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采用水解酸化-厌氧消化两段式发酵,将餐厨垃圾水解酸化5d后,利用活性污泥对酸化液进行16 d的厌氧消化,考察以餐厨垃圾为原料的生物甲烷的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经水解酸化后,产酸现象明显,pH下降至4.69,乙酸浓度达3.11 mg/mL,酸化液的sCOD浓度达174.34 g/L.厌氧消化段产气...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餐厨垃圾单独发酵时容易发生酸化等问题,以餐厨垃圾和牛粪为原料,在35℃下,采用批式厌氧发酵方法,研究了不同餐厨垃圾和牛粪配比对混合厌氧发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餐厨垃圾和牛粪比例为3∶1时反应效果最好,累积产气量为3 750.5 m L,是餐厨垃圾单独厌氧发酵(T6)产气量的3倍,气体甲烷含量可达52.1%。反应后期消化液的p H保持在7.3~7.5,没有发生酸化现象;氨氮浓度保持在2 000~2 200 mg/L;辅酶F420最大值为0.72。而餐厨垃圾单独厌氧发酵时发生酸化效应,反应运行失败。由以上结果可知,混合发酵有利于厌氧发酵的进行,用混合发酵方法处理餐厨垃圾可以提高餐厨垃圾厌氧发酵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污泥与餐厨垃圾的可酸化性能评价指标。[方法]以污泥与餐厨垃圾为试验对象,研究其酸化反应的pH、单位VS产VFA量及VS降解率变化。[结果]VS降解率与单位VS产VFA量可作为评价物料可酸化性能以及实际酸化效果的指标。低、中、高VS脱水污泥与餐厨垃圾可酸化性分别为39.74%、40.85%、42.42%、70.76%,与小试反应器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确实可行。[结论]该研究对实际工程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蚯蚓对不同含量油脂的餐厨垃圾的处理效果.[方法]以餐厨垃圾为研究对象,选用大平二号蚯蚓(赤子爱胜蚓),研究其对不同含量油脂的餐厨垃圾的处理效果.[结果]蚯蚓对油脂含量5%的餐厨垃圾的处理效果最佳,对油脂含量为10%的餐厨垃圾的处理效果较差,油脂含量>15%时,蚯蚓不能存活.[结论]该研究可为餐厨垃圾的蚯蚓堆肥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实现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在中试规模条件下,以餐厨垃圾为底物,研究有机负荷对餐厨垃圾单相厌氧发酵的影响。[结果]低有机负荷[0.75~1.25 g/(L.d)]时,发酵过程的pH、氨氮、可溶性化学需氧量SCOD维持相对稳定,提高有机负荷有利于提高沼气产量和产率,而当有机负荷达到一定高度[1.50 g/(L.d)]时,发酵过程的pH下降,氨氮和SCOD含量上升,说明单相厌氧发酵工艺对餐厨垃圾的处理能力较低。餐厨垃圾中的氮含量高,发酵前应调节碳氮比。沼气中甲烷浓度都在50%~75%,不受有机负荷影响。[结论]低有机负荷[0.75~1.25 g/(L.d)]有利于餐厨垃圾单相厌氧发酵。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产甲烷相的有机负荷与沼液的不同回流比在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对产酸和产气的影响。【方法】以餐厨垃圾为原料,采用两相厌氧消化工艺,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有机负荷与回流比,考察两者对两相厌氧消化产酸和产气的影响。【结果】沼液回流可以提高产酸相的pH,促进餐厨垃圾酸化,在产酸相有机负荷(以挥发性固体物含量计,下同)为11.33 g·L~(–1)·d–1时,回流比为10%、30%和50%处理的挥发性脂肪酸(VFA)质量浓度分别为11 598.48、12 998.41和14 967.64 mg·L~(–1),比空白处理(CK)分别提高了9.06%、22.23%和40.74%;在沼液不回流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为6.38 g·L~(–1)·d–1,当负荷提高至8.50 g·L~(–1)·d–1时,系统出现了酸抑制现象,而回流比为50%时,可以提高系统的缓冲性,维持系统的稳定;回流比50%处理的平均负荷产气量(以挥发性固体物含量计)为486.14 mL·g~(-1),比CK、回流比10%和30%处理分别提高了29.84%、20.80%和9.13%。【结论】餐厨垃圾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沼液不回流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为6.38 g·L~(–1)·d–1;继续提高有机负荷,系统会产生酸抑制现象;当沼液回流比为50%时,产甲烷相的最适有机负荷可以提高至8.50 g·L~(–1)·d–1,系统可以保持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餐厨垃圾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的酸抑制问题,并为生物质飞灰提供新的资源化利用途径,在产酸相中添加不同比例的飞灰,研究了生物质飞灰对餐厨垃圾中温两相厌氧消化过程中产酸和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飞灰可以提高酸化相的p H值,促进餐厨垃圾酸化,添加3%的生物质飞灰,产酸相的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平均浓度为9 845.45 mg·L-1,比空白处理(CK)提高了49.66%,差异显著;添加3%生物质飞灰处理的产甲烷相更稳定,产气效果更好,累积产气量为27.43 L,比0、1%、4%和5%的飞灰添加比例分别高了25.15%、13.70%、4.34%和6.55%;添加3%生物质飞灰处理的平均负荷产气量为490.33 m L·g VS-1,比0、1%、4%和5%的飞灰添加比例平均值分别提高了22.49%、12.35%、6.36%和8.22%。研究表明,添加生物质飞灰有助于促进餐厨垃圾酸化和提高产甲烷相的产气量;在高有机负荷的时候,添加生物质飞灰有助于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室内培养方法,通过选取餐厨垃圾在2种不同pH发酵条件下的水解酸化液,研究了其对低品位磷矿粉的活化情况.