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富集培养方法在低温条件下从生活垃圾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能够降解纤维素细菌,命名为FLX-1。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16S r DNA序列分析,将菌株FLX-1鉴定为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细菌。为探索菌株FLX-1生长特性和最佳产酶条件,利用响应面分析方法考查培养时间、温度、p H和接种量对菌株FLX-1产羧甲基纤维素(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酶活特性影响情况。结果表明,菌株FLX-1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时间74.1 h,温度10.5℃,p H 7.1,接种量2.1%。在最佳条件下,菌株FLX-1产CMC酶活值为14.12 U·m L-1。  相似文献   

2.
为从高温大曲中筛选出高产中性蛋白酶菌株,利用生理生化实验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鉴定和分析产酶条件。结查表明:从已获得的8株产酱香菌株筛选得到高产中性蛋白酶菌株为GX03(706.13U·g-1),并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到最适产酶条件:含水量为35%,接种量为11%,氮源为硝酸钠,初始pH 5.5,培养时间为6d,经优化后该菌产酶性能大幅度提高,可达567.30U·g-1。  相似文献   

3.
利用筛选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了产碱性脂肪酶活性较高的菌株BL1011。经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运用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试验优化了BL1011菌株摇瓶产酶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在培养基为麦芽糖2.5%,蛋白胨3.0%,大豆油0.5%,K2HPO4 0.2%,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7.5,温度33℃,转速180 r/min,装液量20 mL,发酵周期为60 h的条件下,酶活力达到最高,为223 U/mL。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高效产褐藻胶裂解酶菌株,以褐藻胶作为唯一碳源,在海星Asteroidea sp.内脏中筛选出一株产胞外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AlgX2,并进行了菌株鉴定、产酶条件优化及降解寡糖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菌株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RNA基因鉴定,该菌株属于盐单胞菌属,命名为Cobetia AlgX2;以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测定的菌株酶活性为指标,对褐藻胶裂解酶菌株产酶活性进行正交试验显示,产褐藻胶裂解酶的菌株最适产酶培养基成分为褐藻胶14 g/L、硫酸铵4 g/L、NaCl 30 g/L、初始pH 6.0,优化产酶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2℃、接种量2%、装液量50 mL/250 mL、转速150 r/min;在最优产酶培养条件下进行10 L发酵罐产酶试验显示,发酵液酶活力最高为0.176 U/mL;利用粗酶液酶解制备褐藻胶寡糖,并对寡糖进行HPLC色谱检测显示,样品的聚合度为dp2~dp5。研究表明,Cobetia AlgX2菌株可用于扩大发酵生产,产酶效率高且褐藻胶裂解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对产壳聚糖酶突变株Mitsuaria sp.141-2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所产的壳聚糖酶为诱导酶.最适作用pH值4.0,最适作用温度37~42℃.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优化的产酶条件:壳聚糖0.50%、装液量100 mL·500 mL-1三角瓶、起始pH值7.0、接种量2%、温度30℃、培养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酶活力可达3.631 U·mL-1.  相似文献   

