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康森 《饲料广角》2001,(21):19-19
本文对目前世界海水养殖鱼类的主要养殖种类、产量、地区分布和食性组成等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介绍和分析.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远远落后于淡水鱼类养殖的原因.并指出我国海水鱼类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滞后是制约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比较使用人工配合饲料和鲜杂鱼饲料的优劣,分析了我国目前主要使用冰鲜下杂鱼饲料的危害及对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分别介绍了我国主要海水养殖鱼类牙鲆、大鲮鲆、真鲷、七星鲈、尖吻鲈、红鼓鱼(美国红鱼)、石斑鱼、大黄鱼在世界的养殖概况和它们的营养需要研究进展情况.然后阐述了海水人工配合饲料配方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生产绿色环保饲料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海区网箱养殖业发展迅速 ,养殖面积逐年增加 ,养殖品种大部分是中、高档名优鱼类。养殖鱼质量与天然鱼比较 ,体色变灰暗 ,肉质较差 ,这与当前海区网箱养殖以投喂小杂鱼为主有很大关系 ,所使用的配合饲料也没有针对海水鱼的营养需要特点来配制。本文就几种海水鱼的营养需要与适宜的配合饲料作一介绍 ,以供读者参考。1 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海水鱼机体代谢、正常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素。目前养殖的海水鱼类大多数是肉食性的 ,对蛋白质的需求量较高。表 1列举了几种海水鱼类对蛋白质的最适需求量。这些研究是以实用或半纯合饲料投喂的试…  相似文献   

3.
与畜禽等动物相比,鱼类消化系统不健全,消化酶活性低,而植物性原料中常含有抗营养因子和毒性成分等,易导致肠道损伤及肠炎等疾病。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可显著改善鱼类生长性能,增强鱼体健康及抗氧化和抗应激能力。因丁酸气味不佳,影响动物适口性,丁酸钠作为丁酸的替代物,呈固态且不易挥发,易于添加使用。丁酸钠可促进肠道上皮细胞发育,改善肠道形态结构,保持肠道黏膜屏障完整,对损伤的肠道黏膜加以修复,刺激上皮细胞内mRNA和蛋白质合成,加速肠上皮细胞增殖,增加绒毛高度,促进消化吸收。丁酸钠能破坏有害菌DNA结构,蛋白质不能合成,使有害菌不能进行正常分裂,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繁殖,促进有益菌群的增殖,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菌群多样性显著提高。丁酸钠可通过刺激消化酶的分泌来改善鱼类消化,降低劣质蛋白原料对肠道损伤,抑制鱼肠道细胞凋亡,减少肠道炎症发生,显著改善鱼类肠道屏障的功能。丁酸钠还可用作生长促进剂及免疫刺激剂,在低鱼粉饲料中使用可降低饲料成本,促进鱼类生长发育。因此,丁酸钠是绿色安全可替代抗生素的添加剂,同时植物蛋白适当替代鱼粉可提高经济效益。作者就丁酸钠对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进行重点阐述,以期为鱼类等水产养殖业使用丁酸钠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水鱼类的营养需求及饲料的配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伦甫 《饲料研究》2006,(3):48-49,52
1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及饲料使用现状 我国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 000km,浅海、港湾、滩涂面积大,从南到北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3种气候区,很适于发展海水养殖业.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海水鱼类养殖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海水鱼类多种养殖模式的推广以及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突破,养殖技术的日臻成熟,极大地推动了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发展.据国家农业部渔业局统计,2005年上半年海水养殖产量达519万t.养殖方式主要有池塘养殖、陆基工厂化养殖、滩涂养殖和网箱养殖等.主要的养殖品种有美国红鱼、真鲷、河豚、鲈鱼、石斑鱼、大黄鱼、牙鲆、军曹鱼等20多种.  相似文献   