结果表明,控制pH为6.5与PH不控制发酵条件下的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相比,前者对磷矿粉的活化能力较强;活化效果随水解液用量的增加而降低,m水解液>/m磷矿粉>为1:10时,活化效果最好,水溶性磷质量比较培养前提高743%.X衍射试验结果表明,水解液与磷矿粉作用后,磷矿粉X衍射图谱有较大变化,表现为某些峰的缺失和峰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餐厨垃圾联合厌氧消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餐厨垃圾中有机物及水含量高,可生化性强,其厌氧消化既可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沼气等形式回收生物质能.但餐厨垃圾C/N值及含油、含盐量高,单独厌氧消化易出现酸化及系统不稳定等问题.然而,餐厨垃圾的联合厌氧消化可根据不同物料的特性,有效提高系统稳定性及产气效率,并促进废物资源化.该研究分析了餐厨垃圾的特征,总结了餐厨垃圾与其他有机垃圾联合厌氧消化的常见类别,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并指出了还需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分段进水多级A/O工艺处理低C/N的养猪废水以解决农村地区水污染问题,确定了分段进水的最佳配比为9∶1,但是其出水NH_4~+-N仍不能达标。为提高脱氮效果,提出以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作为处理养猪废水的外加碳源,并与甲醇、葡萄糖、乙酸钠等传统碳源相比较,确定了甲醇、葡萄糖、乙酸钠和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的最佳C/N分别为4.8、7.3、4.2和5.0。甲醇、乙酸钠、餐厨垃圾水解酸化液在最佳C/N的条件下,多级A/O工艺出水COD分别为319、301、354 mg/L,出水NH_4~+-N分别为36、25、22 mg/L,均能达标排放。此外,测定了餐厨垃圾固体物料的生化产沼气潜力(BMP)为546 NmL/gVS,并确定了处理养猪废水与餐厨垃圾的联合工艺布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涂布率下再造烟叶的裂解产物.[方法]采用在线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CC/MS)联用技术,在模拟卷烟燃烧的状态下,对涂布率为29.05%、33.64%、37.19%、41.69%、45.26%、48.54%的再造烟叶进行了热裂解研究,并对裂解产物的定性和半定量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试验表明,不同涂布率再造烟叶热裂解产物种类是一致的,主要裂解产物均为烟碱、羟基丙酮、乙酸、羟基乙醛、糠醛等;不同涂布率下同一裂解产物的相对百分含量具有一定差异,其中差异较为明显的有烟碱、羟基丙酮、乙酸、羟基乙醛等.[结论]该研究可为再造烟叶生产过程中选取合适的涂布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对瘤胃发酵及主要纤维分解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品质粗饲料组成的混合日粮对绵羊瘤胃发酵功能和3种主要纤维分解菌的影响。【方法】以粗饲料分级指数GI为指标对粗饲料品质进行调配,在精粗比为2﹕8条件下配制3种混合日粮,其中含高GI粗饲料日粮组(H组,GI值=2.89)、含中GI粗饲料日粮组(M组,GI值=1.73)和含低GI粗饲料日粮组(L组,GI值=0.65)。利用16S rRNA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测定3种纤维分解菌的数量变化。【结果】三组试验动物瘤胃液pH维持在正常范围,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H组pH变化更为平缓。随着GI指数的升高,瘤胃液NH3-N浓度呈升高势态,H组显著高于L组(P<0.05),乙酸浓度有降低的趋势,而丙酸浓度则有上升的趋势,乙酸/丙酸出现降低趋势,各试验组TVFA浓度的平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黄化瘤胃球菌在绵羊瘤胃中相对含量的总平均值为1.18%,白色瘤胃球菌的相对含量为2.44%,琥珀酸拟杆菌的含量为10.07%。【结论】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显著影响绵羊瘤胃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数量,随着粗饲料品质的升高,该菌的数量有增加的趋势;不同品质粗饲料日粮改变了瘤胃的发酵方式和发酵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水产品中阿维菌素、伊维菌素、莫西菌素、爱普利诺菌素、多拉菌素5种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量的快速溶剂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ASE-SPE-HPLC/MS/MS)测定方法。[方法]样品采用快速溶剂萃取,乙腈为提取液,提取液浓缩后经C18小柱净化;经SHISEIDO CAPCELL PAK C18MG S5质谱柱分离,乙腈-2.5 mmol/L乙酸铵水(0.1%乙酸)溶液为流动相,在电喷雾电离负离子(ESI-)、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5种阿维菌素类药物残留,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5种阿维菌素类药物在2.0~50.0μ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97,莫西菌素在5.0、10.0、20.0μg/kg,其他4种化合物在2.0、5.0、10.0μg/kg加标水平的平均回收率为81.7%~93.5%,相对标准偏差为7.54%~13.26%。[结论]该方法提取效率高、净化较彻底,适合水产品中阿维菌素多药物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初花期骆驼刺、苜蓿为材料,采用人工瘤胃技术,分析体外降解率、产气量及降解液pH值、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变化,研究初花期骆驼刺和苜蓿混合青贮对降解效果的影响,并确定骆驼刺与苜蓿合适的混贮比例。