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卡拉卡拉红肉脐橙(Citrus sinensis)、玫瑰橙(C.sinensis)、稻叶温州蜜柑(C.unshiu)、春见(C.reticulatax C.sinensis)和HB柚(C.grandis)等的春梢嫩叶(1/2伸展)与完全伸展叶片为材料,结合常规石蜡切片、超薄切片与透射电镜技术、扫描电镜技术以及改良的临...  相似文献   

2.
吴巨勋  肖慧玲  王小花  伊华林 《园艺学报》2014,41(10):1993-2000
‘早红’脐橙[Citrus sinensis(L.)Osbeck + C. unshiu Marc.]是来自‘罗伯逊’脐橙[C. sinensis (L.)Osbeck]和‘国庆1号’温州蜜柑(C. unshiu Marc.)的嫁接嵌合体。采用SSR和CpSSR分子标记分析了‘早红’脐橙的叶片、汁胞、囊瓣壁和白皮层的细胞来源,采用气相色谱(GC)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的方法测定了‘早红’脐橙及其两个嫁接亲本的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以及果皮和果肉的香气物质。结果表明,‘早红’脐橙汁胞和囊瓣壁中均含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果肉中的有机酸含量显著低于两个亲本,果皮中的香气物质与‘罗伯逊’脐橙果皮基本一致,但是果肉中的香气物质与两个亲本都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奉节晚橙’(Citrus sinensis L. Osbeck)是来源于‘奉节72-1’脐橙的晚熟芽变。采用qRT-PCR方法测定了‘奉节72-1’与其晚熟突变体果实4个发育时期柠檬酸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糖酵解途径中‘奉节72-1’脐橙基因的表达高于‘奉节晚橙’;但是柠檬酸合成相关基因CsCS4、CsPEPC1、CsPEPC2、CsPEPC4、CsME1、CsME4的表达水平低于‘奉节晚橙’。果实发育后期,‘奉节72-1’脐橙中CsACO1、CsGAD4、CsGS1等柠檬酸降解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且表达量高于‘奉节晚橙’。两者间柠檬酸含量的差异是代谢途径中多种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相关性分析,推断CsME1、CsME4可能是影响柠檬酸含量差异的关键基因。  相似文献   

4.
以稻叶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 var.Inaba)、福橘(C.reticualta var.Fuju)、玫瑰橙(C.sinensis var.Meiguicheng)、华红(C.sinensis var.Huahong Newhall)和早金(C.sinensis var.Earlygold)等5个柑橘品种的接穗为试材,进行^60Co-γ射线照射处理,结合常规压片法,研究^60Co-γ射线对不同柑橘品种接穗的嫁接成活率及细胞有丝分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累积剂量为2000R时,接穗嫁接成活率因品种不同而异,其中稻叶温州蜜柑的嫁接成活率最高(69.89%),福橘次之,橙类较低(华红最低为32%);^60Co-γ射线处理可诱发细胞有丝分裂异常,其诱变效应因柑橘品种不同而有所差别,柑类与橘类的有丝分裂异常率明显高于橙类。  相似文献   

5.
在顺昌县选本世纪初以来陆续高接换种的柑桔生产园,共观察了18种砧穗组合(均以枳为基砧)的亲和性表现.结果表明,温州蜜柑高接卡拉卡拉脐橙、纽荷尔脐橙、天草桔橙和塔罗科血橙,华盛顿脐橙、雪柑和胡柚高接甜春胡柚,朋娜脐橙高接卡拉卡拉脐橙,强德勒红心柚高接琯溪蜜柚,清见高接木索血橙,亲和性均良好;卡拉卡拉脐橙和木索血橙高接强德勒红心柚的亲和性均一般;椪柑和强德勒红心柚高接甜春桔柚,木索血橙高接卡拉卡拉脐橙,未知柚高接纽荷尔脐橙,亲和性均较差;甜春桔柚高接椪柑,朋娜脐橙高接强德勒红心柚,亲和性均差.  相似文献   

