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解高温胁迫对大麦孕穗灌浆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影响,选用4个二棱啤酒大麦品种为材料,采用盆栽及人工气候箱,在大麦孕穗灌浆期进行高温处理,以常温为对照,考察了大麦完熟期株高、穗下节间长、主穗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和结实率。结果表明,孕穗期高温胁迫对大麦株高、穗下节间长及穗长的影响程度因品种特性不同而异。高温胁迫致使参试大麦品种的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显著降低,使除Harrino Nijo外的其余3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单株粒数均显著降低。综合比较,Harrino Nijo的耐高温性能最好,其次为扬农啤6号,917112和苏啤3号对高温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2.
对福建省48个大麦地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平均值进行性状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芒长、穗长、千粒重、穗实粒数和穗粒重变异系数较大,可用于杂交和育种选择,生育期与株高、株高与穗长、穗实粒数与穗粒重及千粒重与穗粒重等13对性状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与收获指数、株高与收获指数呈显著负相关,48个地方品种全部为多棱大麦,可分为3大类及若干亚类。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我国不同大麦品种(系)产量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配合力,以我国不同产区的17份大麦品种(系)及其按NCⅡ设计配制的72个杂交F1为材料,考察其两年度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的表现,分析各性状的杂交优势与配合力。结果表明,株高正向中亲优势(MPH)与超亲优势(HPH)组合比例最高,两年分别为1.00、1.00与0.97、0.95,其次为穗下节间长、穗长及千粒重;穗粒数与单株穗数的MPH与HPH变幅较大,其次是单株粒重与千粒重。株高的一般配合力(GCA)与特殊配合力(SCA)的效应值和变异最大,其次是穗粒数与千粒重,穗下节间长、穗长、单株穗数及单株粒重相对较小。被测性状F1表型与GCA及SCA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本研究可为我国不同产区大麦品种间的杂交育种及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日本不同棱型大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引进大麦品种资源的特性并为进一步利用提供依据,以从日本引进的儿9份大麦种质为材料,对不同棱型大麦的株高、穗下节间长、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棱型的材料在这6个性状上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4个性状差异显著。与四棱和六棱相比较,二棱材料极显著地表现出矮秆、穗下节间长度短、穗子长、穗粒数少、千粒重大的特点;四棱材料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居中,产量显著高于其它类型;六棱材料穗粒数极明显地高于其它棱型。  相似文献   

5.
以抗病品种泰兴9425与感病品种NasoNijo杂种F_1花药培养构建的188个加倍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及其亲本为材料,在拔节期进行大麦黄花叶病抗性鉴定,在大麦成熟后考查株高、主穗长、穗下节间长、单株穗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及千粒质量共7个农艺性状,并对群体的黄花叶病抗性及其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参试材料间黄花叶病抗性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以病害流行梯度下面积(AUDPS)为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将参试材料分为抗病、中抗、中感和感病4个类群。研究发现AUDPS与大麦株高、单株穗数、千粒质量及单株产量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0、-0.38、-0.62和-0.65,表明黄花叶病对参试材料的株高、单株穗数、千粒质量和单株产量等农艺性状有较大的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麦黄花叶病抗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阐明昆仑1号及其3个不同时期衍生品种(系)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对重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仑1号衍生品种(系)的株高呈增加趋势,子代株高相对于昆仑1号平均株高分别增加8.17%、18.77%和14.74%;子代叶片类型由长而宽逐渐演变为短而窄,旗叶长宽比逐渐增加,叶面积逐渐减少,该类型变化使株型更加紧凑,有助于增加单位面积的植株数,提高光合总产量,促进青稞的增产;穗长、单株有效穗数、穗粒重和小区产量均显著增加;小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千粒重小幅度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粒重、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株高对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小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昆仑1号的穗大、千粒重高等丰产特性在品种演替中得到了很好的传递。建议西藏青稞育种中,应结合农区畜牧业的发展,保持株高、减少穗长、增加有效小穗数、提高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重并重、主攻小穗数和穗粒数是提高青稞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旱稻数量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几个方面,分析了57份旱稻品种的株高、有效穗数、主穗长度、主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粒重和剑叶长/宽7个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潜力和选择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剑叶长/宽、单株粒数、主穗长度、千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有效穗数、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偏低;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有效穗数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变幅较大,在该群体中对这3个性状进行选择的潜力较大;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粒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粒重本身均有一定的遗传潜力,预期遗传进度也较大,特别是单株粒数的预期遗传进度较大;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正相关,主穗长度与有效穗数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负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单株粒数和千粒重来间断增加单株产量;用单株粒重与单株粒数、千粒重和有效穗数构成的选择指数进行综合选择,相对效率高达219.34%,比直接选择单株粒重提高了119.34%,显著高于对单株粒重的直接选择,因此采用这个指数对单株粒重进行间接选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春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给春小麦育种中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选取国内外43个春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根据株高、主茎穗长、主茎穗小穗数、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粒数、抽穗期、散粉期、成熟期、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重11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1个农艺性状简化为彼此互不相关的5个主成分,即籽粒产量因子、成熟因子、有效穗数因子、穗长因子和千粒重因子,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90.05%。利用这5个主成分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将43个春小麦品种划分为7大类群,其中第4类群的品种综合产量性状好。分类结果与品种系谱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江苏省10个大麦新品种(系)的生育期、株高、基本苗、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6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依次为:穗数>千粒重>株高>基本苗>每穗粒数>生育期.  相似文献   

