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为了预测和控制用超声波辅助酶解蚕蛹蛋白过程中的蛋白质酶解程度,应用数学推导方法并结合酶解试验对超声波处理前后蚕蛹蛋白的酶解动力学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初始底物浓度和蛋白酶浓度对蚕蛹蛋白水解度的影响,表明超声波预处理和未处理的蚕蛹蛋白水解度均随着水解蛋白酶Alcalase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初始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基于蚕蛹蛋白水解度与酶解时间的关系构建的酶解动力学模型显示:超声波预处理改变了蚕蛹蛋白的酶解动力学参数,提高了蚕蛹蛋白酶解反应的最大临界初始底物浓度。验证试验表明建立的酶解动力学模型与实际酶解过程基本吻合,确证经超声波预处理后蚕蛹蛋白更易被Alcalase酶酶解。  相似文献   

2.
酶解血球蛋白粉是一种新开发的动物性饲料蛋白源,蛋白质含量丰富,赖氨酸含量高,能提高断奶幼畜和鱼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就酶解血球蛋白粉的加工工艺、实际应用等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马晓康 《饲料研究》2020,43(3):130-132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挖掘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提高现有蛋白资源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对酶解大豆蛋白的开发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蛋白资源的缺乏,提高饲料资源的利用,减少抗生素的使用。文章对酶解大豆蛋白的作用机理及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小肽是动物降解蛋白质为氨基酸过程中的大部分中间产物,在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小肽制品,可提高氨基酸利用率,减少疾病发生,充分发挥其生产性能,提高经济效益。研究制备的小肽是根据当地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利用海洋捕捞小杂鱼自身的内源酶系,酶解鱼肉蛋白而得到的。由于生化酶制备小肽成本较高,难以实现工业化大生产。试验通过对小杂鱼内源酶最佳酶解条件的研究,寻求低成本、高效益的小肽和氨基酸产品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从试验结果得到主要工艺参数如下:CaCl2激活酶原的最适浓度0.03 mol/l;小肽产品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最佳酶解时间1 h,最适酶解温度55℃,最适酶解pH值7.0,最适固液比1:2;氨基酸产品生产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最佳酶解时间3.5 h,最适酶解温度55℃,最适酶解pH值6.5,最适固液比1: 2。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是水产饲料中的主要成分。鱼粉作为主要蛋白原料,近年来价格居高不下,所以开发其他新型蛋白原料成为行业日益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新型蛋白原料存在抗营养因子含量高,不利于水产动物消化吸收,所以需要通过酶解工艺降解其抗营养因子,释放营养物质,提高其营养价值。文章探讨了不同蛋白原料的酶解开发现状及其在水产养殖中替代鱼粉的应用,为酶解蛋白原料在水产饲料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测定酶解羽毛粉的体外蛋白质消化率,同时研究酶解羽毛粉替代日粮中鱼粉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和蛋白质消化率的影响。体外试验采用胃蛋白酶-胰酶水解法对水解羽毛粉和酶解羽毛粉进行消化测定其蛋白质消化率。饲养试验选用135头体重相近的杜×长×大生长猪,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对照组(3%秘鲁鱼粉组),处理Ⅰ和Ⅱ(酶解羽毛粉50%和100%替代秘鲁鱼粉)。结果表明:酶解羽毛粉体外蛋白质消化率比水解羽毛粉提高了15.38%(P<0.05)。处理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增重比及蛋白质消化率也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合生产性能试验与经济效益分析,酶解羽毛粉100%等蛋白替代秘鲁鱼粉组为最佳,在生产实践中具备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饲料工业》2017,(15):48-54
动物血液是资源丰富、非常具有开发价值的蛋白类饲料原料,因此开发和利用血液资源可解决饲料资源短缺的问题,且减轻血液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有机污染。但是血粉的消化率差、血腥味和颜色深导致无法大量使用以及氨基酸含量不平衡等问题,且其含有的血腥味导致了其适口性差。目前,普遍使用的加工处理方法仍然无法解决血粉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对畜禽血液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继而研发出安全、营养、价廉的优质血粉产品对我国畜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基于生物技术的发展和酶制剂生产的进步,酶解处理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处理血粉的方法,有可能更有效地解决血粉使用过程中遇到的消化率低、适口性差等问题。酶解处理可以改善血粉的营养特性,提高血粉的营养价值。酶解处理可以增加血粉中的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酶解处理可以改变血粉蛋白结构特性(分子质量变化和二级结构变化),提高血粉的可消化物质的含量。由于酶受到底物种类、底物浓度、酶添加量、p H值、温度、酶解时间的影响,因此每个蛋白酶都必须探讨其对某种特定的蛋白底物的作用条件。本实验首先筛选出最好的碱性蛋白酶,通过单因素实验找到最优的工艺条件,再通过响应面实验筛选出最佳的条件。结果表明,酶解血粉的最优条件为:底物浓度为41.44 mg/ml,温度为45℃,酶/底物比(E/S,酶添加量)为0.803 4,酶解时间为14 h,此时水解度达到了16.39%。  相似文献   