6.
针对影响茶叶香气品质的关键物质在鲜叶和花中的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以茶‘农抗早’[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Nongkangzao’]不同发育阶段鲜叶和花为试材,进行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叶片萜类化合物含量受叶片发育阶段影响,表现为幼叶中多、老叶中少;糖苷态多、游离态少。此外,对前期获得并初步注释的茶树转录组数据库进行挖掘,发现了编码10个萜类合成酶--芳樟醇合成酶(CsLIS)、香叶烯合成酶(CsMYS)、(E)–β–罗勒烯合成酶(CsOCS)、(R)–柠檬烯合成酶(CsLIM)、(–)–α–萜品醇合成酶(CsTES)、(+)–α–水芹烯合成酶(CsPHS)、大根香叶烯合成酶(CsGES)、(E,E)–α–法尼烯合成酶(CsFAS)、芳樟醇/橙花叔醇合成酶(CsLIS/NES)和橙花叔醇/香叶烯芳樟醇合成酶(CsNES/GLS)的基因序列(按照植物基因命名的基本原则对上述基因进行命名)。上述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和茶树花中的转录水平与萜类香气物质丰度的时空变化有明显的正相关。此外,逆境信号物质茉莉酸甲酯能显著增强芳樟醇合成酶基因等6个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为了利用Cecropin B(CB)抗菌肽基因提高柑橘对溃疡病的抗性,人工合成了两个含有信 号肽的Cecropin B 抗菌肽基因PR1aCB 和AATCB。洋葱表皮瞬时表达分析表明,与非分泌型CB 抗菌肽 相比,PR1aCB 和AATCB 抗菌肽在细胞间隙中优势积累。进一步构建了CaMV 35S 调控 PR1aCB 和AATCB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塔罗科血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上胚轴,获得转基因植株。GUS 组织化 学染色、PCR 和Southern blot 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已成功整合入柑橘基因组。Real-time PCR 定量分析表明, 抗菌肽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成功表达。柑橘叶片离体抗性分析表明,转PR1aCB 和AATCB 基因植株的抗 性显著强于非转基因植株,其抗性水平与高抗品种‘南丰蜜橘’(C. succosa Hort. Ex Tan)和‘四季橘’ (C. madurensis)相当。  相似文献   

8.
柑橘不同器官内源游离多胺的年周期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2年生特洛伊(Troyer)枳橙砧(Citrussinensis×Poncirustrifoliata)华盛顿脐橙犤Citrussinensis(L.)Osbeck犦及8年生枳砧犤Poncirustrifoliata(L.)Raf.犦宫川温州蜜柑(CitrusunshiuMarc.)进行了内源游离多胺年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柑橘不同器官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均伴随着多胺含量的变化,春梢叶片内源多胺含量随叶龄增加而上升,在越冬期急剧增加达全年最高峰,尤以精胺含量增加显著;花期以腐胺含量变化最大,盛花期达高峰,谢花后迅速下降;果实多胺总量变化与横径增长呈平行关系。前期腐胺上升较快,后期主要以亚精胺和精胺增加为主。果皮内源多胺含量大于果肉部分,占果实含量2/3左右。  相似文献   

9.
根据拟南芥AtICE1蛋白序列在苹果基因组中Blast比对得到苹果同源蛋白序列,利用DNAMAN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克隆苹果冷信号基因(MDP0000662999),暂命名为MdICE1。以从新疆红肉苹果与‘富士’杂交F1代中选出的‘紫红3号’叶片诱导出的红色愈伤组织为试材克隆MdICE1,测序发现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626 bp,编码541个氨基酸。进化树分析表明,MdICE1与AtICE1在同一进化支上,推测它们具有相似的功能。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MdICE1存在bHLH基序。低温处理有利于苹果愈伤组织花青苷的累积;与培养在24 ℃下的愈伤组织相比,低温(8 ℃)诱导苹果愈伤组织冷信号基因MdICE1以及花青苷合成相关转录因子基因MdMYB10和MdbHLH3的表达。酵母双杂交试验证明MdICE1可以与MdMYB10相互作用;亚细胞定位发现MdICE1蛋白存在于细胞核内;转化大肠杆菌并诱导获得了MdICE1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研究MdICE1蛋白在花青苷代谢途径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硼、镁缺乏诱发柑橘叶片维管组织变化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尤溪金柑(Fortunella crassifolia Swingle)、纽荷尔脐橙[Citrus senisis(L.)]和琯溪蜜柚[C. grandis(L.)]一年生老熟春梢叶片为材料,结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和常规石蜡切片法对缺硼和缺镁条件下叶片维管组织结构变化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缺硼植株叶片中脉维管组织异常增生,早期纤维鞘结构成束状分离,但木质部与韧皮部之间界限分明,维管射线结构保持完整;后期主脉初生韧皮部及纤维鞘外层薄壁细胞坏死,侧脉初生韧皮部坏死并伴随韧皮部增生的同时海绵组织细胞增生。维管组织及维管束外周的薄壁细胞增生为缺硼典型组织异常。缺镁植株叶片,早期叶绿体的数量与结构发生明显改变,中脉纤维鞘成束状分布,后生木质部结构弥散,木射线结构不完整;后期中脉髓部与韧皮部细胞坏死,侧脉初生木质部导管内部产生大量侵填体,初生木质部退化,而木质部与韧皮增生。木质部的阻塞退化与不规则增生以及髓部细胞的退化为缺镁典型组织异常。  相似文献   

