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l992~1993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对柳蛎蚧进行了野外观察和定期取样观察.研究了柳蛎蚧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柳蛎蚧1年发生一代.以卵虫在介壳内越冬.5月下旬开始孵化.成虫出现期为7月~9月.主要以固定若虫和雌成虫危害。  相似文献   

2.
柳蛎蚧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年在黑龙江省大庆市缸旗林场对柳蛎蚧种群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采用了频次比较X2检验的方法和若干种聚集度指标的方法测定柳蛎蚧种群的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柳蛎蚧种群基本上符合二项分布和Neyman分布:根据聚集度指标的测定、柳蛎蚧种群符合聚桌分布。  相似文献   

3.
林木枝干害虫柳蛎盾蚧,主要危害杨、柳、榆等树种。近年来,柳蛎盾蚧在永登县大面积发生,危害越来越严重。2000年以前,对该虫曾在中川、大同等地进行了观察及常规喷雾防治,但由于常规喷雾防治效率太低等原因,直接影响防治工作。为了提高防治效率,尽快、经济、  相似文献   

4.
杨圆蚧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1993~1994年在黑龙江大庆市对杨圆蚧的发生规律进行了野外调查,并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Populusxiaohei)、小青黑杨(Ppseudosimoni×nigra)比中东杨(Pbercliensis)抗虫性强。杨圆蚧在树干上的分布(累积虫口密度)为:树干中部>上部>下部,树干上东北方位的蚧虫数量比西南方位多。调查结果还表明:杨树从3~4年生开始被害,7~9年生被害最严重。杨圆蚧的危害,林缘比林内重、林带比片林重。通过对黑龙江省10个市县杨圆蚧发生面积与温度、湿度等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建立了杨圆蚧发生面积的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经检验证明,用该模型进行初步预测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昆虫生长调节剂抑食肼防治杨圆蚧和柳蛎盾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食肼是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杨圆蚧和柳蛎盾蚧具有特效.对天改安全。使用1%~2%抑食肼油剂防治两蚧固定著虫的药效在90%~98%:防治柳蛎盾蚧卵的药效在94%~98%.使用25%押食肼可湿性粉剂100~200ug/g.防治柳蛎盾蚧初孵著虫的药效在91%~96%。押食肼油剂具有内吸和胃毒作用并具有速效.特效.为蚧虫的防治提供一种理想,安全、经济和高教的新型杀蚧剂。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柳蓝叶甲、柳蛎蚧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的介绍,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柳蛎盾蚧在永登县大面积发生,危害越来越严重。2000年以前,对该虫曾在中川、大同等地进行了观察及常规喷雾防治,但由于常规喷雾防治效率太低等原因,直接影响防治工作。为了提高防治效率,尽快、经济,有效的控制该虫的蔓延危害,从2000年开始对该虫进行了小面积超低量喷雾防治试  相似文献   

8.
苹果密蛎蚧在“白沙”枇杷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白沙”枇杷的产量及品质,为果农防治苹果密蛎蚧提供依据,介绍了“白沙”枇杷上苹果密蛎蚧的危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榆蛎盾蚧是一种世界性的果树、林木和观赏园艺害虫,为害严重,被列入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研究基于榆蛎盾蚧的全球分布及相关环境数据,利用Max Ent模型和Arc GIS软件对其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潜在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榆蛎盾蚧的潜在适生区较为广泛,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52.29%;未来气候条件下,榆蛎盾蚧在我国潜在适生区面积呈增长趋势,且适生区范围向东北方向移动,其中,影响榆蛎盾蚧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冷季度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最冷季度平均温度。该研究结果将为榆蛎盾蚧的检验检疫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的发生及为害规律,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山杏天然次生林对不同树冠方向、不同坡向、坡位等部位的虫口密度、虫情指数、山杏林密度及土壤理化因子等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冠方向对朝鲜球坚蚧虫口密度无显著性影响。