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江门大顶苦瓜自交系干种子为材料,设置EMS 溶液不同浓度(0、0.3%、0.6%、0.9%、1.2%、1.5%)和不同诱变时间 (2、4、6 h)处理组合,通过统计苦瓜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指标以及M0 植株表型观察来确定苦瓜种子EMS 诱变的适宜条件。 结果表明,EMS 溶液浓度、诱变时间以及两者的互作均对苦瓜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具有显著的影响;根据半致死条件原则, 初步认为清水浸种8 h,然后利用1.5% 或1.2% EMS 溶液处理2 h 是苦瓜种子EMS 诱变的适宜条件;将1.2% 或1.5% EMS 溶 液处理2 h 所获得的共129 株M0 苦瓜幼苗进行田间定植和表型观察,发现苦瓜植株表型突变频率分别为5.12% 和7.85%,且 表型变异多发生于叶片和果实,表明所筛选的诱变条件可以用于苦瓜种子EMS 诱变研究。试验结果为下一步利用EMS 诱变 技术开展苦瓜突变体库构建以及创制苦瓜新材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为诱变剂,分别采用浸种法和滴苗法处理西瓜种质M08的种子和幼苗,对M1和M2代群体单株叶、花、茎、果实等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观察、拍照、记录。在浸种法获得的749株M1代单株中共发现叶片黄化、叶片畸形、雄花簇生、瓜胎形状变异等15种突变类型,总突变率达到20.56%;通过滴苗法共成活689株M1代单株,包含10种变异类型,总变异率为19.30%。M2代种子库共收获443份材料,随机选取其中的132个家系进行表型观测,共得到叶片黄化、子叶连结、叶片畸形、叶缘内卷、茎并生、果皮条带变异、植株生长发育迟缓等13种变异类型,总突变率为5.21%。对叶色黄化转绿突变体M1-5家系的M2代群体单株进行表型观测及光合特性分析得出,在转绿前,光合色素含量较低,叶片呈黄色;在转绿后,光合色素含量大幅度提高,叶色由黄转绿,但仍低于正常M08叶片,随着光合色素的累积,黄化转绿突变体的光合能...  相似文献   

3.
为构建瓠瓜突变体库,以瓠瓜材料‘安生葫芦’种子为试材,探索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最佳条件。设置种子开壳和不开壳2种处理,0.8%、1%、1.5%、2%、3%和4.5%共6个不同EMS浓度,2、4、8、12 h共4个不同诱变时间,分析24个不同浓度和时间处理组合对开壳种子相对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开壳处理后对EMS诱变浓度的敏感性显著提高。在相同EMS浓度下,诱变时间越长瓠瓜种子相对发芽率越低,8 h为最佳诱变时间;在相同EMS诱变时间下,EMS浓度越大相对发芽率越低;随着EMS诱变时间的增加,不同EMS浓度间种子发芽率的差异显著性降低,半致死浓度为1%~2%。综合分析,确定EMS诱变最佳条件为:瓠瓜种子开壳后温水浸种4 h,然后用1.5%EMS诱变处理8 h。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大白菜诱变育种的新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EMS 处理对大白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其主要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 浓度范围内,随着EMS 浓度的增加,大白菜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逐渐降低,幼苗根尖和叶缘褐化程度逐渐加剧,成活率下降,种子浸出液电导率以及种子和幼苗的MDA 含量均逐渐增加;EMS 对种子及幼苗SOD、POD 活性影响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适宜大白菜种子诱变处理的EMS 浓度范围为0.4%~0.6%。  相似文献   

5.
为构建西瓜突变体库并创制优异突变新材料,以西瓜种质M08为试材,设置6个甲基磺酸乙酯(EMS)浓度(φ)(0%、0.5%、1.0%、1.5%、2.0%和2.5%)和3个诱变时间(12 h、18 h和24 h)的处理组合,根据相对成苗率来筛选最佳EMS诱变条件。结果表明,西瓜种质M08对EMS具有较强耐受性;M_1代出苗率和成苗率均随着EMS浓度的升高和诱变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为了获得较大的突变群体,同时保证一定的诱变率,最终采用开壳后温汤浸种4 h,相对成苗率接近半致死剂量的1.5%EMS浸种12 h或者1.0%EMS浸种24 h的处理组合,作为西瓜种质M08 EMS诱变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构建西瓜突变体库和通过诱变创制西瓜新材料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研究煤基固废基质对植物生理生长的影响,以好氧堆肥后的煤气化渣和粉煤灰为基质进行复配栽培,试验设置4组不同比例的煤基固废基质M1、M2、M3、M4,煤基固废含量分别为37%、44%、51%、58%,以砂壤土CK为对照,进行紫穗槐盆栽试验,通过观测紫穗槐种子的萌发以及幼苗的生长情况,应用了隶属函数法进行了综合评定。结果表明,低含量煤基固废基质有利于紫穗槐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组CK相比较,使用煤基固废含量为37%、44%的栽培基质,紫穗槐种子发芽率分别提高了11%、12%,株高增加了44cm、17cm;当基质中煤基固废含量为51%、58%时,对紫穗槐种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CK相比,发芽率分别下降了44%、63%。利用隶属函数分析,煤基固废基质对紫穗槐的种子萌发与幼苗的生长影响最终结果为:M1>>M2>CK>M3>M4。  相似文献   

