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发酵床养殖肉鸡的优点1.1增强肉鸡的抗病力利用肉鸡啄食垫料的习性.使得有益微生物进入其消化道,改善肠道微生物菌群,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肉鸡的抗病和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微生物不仅参与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还对宿主代谢和免疫调控起到重要作用。了解畜禽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对动物健康养殖和畜牧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此,文章就畜禽消化道稳定的微生物区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综述,着重论述了畜禽消化道的区室化特点及其构成,并通过定义非健康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及其影响因素,定义了畜禽健康稳定的微生物区系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文章以肉鸡为例,运用Meta分析方法评估消化道关键微生物与胃肠道形态结构、宿主饲料利用效率和免疫反应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肠道微生物参与宿主消化吸收代谢、免疫及肠道完整性调控的潜在机制,为保障机体消化道健康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肉鸡肠道微生物已被广泛研究,它对宿主的健康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免疫防御以及营养生理中产生积极影响。随着促生长类抗生素的禁止使用,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肉鸡的生长与免疫成为解决抗生素替代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肉鸡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分布、功能、影响因素及调控技术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路线,讨论了应用T-RFLP分析技术相对于应用传统方法研究肉鸡肠道微生物的优势,总结了应用T-RFLP分析技术研究肉鸡肠道微生物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应用T-RFLP分析技术研究肉鸡肠道微生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高效生产健康安全的肉鸡产品为核心内容的肉鸡营养与饲料学科,当前研究的热点包括:在饲粮中添加营养素或非营养性添加剂,改善肉鸡消化道结构,提高吸收和改变肠道微生物区系,提高肉仔鸡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寻找低能低蛋白饲料原料,对新饲料原料进行能量、消化率测定,并进一步研究其对肉鸡的生产应用效应;利用饲料原料及其加工副产物的化学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消化道内微生物的来源和分布、影响微生物组成结构的因素、微生物对宿主的益生作用及对消化道上皮结构的作用等有了更加明晰的了解.研究表明,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消化道的菌群与宿主形成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微生物与宿主间的自然选择过程是构建消化道微生物区系的决定因素;微生物与宿主间的黏膜免疫应答反应是菌群和机体发生各种信号传递并产生免疫调节作用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讨溶菌酶对肉鸡肠道粘膜形态、微生物数量及血氨浓度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择144只艾维茵肉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抗生素组及2个剂量溶菌酶组(每千克日粮分别添加溶菌酶150、300g),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考察不同处理组肉鸡肠道形态、微生物数量及血氨浓度,试验结果表明:溶菌酶可改善42日龄肉鸡十二指肠及空肠粘膜形态,降低有害微生物(梭菌和大肠菌类)数量,对双歧杆菌和乳酸菌无显著影响(P>0.05),可极显著降低血氨浓度(P<0.01)。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种群结构、数量等与动物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医学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与人的胃肠道老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结肠癌、大肠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消化道微生物还通过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以及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生理功能等进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因此,通过研究机体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的关系,如:不同生理环境条件下消化道微生物对机体的影响机理;不同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数量的变化;不同的消化道微生物对机体的作用等,将有助于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本文着重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消化道微生物与动物营养的相关研究报道,旨在说明消化道微生物与机体关系密切,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功能性寡糖对肉鸡盲肠微生物的影响,通过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发表的功能性寡糖对肉鸡盲肠微生物影响随机对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筛选了12篇文献24项研究,采用Stata 15.0软件分析了盲肠微生物各指标的合并效应量WMD及95%CI。Meta分析结果显示:42日龄肉鸡盲肠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WMD及95%CI分别为[-1.398(-2.075,-0.721),P0.01]、[0.292(-0.010,0.594),P0.05]、[0.283(0.069,0.496),P0.05]。敏感性分析显示,大肠杆菌数量结果较为稳健,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不够稳健,Egger回归法检验乳酸杆菌数量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基于本次Meta分析可见,功能性寡糖可使42日龄肉鸡盲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结论稳定;但是不能得出功能性寡糖可提高42日龄肉鸡盲肠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结论。  相似文献   

10.