不同坡向对其虫口密度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虫口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南坡、西坡、东坡、北坡,而且下坡位朝鲜球坚蚧虫口密度显著高于上坡位。不同坡向对其虫情指数无显著性影响。山杏林密度与虫口密度间呈现负相关趋势;与虫情指数无相关性。土壤理化因子对虫口密度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流行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6-1990年,采用病菌致病性测定、毒性基因分析、相对寄生适合度测定和品种布局调查等方法,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流行预测进行研究。结果指出:1987年,与流行小种25号(19.3%)相比,1985年新发现的小种29号的出现频率仅9.5%,但它的致病范围广、毒性基因谱宽、相对寄生适合度值高、哺育品种面积达7000万亩,预测29号小种将发展为主要流行小种,这与1988年鉴定结果为优势小种(28.0%)完全一致。1990年基于条中29号频率达40.3%,感病品种面积超过1亿亩,秋苗菌源多和气候条件适宜等因素,对该年条锈病大流行做了准确预报。为抗病育种、品种布局和条锈病流行的长期测报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在理论和实际上都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面对持续恶化的海洋生态环境和逐渐退化的海洋渔业资源,如何促进牡蛎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保证资源依赖型牡蛎产品的供应已经引起社会关注.以广东西部沿海地区为调查对象,分析牡蛎产业的特点、效益、困境和发展策略.调查分析后发现,该地区牡蛎产业有养殖海域广阔、养殖模式因海而异、加工处于初级阶段、销售渠道缺乏监控等情况,存在养殖整体效益较好、销售价格存在反差、成本构成差异性明显和加工环节效益增值率低等关联特征,并面临用海域矛盾突出、渔业资源退化、分散经营无序、价值链低端锁定和产业政策欠缺等诸多困境.牡蛎产业必须转型升级以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公共政策应当有所作为,当务之急是合理区划海域功能、严格保护海洋环境、有效改进产业管理、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引导强化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13.
黑核桃根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黑核桃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为黑核桃的水肥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a生黑核桃为试材,采用剖面挖掘和分层取样法,利用植物图像分析系统和烘干称重法,分析不同土层的根系生物量密度、根系表面积密度和总根长密度。【结果】根系生物量密度、根系表面积密度和总根长密度在垂直和水平方向均呈现递减的趋势。在垂直分布上,根系垂直最深分布达到150 cm土层,0~70 cm土层是根系垂直分布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内根系生物量占垂直分布总量的85.45%。根系表面积密度最大值和总根长密度均出现在0~10 cm土层,分别为17.66 mm2/cm3和0.34 cm/cm3;在水平方向上,水平分布最远分布达到120 cm以上,距离树干0~80 cm是根系生物量水平分布的主要区域,该区域内根系生物量占水平分布总量的93.98%。根系表面积密度和根长密度最大值均在距离树干0~20 cm的区域,分别为0.12和0.43 cm/cm3。【结论】5 a生黑核桃根系垂直最深分布达到150 cm土层,水平分布最远分布达到120 cm以上。距树干0~80 cm,深0~70 cm的区域是黑核桃根系分布的主要区域,该土层应该作为肥水管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杨树Populus细根生长和分布的影响,为滴灌培育人工林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  方法  以5年生欧美杨107 Populus × euramericana ‘Neva’为研究对象,在滴灌和沟灌栽培的人工林中选取标准木,分别在株间、对角和行间方向距树干20、50、100和150 cm处采用根钻法取样,比较其细根生物量密度、细根根长密度、细根比根长的差异。  结果  滴灌条件下株间方向的细根生物量密度与沟灌的差异随水平距离增加而增大(P<0.05),对角和行间方向随水平距离增加其差异减小。滴灌下细根生物量密度在株间方向距树干50 cm处最大,对角和行间方向在距树干20 cm处最大。滴灌下株间方向的细根根长密度与沟灌的差异随水平距离增加而增大(P<0.05),对角和行间方向的差异随水平距离增加而减小。滴灌下细根根长密度在株间方向距树干50 cm处最大,对角和行间方向在距树干20 cm处最大。滴灌和沟灌下0~40 cm土层的细根生物量分别占0~60 cm土层的81%和73%,细根根长分别占0~60 cm土层的85%和80%。滴灌和沟灌下的比根长随水平距离增加而增大,且均表现为沟灌大于滴灌,不同方向比根长的差异在距树干20 cm处最大,在距树干50 cm处最小。  结论  滴灌能促进杨树人工林细根的生长和周转,影响细根的空间分布,提高林地生产力。图4表1参28  相似文献   

15.