10.
为了筛选大麦抗旱新种质及成株期抗旱性指标,以100份大麦种质为材料,连续2年在大麦生长期降水量不足40 mm的甘肃省敦煌试验站种植,试验设置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2个处理,通过测定100份大麦种质材料的株高(PH)、穗长(SL)、穗粒数(GNS)、分蘖数(TN)、有效分蘖(ET)、单株生物量(IB)、千粒重(TGW)和产量(Y),采用抗旱性度量值(D)、综合抗旱系数(CDC)、加权抗旱系数(WDC)、相关分析、频次分析、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鉴定了100份大麦种质的抗旱性,并进行了抗旱指标的筛选。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大麦成株期株高、穗长、单株生物量、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通过对大麦成株期抗旱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发现D值与WDC值相结合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大麦成株期的抗旱性;单株生物量、穗粒数、分蘖数、有效分蘖和株高可作为评价大麦成株期抗旱性的指标;成株期抗旱性较强的种质有S-130、BNOC168、LL-53、资源160-早熟3号、IL-18、Z16、沾益红毛大麦和资源21-6B98-9339。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玉米杂交种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4个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在干旱地区自然降水条件下,进行不同生育时期的干旱处理,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干旱对玉米杂交种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节间长、节间数、节间均值只受到生育前期干旱的影响,而茎粗基本上不受干旱的影响,玉米的节间数在干旱条件下没有规律性的变化;产量、成穗率、穗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穗重、穗粒重、出籽率、千粒重严重受到不同生育时期干旱的影响(秃尖长显著),与水分的供给时期和次数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各性状在大喇叭口期到灌浆期受到水分变化的影响最明显;秃尖长、出籽率在不同干旱处理间显著差异幅度较小;穗行数不受干旱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我国南方稻区不同年代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的23个早籼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在早籼品种更替中,单株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显著提高;生育期延长、植株增高;单株有效穗数、主穗长、千粒重和叶片长宽趋于稳定。决定早籼品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每穗粒数。育种上,应主攻穗粒数,适当增加株高和穗长,在增加株高的同时,重点对基部节间的有效选择,以增强抗倒性。  相似文献   

13.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及农艺性状反应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对13份小麦品种(系)在盐碱地进行田间耐盐性鉴定,研究了不同品种光合生理及农艺性状对土壤盐碱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土壤盐碱胁迫的反应不同;不同品种、不同时期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值在盐碱胁迫下都有一定的下降。不同农艺性状对盐碱胁迫的反应也不相同,受胁迫的程度依次为产量>单位面积穗数>株高>千粒重>单穗粒数>穗长;在盐碱地上产量受限制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等。以苗期作为小麦耐盐鉴  相似文献   