消化道健康是近年来行业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为了规范行业对消化道健康的认知,促进消化道健康调控技术创新,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畜禽肠道健康与消化道微生物互作机制研究”项目组,提出了围绕“消化吸收机能”“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区系”和“黏膜免疫”五个层面,定量评估消化道健康的技术思路。文章以畜禽对饲料养分的消化吸收效率(肉鸡的钙磷消化率、猪的氨基酸消化率)以及消化吸收过程中的关键因子(畜禽消化道酶活)为定量指标,利用Meta分析等方法统计这些指标的正常生理范围,并检验了这些指标对关键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基于此,探索性提出了一种针对畜禽“消化吸收机能”的定量评估方案,供行业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旨在以体外培养的小鼠成肌细胞(C2C12)为研究对象,探讨氧化损伤可能的路径。本试验分为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trol),以DMEM培养基培养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培养24 h;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PDTC),以每个孔1 mL的PDTC(20μmol·L-1)孵育细胞24 h;H_2O_2组(H_2O_2),加入0.5 mmol·L-1的H_2O_2处理细胞24 h。检测各组细胞的存活率、ROS水平与凋亡率,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DTC可显著提高细胞的总凋亡率(P<0.05),可显著上调细胞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caspase-6、caspase-9的mRNA表达量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Beclin 1的mRNA表达量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II/I的值以及LC3-II蛋白表达水平(P<0.05),显著下调核因子kappa B副族1(p50)、B型白细胞/2型淋巴细胞样蛋白(Bcl-2)、v-rel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和环氧合酶(Cox)-2的mRNA表达量以及NF-κB蛋白表达水平(P<0.05);H_2O_2可显著提高细胞的ROS水平和细胞总凋亡率(P<0.05),可显著上调caspase-3、caspase-6、caspase-8、caspase-9的mRNA表达量以及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P<0.05),显著上调Beclin 1和LC3-II/LC3-I的mRNA表达量以及LC3-II蛋白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Bcl-2相关X蛋白(Bax)的mRNA表达量(P<0.05),显著下调p50、Bcl-2、RelA和Cox-1、Cox-2的mRNA表达量以及核因子kappa B(NF-κB)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果提示,H_2O_2会引起C2C12细胞的ROS升高,并且能够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介导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发生,这与NF-κB因子的特异性抑制剂PDTC的作用相类似。  相似文献   

12.
根据GenBank中已发布的血清3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3)基因序列,针对VP1基因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一对引物及一条特异性TaqMan探针建立了DHAV-3的TaqMan荧光定量检测方法(TaqManRT-qPCR)。通过对反应条件和反应体系的优化,建立的TaqManRT-qPCR方法在6.39×10^8~6.39×10^0拷贝/μ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值为0.999。该方法能特异地检测出DHAV-3,与血清1型鸭甲型肝炎病毒(DHAV-1)及其他常见鸭病病原无交叉反应,且组内和组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1%。用普通RT-PCR方法和建立的TaqManRT-qPCR方法,对63份临床疑似鸭肝炎的肝组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RT-PCR方法检出DHAV-3的阳性率是34.92%(22/63),TaqManRT-qPCR方法检出的阳性率是41.27%(26/63);对49份DHAV-3感染康复鸭的肛拭子样品进行检测,RT-PCR和TaqManRT-qPCR方法检出阳性率分别为22.45%(11/49)和85.71%(42/49);用TaqManRT-qPCR方法和鸡胚半数致死量法(ELD50)对DHAV-3(SD70株)鸡胚病毒含量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呈正相关。结果表明所建立的TaqManRT-q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灵敏度高,为DHA-3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肉种鸡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肌苷酸(IMP)对生长后期(22~42日龄)子代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遗传背景相同、体重相近的20周龄健康爱拔益加(Arbor Acres)肉种鸡480只,随机分为4组,Ⅰ组(基础日粮)、Ⅱ组(基础日粮+0.2%肌苷酸)、Ⅲ组(基础日粮+0.5%肌苷酸)和Ⅳ组(基础日粮+1%肌苷酸)。子代肉鸡根据肉种鸡饲粮中肌苷酸添加情况相应分为Ⅰ组、Ⅱ组、Ⅲ组和Ⅳ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0只,子代肉鸡仅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为子代肉鸡22~42日龄。结果显示:与Ⅰ组相比,22~42日龄子代肉鸡各组生长性能无显著差异(P>0.05);在子代肉鸡42日龄时,与Ⅰ组相比,Ⅱ组、Ⅳ组子代肉鸡血清中总蛋白(TP)的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Ⅰ组相比,Ⅲ组、Ⅳ组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Ⅳ组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表明,肉种鸡饲粮中添加肌苷酸对子代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饲粮中添加0.2%肌苷酸可显著提高生长后期子代血清中TP的含量,降低TG的含量,添加0.5%和1%肌苷酸可显著提高生长后期子代血清中LDL-c含量,且添加1%肌苷酸可显著提高TP含量。  相似文献   

14.