基于Landsat OLI的绿洲灌区土壤盐度最优预测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阳  丁建丽  王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5):2969-2982
【目的】基于遥感提取的多尺度遥感指示因子和土壤实测电导率数据,借助统计分析,试图探寻适合干旱区典型绿洲灌区土壤盐度变异的最佳观测尺度和指征变量,为快速评估绿洲土壤盐渍化提供备选方案。【方法】以新疆渭干河-库车河绿洲为研究区,以野外采集的土壤盐度数据(采集0—10、1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样,制备土壤饱和溶液并测试电导率(ms·cm-1))并将其作为预测对象(n=87),借助Landsat OLI遥感影像数据,利用栅格重采样(30—1 000 m)和领域滤波(原始分辨率为30、60、90、120、150、180、210 m,滤波尺度为3×3至31×31)两种方式,生成多个尺度若干种指示因子(主成分分析、缨帽变化、植被指数、湿度指数),共计获得1 078个(其中,栅格重采样生成352个,领域滤波生成726个)环境变量。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线性和非线性曲线模型分别拟合上述两种模式下土壤盐度和环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找出最优环境因子和预测尺度。【结果】栅格重采样模式下能够较好响应各层土壤变异性的皆为非线性模式。其次,该模式下,拟合精度随着空间分辨率的降低而降低。此模式下最佳推理尺度为30 m,该尺度下最佳响应变量除了40—60 cm处为三波段差分指数(Three-band Maximal Gradient Difference,TGDVI)外,其余深度皆为扩展的归一化指数(Extend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ENDVI)。领域滤波模式下的最佳推理尺度为180 m(滤波尺度3×3),同时,各层最佳拟合变量皆为扩展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xtented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EVI)。相比较栅格重采样模式,该模式下的拟合精度全面优于前者,各层依次提高14.60%、34.40%、32.10%和21.70%。【结论】基于领域滤波模式下,像元分辨率为180 m,窗口大小为3×3的ENDVI指数更适合预测本研究区土壤盐度的空间变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土壤主要养分含量特征信息的光谱预测值,使其更具直观性、空间性及科学性,为大尺度对农田的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状况获取、评价与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利用ArcGIS 9.3的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插值方法,对小面积及大尺度试验区的土壤样本点进行有机质反演插值填图,并将实验室化学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实测值与其高光谱模型预测值进行Kriging插值填图比较,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空间分布状况差异。【结果】从小面积试验区到大尺度条田地块插值后的空间分布情况来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光谱预测值(基于归一化光谱指数NDI[495,485]预测)与实测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似性,预测效果较好。【结论】通过土壤有机质含量信息状况的空间分布填图来确定农田分区基本管理单元的适宜尺度,为实施大区域农田养分分区精量管理的划分,提出科学的平衡施肥方案,为适合新疆及兵团特色的精准农业管理、土壤养分快速探测、精量施肥等技术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古巴蝇人工繁殖技术及其对二点螟的寄生能力。[方法]通过人工接种试验,研究了不同蝇蛆与大蜡螟幼虫接种比例对古巴蝇生长发育的影响;通过室内低温储藏试验,研究了低温对古巴蝇蛹羽化率的影响;通过室内、田间比较试验,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湿度、阳光)对古巴蝇蛹羽化率的影响以及古巴蝇对二点螟的寄生能力。[结果]蝇蛆与大蜡螟幼虫的最佳接种比例为3∶1和4∶1,古巴蝇产蛹量分别为279和327头;10℃条件下进行短期贮藏对古巴蝇蛹的羽化率影响较小,但贮藏时间不宜超过15 d;室内、田间寄生试验结果表明,古巴蝇对二点螟的寄生能力较强,寄生率达33.3%~50.0%;在甘蔗拔节期和成熟期寄生率分别为47.8%和41.7%,苗期几乎不能寄生。[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人工大规模繁殖古巴蝇及其田间释放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苹果冠层结构的三维虚拟植物模型,为精确、量化评价果树冠层空间结构及光截获提供方法指导,为果树树形选择及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4年生矮化中间砧高纺锤形富士(西府海棠/M26/礼泉短富)为试材,以田间树体数字化测定为基础,获取枝叶特定形态参数,利用计算机模拟重建三维虚拟植物。借助虚拟植物模型进行虚拟试验,定量研究冠层结构、光截获和果实的空间分布。【结果】确定了树体枝叶间异速生长关系:枝(梢)长度分别与枝(梢)叶片数量和枝(梢)的总叶面积、叶片长度分别与叶柄长度和叶片宽度、叶片长度的平方与叶面积间均呈显著线性关系。结合三维数字化技术与枝叶间异速生长关系,构建了苹果冠层三维虚拟植物模型,结果表明:叶片数量及叶片面积模拟值与实测值间决定系数分别为0.92和0.95,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8和31.5 cm2,相对误差分别为7.15%和5.86%。模型精度可满足冠层结构与光截获评价要求;模型可量化模拟各类枝梢及整体冠层叶面积、体积、光照射叶片面积、冠层或枝(梢)叶片被光线照射到的照射叶面积与总叶面积比值(STAR)、郁闭度、叶面积密度相对方差(ξ)及STAR值的日动态变化。矮化中间砧高纺锤树形枝(梢)主要分布于冠层高度0.5-2.5 m和距树干水平距离20-80 cm空间范围内,占总枝梢叶面积比例74.88%。