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为探明甬优1540作连作晚稻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汇总整理了2016—2021年浙江省各地共69组甬优1540作连作晚稻种植的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数据,比较了甬优1540不同产量水平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结果表明,甬优1540作连作晚稻种植的高产栽培技术途径为注重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的提高,争取穗、粒兼顾,协调穗、粒结构,提高结实率,在此基础上发挥千粒重的增产作用,从而构建起整体协调的产量结构,促进高产。  相似文献   

2.
喀斯特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培均  马俊  梅艳  先新 《玉米科学》2006,14(3):137-141
运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玉米子粒产量为目标,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为试验因子,研究了杂交玉米毕单9号子粒产量、主要经济性状与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模拟得出在黔西北喀斯特山区4月初播种育苗,采用单株定向移栽。玉米子粒产量≥8250kg/hm2的栽培技术方案为:种植密度57204~63708株/hm2,施N量291.92~357.71kg/hm2,施P2O5量187.35~232.65kg/hm2,施K2O量165.56~224.45kg/hm2。分析玉米子粒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间的关系表明,在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穗数的基础上,主攻穗长和粒重,增加穗粗和穗粒数,减小秃尖长,提高单穗粒重,对玉米实现高产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优308(杂交籼稻)、甬优2640(籼粳杂交稻)、嘉优2号(杂交粳稻)为材料,通过2年的播种期试验和秧龄弹性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类型的连作晚稻在金华地区作机插的安全齐穗期和适宜播栽期。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连作晚稻机插产量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降低;在18 d秧龄条件下,五优308、甬优2640和嘉优2号于7月3日、7月6日和7月9日之前播种,能安全齐穗,五优308产量最高,嘉优2号最耐迟播,但产量水平明显低于五优308和甬优2640;五优308在秧苗素质、秧龄弹性方面明显差于甬优2640,五优308适宜机插的秧龄为12~20 d,甬优2640为17~27 d。五优308秧龄超过21 d之后,抽穗期推迟,安全齐穗风险加大,产量水平明显低于甬优2640。  相似文献   

4.
甬优6号是浙江宁波市农科院与宁波市种子公司联合选育的籼粳亚种间超级杂交稻组合,2005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在台州市椒江区一般作单晚种植,经过2005和2006年2a大面积试种示范,表现高产稳产,茎秆粗壮,根系发达,抗逆性强,叶片挺厚,穗大粒多,米质较优,感光性强,生育期较长,属中迟熟晚稻组合。根据移栽密度、秧龄、施氮量等有关栽培技术试验,甬优6号在椒江区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适时播种(6月1—5日)育壮秧,适龄(15~20d)移栽,每公顷栽14万~16万穴;每公顷施纯氮总量为210~240kg(不含有机肥),按基肥、苗肥、穗肥用量比5.0:2.5:2.5施用,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科学水浆管理,稳穗增粒保粒重;做好矮缩病、干尖线虫病、稻曲病等为主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肥用量、氮肥在茎蘖肥与穗肥中的比例、移栽密度3因素对甬优12号的产量及苗穗结构和株叶形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高苗数和有效穗数随着氮肥用量穗肥所占比例、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随着与穗肥所占比例的提高而提高,但结实率略有降低;上3叶长度和宽度均随着氮化肥用量和穗肥所占比例的提高而增加,剑叶长度和宽度与产量呈正相关。甬优12号在施足有机肥(有机氮78.75 kg/hm2)的基础上,以氮化肥用量240 kg/hm2、基蘖肥与穗肥比5∶5或4∶6为好。  相似文献   

6.
以宁84和甬优53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秧龄处理对机插连作晚稻秧苗素质、出叶情况、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秧龄的增加,秧苗素质明显变差,主茎叶数逐渐减少,株高变矮,穗长变短,产量降低。宁84和甬优538秧龄23 d、28 d的处理实际产量比秧龄18 d的处理分别降低0.86%、12.80%和2.67%、14.71%。随着秧龄的延长,2个品种的高峰苗数逐渐增加,宁84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延长而增加,甬优538的成穗率随秧龄的增加而降低。通过品种间的比较发现,相同秧龄条件下,宁84秧苗素质差于甬优538,但移栽后高峰苗数和成穗率高于甬优538。  相似文献   

