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9 毫秒
1.
银杏基因组DNA甲基化修饰位点的MSAP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EcoRⅠ和HpaⅡ/MspⅠ双酶切建立适合于银杏基因组的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分析体系,在全基因组水平检测银杏DNA甲基化修饰水平、模式及位点等表观遗传信息。结果显示,从54对MSAP选扩引物中,选出16对MSAP引物组合,共扩增产生454条清晰可辨且可重复的DNA条带,平均每对引物扩增获得28.38条带。在全部扩增位点中,检测到甲基化位点200个,CCGG/GGCC位点甲基化修饰比例为44%。部分银杏基因组甲基化修饰位点进行回收,最终分离了18条存在甲基化修饰的基因组DNA序列。BLASTn比对分析表明,银杏基因组中包括转录调控因子、反转录转座子、通道蛋白、启动子结合蛋白、蛋白激酶等在内的多种类型的DNA序列中均存在DNA甲基化修饰现象。  相似文献   

2.
矮生观赏杉木DNA甲基化的水平与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杉木矮化变异与DNA甲基化的关系,以矮生观赏杉木与野生杉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基于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分析(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方法,研究其DNA 序列CCGG 位点的甲基化水平及模式变化特征。应用20个引物组合,在矮生观赏杉木和野生杉木的叶片DNA中均检测出745个CCGG位点,其中甲基化位点数分别为508个和505个,分别占总扩增位点数的68.17%和67.83%;在矮生观赏杉木与野生杉木木质部DNA中分别检测到742个和737个CCGG位点,其中甲基化位点数分别为471个与498个,分别占总扩增位点数的63.52%和67.5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 < 0.01)。与野生型相比,矮生观赏杉木叶片和木质部DNA甲基化模式发生了一定变化,在叶片DNA中,去甲基化率为17.81%,明显高于超甲基化率15.44%;在木质部DNA中,去甲基化率17.25%,也明显高于超甲基化率14.65%。通过甲基化序列的初步克隆及比对分析发现,矮生观赏杉木中参与MAPK级联途径的蛋白磷酸酶IBR5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上升。因此推测,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其调控基因的甲基化变化可能是矮生观赏杉木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岩  邢世岩  付兆军  李真 《园艺学报》2013,40(2):205-209
 通过树脂半薄切片和扫描电镜技术对叶籽银杏(Ginkgo biloba L. var. epiphylla)叶生胚珠和 正常胚珠授粉期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比较。结果发现:授粉前,正常胚珠各组织已分化完全,珠被迅 速生长,在珠心顶端逐渐靠拢;而叶生胚珠此时没有珠托和珠心分化,仅有脊状的突起,主要靠突起内 的维管束供给营养,随着突起不断发育,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授粉期,正常胚珠有珠心组织 分泌的授粉滴和珠心发生程序性死亡形成的贮粉室;而叶生胚珠未发现授粉滴的存在,已有珠心和珠被 的分化,珠孔呈喙状,珠孔道伸长,但在珠孔道的下方没有发生细胞的退化,因此不能形成贮粉室。授 粉后,叶生胚珠和正常胚珠进入雌配子体游离核阶段。与正常胚珠相比,叶生胚珠外观形态体积明显偏 小,呈不对称发育。对叶籽银杏败育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菊花组织培养继代过程中的DNA甲基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丽娟  王子成  何艳霞 《园艺学报》2008,35(11):1689-1694
采用MSAP(甲基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对菊花(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组织培养继代过程中的DNA甲基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个单芽系的组培苗较田间材料均有DNA甲基化增加和减少现象,采用7对引物,共扩增出929条带,各单芽系DNA甲基化变异率分别为8.929%、8.902%和8.986%。继代材料较母体均有甲基化变异发生,且变异类型中DNA甲基化减少的比例高于甲基化增加的比例,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两种变异间的差异逐渐减小,比例相近。同时在同一单芽系内的不同次继代个体间有DNA甲基化变化现象,对5次继代的180个个体研究发现,带型变化中18.38%的带型不一致,2.99%为一个或两个个体发生了变化,仅有1.72%在发生变化后趋于稳定,另外10.68%的带型呈现不稳定的随机变化。  相似文献   

