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探索象草类牧草的消化特性,本试验采集巨菌草、紫色象草、桂牧一号象草、王草、桂闽引象草和矮象草样本,分别进行65℃和105℃烘干后粉碎,按照Orskov E R等的体外产气法进行体外产气试验,记录0、3、6、12、24、48、72、96小时的产气量,研究不同的烘干温度对象草类牧草在人工静态瘤胃系统中的产气曲线特性。结果:不同烘干温度对同一牧草样本的平均产气量有影响,同一烘干温度下不同牧草样本的平均产气量也有区别。因此体外产气法的样本处理温度应根据生产、加工条件确定。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利用体外产气法来评定不烘干时(25℃)及经90℃和105℃烘干后两种WDGS(样品1浓浆:湿渣=30∶70和样品2浓浆:湿渣=50∶50)的营养价值。试验采用人工瘤胃装置测定两种WDGS不烘干时(25℃)及经90℃和105℃烘干后,不同时间段的产气量。同时测定不同处理的玉米酒精糟其常规营养成分和必需氨基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1)样品1:与25℃对照组相比,在0~12、12~24、24~36、36~48 h时间段内,90℃和105℃组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在48~72 h时间段内,3个处理组的产气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2)样品2:与25℃对照组相比,在0~12、12~24、24~36 h和36~48 h时间段内,90℃和105℃组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与105℃组相比,在48~72 h和72~96 h时间段内,25℃组和90℃组产气量显著降低(P0.05),而25℃组和90℃组之间产气量则差异不显著(P0.05);(3)样品1与样品2在96 h内的总产气量均为25℃对照组最高,105℃组最低;(4)样品2的25、90、105℃各组总产气量分别比样品1相应各组高7.86%、27.32%和34.94%;(5)浓浆与湿渣的比例对酒精糟常规营养成分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大。综上所述,虽然温度对特定营养成分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降低了其综合营养价值,适当提高浓浆比例,有利于提高WDGS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于晨饲前通过瘘管采集饲喂相同精料,粗料自由采食的水牛和娟姗牛瘤胃液,利用活体外产气法比较研究了二者对青贮玉米、象草、木薯渣和青贮甘蔗尾4种粗饲料的体外消化能力。试验中记录第2、4、6、9、12、24、36、48、72 h的产气量,并拟合产气参数;取24 h的发酵液测定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结果表明:二者对粗饲料的体外可消化性与粗饲料营养价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水牛对青贮玉米(P0.05)和木薯渣的72 h产气量和理论产气量均高于娟姗牛,而娟姗牛对象草和青贮甘蔗尾的24 h和72 h产气量和理论产气量均高于水牛(P0.05);除象草外娟姗牛对其余三种粗饲料的产气速率均高于水牛(P0.05);水牛青贮甘蔗尾24 h发酵液的TVFA及其它各VFA均低于娟姗牛(P0.05);水牛木薯渣24 h发酵液的TVFA、乙酸和丙酸均高于娟姗牛(P0.05)。表明水牛瘤胃液对木薯渣和青贮玉米的体外降解率高于娟姗牛;但对青贮甘蔗尾和象草的体外降解率低于娟姗牛,说明二者瘤胃液对粗饲料消化能力各有优势,可见水牛耐粗饲能力与其瘤胃液纤维物质消化能力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选用两种花青素含量较高的饲料原料,旨在研究其对绵羊体外瘤胃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利用体外培养法比较相同营养水平下,含有葡萄籽(GS组)、紫色象草(EG组)、50%葡萄籽和50%紫色象草混合(GS × EG组)饲粮48 h体外发酵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EG组甲烷产量为11.97 mL/g,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为230.41 mmol/L,体外干物质降解率(IVDMD)达到62.0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 0.05)|累积产气量、理论最大产气量、乙酸摩尔比和体外有机物降解率(IVOMD)显著高于GS组(P < 0.05)|瘤胃pH为5.88,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 < 0.05)|NH3-N浓度和产气滞流时间显著低于GS组(P < 0.05)。综上所述,含有紫色象草的饲粮体外降解效果更好,紫色象草比葡萄籽拥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 紫色象草|葡萄籽|绵羊|体外|发酵  相似文献   

5.