7.
重穗型籼粳杂交稻库容大,具有超高产的潜力,但由于亲本间差异大,品种的F。性状表现存在缺陷,提高施钾水平对改良其性状具有明显的作用。以重穗型籼粳杂交稻代表品种甬优6号为材料,开展了重穗型籼粳杂交稻施钾效应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增施钾肥可延长甬优6号剑叶功能期3~5d,增加千粒重0.3--1.2g,减轻稻曲病穗发病率39.1%~54.6%、粒发病率45.2%--63.4%,每667m2产量提高31.7--56.7kg,农学效率平均值6.13kg/kg。  相似文献   

8.
为充分挖掘湘早籼46号高产潜力,进一步提高产量,采用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湘早籼46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湘早籼46号的产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以施氮量为240kg/hm2且栽培密度为40×104/hm2的处理产量最高。(2)不同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影响最大,每穗总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9.
不同秧龄双季双抛对双季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双季双抛栽培技术是指早稻和连作晚稻都采用抛秧栽培、都实行机耕机收的一项水稻生产新技术。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晚稻抛秧秧龄都以20 d以下为宜;每667 m2抛秧播种量早稻以4.0~4.5 kg为宜,晚稻以5.0 kg为宜;适当早抛有利于早发,提高每穗粒数和产量,早稻15 d秧龄抛栽比30 d秧龄抛栽产量提高15.7%,晚稻15 d秧龄抛栽比30 d秧龄抛栽产量提高7.7%左右。  相似文献   

10.
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宁粳3号为材料,设置移栽密度和施氮量试验,分析不同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宁粳3号单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移栽密度和施氮量对单产有显著影响;330 kg/hm2施氮水平单产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其次,360 kg/hm2的再次,270 kg/hm2的最低;移栽密度以基本苗45×104/hm2的单产最高,其次为22.5×104/hm2的。(2)增加移栽密度和氮肥用量能显著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和高峰苗数;施氮量和移栽密度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成穗率的提高。(3)总颖花量的增加是提高超级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在足穗的基础上,培育大穗是提高总颖花量的主要技术手段;在适宜总颖花量的基础上提高千粒重和每穗颖花数是获得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宁粳3号最适宜基本苗移栽密度是45×104/hm2,施氮量是330 kg/hm2。  相似文献   

11.
水稻生产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殿平 《北方水稻》2015,45(2):23-24,34
以北方超级稻铁粳7号为试材,重点分析了水稻生产氮肥运筹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粳7号的实际产量以施纯氮255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8:2处理下达到最高为9 270.1 kg/hm2,以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获得高产;施纯氮210 kg/hm2、基蘖肥与穗粒肥比为6:4处理下次之为9 131.5 kg/hm2,以较高的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来获得高产,二者产量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2005年)和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设计(2006年),以滇杂31、滇杂32、滇杂35为试验材料,以品种、秧龄、施氮量、施氮方法和栽插密度为试验因素(研究内容),对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施氮量、秧龄、密度4个因素不同水平之间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不同施氮方法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影响大小排序是施氮量>秧龄>品种>施氮方法,秧龄与密度交互效应>秧龄>密度.各因素对滇型杂交粳稻产量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来实现,对结实率影响较小,除品种因素外,施氮量、秧龄对千粒重会产生一定影响.提出滇型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适期播种,培育适龄壮秧,适宜秧龄35~40 d;每公顷施纯氮270 kg,氮肥宜重底早追;每公顷栽30万穴,每穴插1~2个基本苗.  相似文献   

13.
张胜  林太赟 《中国稻米》2011,17(3):59-61
为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甬优9号的增产增效潜力,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甬优9号作单季晚稻栽培的产量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各产量因子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甬优9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确保高产所需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并兼顾粒重.  相似文献   

