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19年4-5月在重庆市长寿区桃花河开展了人工鱼巢试验,探讨了人工鱼巢的增殖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监测期间6个投放点人工鱼巢共采集到鱼卵11批次,出现3次产卵高峰。1、2、3、4、5、6号投放点人工鱼巢粘附鱼卵总数分别为12074粒、74207粒、360563粒、187472粒、131026粒和210854粒,其中,鲤占28.69%、鲫占31.96%、红鳍原鲌占39.35%。按照鱼苗的野外成活率5%估算,人工鱼巢可增殖10843尾鲤、12079尾鲫、14873尾红鳍原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人工鱼巢的附卵均数在不同投放点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不同产卵批次间则存在显著性差异。Pearson 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投放点人工鱼巢粘附的鱼卵数与水温、溶解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保护渔业资源多样性和制定重要生境的修复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江人工鱼巢增殖鲤鱼效果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5~2016年在西江郁南、云安和高要江段开展了人工鱼巢增殖鲤鱼的实验工作,通过实施期间鱼巢粘附鱼卵数量以及同期鲤鱼资源状况调查对其增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年人工鱼巢分别粘附鱼卵量达4.78亿粒和4.66亿粒,粘附鱼卵孵化出膜后统计全部为鲤鱼,按照自然水体鲤鱼苗的成活率5%计算,两年分别可增殖鲤鱼苗2 120万尾和2 020万尾,实现渔业捕捞经济效益增长达1 272万元和1 212万元。实践证明:选择好适宜的鱼巢投放位置和下水时间,保持鱼巢材料的新鲜能使人工鱼巢达到更好的效果,人工鱼巢是一种简单可行且易推广的鱼类增殖方法。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巢湖大水面的渔业增殖问题一直是水产界同仁普遍关注的问题,有关专家对巢湖设置人工鱼巢的可行性给予充分肯定。截止到现在,巢湖开发公司科研所已经连续8年在湖区的浅水湖湾设置人工鱼巢。试验初始,每束鱼巢的附卵量1000-2000粒,多者达5000粒,检查高峰期的卵子70%以上属鲤鲫鱼卵,取附卵鱼巢孵化出的仔鱼体质健壮。据此,在科研所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扩大实施这一方法,效果良好。每年人工鱼巢设置的时间是4月中旬至6月底。例如:1998年4月20日至6月30日形成5次产卵高峰,人工鱼巢的附卵率高的达100%,每束鱼巢最多附卵达到万…  相似文献   

4.
美国太阳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水泥池、人工鱼巢 ,经人工催产 ,对 18组蓝鳃太阳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技术试验 ,在第二次注射催产剂 2 8h后开始产卵 ,持续 6d产卵结束 ,共产卵 15窝 ,计 10 5万粒 ,产卵率为 83 3% ,受精卵为 9 0万粒 ,受精率约为 86 % ,经 38~ 4 2h孵化 ,出苗 7 8万尾 ,孵化率为 86 8%。蓝鳃太阳鱼雌鱼具有一年多次产卵、繁殖能力强的习性 ;其卵为粘性卵 ,制作特殊的人工鱼巢是人工繁殖成功的关键 ;而优良的水质、充足的溶氧、保持卵膜良好的通透性 ,是提高蓝鳃太阳鱼孵化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侯仕营 《齐鲁渔业》2013,(10):60-60
9月12日,南四湖秋季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在南四湖上、下级湖同时开展,共有1700万尾优质鱼类苗种放流南四湖,包括鲢鳙1400万尾,微山湖鲤300万尾。其中,在南四湖上级湖禁渔区主要投放规格50mm的鲢鳙,在下级湖禁渔区投放规格50mm的微山湖鲤及鲢鳙。据介绍,此次放流活动选择的苗种,都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比如鲢鳙可以过滤湖水中的浮游生物;  相似文献   