应用人工瘤胃技术,研究了稻草添补不同比例0%(DEGO)、25%(DEG25)、50%(DEG50)、75%(DEG75)及100%(DEG100)矮象草(DEG)体外混合发酵96 h的累计产气量及其在产气量上的组合效应.累计产气量及产气速率随着DEG在混合发酵基质中比例的增加而增加.DEG50发酵至36 h组合效应达到最大值,而DEG50与DEG75则在48 h达到最大值,以后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但DEG50下降最慢,直到发酵终点96h,几乎所有混合发酵基质的组合效应值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就产气量而言,反刍动物稻草日粮添补矮象草的比例以占整个日粮总量的50%~75%为宜.  相似文献   

6.
试验旨在用体外发酵法评价亚热带多种常用反刍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选用甘蔗尾、紫色象草、桂闽引象草、构树、玉米秸秆、菠萝皮、鲜豆腐渣、鲜啤酒渣和罗汉果渣9种饲料作为发酵底物,通过瘘管采集成年湘东黑山羊的瘤胃液,利用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设备进行48 h体外发酵。根据总产气量(TGP)、甲烷产量、干物质降解率(DMD)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等发酵参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几种料渣中,48 h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干物质降解率和VFA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鲜豆腐渣、菠萝皮、鲜啤酒渣、罗汉果渣;几种草料中,玉米秸秆的甲烷产量最高,构树的48 h总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和VFA浓度最高,罗汉果渣的这几项指标均最低。由上述结果可知,从常规营养成分、体外发酵产气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等方面综合考虑,除罗汉果渣外,其他8种常用饲料均可作为反刍动物的优质饲料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用体外发酵法评价亚热带多种常用反刍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选用甘蔗尾、紫色象草、桂闽引象草、构树、玉米秸秆、菠萝皮、鲜豆腐渣、鲜啤酒渣和罗汉果渣9种饲料作为发酵底物,通过瘘管采集成年湘东黑山羊的瘤胃液,利用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设备进行48 h体外发酵。根据总产气量(TGP)、甲烷产量、干物质降解率(DMD)以及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等发酵参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几种料渣中,48 h总产气量、甲烷产量、干物质降解率和VFA浓度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鲜豆腐渣、菠萝皮、鲜啤酒渣、罗汉果渣;几种草料中,玉米秸秆的甲烷产量最高,构树的48 h总产气量、干物质降解率和VFA浓度最高,罗汉果渣的这几项指标均最低。由上述结果可知,从常规营养成分、体外发酵产气和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等方面综合考虑,除罗汉果渣外,其他8种常用饲料均可作为反刍动物的优质饲料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利用猪粪液为菌源体外发酵产气法评价牧草纤维品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体外产气法比较杂交狼尾草、优质矮化象草、柱花草的纤维品质,为牧草在猪饲养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提取牧草中的中性洗涤纤维作底物,以新鲜猪粪作为发酵菌源,39℃恒温摇床中培养24 h,测定24 h内不同时段的产气量、发酵液pH值和VFA。研究结果表明,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为柱花草>杂交狼尾草>优质矮化象草,分别是69.02,61.27和54.38 g/100 g。发酵24 h,3种牧草的累积产气量杂交狼尾草最高,优质矮化象草次之,柱花草最低,分别为137.62,112.66和79.62 mL/g DM;发酵6 h以前,3种牧草的累积产气量仅占24 h平均累积产气量的7.58%。理论最大产气量杂交狼尾草与优质矮化象草均高于柱花草,分别为172.13,166.57和78.27 mL。3种牧草每克有机物发酵产生1 mL气体的持续时间表现为,柱花草<杂交狼尾草<优质矮化象草,分别为2.89,4.26和5.02 h。3种牧草达到最大产气速率的时间以优质矮化象草最高、杂交狼尾草次之、柱花草最低,分别为20.34,18.09和13.20 h。3种牧草的产气速度表现为,杂交狼尾草>优质矮化象草>柱花草,分别为10.11,8.31和6.74mL/h。研究表明,不同底物发酵24 h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中,3种酸的浓度比例发生了变化,并主要由丁酸的比例变化所引起;不同科以及同科中的不同属牧草具有不同的发酵动力学特征,主要因牧草中NDF的组成和单体的化学结构不同所致。研究给出了3种牧草体外发酵产气模型回归方程,系统分析了评定中性洗涤纤维品质的适宜指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象草与柑橘渣、桑叶、红苕藤、油菜秸秆4种经济作物副产物之间的组合效应,以探究其在反刍动物饲料中使用的适宜组合及比例,提高经济作物副产物的有效利用率。