[结果]与单一苜蓿相比,骆驼刺与苜蓿混合青贮后,能极显著降低降解液中氨态氮含量,产气量有所下降,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著增加;骆驼刺70%+苜蓿30%的氨态氮含量(22.93mmol/L)和产气量(40.50ml)最低,降解率(32.27%)、乙酸(5.48mmol/L)、丙酸(2.08mmol/L)、丁酸(2.52mmol/L)含量及三者总量(10.08mmol/L)均最高,所以降解效果最好。[结论]初花期骆驼刺与苜蓿混贮,能提高苜蓿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效率,骆驼刺70%+苜蓿30%的降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pH对厨余垃圾发酵产酸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锥形瓶反应器及室内培养方法,研究了pH对厨余垃圾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酸化产物的组成与pH有关,乳酸和乙酸在不同的pH值下总为主要产物;pH>7时,明显有丙酸生成;酸化的最佳pH值为7,此条件下VFA的产量最高可达35.1gVFA·L-1,总固体(TS)的去除率高达65.3%。  相似文献   

16.
伍新龄  王凤玲  关文强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522-9524,9656
[目的]探讨不同加热温度对4种植物油中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不同加热温度(25、160、200、240、300℃),加热时间为10 min,用三氟化硼-甲醇快速甲酯化方法对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4种植物油中的脂肪酸进行甲酯化,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甲酯化溶液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升高,4种食用植物油中的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其中,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的含量变化不明显,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呈递减趋势.加热到300 ℃后,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和橄榄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由38.04%、27.07%、23.87%、67.49%减少到33.76%、24.26%、19.16%、55.50%,变化率分别为11.26%、10.40%、19.70%、17.78%.从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率来看,大豆油比较不稳定.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由41.65%、60.67%、63.28%、9.27%减少到23.92%、37.17%、37.13%、0(未检出),变化率分别为42.57%、38.73%、41.33%、100%.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变化率来看,4种食用植物油的变化率均较大,其中橄榄油最不稳定.主要脂肪酸的含量分别降低22.14%、24.72%、30.63%、18.67%.[结论]研究可为指导食用植物油生产、加工以及烹饪过程,避免或减少不良脂肪酸的生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发酵底物和发酵工艺对沼液中挥发性有机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农业有机废弃物的沼气发酵机制,于2009年11月对北京市和南阳市2个不同生态区不同发酵底物和不同发酵工艺的沼液采集样品,采用GC-MS质谱仪检测沼液中挥发性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结果显示,沼气发酵过程中底物和发酵工艺不同产生挥发性有机酸种类和含量均有差异,陆营村沼气池中有机酸含量比留民营村的偏低,乙酸分别为1.86~15.16mg/L、0.35~172.10mg/L,丙酸分别为0.61~10.27mg/L、9.22~11.05mg/L;留民营村比陆营村多检测到2种有机酸,分别为丁酸、戊酸,其含量分别为0.18~0.88mg/L和0.03mg/L。说明了沼气发酵底物和发酵工艺对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有机酸的种类和含量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芬  黄文华  郭宝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467-12468,12486
[目的]研究安徽产知母药材中知母皂苷BⅡ和芒果苷的含量.[方法]知母皂苷BⅡ采用Diamonsil C18柱(250 mm ×4.6 mm,5μm)、乙腈-水等度洗脱(25∶75),流速1.0 ml/min、ELSD检测器漂移管温度60℃、载气流速3.0 ml/min、柱温为室温(25℃);芒果苷采用Diamonsil C18柱(150 mm×4.6 mm,5μm)、乙腈-0.2%冰醋酸水溶液(15∶85)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结果]知母皂苷BⅡ在1.036~10.360 μg范围内(r=0.999 6)进样量的对数值与峰面积的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芒果苷在0.05 ~1.00 μg范围内(r=0.9994)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知母皂苷BⅡ平均回收率为99.7%,RSD=1.19%;芒果苷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1.42%.[结论]安徽省知母药材中知母皂苷BⅡ与芒果苷含量均符合2010版药典含量标准.  相似文献   

19.