8.
《饲料工业》2019,(12):31-34
为研究制备酶解鱼溶浆的最佳工艺条件,实验以青占鱼蛋白水为原料,采用复合蛋白酶、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进行水解,探讨酶解时间、酶解温度及酶用量对蛋白质水解的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酶解条件优化水解工艺。结果表明:复合蛋白酶为水解青占鱼蛋白水最适蛋白酶,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50℃,酶用量0.3%(干物质),水解3 h,该条件下制备的酶解鱼溶浆酸溶蛋白含量为75.83 g/100 g(干物质),蛋白质水解效率达95.29%。  相似文献   

9.
《饲料工业》2017,(10):41-44
目前蛋白资源匮乏现象日益严重,开发新的蛋白资源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蛋白资源成为畜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血粉资源丰富,且蛋白含量高,但是血粉适口性差,氨基酸不平衡,因此大部分被浪费了。合理利用血粉不仅可以缓解蛋白资源短缺的现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酶解血粉的发酵工艺优化是通过培养条件和培养基选择提高菌株产酶能力,复合菌株产蛋白酶类型和种类互相补充,使蛋白酶系更为齐全,使血粉蛋白质的酶解更充分,消化率率更高,且改善了血粉的适口性,增加了血粉的饲用价值。该血粉的研发既有效缓解了蛋白资源短缺的现状,又有效利用了血粉资源,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酶解血球蛋白粉是一种新开发的动物性饲料蛋白源,蛋白质含量丰富,赖氨酸含量高,能提高断奶幼畜和鱼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就酶解血球蛋白粉的加工工艺、实际应用等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1.
蝇蛆生物活性肽的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蝇蛆为试验材料,设酶解温度、复合酶量、酶配比、酶解时问和pH值5个因素,每个因素4个水平进行L15(4^5)正交试验设计,以水解度作为评价指标,筛选脱脂蝇蛆粉的最佳酶解条件。结果表明:脱脂蝇蛆粉的最优酶解条件为A1B3C3D4E3,即温度(A)45℃,酶量(B)8000U/g,风味酶:木瓜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配比(C)是35%:50%:5%:10%,酶水解时间(D)为7h,pH(E)为7.5。脱脂蝇蛆粉溶液水解度的最大影响因素为酶解温度。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通过透析袋体外酶解法研究碱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对玉米-豆粕型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干物质和粗蛋白质体外酶解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碱性蛋白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20、40、60、80、100 U/g,木聚糖酶的添加浓度分别为10、20、30、40、50 U/g,每个添加水平分别设5个重复。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添加浓度由20 U/g提高至100 U/g时,可显著提高日粮还原糖生成量和干物质酶解效率(二次,P<0.05);木聚糖酶添加浓度由10 U/g提高至50 U/g时,显著提高日粮干物质酶解效率(二次,P<0.05)。以干物质消化率为评价指标时,根据二次曲线方程计算得出碱性蛋白酶和木聚糖酶的适宜添加浓度分别为65 U/g和33 U/g。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评价补充微囊氨基酸条件下鱼粉蛋白和发酵酶解豆粕蛋白不同配比对日本沼虾生长和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以发酵酶解豆粕分别替代饲料中0(FM组)、25%(R25组)、50%(R50组)、75%(R75组)以及100%的鱼粉(R100组)(鱼粉蛋白与发酵酶解豆粕蛋白配比分别为1∶0、3∶1、1∶1、1∶3和0∶1),对平均体重为(0.103 0±0.000 2)g的日本沼虾进行8周的饲养试验,随后对各组虾进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每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虾。结果表明:当鱼粉蛋白与发酵酶解豆粕蛋白配比为1∶1时,日本沼虾的增重率达到最大,显著高于FM和R100组(P0.05),各组日本沼虾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日本沼虾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FM组日本沼虾的血细胞总数及血淋巴吞噬活性均显著高于R100组(P0.05);肝胰腺中热应激同源蛋白70和热应激蛋白90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在FM和R25组达到最高,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当发酵酶解豆粕替代鱼粉比例超过50%时,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后日本沼虾的累计死亡率显著增加(P0.05)。由此可见,发酵酶解豆粕可作为日本沼虾饲料中较好的蛋白质源,在氨基酸平衡条件下鱼粉蛋白和发酵酶解豆粕蛋白的最佳配比为1∶1。  相似文献   