6.
2019年3-6月在三峡水库支流小江回水区开展了鱼类早期资源调查,以了解该区域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采集到12种仔稚鱼,以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鲫Carassius auratus仔稚鱼数量较多;4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仔稚鱼采集的高峰期,4月为鲤仔稚鱼密度出现高峰期,4-5月上、中旬为鲫仔稚鱼密度出现高峰期;底质类型、透明度和水温是影响所有种类、鲤和鲫仔稚鱼密度空间变动的最主要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6月三峡水库水位的快速消落很可能是影响黏草产卵鱼类产卵孵化的关键影响因子,建议通过三峡水库的水位调度以及人工鱼巢在库区支流回水区的放置来缓解该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找出最适合的人工鱼巢材料,形成产黏性卵鱼类产卵场修复技术,该研究于2019年3—5月在西江肇庆江段利用芦竹(Arundo donax)、芒草(Miscanthus sp.)、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仿真水草、尼龙网布共6种材料制作人工鱼巢,分析了材料及环境因素对鱼巢实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鲤(Cyprinus carpio)鱼卵对黏附介质具有较强的偏好性,芦竹制作的鱼巢有卵黏附的比例和单件鱼巢黏附鱼卵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材料制作的鱼巢(P<0.05),可知芦竹是制作鱼巢的最佳材料。有卵黏附的比例和鱼卵数量均随着入水天数的延长而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鱼巢入水天数是影响实施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径流量和水位的上涨可促使鲤到鱼巢产卵,而天气状况对鱼巢效果影响不大。此外,还讨论了鱼巢投放时间、地点对实施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泥鳅规模人工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0年6月19日25日对泥鳅的繁殖季节、雌雄配比、注射方法、催产激素剂量、人工鱼巢的设置、苗种培育进行了研究,人工繁殖试验共催产亲鱼5批299组,产卵20万粒,出苗14万尾左右。  相似文献   

9.
1984—1988年,响洪甸水库用五节芒作鱼巢,5年共用53万公斤增殖鲤、鲫鱼类,共增产鱼8万余公斤,产值27万元,投入产出比1:5,效益显著。本文对增殖方法及效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我县过去是捕捞为主,从未生产过鱼苗,今年在大跃进的推动下,为了发展成鱼养殖事业,从6月1日到7月20日,计50天时间,共生产鱼苗23亿尾。其中青、草、鲢、鳙、扁、白、鲤、鲫等占70%(内鲤、鲫占40%),其他鱼类占30%。全湖投入生产的渔民22,000多人,渔船5,000多只,生产方法是:10%采用人工孵化,30%设鱼巢采集鱼卯,40%采捕天然  相似文献   

11.
研究磨刀溪回水区的鱼类早期资源,可为三峡库区重要生境、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9年的4-6月,在三峡库区支流磨刀溪回水区江段(新津乡-龙角镇)开展鱼类资源监测,以了解该区域鱼类早期资源种类组成、仔稚鱼密度的时间动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7种产粘沉性卵鱼类的鱼苗中,以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为主;密度高峰期集中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磨刀溪新津口至龙角镇江段共分布有鲤、鲫集中产卵场4处。冗余分析(RDA)表明,饵料丰度、溶解氧和pH是影响鱼苗分布的主要因素。磨刀溪变动回水区江段是粘沉性鱼类产卵场的分布区域,三峡水库4-6月水位的快速消落,很可能导致鲤、鲫等产粘沉性卵鱼类资源的损失。建议通过实施生态调度减小水位日变幅或在回水区放置人工鱼巢、恢复水生植被来减缓其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嘉陵江渠化对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的影响,2019年3-4月,采用历史资料搜集、访问调查和实地勘察的方法,并结合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野外采集的样品。结果显示,原有60个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中,41个已经消失,14个存在但已经发生改变,只有5个基本未改变;从产卵场数量、类型和规模来看,均呈减少趋势,仍存在的主要为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产卵场。共鉴定鱼卵1 362粒、鱼苗539尾,隶属2目2科12种。鱼卵仅3种,其中,鲤1039粒,占比76.28%;鲫312粒,占比22.91%;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11粒,占比0.81%。鱼苗11种,包括鲤、鲫、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峨眉鱊(Acheilognathus omeiensi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Hemiculter leucisculus)、短须颌须鮈(Gnathopogon imberbis)、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粘皮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myxodermus);其中,兴凯鱊最多,有372尾,占比69.02%;其次为鲫59尾,占比10.95%;鲤57尾,占比10.58%;其他占比仅9.46%。研究表明,产卵场的改变主要集中在水文情势、河床底质和水生植物等方面,梯级水电站开发和采砂作业等导致河道变宽、水位上升、流速降低、卵石漫滩等生境消失、水生植物生物量减少,是原有产卵场消失或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异齿裂腹鱼人工规模化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良松 《淡水渔业》2011,41(5):88-91,95
2010年4~6月,对野生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 connori)人工规模化繁殖技术进行研究,并初步进行产后亲鱼恢复培养技术研究.对108尾雌鱼进行干法人工授精,共采卵104万多粒,孵出仔鱼62万多尾.其中45尾雌亲鱼自然成熟,共采卵46.8万多粒,平均受精率和孵化率低于人工催产雌鱼卵.人工催产83...  相似文献   