6.
以1株产纤维素酶的细菌DM-4为试验菌株,以滤纸酶(FPA酶)活和CMC酶活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菌株发酵产酶条件。结果显示,在发酵时间为36 h、接种量4%、培养基初始pH值5.5~6.0、麸皮浓度2.54%、蛋白胨浓度0.92%、磷酸盐浓度0.5%的培养条件下,菌株产纤维素酶活力最高。验证试验表明,优化模型是有效和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产蛋白酶的海洋细菌资源。[方法]分别采用2216E培养基和酪蛋白固体培养基,对采自宁波洋沙山和象山海域的海水进行微生物的分离与纯化,采用平板透明圈法初筛和酶活力测定法复筛,采用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并进行产酶工艺优化研究。[结果]纯化出15株产蛋白酶海洋细菌,从中筛选出1株产蛋白酶活力最高的菌株PB02,经鉴定为交替假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该菌株最适培养温度为20℃,最适装液量为10%,最适接种量为0.5%,最适转速为100 r/min,最适培养基pH为7。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10。[结论]该研究为蛋白酶高产菌株的改造和定向进化奠定了资源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从陕北花马盐湖嗜盐真菌中筛选出的1株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鉴定,研究该菌株的产酶条件,为嗜盐纤维素酶资源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从陕北花马盐湖嗜盐真菌中筛选产纤维素酶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和ITS序列鉴定,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该产酶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和最佳发酵条件,并研究该产酶菌株的NaCl耐受性。【结果】从陕北花马盐湖嗜盐真菌中筛选出1株高产纤维素酶菌株6MA1,根据形态学和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将该菌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基配方是,玉米芯粉22.0g/L,蛋白胨6.0g/L,NaCl 4.0g/L,MgSO4·7H2O 0.55g/L,K2HPO40.5g/L;最佳发酵条件是,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6d,起始pH 6.0,种子液接种量18%(体积分数),在此条件下菌株6MA1的CMCase活力为47.8U/mL。此外,该菌株在含0~15.0%(体积分数)NaCl的培养基中仍具有产纤维素酶活力。【结论】从陕北花马盐湖筛选出1株产纤维素酶菌株6MA1,并得到了该菌株产酶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与鉴定北冰洋产淀粉酶海洋细菌,并对筛选出的细菌进行产酶条件优化。[方法]从156株北冰洋海洋细菌中筛选出淀粉酶高产菌株Arc B84A,并对其进行了菌株形态学鉴定、16S rRNA分子鉴定以及产酶条件优化。[结果]菌株Arc B84A属于交替假单胞菌属。菌株Arc B84A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基起始pH值为7.0~8.0;最佳碳源为0.5%葡萄糖;最佳氮源为1.0%蛋白胨;Tri-tonX-100、Tween-20、Tween-80等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菌株淀粉酶活性,其中1.0%Tween-80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该研究为海洋细菌淀粉酶的生产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含苯酚的生活污水为底物构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从处于稳定期的MFC阳极中分离筛选获得一株可降解苯酚的产电菌WL027。对菌株WL027的生理生化鉴定表明,该菌为蜡样芽孢杆菌。同时,对菌株WL027的产电性和苯酚降解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菌株WL027具有电化学活性,产电期主要集中在菌株生长的稳定期;将菌株WL027接种到MFC中,MFC的最大电压较起始电压增加了179mV,库仑效率为64.25%,苯酚降解率为68.62%;菌株WL027在产电过程中胞内和胞外核黄素质量浓度分别为6.10×10~(-3)和1.32×10~(-2) mg/L;在已处于稳定期的MFC中加入核黄素,电压升高了18mV。猜测菌株WL027可能通过分泌核黄素来促进电子在微生物中传递。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一株从木薯渣堆中分离得到的产木聚糖酶嗜热真菌JG-50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研究其利用木薯渣固态发酵产酶的最佳条件,为该菌株在农业有机废弃物发酵利用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真菌形态学观察和26S rDNA基因D1/D2区序列同源性分析方法对JG-50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以单因素试验方法对JG-50菌株产木聚糖酶的最佳碳源、氮源、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和培养基初始pH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菌株JG-50与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aurantiacus isolate MTCC 4890)的2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9%,结合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为嗜热子囊菌属的一种。该菌株能以木薯渣为碳源固态发酵产木聚糖酶,其产酶的最佳条件为:以木薯渣为碳源,添加60%麦麸,0.3%蛋白胨和0.2%酵母粉,pH 6.0,以此培养基50℃培养8 d,木聚糖酶活可达4625.4 U/g(干培养基)。【结论】嗜热真菌JG-50具有较强的产木聚糖酶能力,在农业有机废弃物发酵利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张世敏  黄喜海  徐淑霞  耿伟  高玉千  吴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772-3773,3780
[目的]筛选高产酸性木聚糖酶细菌,并研究其适宜发酵条件。[方法]采用透明圈法筛选产木聚糖酶活力较高的细菌,并利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试验筛选到一株高产酸性木聚糖酶细菌B26,其最佳产酶培养基为:麸皮2%、秸秆粉2%、KNO30.8%、TW-80 0.6%,此时该菌所产木聚糖酶活性达1 051.25 U。[结论]该菌株以农业废弃物秸秆和麸皮为原料,产生活性较高的酸性木聚糖酶,对于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及利用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波罗的海近海海水中分离出1株产黑色素的海洋细菌.该菌株可利用麦芽糖、蔗糖、葡萄糖等碳源,H2S、V.P.及明胶液化试验呈阴性,酶触试验呈阳性,为革兰氏阴性细菌,经16S rDNA初步鉴定后命名为Rheinheimera sp.09BSZB-9,并对其产生的黑色素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从土壤中筛选能产生几丁质酶的菌株,通过优化产酶条件提高菌株酶活,为获得新的生防菌株及防治植物病害奠定基础。从土壤中共筛选出73株不同菌株,其中产几丁质酶活最高的菌株酶活达0.795U·m L-1,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鉴定其为酒红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vinaceus),命名为Streptomyces vinaceus S7。通过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产酶条件,优化之后,当玉米糊精和大豆蛋白胨添加量分别为10g·L-1,温度35℃,接种量10%,装液量50m L,在此条件下培养4d,酶活达到2.25 U·m L-1,比优化前提高1.83倍。该菌株几丁质酶活较高,有望应用于防治植物病害方面。  相似文献   