7.
为选择最佳的EMS(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剂量,设置不同EMS浓度和处理时间,研究不同处理组合对青刀豆种子畸形率、成活率及青刀豆植株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EMS浓度为0.6%,处理4h时诱变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以番茄品种"14637"种子为试材,采用0.8%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种子12 h,然后分别在叶、花、茎、果实、种子等方面对M1和M2世代群体单株进行表型变异观察,同时利用20对SSR引物对M2代典型变异株系进行分析鉴定,构建番茄突变体库,以期为获得番茄新种质资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M1代群体发生了一些变异,如植株矮化、叶色变异、花朵畸形、茎细弱、果实畸形等,但表型变异现象不明显;M2代番茄群落筛选共发现65种变异类型,189株变异植株,突变率为12.89%,其中获得的有益突变类型有8种;对M3代中13个典型变异植株进行基因组水平的变异检测,通过SSR引物分析,发现13种突变体均发生了DNA水平上的变异。该研究初步构建了含有189株M2代植株、65种表型变异的番茄突变体库。  相似文献   

9.
以利用EMS诱变黄瓜高代自交系6457种子获得的突变体库M_4代为试材,采用目测观察法,研究了黄瓜果实变异突变体,以期为黄瓜育种及遗传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材料。结果表明:对6457突变体M_4代全生育期进行表型鉴定,筛选出果实变长、果实变短、果柄变短、果实短圆筒、果实无刺瘤、果实刺瘤变密、果实毛密刺等突变。其中,筛选到果实无刺瘤材料2份,刺瘤变密材料1份,毛密刺材料1份,果实变长材料7份,果实变短材料7份,果柄变短材料4份,果实短圆筒形材料1份,果实纺锤形材料1份,总的变异率达31.0%。  相似文献   

10.
以番茄自交系“TTD302A”种子为试材,设置0.3%、0.5%、0.7%、0.9%、1.1%5个不同浓度EMS,并用2个不同时间处理组合诱变番茄种子,测定其发芽势、发芽率及根长等发芽指标.结果表明:相同诱变时间、不同浓度EMS诱变各处理间种子发芽势、相对发芽势、发芽率及相对发芽率差异极显著;相同浓度EMS、不同诱变时间各处理间种子发芽势差异极显著,相对发芽势和发芽率无显著差异,相对发芽率差异显著;EMS诱变番茄“TTD302A”种子的半致死浓度为0.7%~0.9%,处理时间为8h.  相似文献   

11.
为创制用于番茄遗传育种和基因功能研究的新种质,用0.7% 的甲基磺酸乙酯(EMS)浸泡处理TTD302A 种子 8 h,清水冲洗后催芽育苗,定植于塑料大棚中,单株观察、单株留种。对M2 群体进行株系和单株的系统观察,表型表现一致的株系混合留种,有表型变异的单株进行单株留种,获得M3 种子。另外选取了15 份出现典型变异性状的M2 材料进行SSR 检测。通过对M2 群体表型性状的观察,共发现373 个变异性状,297 个变异单株,总的单株变异频率为7.1%。叶、花、果实和植株的表型变异频率依次为1.5%、2.8%、1.3% 和2.4%。SSR 分析结果表明9 份材料在 DNA 水平上有变异。  相似文献   

12.
大白菜—结球甘蓝1号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的获得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白菜附加结球甘蓝1号和6号染色体的双单体异附加系为材料,从其自交后代38个植株中筛选出3株2n = 22的植株。通过核型分析及SSR鉴定确定这3个植株为大白菜—结球甘蓝1号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其外观性状在营养生长时期与二倍体大白菜没有明显的差异,在生殖生长期具有部分结球甘蓝的特征,其减数分裂终变期染色体联会时,11个二价体的比率达90.10%,后期Ⅱ以11-11-11-11分离的比例为83.50%,从而证明了具有很高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以刺梨品种‘贵农5号’的种子为试材,种皮经砂纸磨损后用浓度为0.1%、0.3%、0.6%、0.9%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分别浸种处理12h和24h后播种,研究了出苗率、成苗率并观测幼苗早期生长表型性状,以期筛选出最适诱变剂量和处理时间,为后期构建大量刺梨EMS突变群体奠定技术基础。结果表明:0.1%~0.3%的低浓度EMS处理能提高种子的出苗率和成苗率,但随着EMS浓度升高或处理时间的延长,出苗率和成苗率均显著降低,当浓度升至0.9%处理12h或0.6%处理24h时其种子死亡率为100%。成活幼苗的生长性状可在株高、株型、叶型、分枝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表型变异,且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其变异率随着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综合考虑成苗率和表型变异率等数据,筛选得出0.3%EMS浸种12h为刺梨种子突变的适宜剂量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为创建大白菜—结球甘蓝易位系,以大白菜—结球甘蓝8号单体异附加系(AC8)为材料,对其摘去已开放花朵的花枝进行60Co-γ辐射,然后取新开放花朵花粉授与AC8,获得M1植株,再将M1与AC8亲本大白菜‘85-1’进行回交,对其回交后代进行小孢子离体培养获得DH系。利用286个结球甘蓝相对于大白菜特异的In Del分子标记对DH系植株进行鉴定,结合细胞学观察获得添加甘蓝8号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易位系‘AT8-1’。对易位系‘AT8-1’进行自交,与‘85-1’回交,与大白菜高代自交系‘14-28’和‘14-36’杂交,对其后代进行In Del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该易位系中甘蓝染色体片段不稳定,该片段完整保留率在自交后代群体为61.1%,回交后代群体为26.3%,两个杂交后代群体分别为24.2%与30.0%。后代群体中均未见易位片段变小的植株。  相似文献   