利用碳法滤泥和木薯渣生产有机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行碳法滤泥和木薯渣堆肥发酵研究,为滤泥和木薯渣快速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碳法滤泥和木薯渣为原料,设3个处理进行好氧堆肥发酵:木薯渣单独发酵处理(T1,对照)、木薯渣和碳法滤泥干重比1∶1(T2)、木薯渣和碳法滤泥干重比2∶1(T3),测定堆肥化过程中物料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堆肥过程中,T1处理由于初始pH较低,发酵过程受到抑制,在30d堆腐结束时,未达到基本无害状态,种子发芽指数(GI)<50%,不能满足快速资源化处理的要求.堆腐结束时,T2处理和T3处理在55℃高温上维持时间均超过15d,水分含量均高于35%,pH升高呈弱碱性;导电率(EC)降至安全范围;有机质的降解率分别为52.68%和51.75%;总养分(N+P2O5+K2O)分别为:3.12%和3.31%;发酵过程中腐植酸含量呈下降趋势;20 d左右达到完全腐熟状态,GI≥80%;满足无害化指标标准要求.[结论]木薯渣与碳法滤泥干重比为1∶1或2∶1,经过20 d的堆肥发酵后均达到无害化的腐熟标准,有机质降解率高.堆肥产品质量指标基本符合国家有机肥的标准,可用作土壤底肥或是添加N、P、K等营养元素制成高质量的有机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树体载果量水平对初果期红桔、美国糖桔、春见、红美人和胡柚等5个晚熟杂柑品种风味品质及果实质地的影响,以期为各品种初果期最适宜树体载果量区间设定和鲜食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以生长势基本一致、4年生的各品种挂果树为材料,在设施栽培条件下设定单一载果量处理,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与可滴定酸(TA)含量比值变化趋势为主要指标,判断各品种果实成熟进程并选定相对适宜的采收期;2020年在此基础上设定高、低载果量2个处理,分别测定各品种成熟期果实TSS和TA含量,果肉和果皮中可溶性糖、有机酸组分及含量,以及果实质地相关参数,并对载果量与各果实品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适宜的低载果量下,初果期红桔果肉中蔗糖、果糖、葡萄糖和柠檬酸含量不同程度提升;春见果肉中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提升的同时柠檬酸含量下降、苹果酸含量提升;而红美人在低载果量下果肉中蔗糖含量下降、葡萄糖含量提升的同时苹果酸含量下降,各品种果肉中糖酸比例不同程度发生改变;至采收时,高载果量处理下红桔TSS/TA比值较低载果量降低12.7%;春见和美国糖桔2个品种TSS/TA比值较低载果量分别增加7.3%和7.1%。在红桔上,树体载果量水平与果皮硬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下同),与果皮韧性和果肉有机酸含量呈显著相关(P<0.05,下同);在胡柚上,载果量与果皮韧性呈极显著相关,与果皮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相关;在红美人上,载果量与果皮硬度呈显著相关,与果皮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在春见上,载果量与果皮有机酸含量呈显著相关,与果肉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在美国糖桔上,载果量与果肉硬度呈极显著相关,与果肉韧性呈显著相关;但所有供试品种果肉化渣性指标,即果肉紧实度和囊衣硬度与树体载果量水平均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结论】初果期红桔、红美人和胡柚3个供试品种在较低载果量下,TSS/TA比值略高、最终采收时综合风味更好,春见和美国糖桔2个品种则在较高载果量下TSS/TA比值略高,综合风味更佳。该结果可为不同品种柑橘控产提质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