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太湖稻区机插稻高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机插育秧专用肥、播种量、播栽期、栽插密度、氮肥等进行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机插稻获得大面积产量650 kg∕667 m^2,采用育秧基质和机插秧育秧专用肥、常规粳稻播种量干谷100~120 g/盘、湿谷120~150 g/盘,正常育秧肥用量适宜播栽季节,秧龄在18~20 d,可培育适于机插的壮秧;在每667 m^2插足1.8万穴,基本苗6万左右;同时要适期栽插,一般在6月10~20日栽插;适施氮肥,氮肥运筹前后比例以6:4较适宜,有利于足穗、大穗实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2.
机插稻培育壮秧与麦秆全量还田肥料运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插水稻培育壮秧播种量和激素应用试验,麦秆全量还田机插水稻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比例、钾肥施用量等的试验研究,以提高机插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麦轮作模式下播种量和品种熟期对直播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早熟杂交稻品种川作优8727、中熟杂交稻品种辐优838、迟熟杂交稻品种内6优107为材料,于2019年采用人工撒播栽培方式在成都平原进行不同播种量(15.0、22.5、30.0、37.5、45.0 kg/hm~2)大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直播稻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川作优8727以播种量30.0 kg/hm~2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最高,辐优838和内6优107以播种量22.5 kg/hm~2的处理产量和光能利用效率最高;与辐优838和内6优107相比,川作优8727产量分别增加了8.8%、3.7%,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在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上,光能利用效率分别增加15.3%、13.3%。可见,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水稻麦后直播种植宜采用早熟杂交稻品种,其适宜播种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4.
李伟海  赖清云  金军 《中国稻米》2015,(1):52-55,59
以2012年常州市水稻苗情哨田块的多点苗情监测数据为样本,分析归纳了种植方式、栽插丛数、播栽期、肥料运筹等因素对机插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稻较直播稻更高产,减穗增粒特征明显。机插稻获得高产的适宜栽插丛数为1.8万丛/667 m2,适宜移栽秧龄为15~20 d,氮肥运筹中基蘖肥与穗肥适宜比例为6∶4,基蘖肥中基肥与分蘖肥适宜比例为3∶7,分蘖肥最适施用时间为移栽后第2叶龄和第3叶龄。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是提高机插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播期对麦茬机插稻武运粳27号产量的影响,探讨不同播期条件下机插稻产量形成特征、干物质积累特性。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机插稻武运粳27号实收产量显著下降,糙米产量、精米产量、整精米产量及精米蛋白质产量呈下降趋势。早播处理的穗数、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晚播处理,千粒重差异不显著。受播期推迟的影响,抽穗期、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拔节-抽穗期、抽穗-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拔节期前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则升高。收获指数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因此,稻麦两熟地区,机插稻武运粳27号早播可实现高产量,为稳定实现9.0 t/hm2以上的产量,最晚应在6月10日之前播种,并配套科学高产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尿素)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氮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并探讨氮素利用和产量与生理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机插稻拔节、抽穗及结实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与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每穗实粒数及最终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38*~0.69**)。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全缓释氮肥施用处理的机插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光合势、叶面积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显著提高,进而促进增产。【结论】据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表现,机插稻产量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且在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比例为7∶3一次性施用时产量最高,较其他氮肥运筹产量高0.84%~26.59%,氮肥表观利用率高0.28%~47.02%,为最优氮肥运筹模式。但不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缓释氮肥配施比例的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物质积累等指标也降低,且在施氮处理为全常规氮肥时最低,均不利于机插稻氮肥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合理施用氮肥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为促进蜀优217的推广,笔者于2016-2017年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开展了不同氮肥用量与尿素类型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以集成蜀优217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尿素类型及其互作均极显著影响蜀优217产量。水稻产量未能与氮肥施用量同步增加,不同类型尿素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明显,施用腐植酸尿素在低氮水平也可以获得较高产量。因此,在蜀优217生产上,可选择腐植酸尿素,以纯氮8 kg/667 m2、底肥∶蘖肥∶穗肥=6∶2∶2的运筹方式,可获得较好的产量和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8.
