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龟子嗅感器及嗅觉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虫利用触角上的嗅觉感受器来识别化学信号。金龟子触角的嗅觉感受器为板形感器和锥形感器。与鳞翅目昆虫一样,金龟子嗅感器对化学气味具有选择性,并且雌雄两性间常常存在嗅觉差异。目前金龟子嗅觉信号转导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开展起来,已鉴定了多种金龟子的气味结合蛋白(OBP)和信息素结合蛋白(PBP),同一类群金龟子的PBPs相互之间同源性很高。  相似文献   

2.
水通道蛋白在小鼠嗅上皮中的免疫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印迹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s)在小鼠嗅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AQP1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AQP3在下层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表达,AQP4在上层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表达;AQP5在嗅毛和鲍曼氏腺的分泌细胞和导管细胞表达。结果显示了水通道蛋白在小鼠嗅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位置,其中在支持细胞和基底细胞表达的AQP3和AQP4可能为嗅神经功能的维持提供了重要的微环境,在嗅毛和鲍曼氏腺的分泌细胞和导管细胞表达的AQP5可能在气味的感受方面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鳜嗅板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了鳜嗅板的组织结构。结果表明:鳜的嗅板不发达。初级嗅板排列方式属于G型。感觉上皮连续地分布在初级嗅板的外周区。由纤毛细胞、感觉细胞、支持细胞、粘液细胞及基底细胞组成。在扫描电镜下,纤毛细胞顶端的纤毛多而长;感觉细胞可分成有4 ̄8根短管状纤毛的纤毛感觉细胞和有微绒毛样突起的微绒毛感觉细胞;粘液细胞呈球形或棒状;支持细胞表面有微嵴。在航向电镜下,这些细胞具有一般细胞所  相似文献   

4.
王茁  张淑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18):9704-9706
为了探讨地下鼠犁鼻系统与地面鼠的差异及其与地面鼠嗅觉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用组织学方法对甘肃鼢鼠(Myospalax cansus)与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的副嗅球和犁鼻器结构并进行了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2种鼠的犁鼻器均位于鼻腔前端鼻中隔基部两侧,呈管状;甘肃鼢鼠犁鼻上皮厚度、副嗅球颗粒细胞和僧帽细胞带宽比根田鼠发达;甘肃鼢鼠犁鼻器、副嗅球的性二型分化比根田鼠显著。2种鼠各自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形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甘肃鼢鼠犁鼻上皮、副嗅球厚而短;根田鼠犁鼻上皮、副嗅球薄而长。这种对应关系可能与犁鼻器和副嗅球之间存在着神经投射有关。  相似文献   

5.
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利用水生植物释放的化感物质抑制水华藻类的生长是一种生态安全性好的抑藻手段。酚酸类化感物质作为目前已鉴定并应用的主要化感物质之一,得到了学者广泛的关注与研究。本文归纳了不同生活型水生植物释放的酚酸种类,并从选择性抑制、单一作用与联合作用、构效关系和有效抑藻剂量等角度出发,阐述了酚酸类化感物质的抑藻特性;从生理生化的角度总结了酚酸类化感物质可能的抑藻机制,主要包括:破坏藻细胞光合系统、破坏藻细胞膜及形态结构、产生活性氧对藻细胞造成氧化损伤、抑制藻细胞蛋白质合成、导致藻细胞程序性死亡等。未来可从酚酸类化感物质在水体和生物体中的降解特性及迁移转化规律、联合作用和持续作用、高效化感抑藻剂开发和抑藻机理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哲罗鱼Hucho taimen仔稚鱼嗅囊的发育过程及其与摄食强度的关系,对哲罗鱼仔稚鱼嗅囊发育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嗅囊发育与摄食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初孵哲罗鱼仔鱼嗅囊上皮未分化,消化道未有食物充塞度;25~26日龄仔鱼仅有少数个体(11.1%)消化道有一定的食物充塞度(1级);27日龄仔鱼多数个体(占66.7%)开始少量摄食,此时嗅囊上皮仍未分化;29日龄仔鱼均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达到2级和3级的个体分别占44.4%和33.3%;30日龄仔鱼嗅囊上皮从嗅囊基部开始分化;42日龄稚鱼上皮分化更加明显,细胞分化加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45日龄稚鱼均强烈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等级均达到5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完成;55日龄稚鱼嗅囊形成第一个初级嗅板;85日龄稚鱼嗅囊分化完成,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嗅上皮细胞可分为6类,即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鱼资源的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一种用于单体化合物嗅香相似性评价的方法,并借助该方法对苯乙醇相关化合物与苯乙醇嗅香的相似性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所获得的评价结果与化合物结构的特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该方法可作为香味物质定量构一香关系研究中香味物质定量评价的方法,用于化合物嗅香定量数据的获取。  相似文献   

8.
茶树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茶树的生态环境、生长季节、新梢叶位、肥培管理以及品种间等方面进行茶树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茶园生态环境、季节变化、光照、温度是影响茶树化感物质产生的主要环境因子;化感物质有向新梢顶端富积的特点;茶园土壤中积累的化感物质对茶苗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茶树品种间不同的遗传基因,导致化感物质含量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制藻类具有生态安全和灵敏高效等优点,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生态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利用植物化感作用抑藻的进展,从化感物质对藻细胞光合作用、酶活性、细胞膜、细胞超微结构、基因表达的影响方面探究了植物化感抑藻作用的机理。并分别就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中提取的各类化感抑藻物质的抑藻效果进行分析比较,尤其探讨了木本植物抑藻的潜在价值,为开发新的抑藻剂提供理论指导。本文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提出植物抑藻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0.
化感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有关化感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主要化感物质的生物和化学鉴定方面,在化感作用的机理以及应用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笔者综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定义,化感物质的种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并介绍了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了化感作用研究的范围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