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德顺 《中国茶叶》2006,28(6):23-23
高县地处四川省南缘,南有茶园7.42万亩,其中良种茶园2.72万亩,占36.66%。2005年生产各类茶叶3155吨,产值5659万元。茶业是高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达2.35万亩,占31.67%,其中实施茶梨和茶林间作的无公害生态茶园2000亩,取得较好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有500亩,实践证明,实施茶果间作不仅能改善茶园生态环境,还能显著提高茶园经济效益,是一项符合经济、环境、生态可持续的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相似文献   

2.
对林茶食用菌生态茶园研究表明,茶园采用四周种植经济林木(板栗,黄柏,杜仲,梨等),茶蓬下栽培食用菌,茶蓬下土层中种植天麻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防止水土流失,而且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纯茶园。  相似文献   

3.
茶园土壤定向培肥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化县地处闽中山区,是我省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县,近年来,茶叶生产发展迅速,新垦茶园面积较大,茶园土壤多为山地红壤或黄壤,有机质含量较低,产量普遍偏低。茶园土壤肥力与茶叶产量、质密切相关,增施有机肥,提高茶园土壤肥力是茶  相似文献   

4.
有机茶生产必须十分重视茶园绿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洵 《中国茶叶》2010,32(5):31-31
茶园绿肥是我国传统有机农业中茶叶生产的重要措施。它所具有的优点,如提高土壤养分,活化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茶园生物多样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抑止杂草生长等,是化肥、普通农家肥、商品性有机肥及各种生物菌肥都无法相比的。因此,国家对茶园绿肥十分重视,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及有机茶生产标准中都把发展茶园绿肥作为解决山区肥源不足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茶园混交泡桐的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北省红安县地处北亚热带丘陵区,夏秋季光照率高,高温少雨,空气湿度低,十年九旱;冬季和早春季节又冻害频繁,茶园生态条件较差,影响了茶叶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提高。在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方面,我国茶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南方茶区就有茶园中种植遮荫树的习惯,近年来华南地区试验胶茶间作已获得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红安县是解放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茶区,  相似文献   

6.
对林茶食用菌生态茶园研究表明,茶园采用四周种植经济林木(板栗、黄柏、杜仲、梨等),茶蓬下栽培食用菌,茶蓬下土层中种植天麻模式,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防止水土流失,而且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纯茶园.  相似文献   

7.
安溪县是乌龙茶主产区,生产铁观音等名茶。现有茶园面积一十万九千三百一十三亩,其中开采茶园七万三千多亩,一九八○年茶叶总产达四万二千一百四十八斤,平均亩产仅五十市斤。因此,大力改造低产茶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县茶叶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茶园间作不同植物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及茶园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茶园间作模式、丰富茶园间作模式的科学理论,本试验探讨了间作白三叶、金盏菊和金花菜三种间作模式下对茶园土壤营养成分及茶叶品质成分与茶叶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茶叶品质成分和土壤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条件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降低,进而降低酚氨比.茶园间作金花菜,茶百芽重提高;而间作白三叶、金盏菊,茶...  相似文献   

9.
茶叶的单产、品质、成本和销售是构成茶叶生产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大力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是保证茶叶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提高茶园栽培管理水平,则是提高茶叶单产和品质的重要措施。浙江省余姚县茶场,地处县城南郊四明山麓,1965年由果牧场改建为茶场,现有茶园855亩。十七年来,坚持科学种茶,平均单产直线上升。1974年亩产超过200斤,1975年亩产超过300斤,1979年亩产超过400斤,1982年830亩茶园总产干茶4349担,平均亩产524斤。其中亩产在500斤以上的茶园面积529亩,占投产茶园面积的63.7%;亩产400斤以下的茶园基本消失,实现了茶叶大面积均衡持续高产  相似文献   

10.
根据闽东茶园面临着多方面的生态问题,本文运用生态学原理,提出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的初步设想,即采用不同作物的间套混等种植方式,利用生物生育过程的时空差异、生物链,以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我区茶叶生产存在的诸多问题中,生态环境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本文就如何改善闽东茶园生态问题提出一些设想,以期引起茶业界同仁对生态问题的共同关心,在发展茶叶生产的同时加强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园建设及其发展模式初探@陈强$宁德地区水土保持办公室!352100  相似文献   

11.
茶叶是宜昌市重要的传统“历史产业”,主导产品,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更是一个“万岁产业”。现就发展茶业支柱产业,实现宜昌茶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谈一谈个人的看法。一、优化资源配置,做好茶叶八个方面的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茶业之路.在茶园建设方式上要大力发展和建设一1批立体复合型生态茶园(按照一定规格实行以茶为主、茶果、茶菜、茶药间作),发展观光旅游型茶园。这是世纪茶叶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21也是新的茶业经济增长点。.在茶园品种结构上,优化茶树品种,加2速全市场地方无性系茶树良种选育步伐,从外地引进逐…  相似文献   