旨在分别构建NA蛋白和M2蛋白的重组质粒,并进行表达鉴定。采用PCR扩增了H9N2分离株A/chicken/Shandong/LY1/2017毒株的NA基因和M2基因。同源性分析证实,这2个基因序列与目前流行毒株的基因同源性很高。将NA基因克隆至pcold1原核表达载体,将M2基因克隆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成功构建了pcold1-NA和pET28a-M2重组质粒,并成功表达出相应的融合蛋白。然后对表达的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并采用免疫印迹验证其免疫反应性。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致病机制及检测技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CBL蛋白是一种E3泛素连接酶,在免疫调控、信号传导调节和对多种刺激的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真核表达的CBL蛋白对H9N2禽流感病毒增殖及感染细胞的凋亡情况的影响。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真核表达重组载体EGFP-CBL在MDCK细胞内正常表达,qPCR结果证实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感染的转染EGFP-CBL重组载体的MDCK细胞内病毒滴度明显少;Western blot结果证实禽流感病毒H9N2亚型感染的转染EGFP-CBL重组载体的MDCK细胞36 h,其凋亡蛋白Bcl-2/Bax比值较大;流式分析结果显示转染EGFP-CBL重组载体的MDCK的早期凋亡细胞的比例少,暗示CBL蛋白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MDCK细胞的凋亡。该结果表明CBL蛋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9N2禽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的扩增,并且抑制细胞的凋亡,为深入研究CBL蛋白抗病毒细胞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建立牛的主要疫病的快速、准确及高通量鉴别诊断技术,以赤羽病病毒(AKV)、牛白血病病毒(BLV)、蓝舌病病毒(BT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5种牛传染病病原为研究对象,将LAMP技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相应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并优化了该基因芯片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建立的基因芯片可同时检测上述5种病原,特异性好,60 min反应时间即可给出检测结果。其中AKV和PPRV的敏感性为10~3 copies/μL,BLV的敏感性为10~5 copies/μL,BTV和BVDV的敏感性为10~2 copies/μL,与LAMP检测的敏感性一致。成功建立了基于LAMP技术的5重RT-LAMP基因芯片,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上述5种病毒,为口岸检疫探索出一种能快速、高通量检测动物疫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旨在探究山羊副流感病毒3型(CPIV3)感染MDBK细胞后的转录组基因变化情况,丰富CPIV3转录组信息。取1MOI CPIV3JSHA2014-1病毒液感染MDBK细胞,设非感染正常细胞为对照,于24h后收获细胞,提取总RNA,利用Illumina HiSeqTM2500对感染组与对照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并用测序评估、基因注释等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共261个,其中表达上调140个,表达下调121个,经RT-qPCR方法验证8个差异表达的干扰素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结果与高通量测序一致。进一步GO分类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生物学进程、构成细胞的组分以及实现的分子功能三个方面,KEGG分析显示这些基因参与代谢、生物系统、细胞进程、基因信息进程和环境信息进程。本研究为深入探究CPIV3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业发展目前面临着饲料粮、饲草资源日益紧缺等问题,饲料谷物的供需平衡关乎畜产品的有效供给。养猪业对饲料需求必将越来越大,因此要积极开拓新的饲料来源。在人畜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开发和利用饲用植物已经逐渐成为解决饲料粮短缺问题的有效补充办法。中国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开发植物饲料或添加剂具有一定的市场潜力。文章对日粮中添加单一植物或其制品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猪肉品质、饲养成本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予以综述,以期为饲料生产和生猪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改进沙门菌分离方法的基础上,分离并鉴定深圳市动物肉源沙门菌,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采集自深圳地区的1 055个动物肉源样品的沙门菌总阳性率为21. 04%,其中:鸡肉(28. 71%)>猪肉(24. 95%)>牛肉(15. 00%)>虾肉(2. 82%)。基于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去除重复的耐药表型,得到370株非重复沙门菌株;其中的75. 2%多重耐药,53株(14. 10%)表现ACSSuT^R耐药表型。经血清型鉴定,得到38种血清型及327株确定血清型的沙门菌,优势血清型包括Derby、1,4,[5],12: i: -、Rissen、Agona和8,20: z23,z4: -。在分离动物肉源沙门菌的过程中,四硫酸盐肉汤(TT)相比于氯化镁孔雀绿肉汤(RV)更有效。本研究表明,深圳地区动物肉源样品中,沙门菌分离率鸡肉和猪肉高于牛肉和虾肉,血清型以Derby、1,4,[5],12: i: -、Rissen、Agona和8,20: z23,z4: -为主,且多重耐药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0.
旨在探索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histone deacetylase 1,HDAC1)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期组蛋白去乙酰化过程中的作用。首先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DAC1与HDAC2在体细胞及卵母细胞不同时期的表达分布,然后分别利用抑制剂抑制HDAC1和HDAC2的活性,观察其对卵母细胞组蛋白去乙酰化的作用。结果:HDAC1与HDAC2分布在间期的体细胞和卵母细胞的细胞核中,但分裂期细胞中只有卵母细胞染色体上存在HDAC1的表达,抑制酶活性后该HDAC1的表达也消失;在小鼠卵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双线期(germinal vesicle stage,GV期)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液中添加TSA (trichostatin A,HDACs广谱抑制剂)、Pyroxamide (HDAC1特异性抑制剂)、Santacruzamate A (HDAC2特异性抑制剂),发现Pyroxamide和Santacruzamate A均能显著抑制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去除,但未能达到广谱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研究表明,小鼠卵母细胞在减数分裂组蛋白去乙酰化过程中,HDAC1和HDAC2均具有组蛋白去乙酰化的作用,且与HDAC2相比,HDAC1发挥着主要的去乙酰化作用,这为组蛋白去乙酰化作用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