5.
五叶草莓超低温保存及遗传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找出野生种质资源五叶草莓(Fragaria pentapylla)的超低温保存方法和分析超低温保存后五叶草莓的遗传信息稳定性,【方法】运用玻璃化法对五叶草莓离体茎尖超低温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并采用AFLP和MSAP技术对其遗传稳定性作了探讨。【结果】结果表明,不同的低温锻炼时间、预培养时间、预处理时间、玻璃化溶液(PVS2)处理时间和液氮保存时间对五叶草莓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率的影响各不相同,经优化后,低温锻炼3周,预培养3 d,预处理30 min,PVS2处理60 min时,超低温保存的最高成活率可达79.7%,液氮处理时间对成活率影响不明显;运用AFLP技术对超低温后成活生长120 d的材料及对照材料基因组DNA进行了分析,超低温前后带型一致,未发现明显差异片段;进一步用MSAP技术分析了超低温保存后成活的材料和对照材料DNA甲基化水平差异,结果表明超低温保存后五叶草莓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分别为5.70%和12.43%。【结论】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技术可以有效的保存五叶草莓种质资源,超低保存前后的五叶草莓基因组DNA没有发生多态性变化,但DNA甲基化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6.
旋光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表明,叶籽银杏正常种子和叶生种子胚乳淀粉含量分别为63.22%和61.91%;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35%和13.36%。SEM 观察结果表明,叶籽银杏淀粉粒形状大多为球形和椭圆形,有A、B、C(大、中、小)3 种类型。正常种子和叶生种子均含有A 和B 型淀粉粒,C 型淀粉粒仅在叶生种子中发现。正常种子A 型淀粉粒大小为14.28 μm × 11.96 μm,长轴/短轴比为1.24;叶生种子分别为13.63 μm × 10.55 μm 和1.30。正常种子B 型淀粉粒大小为8.29 μm × 7.28 μm;叶生种子为8.90μm × 7.68 μm。叶生种子C 型淀粉粒大小为2.07 μm × 1.84 μm。与正常种子相比,叶生种子淀粉粒特点是大小不一,B 型和C 型淀粉粒明显可见以“出芽”方式从大淀粉粒上长出,淀粉粒间空隙大,基质蛋白丰富,淀粉粒上有凹陷区。淀粉粒类型、大小、形态和含量在不同单株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单株的基质蛋白质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正常种子和叶生种子间淀粉粒和蛋白质相互连接方式及在淀粉粒上的分布差异明显。叶生种子淀粉含量低及形态多样性与其胚乳发育滞后、种粒小有关。对叶籽银杏淀粉粒的系统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科技文摘     
<正>铅胁迫下萝卜基因组DNA甲基化分析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SAP)技术,分析不同浓度铅(Pb)处理下萝卜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探讨DNA甲基化在植株对Pb胁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经100、400和800 mg·L~(-1)Pb(NO_3)_2处理后,MSAP比率分别为12.7%、14.2%和17.0%,均高于对照;全甲基化率分别为9.7%、10.2%和12.8%,而其对照为9.5%,表明重金属铅胁迫后,某些位点发生了重新甲基化。萝卜肉质根中总甲基化水平随Pb处理浓度上升而提高。甲基化变  相似文献   