15.
纤维素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和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马铃薯瓢虫肠道菌,利用刚果红平板法对产纤维素酶菌株进行初筛,选取透明圈较大的菌株进行摇瓶发酵复筛,根据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通过正交法优化产酶条件。结果表明,经初筛和复筛得到1株酶活相对较高的菌株B-12,经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1.25%麦芽浸粉为碳源、1.5%KNO3为氮源、0.2%的NaCl、0.1%的CMC-Na、接种量6%、培养时间44 h为B-12产酶的适宜条件。优化后发酵液中的内切葡聚糖酶活(CMCA)为111.710 U/mL,较培养44 h后的酶活提高了8.78%;滤纸酶活(FPA)为35.017 U/mL,提高了387.23%;β-葡萄糖苷酶酶活(BGL)为116.799 U/mL,提高了700.38%。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对乙草胺降解菌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L3的产芽孢条件进行优化,以发酵液中芽孢形成率与总生物量为检测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对菌株L3芽孢形成的影响,然后利用2个L16(43)正交试验分别得到菌株L3产芽孢的最佳培养基组合及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菌株L3产芽孢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1%乳糖、3%玉米浆和0.1%Na H2PO4·2H2O;最优发酵条件为:培养基起始p H值7.5、种龄20 h、装液量30 m L(250 m L容器)。优化后,该菌株的芽孢形成率可达97.1%,总生物量达6.5×109cfu/m L。  相似文献   

17.
耐酸耐盐青霉菌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东省韶关市大宝山矿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耐酸耐盐菌株Huanghu3,经形态鉴定及18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为青霉菌Penicillium sp..对其生理生化特性、产纤维素酶培养条件和酶学特性的研究表明,Huanghu3能分别在pH 2.8和含200.0 g·L-1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说明Huanghu3是一株具较强耐酸耐盐特性的菌株.产酶优化培养条件为:玉米秸秆粉作为培养基碳源,(NH4)2SO4为氮源,培养基的起始pH为7.0,培养72 h最为适宜.该菌株产生的滤纸酶、Cx酶和C1酶最适反应温度分别在50~60、50~55和45~55℃,纤维素酶系活力最适反应在pH4.5~5.5.  相似文献   

18.
对从海南大学薯蓣种质资源圃的不同大薯根部土壤中分离的产纤维素酶细菌X-6进行鉴定及产酶条件研究.采用细胞学染色、生理生化指标、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测定等方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培养时间、温度、pH值和碳氮比等因素对菌株产纤维素酶活力的影响,初步确定其产纤维素酶的最优条件组合.菌株X-6鉴定为蜡状芽孢杆菌、革兰氏阳性菌,菌株芽孢着生在细菌中部位置,淀粉酶、明胶水解酶阳性.GenBank中X-6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HQ844479 Bacillus cereus strain JSYM28相似性最高(99%).菌株的最优培养条件为:培养基碳氮比为2:4,pH 7.0,42℃培养72 h,在此条件下CMC酶活力和滤纸酶活力分别为137.10、171.07 U/mL.  相似文献   

19.
王舒  李汉骏  查美玲  付鸣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3):11595-11597
[目的]对一株产纤维素酶真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期为产纤维素酶菌株种类的丰富提供试验依据。[方法]通过刚果红平板染色法初筛和摇瓶发酵产酶复筛从农田稻草堆的土壤中筛选出可产纤维素酶的真菌菌株,并对其发酵产酶培养基进行了单因素试验优化,同时对该菌进行了形态学和18S rRNA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分离得到的菌株为1株产纤维素酶丝状真菌RSC1,发酵产酶培养基优化结果显示,培养基中含1.3%CMC-Na,0.1%酵母膏和0.1%MgSO4时其产酶活性最高。对该菌进行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丝状真菌RSC1与毛霉属真菌Mucor amphibiorum相似度为97%,故将该丝状真菌命名为Mucor amphibiorum RSC1。[结论]该研究鉴定了所分离纯化的菌株为Mucor amphibiorum RSC1,该结果为产纤维素酶菌株种类的丰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李贺  林学政  刘同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7):10101-10103,10118
[目的]优化南极适冷菌Rheinheimerasp.97产抗茵活性物质的发酵条件。[方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南极适冷茵R.sp.97产抗茵活性物质的发酵培养基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菌株R.sp.97产抗菌活性物质的最佳培养基为:蛋白胨3.Og/L,硫酸铵1.0g/L,淀粉2.0g/L,NaCl15.0g/L;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培养基初始pH8,发酵温度10℃,摇瓶装液量30.0%(V/V),接种量1.0%(V/V)。优化后菌株R.sp.97发酵液的抗茵活性较优化前提高了22.2%。[结论]为研究南极适冷茵R.sp.9r7的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