《北方水稻》2021,51(2)
近几年对水稻禾田稻2号品种进行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与总结,种植禾田稻2号品种适宜早播、稀播育壮秧,适期早插,密度适中,氮肥采用前重、中控、后巧的施氮肥方法,供北方稻区早粳晚熟生态区域种植该品种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氮素的吸收利用决定着水稻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形成。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机插稻迅速发展, 但针对机插稻育秧环节与插秧机具融合对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特征影响的研究较少。以机插稻农机农艺首要融合点“育秧-机插”关键环节为研究对象,探究育秧方式配合不同插秧机具对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方法】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2种育秧方式:营养土育秧和稀泥育秧;3个播种量:65 g/盘,85 g/盘,105 g/盘;2种插秧机具:4行手扶式插秧机,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结果】育秧方式、播种量以及插秧机具对机插稻结实期不同营养器官氮素吸收转运、剑叶SPAD值以及氮素收获指数、氮素稻谷生产效率与产量影响显著或极显著,且互作效应显著或极显著。营养土育秧处理下机插稻氮素积累以及氮素利用效率较稀泥育秧优势明显,植株各器官氮素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以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一定程度高于稀泥育秧处理,平均提高了21.12%、15.20%、10.03%、6.45%;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机插稻稻谷产量、结实期氮素吸收转运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尤其播种量为85 g/盘时机插稻成熟期植株中氮素的积累量相较于65 g/盘、105 g/盘播量平均增加了16.19%,28.14%;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处理下机插稻产量以及构成因素、结实期干物质量、植株氮素吸收量和转运量、氮干物质生产效率以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4行手扶式插秧机。【结论】综合氮素积累量和氮素转运量、机插稻结实期穗部氮素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考虑,运用营养土育秧,播量85 g/盘配合6行乘坐式高速插秧机能有效提高机插稻氮素吸收利用,促进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淮北与苏中地区主推品种徐稻3号为材料,对增大机插秧切块面积条件下,播种量、氮肥用量及运筹对机插稻产量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大切块面积可使机插稻空丛率、死苗率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在此群体条件下,施肥量对群体各指标影响较大,其中,中、低肥处理有较大的群体透光性、干物质生产与产量优势;肥料运筹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分蘖成穗率与叶面积指数,但对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播种量虽对秧苗素质有一定影响,但对于大田群体多数指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2015年在四川省德阳市进行大田水稻直播试验,以早稻、早熟中稻、中熟中稻、迟熟中稻等4种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播期茬口(前茬作物分别为蔬菜、油菜和小麦),研究不同茬口和品种类型对直播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茬口及品种类型的科学搭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播种至齐穗、齐穗至成熟的生育期缩短;早稻、早熟中稻、中熟中稻的产量先增加后下降,迟熟中稻的产量显著降低。蔬菜茬口和油菜茬口以中熟中稻的产量最高,分别为8.47 t/hm~2和9.30 t/hm~2,小麦茬口则以早熟中稻的产量最高,为7.99 t/hm~2。随着播期的推迟,早熟中稻、中熟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早稻、迟熟中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呈降低趋势。由此可见,成都平原蔬菜茬口和油菜茬口水稻直播以选用中熟中稻品种较为适宜,小麦茬口水稻直播则选用早熟中稻较好。  相似文献   

12.
