟病菌发生的时空动态,有效控制病害发生,采用固定式孢子捕捉器对水稻品种空育131空中稻瘟病菌孢子量与田间稻瘟病发病关系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空中孢子的捕捉数量与叶瘟的发病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8 4。每个检测单位(检测面积为18 mm×18 mm视野内的孢子数量)稻瘟菌孢子数量达...  相似文献   

8.
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 Cavara)与杂草马唐瘟菌(P.grisea [(Cke.)Sacc.]均包含在Pyricularia属内。两菌除从形态学上进行区分外,快速鉴定法可用80%盐酸处理两菌的分生孢子,再用1%亮绿,或0.1%棉兰,或0.2%碱性藏红3种染料的酒精溶液处理。在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细胞中,明显地出现原生质向细胞中央浓缩的质壁分离现象,而马唐瘟菌则无明显反应。马唐瘟菌可以引致水稻穗颈瘟,却很少侵染叶片产生叶瘟。  相似文献   

9.
采用啤酒酵母菌(Saccharomyces cerevisiae)F-box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全基因组数据库进行Blastp分析,找到一个与之同源的、具有典型F-box结构域的蛋白编码基因,命名为Mofbox。采用同源重组原理,将构建的基因敲除载体转化稻瘟病菌,获得该基因缺失突变体2个。研究表明,在稻瘟病菌中,Mofbox缺失后可导致稻瘟病菌生长速率显著下降,分生孢子产孢量和附着胞形成率显著降低,对外源过氧化氢敏感,改变细胞壁完整性,同时降低对大麦和水稻敏感品种CO-39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根据水稻稻瘟病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1、发病条件在有菌源存在的前提下,稻瘟病发生,流行与品种栽培条件、气象因素关系最为密切。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在干燥情况下,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一年,病组织里的菌丝体可存活一年以上,但在潮湿情况下,经2-3个月便死亡。散落田间、场地或草堆外面的分生孢子或翻埋土中或堆肥中的菌丝体容易死亡,往往不能  相似文献   