14.
以2001—2011年品比试验材料为依据,对春小麦品种宁春4号在河西灌溉条件下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稳定性、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品种在河西灌区产量稳定性好,对不同年份气候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株高、千粒重和产量年份间相对稳定,而穗粒数等穗部性状和有效穗数稳定性较差;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均为正相关,其中株高呈极显著相关,有效穗数次之,千粒重、穗长较小;群体与个体间矛盾小,具有自我缓冲能力;穗粒重、株高对产量的贡献较大,而穗粒数则为主要限制因子,从而提出高产栽培和高产育种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几个籽粒高蛋白大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几个性状对蛋白质含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千粒重穗长株高主穗粒数成穗数产量穗下节长分蘖穗粒数分蘖数。  相似文献   

16.
选用抗旱性不同的3个杂交水稻品种,分别在正常供水和水分胁迫奈件下,研究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株高、穗长、叶面积、干物质积累等生育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水稻株高降低,叶面积及叶面积指数减小;各器官干物重、总干重均明显降低;前期干物质积累缓慢,后期植株衰老加速。水分胁迫引起各品种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卒、千粒重均下降,最终引起产量降低。品种的抗旱性不同,其产量及其构成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抗旱性强的品种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7.
1986-2014年临汾降水变化及对旱地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过去近30年山西省临汾降水变化对旱地小麦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利用1986-2014年国家黄淮旱地冬小麦区域试验临汾点的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资料,研究其降水和对照品种农艺性状变化规律,并对降水要素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年降水量有略微的上升趋势,但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有略微的下降趋势;播种至越冬期的降水量有增加趋势,但起身至拔节期和抽穗至成熟期的降水量有减少趋势.黄淮旱地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逐年缓慢上升,但有效穗数、产量及株高缓慢下降.起身至拔节期降水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生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与株高、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年降水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有效穗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穗粒数、株高和年降水量是决定产量的四个主要因子,共同决定了产量72%的变异.降水变化对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变化趋势有较强的影响,选育株高适中、有效穗数较多、千粒重较大的高产抗旱新品种,是黄淮旱地小麦适应未来气候变化进行育种改良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139份大麦种质材料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病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培育大麦持续性抗白粉病品种提供有价值的抗源,利用7个大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接种139份大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同时于2009-2011年度在云南保山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考查成株期抗病材料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优势小种表现出48个不同的抗性反应谱,13个大麦品种(系)能抗所有参试的优势小种,22个大麦品种(系)能抗4~6个优势小种.25个大麦品种(系)具有成株期抗病性.大麦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并不完全一致,但苗期抗优势小种数较多的材料中,成株期表现抗性的也较多,5个苗期抗所有优势小种的大麦品种(系)均表现出成株期抗性.25个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中18个为二棱皮大麦,7个为多棱裸大麦,它们株高、穗长、穗粒数扣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二棱皮大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3%、15.0%、12.0%和20.6%,多棱裸大麦分别为18.3%、26.4%、19.5%和22.8%.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近20年来山西省审定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演变情况,以1997-2018年山西省审定的175个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其农艺性状和品质指标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近20年来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显著上升趋势;株高呈下降趋势,但中部冬麦区水地审定品种株高过高,有倒伏风险;产量三因素中,穗粒数稳步提升,南部中熟冬麦区品种的穗粒数均高于中部晚熟冬麦区品种,千粒重变化不明显,但“十三五”时期审定的旱地品种千粒重下降明显,单位面积穗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山西省近年来审定品种品质性状没有显著变化,籽粒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均没有显著提高。山西省今后一段时间的育种目标仍然是品质与产量的协同提高,水地品种应在保证穗数和粒重的基础上加强穗粒数的选择,旱地品种应注重穗粒数和粒重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波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发掘可供普通小麦育种利用的优异基因资源,考察了来自21个国家的58份波兰小麦的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波兰小麦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具有植株高大、分蘖力强、小穗数多和千粒重偏低等特点.穗粒数与穗粒重、株高与千粒重、穗长及小穗数与穗密度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均极显著,而穗长与小穗数、穗粒数与千粒重仅偏相关极显著.主成分分析将波兰小麦8个主要农艺性状简化为5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为94.28%,以穗型因子的贡献率最高,达到35.12 %.供试材料在遗传距离0.67水平上可聚为四个大类,可区分为矮秆长穗少粒型、密穗多粒小粒型、粒多粒重型和高秆少穗少粒型等四种类型,同时注意到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