采集肉牛瘤胃液,通过体外发酵实验并采用批次培养法,将象草以100%、75%、50%、25%、0%的比例分别与柑橘渣、桑叶、红苕藤、油菜秸秆(干物质基础)进行组合后在体外条件下培养120 h,在培养过程中分别记录0、2、4、6、8、10、12、16、20、24、30、36、42、48、60、72、84、96、120 h各个时间点的产气量,通过分析以上系列数据以及产气量组合效应、产气速率组合效应、发酵参数来评价组合效应。结果表明:各个组合产气量均随发酵时间的延长先逐渐升高最后趋于平衡,其中象草以25%的比例与红苕藤组合时24 h及48 h时的正组合效应突出,产气特性也相对较好(P0.01);象草以75%的比例与桑叶组合、以25%的比例与油菜秸秆组合也出现了正组合效应。说明象草以25%的比例与红苕藤组合最佳;象草以75%比例与桑叶组合、以25%比例与油菜秸秆组合均能改善发酵状况;单一柑橘渣的产气特性较好,与象草间的组合效应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7,(4):33-39
旨在评价南方4种经济作物副产品及3种暖季型牧草的营养价值,开发新的饲料资源。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通过体外产气法对14种样品进行评定,主要测定096 h的产气量,24 h发酵液的挥发性脂肪酸产量、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浓度、pH值以及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结果表明:木薯叶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经济作物副产品及牧草(P0.05);产气量方面从大到小依次,经济作物副产品是柚子皮木薯淀粉渣木薯叶薏米秸秆,而牧草则是象草(印尼引进)皇竹草高丹草;柚子皮和木薯淀粉渣的理论产气量显著高于其他经济作物副产品及牧草;柚子皮的乙酸、丙酸、异戊酸、戊酸及总挥发酸显著大于其他经济作物副产品及牧草(P0.05);氨态氮含量最高的是象草(印尼引进),且与其他经济作物副产品及牧草相比差异显著(P0.05);pH值和微生物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本试验选用的南方经济作物副产品及牧草的粗蛋白与粗脂肪含量适宜,微生物活性高,易消化,能够提供反刍动物所需要的能量,适合作为反刍动物的粗饲料来源。且经济作物副产品中柚子皮的营养价值最高,其次是木薯淀粉渣、木薯叶和薏米秸秆;而牧草中依次为象草(印尼引进)、皇竹草、高丹草。  相似文献   

11.
台湾象草引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3年从台湾引进的台湾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Guiminying)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区域试验以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台湾象草适应性广泛,抗寒,产草量高,年干草产量35.75 t·hm-2,比桂牧1号杂交象草[(P.purpureum cv.Mott)×(P.americanum×P.purureum) cv.Guimu No.1](26.76 t·hm-2)、华南象草(P.purpureum cv.Huanan)(23.34 t·hm-2)分别提高了33.59%和53.19%。此外,台湾象草再生性好,蛋白质含量高,达10.5%,氨基酸总量达7.89%,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望成为亚热带地区优良牧草品种。  相似文献   

12.
于2007-2009年分别在每年的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对MT 1象草新品系(Pennisetum purpureum cv.MT 1)和Mott象草(P.purpureum cv.Mott)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比较,并对MT 1象草新品系和Mott象草的各构件生物量、株丛产量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MT 1株高和丛径极显著高于Mott(P<0.01);Mott分蘖数高于MT 1;MT 1叶生物量(营养生长期)、枯叶生物量、茎秆生物量、花序生物量和单株生物量均极显著高于Mott;Mott叶茎比极显著高于MT 1。MT 1株丛产量高于Mott,在营养生长期,MT 1株丛产量是Mott的1.42~1.84倍;在生殖生长期,MT 1株丛产量是Mott的1.07~1.87倍。MT 1和Mott象草的年生物产量分别为31 246.50~48 838.60和18 201.70~36 306.60 kg·hm-2。  相似文献   

13.
以桂闽引象草为材料,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优化设计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桂闽引象草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变化,以探讨施肥对桂闽引象草的影响。结果表明,桂闽引象草通过合理的氮、磷、钾施肥配比,能够达到较好的生产效果,综合分析,组合N20P10K20的施肥效果最佳,即在N20kg/667m^2、P10kg/667m^2、K20kg/667m^2的施肥配比下,桂闽引象草年鲜草产量达11267.5kg/667m^2,折合干草产量为2520.7kg/667m^2,比对照(无肥处理)分别增产39.74%和46.30%,粗蛋白含量12.68%,比对照增加25.60%。  相似文献   

14.