14.
以两优培九、Y两优1号、玉香油占和黄华占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华南双季超级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2011年N2(225 kg/hm2)条件下的产量显著高于N1(112.5 kg/hm2),早、晚稻增幅分别为6.33%~13.39%和11.53%~25.06%,而2012年N1(161~176 kg/hm2)和N2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N0相比,增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干物质量,提高作物生长速率,但2012年N1和N2之间差异不显著。2年各品种N1的氮肥利用率要高于N2,其中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华南双季稻区早、晚稻在施氮量为161~176 kg/hm2的条件下分别种植生育期较长和生育期较短的超级稻品种,可以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或穗重并积累较多的干物质,从而有利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苦荞黔苦3号秋播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在秋播条件下研究苦荞黔苦3号籽粒产量与播种量及氯、磷、钾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试验,建立了籽粒产量与播种量、氮、磷、钾肥施用量的回归数学模型;经计算机模拟试验和优化选择,提出了秋播苦荞苦3号籽粒产量≥2500kg/hm2的综合农艺措施为:播种量33.41~41.76kg/hm2、施N量39.60~53.01kg/hm2、施P2O5量175.50~214.50kg/hm2、施K2O量57.96—68.72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配合啤酒大麦新品种扬农啤9号的示范推广,本文以扬农啤9号为材料,设计了4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的栽培试验,于2011至2012年在江苏省方强农场农科所进行,大麦生育过程中定点调查越冬苗、返青苗、高峰苗、穗数等茎蘖动态,成熟后调查产量要素及产量,分析密度和施氮量对扬农啤9号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的前提下,施氮15.0kg/667m2,基蘖肥:拔节孕穗肥比为6:4,16万/667m2基本苗,扬农啤9号的有效穗55万/667m2左右,每穗实粒22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产量可达420kg/667m2。  相似文献   

17.
旱地冬小麦施用钾肥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研究了豫西褐土区旱地冬小麦施用钾肥的效果。结果表明,施钾量(K2O)在0~112.5 kg/hm2的范围内,随施钾量增加,小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增加,各生育期总茎数及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增加。施用钾肥对旱地冬小麦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7.9%~15.7%,最高产量(4 336kg/hm2)的施肥量(K2O)为114.2 kg/hm2,经济最佳产量(4 275.7 kg/hm2)的施肥量为77.4kg/hm2。  相似文献   

18.
2012—2013年早、晚季在广西陆川研究了不同纯N用量(120,150,180,210,240 kg/hm2)对超级杂交稻准两优6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N量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产量的影响早、晚季不同,作早稻种植以施氮量210 kg/hm2最高,作晚稻种植以施氮量240 kg/hm2最高。在中等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准两优608作早、晚稻种植的适宜施N量分别为210和240 kg/hm2。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2016,(2):35-37
通过适应性鉴定和多地试种,筛选出适宜金华市种植的籼粳杂交中稻新品种甬优1512。以甬优1512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期(5月15日、5月25日、6月5日、6月15日、6月25日、7月15日分期播种)、栽插密度(12.45万、16.05万、18.75万、21.45万穴/hm2)、施氮量(0,165,210,255,300 kg/hm2)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1512在金华市更适于作为单季晚稻种植,于5月底6月初播种,秧龄控制在25~30 d,栽插密度16.05万穴/hm2左右,施氮量255 kg/hm2,产量表现为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在晚稻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免耕晚稻施免深耕土壤调理剂3kg/hm^2、不施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和翻耕晚稻3个处理田间试验,2005年在浙江绍兴等地研究了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对免耕晚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晚稻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分蘖成穗率提高.穗粒结构改善.穗形大.每穗实粒数多,千粒重高.平均产量8433.8kg/hm^2,比不施免深耕土壤调理剂晚稻增产8.4%,比翻耕晚稻增产7.6%.每公顷纯收入分别增加971.27和1955.03元.投入产出比为1: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