整体冠层体积、郁闭度分比为4.47 m3、44.62%;营养短枝(梢)、营养长枝(梢)及果台副梢分别占树体体积的69.73%、43.50%和41.26%,三者郁闭度分别为60.77%、54.12%和83.15%,平均STAR值分别为0.10、0.23和0.13;各类枝(梢)STAR值空间分布规律明显,随冠层高度及距树干水平距离增大而逐渐增加。果实主要分布于冠层高度0.5-2.0 m和距树干水平距离20-60 cm空间区域;单位面积产量4.1×104 kg/667 m2;冠层适宜的营养短枝(梢)、营养长枝(梢)、果台副梢叶面积比例为69.70%-73.13%﹕11.25%-15.18%﹕11.16%-14.27%,适宜STAR值分别为0.08、0.14和0.11。整体冠层、营养短枝(梢)和果台副梢的STAR值日变化曲线近似于双峰曲线,营养长枝(梢)STAR值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各类枝(梢)STAR值皆与果台副梢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单果重及横径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三维虚拟植物模型可用于果树冠层结构及光截获的精准量化评价,STAR值可量化评价冠层光截获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新疆阿克苏地区幼龄期(3 cm地径)红枣吸收根系空间分布特征,为干旱区高效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剖面挖掘和分层取样法,利用WinRHIZO Pro2010a根系分析系统分析漫灌条件下有效吸收根(根径<2 mm)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在水平方向上,幼龄期红枣根长密度呈抛物线型分布,93.09%以上根系分布在距树干水平距离0~150 cm处,分布密集区为0~50 cm,最大值出现在0~25 cm;在垂直方向上,幼龄期红枣根长密度呈指数型分布,94.07%以上的根系分布在土层深度0~50 cm处,根系分布密集区为0~20 cm,最大值出现在10~20 cm。【结论】距离树干水平距离0~150 cm和垂直方向0~50 cm的土层是幼龄期红枣根系分布较密集的区域,也是田间水肥管理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20.
Understand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lluvial soil textures on a large scale is crucial for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our study an indicator variogram and a sequence indicator simulation (SIS) algorithm were used to analyze and simul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textures based on observations of 139 soil profiles in a 15 km2 region in the Huabei alluvial plain in China. The nugget-to-sill ratio value (SH) of the indicator variograms for all textures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Z) was equal to 1. This suggests that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dominates in the direction of sedimentary deposition with 0.05 m sampling intervals. In contrast, SH ratios from 0.48 to 0.81 show that the soil textures have a degree of randomness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X, Y) where the sampling distance was about 300 m. Using the indicator variograms in 3 directions (X, Y and Z) as outlined above, a 3D SIS algorithm was used to simulate textures. Final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y the reproduction of a histogram, variogram and the mean absolute error (MAE) of prediction. The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 of the histogram reproduction showed that the main textures (sand, sandy loam and clay) were described well, whereas the less prevalent textures were underestimated. The MAPE of the indicator variograms reproduction were reasonable although some deviation existed as less prevalent textures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mean absolute error (MAE) of the SIS prediction was 0.47. This result is considered acceptable for a category variable because of the stochastic nature of soil textures in a horizontal direction, and hence may provide useful data for other agricultur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