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可感染人和多种家畜,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其危害可导致病畜明显的流产、关节炎以及生殖器官症状,对畜牧业发展造成极大影响。野生牦牛放养在山区高寒牧场,布鲁氏菌感染机会相对较少,然而,2005年6月,我们对某山区牧场放养的5群共计5000余头不同类别的野牦牛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公牦牛布鲁氏菌感染率达到14.1%、流产牦牛感染率达到39.4%、后备母牦牛(3岁)感染率4.9%、平均感染率12.1%。为何该山区野牦牛布鲁氏菌的感染率如此之高?其感染的途径是什么?笔者通过现场调查和试验,现报告如下。1牦牛的放养…  相似文献   

2.
野牦牛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6月,我们对某山区牧场放养的5群共计5 000余头不同类别的野牦牛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公牦牛布鲁氏菌感染率14.1%、流产牦牛感染率39.4%、后备母牦牛(3岁)感染率4.9%,平均感染率12.1%。为何该山区野牦牛布鲁氏菌的感染率如此之高?其感染的途径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2005年6月,我们对某山区牧场放养的五群共计5000余头不同类别的野牦牛布鲁氏菌感染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公牦牛布鲁氏菌感染率达到14.1%、流产牦牛感染率达到39.4%、后备母牦牛(三岁)感染率4.9%、平均感染率12.1%,现报告如下。1牦牛的放养管理情况该山区牧场属于天山高寒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目前,共放养野牦牛5000余头,由于牦牛缺乏驯养,因此,其野性较强,牦牛的兽医防疫和检疫工作困难较大。该牦牛群种源是过去五十年代兵团老军垦战士徒步三个月从青海引进,近50年来,一直放养在天山雪线以下,已完全适应了天山山区的气候和水草。…  相似文献   

4.
通过应用布鲁菌虎红平板凝集实验,对来自西藏部分地区牦牛血清进行布鲁氏菌抗体的检测,557份牦牛血清共检出阳性血清样品33份,感染率为5.9%,表明西藏牦牛群中存在布鲁氏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对班玛地区2003年~2005年牦牛、藏系绵羊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用血清学试验进行了调查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结果为:20万头牦牛和4万只藏系绵羊的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分别为0.15%、0.07%.  相似文献   

6.
对班玛地区2003年~2005年牦牛、藏系绵羊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用血清学试验进行了调查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结果为:20万头牦牛和4万只藏系绵羊的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分别为0.15%、0.07%。  相似文献   

7.
根据果洛州继牛羊布氏杆菌病防治效果达到控制区标准后牦牛流产现象仍较突出的情况,对全州不同地区的190头牦牛进行了衣原体病血清学检测。结果表明,衣原体病感染率21.03%。其中母畜感染率达24.36%。初步证明,目前果洛州牦牛流产的主要病原是衣原体病。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巴州和静县家畜布鲁氏菌病的感染情况,采集全县16个乡镇场的各种家畜血样1924份(其中:牦牛160份、黄牛196份、奶牛114份、杂交牛16份、绵羊946份、山羊451份、猪41份),使用布鲁氏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该地区布病的流行情况,得出家畜阳性率为4.58%(88/1924),其中牦牛感染率3.75%(6/160)、黄牛8.67%(17/196)、奶牛0.88%(1/114)、羊4.86%(46/946)、山羊3.99%(18/451),猪和杂交牛均为阴性。从调查结果显示看和静县家畜布病感染普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因布鲁氏菌侵染牦牛,而导致的人畜共患病。此病严重威胁各牦牛养殖区,不仅威胁到牦牛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样威胁到人类的公共卫生安全。文章介绍此病的流行和症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牦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应以"预防为主"。未发现疫情区域,加强饲养管理,严格疾病检疫;发现疫情区域,隔离消毒,控制传染源。同时,注意接种防疫疫苗,定期组织检测,提升牛体免疫效力,达到科学防治此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天山牧场牦牛主要疫病——布鲁氏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牛冠状毒病、牛白血病的感染情况,本试验对新疆天山某牧场放养的五群共计5 000余头野生牦牛进行了血清学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布鲁氏菌病、牛病毒性腹泻病、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牛副流感、牛冠状病毒病和牛白血病的阳性率分别为12.1%、60%、80%、100%、100%和0,对牦牛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连续3年在同步检疫过程中调查天祝县定点屠宰厂屠宰的牦牛3556头,统计结果感染牦牛166头,感染率4.67%;其中肝包虫98例,感染强度范围1~39个,感染率2.76%;肺包虫21例,感染强度范围2~16个,感染率0.59%;肝肺包虫混合感染47例,感染强度范围5~22个,感染率1.32%。2016年,调查屠宰牦牛1086头,感染牦牛46例,感染率4.24%;2017年,调查屠宰牦牛1270头,感染牦牛57例,感染率4.49%,2018年,调查屠宰牦牛1200头,感染牦牛63例,感染率5.25%,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多年的防制成果又将难以巩固,所以应尽快行动,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全民健康教育、中间宿主防制相结合的综合性防制策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来控制和净化包虫病在我县人畜间传播。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牦牛皮蝇病对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对此我们于2006年4月对青海省玉树地区高原牦牛皮蝇三期幼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局部地区牦牛皮蝇的感染率高达100%,未投阿维菌素药物的1岁牦牛平均感染率达85.6%。投药牦牛最低感染率为10.6%。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牛隐孢子虫感染状况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青海省牦牛、奶牛和黄牛的281份牛粪样进行隐孢子虫检查,发现隐孢子虫感染率为36.65%,其中牦牛为39.74%、黄牛为35.00%、奶牛为32.73%。犊牛感染率高于成年牛,暖季感染率高于冷季。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急性、慢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以持续不规则高热、多汗、关节疼痛、脾脏肿大为主要临床特点。该种疾病在牛群中一旦传播,将很难清理,还会反复感染牛群,导致治疗效果差,治疗周期长。门源县牦牛布鲁氏菌病发生多以春夏季节为主,患病牦牛是该种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进行病菌传播。为了进一步掌握门源县牦牛布鲁氏菌病发病情况,2017年对门源县12个乡镇开展牦牛布鲁氏菌病血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5.
试验选择新疆福海县下辖的6个乡镇作为调查点,于2019~2021年利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进行初筛,并进一步通过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复测的方法,对福海县牛羊的布鲁氏菌病发生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采集牛血清8 455份,阳性血清104份,阳性率为1.23%;采集羊血清5 625份,阳性血清60份,阳性率为1.07%。各年份的牛羊布鲁氏菌病感染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各乡镇的感染率略有不同;牛布鲁氏菌病感染率为0.76%~1.96%,羊布鲁氏菌病感染率为0.77%~1.42%;福海镇牛羊感染率均最低;2~6岁感染率较高,应在后期加强监测。研究表明,福海县各乡镇牛羊均存在布鲁氏菌病,后期工作中应加强检疫扑杀工作。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般蠕虫学检查方法,在新疆牦牛冬季屠宰季节,对部分集中屠宰点的40头牦牛进行了蠕虫检查。结果表明,来自和静县3个牦牛牧场和和硕县1个牦牛个体户的蠕虫感染率分别为85.2%(35/40)的线虫、25%(10/40)的绦虫、17.5%(7/40)的吸虫,总感染率为100%(40/40),且大多为混合感染,线虫感染率均高于其它寄生虫。  相似文献   