12.
栗茶间作是较为经典的林茶间作类型,对生态环境修复以及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归纳栗茶间作对茶园生态因子、茶树根系、茶叶质量及经济、生态效益影响的研究进展,介绍栗茶间作这种稳定高产的生态茶园经营模式,以期为栗茶间作提高茶园综合效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汪春园 《中国茶叶》1995,17(4):28-29
回顾我国茶叶生产所走过的道路,虽然茶叶总产量随面积扩大而有较大提高.但茶叶的天然品质却呈下降趋势,茶园单产与经济效益仍处于较低水平.在制约茶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茶区生态环境失衡和茶叶生产单位的单一经营,已成为茶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障碍.而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茶业,不仅可以改善茶园和茶区生态环境,充分挖掘物质能量的生产潜力,而且可以促进优质高效茶业发展,提高茶叶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2001年茶叶经济形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锡端 《中国茶叶》2002,24(1):11-13
一、2001年国内茶叶产销形势 (一)国内茶叶生产情况 2001年是我国茶叶生产发展较为健康的一年,主要体现在:一是茶叶作为经济效益较好的作物之一普遍受到重视,茶园面积增加,茶园素质也得到提高;二是茶叶的结构继续得到调整,名优茶持续得到发展;三是无公害茶、有机茶生产成为大家的共识,各地都在积极创造条件发展无公害茶生产。为了促进无公害茶的生产,农业部正式颁布了《无公害茶叶》行业标准,并规定从2001年10月1日起开始正式执……  相似文献   

15.
茶园中适当间作遮萌树,具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园土地肥力,从而提高茶叶单产、提高茶叶品质的重要作用。我国从50年代起,各产茶省区都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现在各地推广的一些遮荫树种,如相思树、楹树等,都以维护茶叶生产为目的,很少考虑遮荫树本身经济价值的高低。随着我国茶叶生产的发展以及茶叶产销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茶叶的单一经营已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必须走多种经营的道路,农、林、牧、副、渔一齐上,建立符合当今世界农业发展潮流的生态经济茶园,这就需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在茶园内间种一些既可作遮荫树,又有经济价值的树种。目前,各地探索出一批生态经济茶园间作树种合理配置的典型,如橡胶茶树间作、龙眼茶树间作、苹果茶树间作等。广西大明山茶场从1982年起进行八角树与茶树间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实地调查,对此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6.
我市茶园面积14万亩,产茶1万吨,是我省茶叶五大基地县之一。但由于开垦不合理及管理不善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水土流失面积6万多亩,占茶园总面积的44%。严重影响茶业生产的发展。我们于1995年到1997年,开展了茶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旨在探索保持茶园水土的办法,提高茶园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和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达到茶叶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试验地概况试验茶园选定在城北办事处前进村4号茶山,面积16.26亩,茶树主要品种是福安菜茶、福云六号,单行双株种植,1976年定植,茶园多…  相似文献   

17.
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罗勒和紫苏对茶园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研究其对茶园害虫和天敌种群数量、土壤养分状况、茶树生长及茶叶生化成分等的影响,分析间作芳香植物对幼龄茶园的生态综合调控效果。幼龄茶园间种芳香植物能减少小贯小绿叶蝉和绿盲蝽的数量,增加茶园中瓢虫、草蛉、寄生蜂和蜘蛛等天敌的数量;芳香植物间作区土壤中铵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高于绿肥间作区和对照;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茶树生长、培养幼龄茶园的树势和树冠、增加茶叶产量。茶园间作芳香植物能减少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和儿茶素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可见茶园间作芳香植物是一种具有较好生态效益的茶园栽培管理模式,能促进生态茶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棉花与花生间作的经济效益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棉花与花生间作,不仅可以相应的促进棉花增产增收,而且增加了花生效益,扩大了油料作物栽培面积,这是一种争时间提高土壤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新的增产栽培技术措施,对解决棉、油争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茶园间作食用菌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利用茶园的有效空间,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值,2010年6月在云南普洱茶树良种场成年茶园进行了榆黄蘑(学名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食用菌间作试验。结果初步表明,茶园间作食用菌每亩可获鲜菌纯收入4000元,菌渣可以转化为相当于710kg的有机肥,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施肥是茶园管理中的一项关键性技术措施。科学施肥,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节约用肥,同时还能提高茶叶品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要获得茶叶优质高产,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合理施肥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微型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内部操作运算过程自动控制进行,以及外部操作简单等优点,并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其在茶叶生产和科学研究上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大,但在茶园管理中的应用尚不多。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