5.
《山东饲料》2009,(7):46-46
近30年来,世界海水鱼类网箱养殖出现了大型化、深水化趋势。但总体上来说,鱼类养殖还大部分局限在沿岸港湾和浅海,广阔的海洋空间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而且随着近海养殖的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增大,往往造成相关环境病害问题,引起了社会上对海水鱼类养殖的批评。在这种条件下,大洋性海域的养殖开发技术日益引起了各国海水养殖工程专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曲忠 《甘肃畜牧兽医》2016,(14):125-126
海水鱼类养殖是海水养殖中一个重要产业,随着养殖种类的增加,养殖面积的扩大以及养殖密度的提高,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问题也随之出现。已成为制约海水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故此,全面了解海水养殖鱼类病害问题十分重要。本文就海水养殖鱼类病害发展现状及控制措施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焦洪超  刘慧  林海 《动物营养学报》2022,(10):6213-6219
通过在低蛋白质饲粮中补充合成氨基酸,是解决当前养殖生产中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和降低饲料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健全的肠道功能在维持机体健康和生产性能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动物肠道需要一定水平的营养物质来维持肠黏膜的生长以及发挥肠道功能,饲粮蛋白质水平对于肠道结构、消化吸收及免疫功能等具有显著影响。本文综述了低蛋白质饲粮对家禽肠道健康、肠道形态及屏障结构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低蛋白质饲粮及相关技术在肠道功能研究和家禽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鱼类属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鱼纲。发展鱼类养殖可保护资源,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来源,尤其是海水鱼含有二十二碳6烯酸(DHA),是大脑营养中必不可少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脑的发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辽阔的海洋面积,有长达1800km左右漫长曲折的海岸线,有5000多个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还有纵横交叉的大小湖泊和河川,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鱼类资源。我国有悠久的养鱼历史,现代海水鱼类养殖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是海水养殖的主要组成部分,海水网箱是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模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沿海网箱养殖70多万个,从事养殖的相关人员200万人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肠道作为抵抗外部污染物的第一道屏障,其黏膜屏障功能对维持畜禽健康至关重要。霉菌毒素作为广泛存在于饲料原料中的真菌有毒次生代谢产物,可通过破坏肠上皮的形态、组织完整性和肠道菌群平衡,以及改变黏蛋白单糖组成、肠黏蛋白和细胞因子的表达来破坏肠黏膜的屏障功能,从而造成肠黏膜损伤,降低畜禽的生产性能。本文主要对霉菌毒素对肠黏膜屏障的作用及机制进行了概述,旨在为养殖业饲料霉菌毒素的预防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霉菌毒素|肠黏膜屏障|饲料  相似文献   