15.
构建番茄突变体库对于丰富遗传变异、发掘基因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里格尔87-5’加工番茄种子12 h,对M_2代材料进行农艺学性状与生物学性状鉴定,对部分M_3代材料进行遗传稳定性验证。在M_2代筛出典型突变体,包括早衰、矮化、圆果、低抗坏血酸、黑斑、绿茎、簇生等突变单株。对240个M_2代家系中共1 023个单株全生育期田间表型进行观察鉴定和果实品质测定,共发现90个变异单株,其中13个突变单株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异性状,共50个变异性状,总的单株变异频率(突变株/总株数)为8.80%。叶、茎、花、果实和植株发生的变异株数分别为27、7、17、56和21,性状变异频率分别为2.64%、0.68%、1.66%、5.47%和2.05%。其中矮化突变体分子鉴定表明,curl-3基因外显子中C变成T,氨基酸由L变成F,喷施油菜素内酯不能恢复其正常生长,表明curl-3突变导致油菜素内酯信号传导受阻。curl-3突变体叶片与果实中抗坏血酸含量下降,并伴随着叶片中氧化态与还原态抗坏血酸比值增加,这可能与抗坏血酸氧化酶基因AO表达量和AO酶活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以毛酸浆露白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浸渍法进行多倍体诱导,研究了秋水仙素浓度和浸渍时间对后代表型变异率和死亡率的影响,以期筛选适合毛酸浆的多倍体诱导技术体系。结果表明:随着秋水仙素浓度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毛酸浆下胚轴膨大率升高,但过长的处理时间(36 h)会造成下胚轴膨大率下降。变异株气孔变大、密度变小,染色体数目鉴定结果为正常株2n=2x=24条,变异株2n=4x=48条。不同品种对秋水仙素浓度敏感程度不同,"铁把青"对秋水仙素较敏感,最适宜处理组合为100 mg·L-1秋水仙素处理12 h,30 d表型变异率可达8.67%;"大黄菇娘果"和"粒粒甜小菇娘"最适宜处理组合为200 mg·L-1秋水仙素处理12 h,30 d表型变异率分别为6.33%和6.67%。流式细胞仪鉴定发现很多表型变异株是混倍体,流式细胞仪可以在早期对变异株的倍性进行准确鉴定,还可以减少混倍体对育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进行异附加系鉴定和相应连锁群In Del标记筛选的基础上,利用In Del标记和细胞学方法对大白菜—结球甘蓝1号染色体二体异附加系自交后代46个单株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结球甘蓝C03连锁群相对于大白菜特异的67个In Del标记,均至少在1份后代单株中扩增出了甘蓝的特异条带;在46个后代单株中,3个单株为染色体数22条的二体异附加系,6个单株为染色体数21条的单体异附加系,1个单株为染色体数20条的大白菜二体代换系,28个单株为染色体数20条的附加了结球甘蓝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易位系,还有3个单株染色体数为22条,2个单株染色体数为21条,推断其分别为易位了结球甘蓝染色体片段的大白菜非整倍体易位系,还有3个单株没有检测到甘蓝特异条带。本研究结果为这些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大白菜叶色突变体的HRM鉴定及其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白菜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种子获得的42株叶色突变体按照生殖时期叶片颜色和叶绿素含量分为9种类型:深绿色、灰绿色、绿色、浅绿色、白绿色、白浅绿色、黄绿色、黄浅绿色、黄色;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技术对叶绿素荧光基因HCF164突变进行了筛选并结合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获得了1株黄绿色高光合效率突变体A29,1株黄绿色光合结构损伤突变体A35和1株浅绿色光合电子传递受阻突变体A21;对另外7个叶色相关基因的突变进行了HRM鉴定,表明叶绿素相关基因ATRCCR、CLH2、PORA突变可能是造成18个突变体叶色变化的主要原因,黄叶特异基因家族YLS突变与叶色变化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