11.
稻瘟病菌孢子对水稻叶表附着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针对叶稻瘟病侵染中的一个环节,通过疫区及室内模拟的多年试验,分别找出该病菌分生孢子稻田低空浮游量与田间前一天病情指数、20:00时温度、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及当天最低温度的数学关系式;得出该浮游量与水稻叶表附着量的转换值;寻出不同生长阶段稻株单位叶面积病菌分生孢子的附着系数及各叶位叶片的附着率;并结合田间水稻叶面积情况组装该侵染环节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是由稻巨座壳菌(Magnaporthe oryzae,俗称稻瘟病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的重要水稻病害,也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真菌病毒是指侵染真菌或卵菌并能够在其体内进行增殖的病毒,广泛存在于真菌和卵菌的主要类群中,某些低毒真菌病毒可作为植物真菌病害生物防治的资源。笔者描述了稻瘟病菌中已报道的真菌病毒的形态、基因组结构及其对寄主真菌的影响,并对稻瘟病菌真菌病毒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旨在对稻瘟病菌真菌病毒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稻瘟病菌真菌病毒的利用和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Rice blast disease, caused by Magnaporthe oryzae, threatens global food security. The rice blast pathosystem is a longstanding model system for understanding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coevolution of the host and pathogen, and provide the appropriate methods for preventing or controlling rice blast disease,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the evolution of virulence factors and resistance genes. Thus far, more than 30 rice blast resistance(R) genes and 12 avirulence(Avr) genes have been cloned.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cloned rice blast R genes, cloned Avr genes of M. oryza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This discussion also considers some of the major unanswered questions concerning this pathosystem and the opportunities for future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安全生产关乎食品安全问题。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相较于药物防治,抗病品种的培育与应用是控制该病害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然而,田间稻瘟病菌群体复杂多样、杀菌剂过量施用、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造成小种变异迅速,品种的抗性往往只能维持 3~5 年。稻瘟病菌通过无毒基因的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逃逸或抑制水稻的免疫系统,实现侵染致病。目前已在稻瘟菌中鉴定出 26 个无毒基因,其中 14 个已被克隆,其在病原菌的侵染、定殖和干扰寄主免疫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稻瘟菌效应蛋白和水稻抗性蛋白的互作分子机理研究也不断深入。研究稻瘟菌的致病机理及其与水稻互作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病原菌的作用途径和植物抗病基因响应的免疫反应,以制定更高效、绿色的防治措施。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稻瘟病菌效应蛋白在水稻细胞转运和分泌的过程、效应蛋白与抗病蛋白互作的研究进展和效应蛋白的区域性分布,讨论和展望了当前研究面临的机遇和 挑战,以期为水稻与稻瘟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抗病育种及病害防控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硅介导稻瘟病抗性的生理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主要的病害之一,每年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研究表明,施用硅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病害防治措施,在增强植物抗病性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机理还不完全清楚。本文旨在探讨硅处理对水稻稻瘟病的抗性效应及生理作用机理,为稻瘟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选用稻瘟病广谱感病品系CO39(不含已知抗稻瘟病基因)及其近等基因系C101LAC(Pi-1)(抗病品系)为试验材料,设置(1)不加硅不接种(Si-M-)、(2)加硅不接种(Si+M-)、(3)不加硅接种(Si-M+)和(4)加硅接种(Si+M+)等4个处理,通过光照培养箱控制生长条件,用Hoagland营养液进行水培试验,研究施硅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以及对水稻根系和叶片中硅、酚类物质、水杨酸、乙烯及H2O2含量的影响。【结果】施硅显著降低两个水稻品系的稻瘟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抗病品系C101LAC(Pi-1)的稻瘟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低于感病品系CO39。施硅后,两个水稻品系的根、茎、叶中的硅含量都显著增加,地上部的硅含量明显高于根部。稻瘟病菌侵染条件下,加硅显著降低两个材料叶片中的总酚含量,对根系中的总酚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接种稻瘟病菌情况下,加硅对第3天叶片中总酚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显著降低了第7天叶片中的总酚含量,两个水稻品系表现一致。对两个品系水稻品种来说,根系中的总酚含量明显低于叶片中的总酚含量。稻瘟病菌侵染条件下,加硅显著降低两个材料叶片中的木质素含量,对根系中的木质素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不接种稻瘟病菌情况下,加硅显著增高了CO39叶片中的水杨酸含量,而对于C101LAC(Pi-1),加硅只在第3天显著增高了叶片中的水杨酸含量。接种稻瘟病菌后,施硅使CO39在第3天叶片中的水杨酸含量显著增高,而对C101LAC(Pi-1)没有显著影响。在两个品系的根系中都没有检测到水杨酸。接种稻瘟病菌后,施硅显著降低了两个水稻材料叶片和根系中的乙烯含量。不接种稻瘟病菌情况下,叶片中乙烯含量极低,加硅显著降低了CO39第3天根系中乙烯含量,而对于C101LAC(Pi-1),加硅后,第3天和第7天根系中乙烯含量都显著降低。加硅显著降低两个材料叶片中H2O2的含量,而显著增加了根系中H2O2含量。对两个品系水稻品种来说,根系中的H2O2含量明显低于叶片中的。【结论】施硅能显著增加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改变植株体内的生理代谢状况,调节植物体内酚类物质的含量,并通过诱导信号物质如水杨酸、乙烯、H2O2等的变化来提高水稻植株对稻瘟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稻瘟病是全世界范围内影响水稻粮食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培育和合理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随着水稻(Oryza sativa)及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稻瘟病菌的互作已成为研究植物与真菌相互作用的模式系统。在过去的50多年中,通过广泛的遗传分析,已经鉴定了8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及大量的数量抗性遗传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其中,8个主效抗性基因及1个隐性部分抗性基因已被克隆。本文综述了迄今已鉴定及定位的稻瘟病抗性基因的研究情况,根据基因的定位信息将这些基因整合到一张连锁图谱中;对抗性基因簇以及簇内基因间的关系作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后基因组时代抗性基因克隆策略的变化及其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构建稻瘟病菌有性后代随机群体是研究目的基因遗传特点,乃至克隆目的基因的重要基础,但是在建立有性后代随机群体时,可能会有无性后代污染。采用先分离单个子囊,待其长成菌落并产生分生孢子后,再分离单个萌发的分生孢子的方法构建稻瘟病菌有性后代随机群体。利用基于重复DNA序列Pot2的rep-PCR方法对分离得到的有性后代进行DNA指纹分析,并评价构建的稻瘟病菌有性后代群体的质量。结果表明,构建的有性后代随机群体共包含176个后代。每个后代个体的DNA指纹图谱均与两亲本的DNA指纹图谱不一致;有性后代之间的DNA指纹图谱也彼此不一样,说明得到的有性后代个体都是由子囊孢子萌发形成的,且分离自不同的子囊。GUY11的rep-PCR扩增片段中的5个特异性片段的分离比例也都符合1:1的期望值,是按单个位点标记分离的,与已知的结果相吻合,说明有性后代随机群体的质量较高,不存在偏离现象,是一个较为理想的群体。同时,研究结果还得出基于Pot2的rep-PCR方法可以用来快速评价稻瘟病菌有性后代群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稻瘟病菌群体对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的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利用是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和环保的措施。明确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可有效指导抗病育种的开展。本研究利用24个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背景的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2007年至2010年采集自云南籼稻和粳稻区共379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i9和Pi5可在籼稻和粳稻区使用;Pik-h、Pita-2、Piz-5、Pita和Piz基因只能在籼稻区使用;Piz-t和Pi20基因仅能在粳稻区使用。对2个基因的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毒性系数和抗性互补系数分析表明,Pik/Pi7、Piz/Pi9和Pi1/Pikm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籼稻区的有效抗源组合;而Pi1/Pik-h、Pi5/Pi9和Pi9/Pi20等3对基因的组合可作为粳稻区的有效抗源组合。群体致病性分析表明,绝大部分的抗性基因在云南已经失效,需发掘新的抗源用于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