10.
肠道是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重要器官,肠道黏膜屏障在阻止外来病原菌以及化学有毒物质的侵袭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肠道是外界环境和宿主内部环境之间接触面积最大的器官,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及稳态失衡导致炎症。益生菌、功能性物质、复方中草药等均可以对损伤的肠道屏障起到调控作用。文章综述了鱼类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机制以及营养调控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鱼类肠道健康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早期断奶是现代养猪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早期断奶易造成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仔猪断奶后会出现采食量下降、生长阻滞和腹泻等一系列症状。引起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断奶应激引起的仔猪肠道屏障受损。鉴于肠道微生态区系为肠道第一道防御屏障,因此,研究仔猪肠道微生态区系及其营养调控技术,对于防制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促进仔猪肠道健康、提高生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断奶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及几种常用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植物多糖、酸化剂、微量元素、中草药及植物提取物)对肠道微生态区系调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肠道黏膜是机体内环境与外界直接交流的主要界面,是机体抵御肠道抗原的第1道防线。肠道屏障功能完整性对维持肠道稳态乃至机体健康至关重要。熊果酸是一类植物来源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研究发现,熊果酸可以通过影响肠上皮屏障功能、肠道黏蛋白表达、菌群结构和免疫细胞功能等来维护肠道稳态和机体健康。本文对熊果酸调控动物肠道屏障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作一简要概述,为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反刍动物肠道中大量的微生物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饲料养分的高效利用。正常稳定的肠道菌群是机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在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维持正常免疫功能及抵御外源致病因子侵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家畜品种、养殖环境、饲料来源及生产目标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反刍动物肠道微生物组与免疫调控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基于外源措施调控肠道菌群以改善机体免疫的相关研究略显滞后。众所周知,反刍动物是由宿主机体和共栖微生物构成的"共生总体",其表型性状受自身基因的调控,又受"宿主第二基因组"消化道微生物的影响。因此,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反刍动物肠道菌群在维持宿主肠道黏膜免疫屏障完整性、参与Toll样受体(TLRs)识别和促进免疫细胞分化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同时,基于肠道菌群外源调控措施对肠道免疫功能的不同作用,重点讨论了益生菌和益生元靶向干预调控反刍动物肠道免疫功能相关进展,旨在为反刍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黏膜免疫互作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为畜牧业减抗、绿色、安全养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规模化猪场在生产过程中,因为疾病的困扰,使用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是预防和促进猪只生长的主要手段。在现有养殖条件下,如何进行生猪健康养殖一直是我国养猪业重点关注问题。本文通过豆粕现代生物发酵技术,在生猪饲养生长过程中进行抗生素零添加试验,高蛋白质营养成分的消化利用率,调整和维持生猪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减少疾病,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5.
肠黏膜屏障在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和毒素入侵机体时起着重要作用,其在正常状态下可保证机体处于健康状态。但肠黏膜屏障如果遭到破坏,肠道中的致病微生物和其产生的毒素会通过肠黏膜屏障入侵机体,导致肠通透性增加、促炎因子含量升高和肠道菌群紊乱等,从而进一步引起机体腹泻,甚至发展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  相似文献   

16.
动物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宿主免疫系统间协同进化,共同维持着肠道内环境稳定。构建和维持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屏障间有益的相互作用对机体健康至关重要。就肠黏膜免疫屏障的防御机制及肠道菌群与肠黏膜免疫屏障的相互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动物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是动物维持肠道健康、抵抗肠道病原感染的重要屏障,已逐渐成为动物预防保健、营养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热点。就补益类中药对动物肠道黏膜屏障、免疫细胞、免疫分子、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为开发绿色环保畜禽中药免疫增强剂及疫苗佐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影响鸡群肠道健康的因素各种各样,其中肠道绒毛、肠道内菌群是保持肠道健康的主要生理屏障,通过提供舒适的环境条件,使用优质的饲料和饮水、优质添加剂等措施可以改善肠道健康。  相似文献   

19.
鱼类先天对糖的利用能力差,摄食高糖饲料容易引发餐后高血糖症,危害鱼体健康,同时也限制了糖在饲料中的应用。采用营养调控手段增加鱼类对糖的耐受能力,有利于提高糖的利用效率,节约蛋白质资源。单宁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一类天然多酚化合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功效,其主要途径包括抑制糖代谢酶活性、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葡萄糖转运载体mRNA表达以及通过介导肠道特定菌群发挥降血糖生物活性。本文综述了鱼类糖不耐受的生理机制以及单宁降血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旨为鱼类糖代谢研究及其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无抗养殖的大背景下, 动物的肠道健康问题愈加引起关注。肠道是机体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也是防止肠道微生物侵袭的先天屏障, 肠道屏障功能的完整性对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外泌体是一种内源性调节物质, 可作为解决肠道健康问题的切入点。外泌体是由多种类型细胞分泌的纳米级细胞外囊泡, 其广泛分布于各种体液中, 可携带蛋白质、核酸、脂质等生物活性物质, 它们参与细胞之间的传递、细胞的迁移和增殖等进程, 在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近期研究表明, 外泌体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诱导小肠干细胞的增殖, 修复动物的肠道屏障功能。作者梳理了近年来外泌体对畜禽肠道健康影响及外泌体的研究方法, 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