8.
以35份富士苹果(Malus×domestica Borkh.‘Fuji’)芽变材料为试材,利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和UPGMA聚类方法,对其基因组甲基化修饰水平、变异模式以及表观遗传变异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富士系得到不同的MSAP扩增,总DNA甲基化水平27.90%~36.16%,平均32.87%,双链全甲基化为主要甲基化方式;(2)富士芽变材料绝大多数位点保持了原有甲基化模式;(3)绝大多数芽变(68.57%)检测到全部的甲基化变异模式(12种),去甲基化频率极显著高于甲基化频率(P 0.01),且CG去甲基化极显著高于CHG;(4)36份种质遗传相似系数平均值0.89(0.79~0.92),在聚类图上,富士原种分布在芽变系集中区外,新近发生的芽变系更倾向于聚在一起,着色系片红型和条红型芽变呈分散排布状态。总的来看,富士芽变的甲基化变异模式丰富,超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相伴发生,但以去甲基化为主;‘富士’着色芽变与其最原始品种富士,以及芽变之间发生了较大表观遗传变异;片红和条红型芽变聚类未表现明显偏好性。本研究将为进一步开展富士着色系芽变机理研究提供指导,可以CG去甲基化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旋光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表明,叶籽银杏正常种子和叶生种子胚乳淀粉含量分别为63.22%和61.91%;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1.35%和13.36%。SEM观察结果表明,叶籽银杏淀粉粒形状大多为球形和椭圆形,有A、B、C(大、中、小)3种类型。正常种子和叶生种子均含有A和B型淀粉粒,C型淀粉粒仅在叶生种子中发现。正常种子A型淀粉粒大小为14.28μm×11.96μm,长轴/短轴比为1.24;叶生种子分别为13.63μm×10.55μm和1.30。正常种子B型淀粉粒大小为8.29μm×7.28μm;叶生种子为8.90μm×7.68μm。叶生种子C型淀粉粒大小为2.07μm×1.84μm。与正常种子相比,叶生种子淀粉粒特点是大小不一,B型和C型淀粉粒明显可见以"出芽"方式从大淀粉粒上长出,淀粉粒间空隙大,基质蛋白丰富,淀粉粒上有凹陷区。淀粉粒类型、大小、形态和含量在不同单株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单株的基质蛋白质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正常种子和叶生种子间淀粉粒和蛋白质相互连接方式及在淀粉粒上的分布差异明显。叶生种子淀粉含量低及形态多样性与其胚乳发育滞后、种粒小有关。对叶籽银杏淀粉粒的系统学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对小白菜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得到9株再生植株,其中2株为单倍体,7株为二倍体,二倍体自然加倍率为77.7 %。为 避免材料间差异,取单倍体和二倍体再生植株各2株,提取单株DNA,分别构建单倍体和二倍体DNA混合池。利用甲基化敏感性限制性 内切酶-PCR法,结合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2个DNA混合池进行筛选,共筛选768对引物,只有在未酶切的单倍体和二倍体DNA池中SRAP 引物扩增无差异,而酶切后有差异的条带,才认为是单倍体和二倍体甲基化差异。试验共获得8对含有多态性的引物,试验结果证明 小白菜小孢子培养获得的再生植株的倍性与基因组DNA甲基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简述日本垂枝银杏、叶籽银杏、喇叭银杏(我国文献称“筒叶银杏”)、斑叶银杏及雌雄同株银杏实生大树、古树资源概况。查有可靠依据者共有1 1 7株,其中垂枝银杏1 4株、叶籽银杏78株(包括5株雄株)、喇叭银杏1 9株、斑叶银杏4株、雌雄同株银杏2株。部分单株兼具垂枝、叶籽、喇叭、斑叶性状中的2个或5个性状,因此共有1 07株。实际上,该类资源的数量要远多于此。多数单株为各级政府指定的“天然纪念物”,其中国家级指定“天然纪念物”叶籽银杏8株,雌雄同株银杏1株。  相似文献   

12.
孙霞  李士美  邢世岩  韩晨静  张芳  唐海霞 《园艺学报》2009,36(11):1561-1567
 以来自山东沂源、泰安、济南的6株叶籽银杏的正常种子和叶生种子为试材, 通过扫描电镜 对两种类型种子的中种皮和内种皮进行了超微结构比较研究。研究发现, 正常种子的中种皮均是由管胞构成, 管胞壁上具有明显的穿孔, 为具缘纹孔。而叶生种子的管胞类型则存在差异, 织女洞、仲庄、济南、泰安取材的叶籽银杏的叶生种子管胞有具缘纹孔管胞和螺纹管胞两种类型。从油坊、白峪取材的叶籽银杏的叶生种子的管胞类型和正常种子一样, 是由具缘纹孔管胞构成。就管胞长度和管胞直径而言, 叶生种子比正常种子有更大的变异。6株叶籽银杏的内种皮超微形态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基于研究结果, 对叶籽银杏的管胞演化和系统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采用树脂半薄切片技术对叶籽银杏叶生胚珠生长发育各阶段进行观察及组织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叶生胚珠发端期在叶片上表现为“突起”状态,其结构主要为维管束、薄壁细胞和分泌腔;其内中央淀粉粒少,与叶缘结合处淀粉粒多,淀粉粒小且沿细胞壁分布。(2)叶生胚珠雌配子体的发育经历了游离核阶段和细胞化阶段;游离核阶段雌配子体呈液体状态;细胞化初期,雌配子体内是大的薄壁细胞,无淀粉粒、脂肪和蛋白质的分布;随后淀粉粒渐多;细胞化后期淀粉粒进一步增多,变大,且有黑色脂滴在细胞壁附近。(3)胚乳发育阶段,细胞中积累淀粉粒,蛋白质增多,营养物质中心密集,边缘稀疏。(4)雌配子体游离核阶段开始有外珠被和中珠被的分化;7月上旬叶生胚珠出现明显的内珠被。(5)中珠被与内珠被间中隐线上方有一“锥状”结构,外珠被和中珠被间有较多的淀粉粒。  相似文献   

