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穆筱梅  钟振声  杨梅 《大豆科学》2007,26(2):250-253
以大豆磷脂为原料,用溶剂-超临界CO2萃取法制备脂质体用高纯度大豆卵磷脂,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豆卵磷脂的含量是94.98%,丙酮不溶物的含量是99.0%,酸值是20.6KOH mg/g,干燥失重是0.63%,己烷不溶物的含量0.18%,砷盐的含量是2.1×10-6 %,重金属的含量是2.0×10-5 %.以精制的大豆磷脂为原料制备的脂质体,在透射电镜下呈圆球状.粒径为164 nm,Zeta电位为-28.50 mv,包封率是32.43%.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选亚麻酸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同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与分析。方法采用注入法制备亚麻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优选最佳的脂质体制备工艺。结果在乙醇加入量8ml,加热温度55℃,磷酸盐缓冲液p H值为7.5的条件下,月见草油(紫苏油)与大豆软磷脂按照1:1混合后其包封率达到最高值。结论采用脂质体制备的亚麻酸工艺稳定、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3.
优化制备维生素C脂质体的配方,采用薄膜分散-超声乳化法制备.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经正交优化选择,确定脂质体的最佳配方:卵磷脂/胆固醇/维生素E的摩尔比为4∶2∶0.34;维生素C的浓度为3.3 mg/mL;PBS缓冲液的pH值为7.93;成膜时所用氯仿的量为30 mL,此时包封率可达58.32%.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脂质体的结构,平均粒径为310 nm.  相似文献   

4.
聚乙二醇包覆的维生素C脂质体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婷婷  曹光群  杨成 《大豆科学》2008,27(3):505-508
利用聚乙二醇(PEG)包覆脂质体以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先用薄膜分散-超声乳化法制备维生素C脂质体,然后将PEG溶液与维生素C脂质体混合制备PEG包覆的脂质体.电镜照片证明PEG在脂质体外形成了一层膜,粒径增加.脂质体经PEG包覆后包封率增加.稳定性试验测定不同温度下脂质体吸光度变化及脂质体中丙二醛含量变化情况,得到较佳贮存条件为4℃避光,PEG包覆后的脂质体吸光度与丙二醛含量增大幅度均较小.结果表明:用PEG可有效包覆维生素C脂质体并提高脂质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不同浓度斜叶黄檀精油(0、5、10、15、20 mg/L)对制备的脂质体稳定性及其抑制斑马鱼胚胎黑色素合成的影响。通过粒径、多分散系数、Zeta电位、包封率指标来表征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评价其在4 ℃下储藏4周的稳定性。结果发现,10 mg/L的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在储藏过程中最为稳定,包封率达到最大,为45.10%±0.27%。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可呈浓度依赖式的降低斑马鱼胚胎的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20 mg/L的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对斑马鱼胚胎的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含量的抑制作用与30 mg/L的斜叶黄檀精油的效果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构建了相对稳定的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载体,研究了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的褪黑效果,为斜叶黄檀精油脂质体作为皮肤增白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为主要原料,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以SPI为载体的姜黄素纳米粒(SPI-Cur)。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激光粒度仪表征纳米粒的形态和粒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在430 nm处分析SPI-Cur的释放行为,测定SPI-Cur的载药率、包封率;并采用MTT法考察了Cur和SPI-Cur对人食管癌细胞株TE-1的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经SPI包被的Cur表面粗糙度增加、电位升高,制备的SPI-Cur粒径在186.7 nm左右,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3.08%和33.90%,包被后的SPI-Cur出现明显的缓释行为,当Cur浓度在4.0μg·mL~(-1)以上时,食管癌细胞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存活率与姜黄素存在时间依赖和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7.
维生素E、维生素C和BHT对大豆磷脂脂质体的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穆筱梅  钟振声 《大豆科学》2006,25(4):434-437
用共轭二烯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研究了维生素E对大豆磷脂脂质体的抗氧化作用,以及维生素C和BHT对维生素E抗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维生素E可抑制大豆磷脂脂质体的氧化,其抑制作用随着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强。维生素C和BHT对维生素E的抗氧化作用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BHT的协同作用强于维生素C。因此以大豆磷脂为原料制备脂质体的最佳抗氧化剂是维生素E和BHT,最佳用量是x(维生素E)=5%,x(BHT)=4%。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蔗糖脂肪酸三酯(sucrose fatty acid triester,STE)和磷脂酰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PC)为原料制备蔗糖酯磷脂复合物,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ourier infrared spectrum,FT-IR)、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对制备的蔗糖酯磷脂复合物进行表征分析;以STE为吸附脱磷剂,考察STE在菜籽油脱磷工艺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STE与PC在无水乙醇体系中形成了新型的STE-PC复合物,与STE和PC相比,STE-PC复合物具有更低的相变熔融温度;另外,STE对菜籽油中的磷脂有一定的吸附脱除作用,在脱磷温度为55oC、STE添加量为3.5%、脱磷时间为30min条件下,脱磷率可达37.2%。  相似文献   