杂交籼稻机插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机插杂交籼稻的不同播种量育秧、机插密度、氮肥运筹、不同缺穴率试验,探讨了机插秧的相关配套技术。塑盘育秧以每块秧盘(58 cm×28 cm)播芽谷100~120 g为宜;密度宜采取小株距、大秧块,每公顷插25.5万穴以上;分蘖肥分2次施用,并适时施用保花肥;控制缺穴率应严把落谷量、均匀播种、大秧块机插3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机插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于2011-2014年进行专题试验,研究比较了不同栽培措施对机插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粳7号、宁粳4号、连粳11号综合性状好,易于实现机插高产稳产;机插稻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下降,采用柴米河基质和远大基质育壮秧可显著增产;机插株距11.7 cm×13.0 cm实产最高,产量与施氮量成抛物线关系,以纯氮用量22.5 kg/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干湿交替的节水灌溉模式显著增产8.70%;施用硅肥、矮壮丰、碧护均有显著增产效果。因此,淮北地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应选用机插高产品种,适期早播密植,适当增施氮肥,实施节水灌溉,配套基质、硅肥及生化试剂的合理使用,可促进机插稻大面积平衡高产。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响水县麦茬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响水地区一年两熟制及自然生态环境特点,通过两年的不同栽培方式的试验,研究了机插水稻的生育特点与超高产的技术途径;实现机插水稻产量700 kg/667 m2以上超高产栽培的品种选择、播期、秧龄、播量、移栽期安排、肥水运筹及管理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机插条件下不同的栽植密度、氮肥使用量和氮肥中基、蘖、穗肥不同的用量比例对两系杂交水稻两优1528群体动态、产量构成以及生育进程.结果表明,两优1528分别在机插密度为24.0万穴/hm2、氮肥用量247.5 kg/hm2以及基、蘖、穗肥比例为5:3:2时产量最高.栽植密度过大,无效分蘖增多,每穗总粒数减少,密度过小则群体总量较小,有效穗不足;氮肥用量达247.5 kg/hm2时虽然产量最高,但氮肥偏生产力(PPN)较低,而氮肥用量202.5 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从栽培模式、播期搭配、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小麦机条播、水稻育秧、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南粳9108机插-宁麦14机条播秸秆全量还田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的稻麦周年高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水稻机械化移栽应用中长期存在的晚播晚栽机插稻的特殊应用价值,【方法】在苏南设置大田试验,分析了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的产量表现及其群体生产特征,并设置密度和穗肥施用处理,解析栽培措施对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机插水稻晚播晚栽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降低。晚播晚栽机插稻群体高峰苗出现时间相对前移,茎蘖成穗率则明显下降。同化物质积累和运转均受到一定影响,抽穗期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下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也呈下降趋势。可见,晚播晚栽机插水稻存在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必然劣势。增加栽植密度,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上升,产量明显提高。在同一密度条件下,随着穗肥施氮量水平的提高,产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多穗肥施用不利于晚播晚栽机插稻结实期的物质积累。较高密度配合适宜水平的穗肥施用,可提高其茎蘖成穗率,并维持结实期叶片活性,保持较高的中后期物质生产能力。【结论】晚播晚栽机插水稻可采用较高移栽密度,促进前期早发提高群体质量,适当减少中后期肥料控制无效分蘖发生,改善结实期生长条件,可获得相对较好的产量和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插单季晚稻秀水134适宜的播栽期和密度。【方法】分别进行播期试验、栽插期试验、播种量试验和栽插密度试验,分析播栽期和密度对机插单季晚稻秀水134的影响。【结果】适期分批早播、稀播,适龄早栽有利于取得足穗、大穗、高产。足丛密植有利于足苗、足穗、高产。浙北地区单季晚稻秀水134机插,以5月中旬至下旬分批播种,播量125~150g/盘,栽插秧龄15~20d,密度27万~25万丛/hm^2,基本苗100万~150W/hm^2为宜。[结论]研究结果为单季晚稻秀水134生产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水稻机械化移栽应用中长期存在的晚播晚栽机插稻的特殊应用价值,方法 在苏南设置大田试验,分析了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的产量表现及其群体生产特征,并设置密度和穗肥施用处理,解析栽培措施对晚播晚栽机插水稻群体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 机插水稻晚播晚栽产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降低。晚播晚栽机插稻群体高峰苗出现时间相对前移,茎蘖成穗率则明显下降。同化物质积累和运转均受到一定影响,抽穗期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下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也呈下降趋势。可见,晚播晚栽机插水稻存在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的必然劣势。增加栽植密度,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上升,产量明显提高。在同一密度条件下,随着穗肥施氮量水平的提高,产量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多穗肥施用不利于晚播晚栽机插稻结实期的物质积累。较高密度配合适宜水平的穗肥施用,可提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钵苗机插杂交籼稻从育苗到大田管理的关键技术,并形成单位面积产量750 kg/667 m~2以上的栽培配套技术,在大田条件下,研究钵苗机插不同育秧材料、播种量、密度和氮肥运筹对籼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育苗营养细土中加入适当的细沙和土壤黏结剂,可以明显提高出苗率和栽插质量;单穴播种量在4~5粒有利于培育壮秧,降低栽插空穴率;钵苗杂交籼稻栽插行距33 cm、株距16 cm、栽插密度1.26万穴/667 m~2左右、基本苗3.0万~3.5万株/667 m~2时利于高产;在氮肥运筹上,基蘖肥︰穗肥=7︰3时,成穗率与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