试验采用桂闽引象草草浆饲喂肥育猪,能够明显提高增重。桂闽引象草草浆饲喂肥育猪平均增重为74.8517 kg,常规日粮饲喂则为70.8446 kg,增重提高5.66%,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极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15.
摩特矮象草的研究和利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近20年国内外有关摩特矮象草种质资源在品质特征、产量性状、饲用价值、生产栽培管理技术以及遗传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摩特矮象草的开发利用前景作了展望。摩特矮象草具有产量大、品质优、适口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应用价值高等突出特点,加速推广应用,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和能源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生态重建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5个象草品种的构件生物量特征及分配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象草是华南地区优良牧草,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以MT-1、Mott、Huanan、N51和Guimu No.1象草为试验材料,通过2007-2009年3年的刈割试验,对其构件生物量及分配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生长期,5个品种(系)茎秆生物量分配比重和叶片生物量分配比重为各构件比重中最高及次高,这与植株扩大叶片面积和增加叶片数量,增加光合产物有关。从营养生长期到生殖生长期,各象草品种(系)叶片生物量降低,枯叶生物量和茎秆生物量增加,呈现彼此消长的动态变化;基部3节生物量及其分配比重降低,茎秆生物量及其分配比重增加,二者亦出现彼此消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象草、高丹草和玉米在江苏南京进行试验,研究3种C4饲草在不同凋萎时间处理中饲用品质和青贮品质的变化,旨在明确C4饲草在凋萎处理中饲用成分和青贮品质的变化规律,并选择出适宜3种饲草青贮的凋萎时间。试验设置了凋萎0(CK),1.5,3.0,4.5,6.0和7.5 h共6个处理,分别测定了原料的干物质含量、干物质体外消化率(IVDMD)、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等饲用品质性状,以及pH、乳酸(LA)和氨态氮(NH3-N)含量等青贮发酵品质性状。结果表明,3种C4饲草的原料干物质含量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均持续上升,其中高丹草和玉米水分含量下降显著(P<0.05),而象草凋萎7.5 h后水分含量仍高达75.73%,水分散失较慢;3种C4饲草原料的NSC含量均随着凋萎时间的延长持续下降,但其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和淀粉含量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WSC呈现倒“V”型变化,即在凋萎过程中先上升后下降,而淀粉含量则持续下降;不同饲草凋萎青贮品质最佳的凋萎时间不同,象草是凋萎7.5 h、玉米是凋萎3.0 h、高丹草是凋萎1.5 h。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研究象草与皇竹草不同比例组合对山羊瘤胃降解率的影响,为南方粗饲料资源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试验将象草与皇竹草按干物质比为100∶0,75∶25,50∶50,25∶75,0∶100分为Ⅰ、Ⅱ、Ⅲ、Ⅳ、Ⅴ组,通过体外产气法培养4、8、12、24和48 h,每个时间点3个重复,培养结束后终止发酵并测定各时间点发酵液pH、氨态氮(NH3-N)浓度、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和发酵滤渣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结果表明:1)象草和皇竹草组合影响了瘤胃pH和NH3-N浓度,随皇竹草添加比例的增加,pH逐渐降低,显著低于单一象草组(P<0.05);NH3-N浓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数值在正常变化范围内,有利于瘤胃发酵;随皇竹草比例的增加,瘤胃TVFA浓度逐渐增加,在发酵8~48 h组Ⅲ、Ⅳ和Ⅴ显著高于单一象草组(P<0.05)。2)随皇竹草比例增加,DM、NDF和CP降解率增高,显著高于单一象草组(P<0.05),添加75%皇竹草组较其他组高,较为理想。3)象草和皇竹草组合产生了正组合效应,添加50%皇竹草组DM降解率组合效应达到最大值、NDF降解率组合效应均为正值;添加75%皇竹草组在发酵12 h NDF降解率组合效应达到最大值(P<0.05);在发酵4和48 h添加皇竹草组CP降解率组合效应为正。综合得出,象草和皇竹草组合能提高DM、NDF和CP降解率,产生正组合效应;象草和皇竹草以25∶75组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传统分类学,细胞学和RAPD分子标记对云南德宏地区逸生狼尾草(Pennisefum Rich.sp.)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逸生狼尾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经同工酶及RAPD分析,逸生狼尾草与矮象草(P.purpureum Schum.cv.Mott)的遗传距离较近,而与王草(P.americanum×P.typhoideum)的遗传距离较远,说明逸生狼尾草在分类上属象草,而非当地多年称谓的"狼尾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