14.
叶籽银杏种质资源染色体核型分析及进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芳  邢世岩  韩晨静  唐海霞 《园艺学报》2011,38(12):2245-2252
 以来自日本、中国山东等地的28株叶籽银杏种质幼叶为试材,采用常规压片法,对其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质染色体均为二倍体,2n = 2x = 24,核型有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和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st)等3种类型;有6个种质具随体。方差分析表明:种质SY2染色体长度比与其它种质差异显著,为3.97;各种质的平均臂比和核型不对称系数之间差异较大。种质GX3和种质HB较进化,种质NS2较原始。  相似文献   

15.
叶籽银杏拟胚珠的形态发育及变异特性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山东省沂源县中国首次发现的叶籽银杏为试材, 对其变异特性、“叶生拟胚珠”的形态发育过程、叶脉以及叶和胚珠的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 叶生拟胚珠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发端期、形成期、增大期和成熟期。每个叶上叶生拟胚珠1~8个, 但只有一个能正常发育。叶籽银杏的叶片可以分为多裂型、全缘型、二裂型、叶生拟胚珠叶和变形叶, 叶色分绿色和斑叶两种类型; 与正常胚珠相比, 首次发现叶生拟胚珠的数量和着生部位差异较大, 发生时间具滞后性和异时性。叶生拟胚珠的形成期比正常胚珠滞后15 d, 而且在授粉期的叶生拟胚珠上始终未发现“传粉滴”的出现; 叶生拟胚珠按其着生位置分为单裂单生型、单裂簇生型、双裂簇生型、多裂单生型和散生型5种; 叶籽银杏正常叶叶脉具有闭合型、W型、V +W型和双V +W型的网结联合, 而叶生拟胚珠叶的叶脉有单弧形、双弧形和多弧形3种类型。对叶籽银杏这一特异观赏种质的变异特性及系统发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以二年生盆栽银杏苗"家佛手"为试材,采用生物纳米硒叶面喷施处理银杏幼苗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生物纳米硒处理对银杏叶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理指标和黄酮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银杏栽培、高效利用生物纳米硒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相比各月对照组,1.6 mmol·L^-1生物纳米硒处理组中银杏叶叶绿素、可溶性糖和总黄酮醇苷含量在7月和9月均有大幅提高,分别高出43.87%、59.92%、43.99%和13.86%、18.60%、35.04%,提升差异显著。纵观1.6 mmol·L^-1纳米硒处理组的总黄酮醇苷含量,与8月相比,6、7、9、10月的总黄酮醇苷分别高出6.78%、31.84%、36.70%、9.78%,7月和9月差异显著。综合考虑,喷施1.6 mmol·L^-1生物纳米硒肥,在7月和9月采叶,可获得高黄酮含量的银杏叶。  相似文献   

17.
银杏同一叶片不同部位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不同品种银杏叶片的不同部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结果表明:'泰兴4号'叶片不同部位的光合能力无显著差异,'南雄圆子'叶片从叶柄、叶片基部、叶片中部、叶片边缘的光合能力是逐渐减弱的,'华口马铃'和'广西圆子'叶柄、叶片基部、叶片中部光合能力比叶片边缘明显高.在广州的适应性较差的'华口马铃',受光抑制较明显,光合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