14.
鲤病毒病原的感染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查明养殖鲤(Cyprinus carpio)突然大批发病死亡的原因,对鲤病样品进行了细胞攻毒、空斑测定、电镜观察,以及鱼体感染等实验。先以患病鲤的组织匀浆液,经过滤后,分别接种到草鱼鳍条细胞(GCF)、鲤上皮瘤细胞(EPC)等14种培养细胞中。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在1-2d内,该病鱼组织匀浆液可使其中9种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收集出现病变的细胞液(即病毒悬液),进一步进行病毒滴度检测、空斑测定和鱼体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在GCF细胞上的病毒滴度为10^7.3TCID50/mL;在FHM,TSB和GCO等细胞中可产生直径1~4mm的圆形空斑,空斑的大小与宿主细胞的种类和接种的病毒浓度有关。通过对感染细胞制备的超薄切片和病毒负染样品进行电镜观察,显示这是一类呈典型子弹头样的弹状病毒颗粒。感染了病毒悬液的鲫和鲤先后在第2天和第3天开始出现病症,间隔1~2d后发病的鱼开始死亡,至第14天,两种感染鱼的死亡率均达到83.3%。收集人工感染后濒死的鲫和鲤,分别制备组织匀浆液,回接感染鱼类培养细胞,24h内能使其出现与原发病鲤组织匀浆液所引起的类似的细胞病变。因此证实患病鲤是由病毒病原感染所致。[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17—623]  相似文献   

15.
Sexual maturation and induced spawning treat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captive spotted rose snapper, Lutjanus guttatus. A total of 3013 × 106 eggs (64.7% were floating) were produced from eight treated females in 42 spawns induced with GnRHa implant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present study. GnRHa ethylene‐vinyl acetate copolymer effective doses were 204 ± 11 µg/kg in June 2005, and 224 ± 13 µg/kg in July 2005. General fertilization was 50.9 ± 34.5% and 12–14 h after spawning, viability of floating eggs was 90.4 ± 12.4%. Mean incubation period at 29–31 C was 18–20 h, and mean hatching was 94.4 ± 8.2% (73–100%). Newly hatched larvae were 2.18 ± 0.15 mm in total length (TL). One month after the last hormone experiment, previously GnRHa‐treated and untreated fish began spawning voluntarily. Hormone‐treated breeders had higher fecundity than untreated fish, producing 72.5 million eggs versus 13.9 million eggs for the untreated fish, over the following 11 mo. Combined data of volitional spawning for total egg fertilization, viability, hatching, and larval TL were 77.7 ± 1.8%, 90.3 ± 1.3%, 87.9 ± 2%, and 2.50 ± 0.12 mm,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can ensu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a commercial hatchery.  相似文献   

16.
于2010年9-11月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采集到8种鱼类标本,分别为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鲫(Cyprinus auratu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鲤(Cyprinus carpio)、大眼鳜(Siniperca kneri)、鲇(Silurus asotus)。在该江段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5种鱼类标本,分别为鲤、鲫、大鳍鱯(Mystus macropterus)、大眼鳜、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各种鱼的样本量为6~12尾。采用快速溶剂萃取及气相色谱法对各标本鱼体内的6种邻苯二甲酸酯(PAEs)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在两个江段的各种鱼类标本体内检测到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丁基苄基酯(BBP)和邻苯二甲酸(2-乙基)己基酯(DEHP);在所有鱼体样本中均未检出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nOP)。在长江干流朱杨江段所采集到的8种鱼中圆筒吻鮈体内邻苯二甲酸酯的总量(∑PAEs)最高,为(1 818.32±190.88)μg/kg。在沱江富顺江段采集到的5种鱼中鲤体内∑PAEs最高,其含量为(790.60±76.04)μg/kg。在长江朱杨段和沱江富顺段两采集地的相同种类有3种,其中鲤和大眼鳜各自体内的∑PAEs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但朱杨段鲫体内的∑PAEs含量显著高于富顺段鲫体内的含量。结果表明,长江朱杨段及支流沱江富顺段的鱼体均受到了PAEs的污染,而长江干流朱杨段的污染程度要稍高于其上游支流沱江富顺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