17.
环青海湖地区牛羊布鲁氏杆菌病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病原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都有严重危害。至今,布鲁氏菌病仍是世界范围内严重流行的人畜共患病。本病在环青海湖地区曾广泛流行。1952年对牛羊布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绵羊自然感染率为29.36%,牦牛自然感染率为13.3%,人感染率15.39%,人发病率4.76%。为有效控制本病,从60年代初开展了牛羊布病的防治工作,先后采取布病19号苗预防注射、M5号苗气雾免疫等,经过20多年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取得了显著成绩。1992年经防治效果考核,牛羊布病达到了“控制区”标准。1995年到1997年又对牛羊进行了大面积的布病检测工作,3年共检测牛羊血清9360份,阳性率为0.053%,经有关部门考核达到了“稳定控制区”标准,从1998年起连续3年没有进行布病检测。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家畜流动频繁,奶牛饲养量日益增大,增加了疫情传入和传播的机会。为此,2002~2006年对辖区的牦牛、奶牛、绵羊开展了布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8.
青海果洛地区牦牛藏羊布鲁氏菌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止2005年,果洛州存栏牲畜223.45万头(只),其中牦牛102.41万头,藏羊117.04万只。1994年全州布鲁氏菌病防制达到“控制区”标准。为了掌握本病近10年在果洛地区的感染率,从2002年起开展了对牦牛和藏羊布鲁氏菌病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采用解剖法检查体内寄生的皮蝇1期幼虫和触摸法检查牦牛背部皮蝇幼虫寄生形成的皮下瘤疱及成熟3期幼虫脱落形成的皮肤虫孔的方法,进行牦牛皮蝇幼虫感染情况调查,对成熟3期幼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在当年未用药的牦牛群中,剖杀检查牦牛皮蝇幼虫感染率在24.62%~74.63%,平均感染率为40.40%,平均感染强度30.07条,感染范围7~63条。临床摸背检查皮蝇期幼虫感染率在26.54%~75.22%,平均感染率为44.07%,平均感染强度6.11个,感染范围1~17个。1~3岁的幼年牦牛感染严重。调查地区牦牛皮蝇蛆病的病原虫种有中华皮蝇蛆、纹皮蝇蛆和牛皮蝇蛆,其比例分别为82.35%、11.77%和5.88%。  相似文献   

20.
2010-2012年期间,应用衣原体间接血凝试验和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对采自海北州所属4县的部分牦牛血清进行了衣原体和布鲁氏菌病的检测,结果在3351份牦牛血清中,检出衣原体阳性血清94份,阳性率2.8%;另从采集的6303份牦牛血清样品,检出布鲁氏菌病阳性血清388份,阳性率6.15%.表明,海北州的牦牛群中存在衣原体病和布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