11.
以‘台农1号’杧果为试材,用1–甲基环丙烯(1-MCP,1 μL · L-1)常温下处理12 h和未处理的果实为对照,通过数字基因表达谱(DGE)技术,寻找1-MCP处理对杧果贮藏影响的潜在关键基因。DGE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MCP处理与对照样品文库相比,共检测到7 35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功能主要涉及细胞壁代谢,激素调节,逆境胁迫应答,氧化损伤保护,能量代谢,蛋白质折叠,泛素化和蛋白酶体途径介导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成熟与衰老调控等。利用实时定量PCR(qRT-PCR)技术对DGE部分数据进行验证,检测了其中6个较有代表性的应答基因的差异表达。通过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通路功能富集分析表明,1-MCP处理增加果实对逆境胁迫的抵抗能力,抑制物质和能量代谢,减少细胞内钙的流失并保护果实细胞。qRT-PCR技术数据支持RNA-Seq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以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藏枝红’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定叶绿素荧光快速诱导动力学 曲线、820 nm 光吸收曲线以及气孔交换参数和H2O2 含量,研究了柱枝孢叶斑病(Cylindrocladium canadense)对牡丹叶片光合性能和光系统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病原菌侵染后,牡丹叶片的净光合 速率(Pn)、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均下降,而细胞间隙CO2 浓度升高,表明Pn 的降低是受非气孔因素的 影响。Cylindrocladium canadense 的侵染,使H2O2 含量显著升高,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形状 发生明显改变,F v/F m 和PIABS 均显著下降。PSⅡ供体侧、反应中心和受体侧活性均受到抑制,但PSⅡ受 体侧所受抑制比供体侧大。同时,病原菌侵染也使PSⅠ(△I/Io)活性快速下降。由上述研究结果推测: Cylindrocladium canadense 的侵染,使H2O2  积累增加,对PSⅠ和PSⅡ的功能造成伤害。PSⅠ活性的下降 阻碍了PSⅡ向PSⅠ的电子传递,过剩激发能增加,导致ROS 增加,抑制D1 蛋白的合成,加剧了对PSⅡ 伤害,这是其侵染抑制牡丹光合系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凯特’杏成熟期果面遇雨积水是裂果的主要诱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凯特’杏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水分运输情况,阐明引发成熟期裂果的主要原因。【方法】跟踪杏发育进程,分别于果实第一次快速生长期、硬核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成熟期进行采样。品红示踪试验中,将带有杏果和叶片的枝条浸入品红溶液中,每隔30 min观察1次;每次选留3~5颗完好的果实,将果实果柄完整取下并在果实中部切取1 cm3小块,投入预冷的FAA固定液中,4℃冷藏1周后,对切块进行常规石蜡切片处理;采用TUNEL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对不同发育时期果皮细胞活性进行检测;每次采样后切取新鲜的果实表皮,对其进行曲利苯蓝染色,观察果皮细胞死亡程度。【结果】‘凯特’杏发育前期,品红溶液均能较顺畅地运输至果实,进入成熟期后品红溶液运输十分困难。杏果发育过程中,果柄导管均保持较畅通状态。杏果实发育后期,果皮细胞出现较多由表皮毛退化形成的"缺口",有的"缺口"直接与皮下层细胞相连。随果实发育进行,‘凯特’杏果皮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和死亡现象,且果锈及其周边部位细胞死亡较为严重。【结论】‘凯特’杏发育后期,虽然果柄导管未发生明显的异化,且水分运输功能正常,但内果皮(果核)木质化加剧且与果柄"对接",使根系吸水难以大量进入果实。同时,果实表皮毛退化、表皮细胞出现"缺口",且果皮细胞凋亡、局部死亡,为果实表面水分大量进入果实打开了通道。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菊花(Chrysanthemum morifolium)品种‘雨花落英’与四倍体菊花脑(C. nankingense)杂交后胚的转录组和蛋白组数据分析,筛选到1个菊花胚不同发育时期差异表达的基因Cm2S。采用高保真PCR技术,克隆得到Cm2S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分析表明,Cm2S开放阅读框为852 bp,编码283个氨基酸。利用SMART在线网站预测Cm2S蛋白的功能结构域,结果显示,Cm2S蛋白属于AAI_LTSS家族,具有两个保守的AAI(Alpha-Amylase Inhibitors)结构域。对其进行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Cm2S与青蒿(Artemisia annua)种子贮藏蛋白AaSSP6亲缘关系最近。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m2S蛋白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荧光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Cm2S在菊花的胚中特异性表达,且在授粉后18 d正常胚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授粉后12 d的胚,是其315.11倍,同时也显著高于授粉后18 d败育的胚,是其1.9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