9.
大豆磷脂改性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大豆磷脂功能特性和大豆磷脂的改性现状,介绍了大豆磷脂酰化、羟基化和氢化等化学改性的原理、工艺和不同改性磷脂产品的制备及应用.通过化学改性改善磷脂的乳化性,提高其亲水性,但化学改性破坏了磷脂的天然结构,所以只有部分化学改性的磷脂产品得到了应用.酶改性具有反应物不需纯化、反应条件温和、速度快、进行完全、副产物少、酶制剂作用部位准确等优点.应用最多的是磷脂酶,包括磷脂酶A1、A2、C、D.磷脂的酶改性中最有意义的酶是磷脂酶A2和磷脂酶D.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豆磷脂的理化性质,采用溶剂萃取法与柱色谱法相结合的工艺制备高纯大豆卵磷脂(PC),研究了各个工艺参数对提取得率与纯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豆粉末磷脂经95%乙醇萃取后进行柱色谱分离,可获得大量纯度〉90%的卵磷脂。萃取最佳条件为: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30min、萃取固液比1:8,实验所用柱色谱规格:¢40mm×300mm,其最大上样量为30g,最佳流速为20mL/min。  相似文献   

11.
The bacterial decomposition of grass fructosan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polymerization was monitored in vitro. The period required for the microbial decomposition of polymeric fructosans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xtent of polymeriza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re might be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gestibility of other organic nutrients of fodder plants and polymerization and that polymerization increases with maturity of the plant.  相似文献   

12.
合丰号大豆品种系谱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喜平 《大豆科学》2002,21(2):131-137
合丰号大豆 32个品种 84 .4 %来源于满仓金、荆山朴、丰收 6号×克山四粒黄、丰收 1号×蓑衣领四个族系。其基因库源于 33个祖先亲本。细胞核祖先亲本有 33个 ,细胞质祖先亲本有 8个。核遗传贡献率较大的祖先亲本为金元 (18.7% )、四粒黄 (18.3% )、白眉 (6 .9% )、十胜长叶 (5 .9% )、小粒豆九号 (5 .6 % )等。细胞质遗传贡献率最大的是四粒黄 (46 .7% ) ,其次是小粒豆九号(16 .7% )、白眉 (13.3% )。合丰号大豆直接利用亲本 36个。利用国内优良亲本克 4 430 - 2 0、合交80 0 9- 16 12等成功地育成了合丰 2 5号、合丰 35号等高产稳产大豆品种 ;利用国外抗病品种Ohio、Rampage、Wilkin直接作亲本育成高抗灰斑病品种 4个。合丰号大豆品种有 16个具有国外血缘 ,占品种总数的 5 0 %。随着年代的推移 ,合丰号大豆的细胞核、细胞质祖先亲本发生了变化。不同年代有其不同的主要贡献者 ,合丰号大豆遗传多样性是其成功的关键。制定一个祖先品种核质在新品种中达到新的更高水平协调的育种方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马书君  张玉华 《大豆科学》1996,15(2):97-102
1991-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圆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安徽、河北、福建、山东等24个省市保存的3355份栽培大豆种质资源和186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分别进行大豆孢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鉴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磊 《大豆科学》1998,17(2):172-175
1992-1995年,应用田间自然病圃和病土盆栽鉴定方法,对黑龙江,河北,山东,安徽,福建和广东等21个省市保存的3391份栽培大豆和169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5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5.
花生叶斑病流行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经1985—1992年的调查研究,确认河南省花生叶斑病主要有两种,即褐斑病和黑斑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年度流行程度取决于花生苗期的平均湿度、总降雨量及初始孢子量,初步确定了四者与病情指数之间的直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统计结果,1980—1990年《热带作物学报》平均每篇文献的引文量为7.27篇。引文中,期刊文献为52.58%,外文文献为51.96%,英文占外文的95.81%;《热带作物学报》等被引用10次以上的书刊种类数为被引用文献种类数的2.65%,被引次数为总引文量的3.078%;引文发表时间的跨度达87年,1975—1985年间发表的约为57.40%,历年有近2~6年内发表的文献的年被引用量,大于其它年发表的年被引用量的趋势;引文主要为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两大类。这对研究热带作物科技情报流向,提供情报服务,不失其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豆对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对大豆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表现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亲本配制的4个杂交组合后代的接种鉴定分析,指明大豆对这个小种的抗性也是受一个的单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山西晋北三种类型大豆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贵全  杜维俊 《大豆科学》1999,18(4):294-299
本文对山西省北部三种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小黑豆、大黑豆、黄豆)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大豆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0,主要由中间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三种大豆只有一对粒位于最长染色体上的随体,而且随体染色体形态相近,三种大豆的核型公式分别为:小黑豆2n=2x=40=28m+12sm(2SAT);大黑豆2n=2x=40=6M+18m+12sm+4st(2SAT);黄豆2n=2x=40=2M  相似文献   

19.
大豆疫霉根腐病传播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带菌土壤、病残体进行病试验,研究了人工接种条件下种子带菌条件及带菌种子传病情况,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病残体无论是在当年还是越科后都可有效地传播大豆疫霉根霉是大豆疫霉根腐病的主要初侵染不原和传播途径。人工接种可以导致大豆种子力,但只在有病资助以豆荚才有这种结果,幼荚期接种豆荚可以使荚内的豆粒严重发病,豆粒被一层菌丝包裹,这些豆粒虽然本身不能萌发,但能作为接种体导致邻近的健康植株发病。作者通过大量的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琪  王金陵 《大豆科学》1994,13(3):200-206
本文研究了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间及产量性状与主要发育阶段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杂交后代主要农艺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含有秣食豆血缘的组合较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在植株形态性状上表现为植株高大繁茂、粒茎比小的特点,在产量性状上表现为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多及百粒重小的特点。由于秣食豆种质的导入,植株高大繁茂与小的粒茎比存在相关遗传。大豆主要产量因子,在主要发育阶段存在相互制约现象。大豆各生育阶段与蛋白质含量的相关,与各生育阶段与油分含量的相关方向始终相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产量性状与蛋白质含量与各生育阶段的相关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