14.
疟原虫作为一种侵入红细胞的顶复门原虫代表虫种,目前对疟原虫入侵宿主红细胞的机制知之甚少。尽管疟原虫中蛋白质的基本或非基本性质越来越明确,但其功能和蛋白质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有效的抑制疟原虫入侵的机制了解不多。论文讨论裂殖子入侵红细胞的机制,介绍裂殖子入侵宿主红细胞的早期阶段及疟原虫入侵期间与宿主红细胞的平衡和相互作用,阐明当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由肌动蛋白-肌球蛋白收缩系统提供动力,为研究疟原虫等顶复门原虫的入侵机制奠定了基础,对研究疟原虫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不同亚油酸/α-亚麻酸(LA/ALA)对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70 kg左右的杜×长×大肥育猪90头,随机分为6个组,每个组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用亚麻籽油等重量替代不同水平的玉米油,使6个组饲粮LA/ALA分别为32∶1、22∶1、13∶1、9∶1、6∶1和3∶1。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LA/ALA降低,育肥猪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量(ADFI)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分别在13∶1和9∶1组有最大值,而料重比(F/G)在6∶1组最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饲粮LA/ALA为3∶1显著降低了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P<0.05),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随着LA/ALA降低而提高(P<0.05),各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HDL-C和LDL-C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饲粮LA/ALA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溶菌酶活性在13∶1组最高,且显著高于32∶1、6∶1和3∶1组(P<0.05),而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降低饲粮LA/ALA可不同程度地改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脂质代谢和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6.
弓形虫病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此病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感染率极高,所以建立高效敏感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检测弓形虫病的技术有多种,其中以免疫学技术为主。虽然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其成本高,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并不适宜推广。近年来,通过对弓形虫表面抗原的大量研究,检测弓形虫病的免疫学技术也有了显著提高。从敏感性差、操作复杂到现在的特异性强、快速简便,从单一抗原的检测到现在的多表面抗原的检测,无疑为检测弓形虫带来了新的思路。论文主要对检测弓形虫的ELISA、改良凝集试验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牛脑蛋白水解物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牛脑为原料 ,在Paparizor等制备方法的基础上 ,采用双酶水解及超滤等技术 ,制备了脑蛋白的水解液 ,工艺简单 ,生产成本低 ,水解液中所含的多种氨基酸及小肽与国家颁布的质量标准接近。  相似文献   

18.
乳和乳制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类理想的食品。大量研究表明,家畜的乳房性状影响产奶量,通过对乳房性状选育可以提高产奶量。本文综述了影响家畜产奶量的乳房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等主要性状因素,以期为选育具有良好泌乳性能的优良家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瑞士乳杆菌为发酵菌种,胃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为水解用酶,研究了乳酸菌发酵和蛋白酶酶解结合对乳清中β-乳球蛋白(β-LG)和α-乳白蛋白(α-LA)抗原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直接酶解相比,乳清先经瑞士乳杆菌发酵会促进胃蛋白酶对β-LG和α-LA的降解,提高最终水解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浓度,减少大肽的生成,但β-LG的抗原性仅比直接酶解降低了5%,而α-LA的抗原性反而升高了6%~7%。对于碱性蛋白酶,发酵并没有提高最终水解液中的游离氨基酸浓度,对β-LG和α-LA抗原性也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