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记录并研究了来自中国黄土高原的4个根瘤菌新种群的中心菌株和代表菌株的菌体红外光谱,发现它们有羰基型和非羰基型两种光谱类型,二者可以根据有无1725cm^-1带而区分。  相似文献   

2.
记录并研究了来自中国黄土高原的4个根瘤菌新种群的中心菌株和代表菌株的菌体红外光谱,发现它们有羰基型和非羰基型两种光谱类型,二者可以根据有无1725cm ̄(-1)带而区分。  相似文献   

3.
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微生物菌体热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热分析法对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微生物菌体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类菌体的DTA、DTG曲线均有相似的热效应峰和失重峰,显示菌体物质组成上的共性,同时也表现出各自的热解特异性.细菌DTA曲线在276~295℃有一肩状峰;真菌DTA曲线在154~190℃有一小吸热特征峰.放线菌DTG曲线的第2失重峰突出,失重率大;细菌DTG曲线第2失重峰则由分裂为双峰组成.菌体红外光谱特征佐证了DTA、DTG曲线的结论,并明确了该曲线中有关峰对应的菌体物质组成,也显示了各类菌体红外光谱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法获得4个茶树群体种质资源的红外光谱图,结合系统聚类和相关性系数法对所得的光谱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各茶树群体种的红外光谱整体上十分相似,但由于内含化学成分及相对含量存在差异,其具有各自的特征红外光谱。根据红外光谱的特征峰形和吸光度值,不仅可以区分各群体种,而且可以评价其质量。同时,依据红外指纹图谱特征,可以将4个茶树群体种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是龙胜龙脊茶和临桂宛田茶,第二类是凌云白毫茶,第三类是南山白毛茶。FTIR-聚类分析法可以作为茶树群体种鉴定和质量评价的一种可行性手段。  相似文献   

5.
研究利用真菌Neosartorya hiratsukae(M7)的冻干菌体吸附溶液中Cu2+的特征。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菌体的主要官能团,分别从动力学、等温吸附2方面进行试验,并研究了溶液pH值、Cu2+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菌体富含羟基、羧基等官能团;吸附的最适pH值为5.0;等温吸附过程可以用Langmuir方程进行描述,菌体对Cu2+的最大吸附量为10.03 mg/g;菌体吸附Cu2+的过程进行得很快,30 min内可达到平衡吸附量的78.6%,吸附在3 h内达到平衡,吸附过程可用二级动力学方程描述(R2=0.998)。  相似文献   

6.
中国6种地带性土壤红外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土壤原样研究了中国 6种典型地带性土壤的红外光谱特征。结果表明 ,砖红壤、红壤红外光谱属于高岭石型图谱 ,显著的 36 95 ,36 2 0 ,10 35 cm- 1峰以及 35 2 7cm- 1峰可作为用红外光谱判断热带、南亚热带地带性土壤的特征峰。黄棕壤、褐土、黑垆土、黄绵土红外光谱为蒙脱石型图谱 ,较弱的 36 2 1cm- 1峰 ,3435和 10 2 8~10 32 cm- 1的强宽带 ,以及显著的 14 37cm- 1峰可作为温带半湿润 -半干旱地区石灰性土壤红外光谱的特征标志。黄棕壤是石灰性土壤向热带、南亚热带地区过渡的地带性土壤 ,其红外光谱标志为较宽的 3435 ,10 32 cm- 1吸收带和明显的 36 2 0 cm- 1吸收峰 ,以及较弱的 36 95 cm- 1峰 ,但没有 14 37cm- 1峰。中国从南到北 ,土壤红外光谱的36 96 ,36 2 1cm- 1 峰、石英双峰 (798,780 cm- 1 )的 797cm- 1 峰吸收强度逐渐减弱 ,而石英双峰的 780 cm- 1 峰吸收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了同一生态条件下苹果褐斑病抗感品种的叶部微生物类群的基础上,从已获得的7株Bacilus中筛选出3株普遍对苹果轮纹病、炭疽病、霉心病具拮抗作用的菌株,再通过对其菌体代谢液中激素的定性定量分析,筛选出B017(经鉴定为Baciluscereus)作为本实验的益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B017能在苹果叶面定殖和繁衍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浮游植物群落的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3年8月长江口深水航道水生态调查20个站点所采集的浮游植物样品,对长江口丰水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及群落结构进行了聚类分析。调查区浮游植物种类共检出50种,主要分属3种生态类型。聚类分析将20个站点聚合为3类(类群Ⅰ、Ⅱ、Ⅲ),类群Ⅰ主要位于长兴岛以西水域,为淡水性群落类型;类群Ⅱ和Ⅲ则位于长兴岛以东水域,分别为河口近岸低盐性群落类型和外海高盐性群落类型。上述3个类群中,以河口近岸低盐性群落类型种类最多。结合三个类群的环境指标来看,盐度、悬浮物浓度、浊度在三个类群中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优质小米的结构,分别采用中红外(MIR)光谱(包括一维MIR光谱和二阶导数MIR光谱)和同步2D-MIR光谱技术开展5种小米(包括A金小米、B黄小米、C龙山小米、D桃花小米和E红谷小米)的结构研究.实验发现,小米的红外吸收模式主要包括OH伸缩振动模式(v OH-小米)、C=O伸缩振动模式(vC=O-小米)、C-...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一种基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光谱检索的三七种植土壤类型和产地的鉴别方法,以3个产地6种土壤类型种植的102株三七植株主根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红外光谱为指标,利用Omnic 8.0软件中光谱检索功能分别对主根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红外光谱与相应光谱库进行种植土壤类型和产地检索和鉴别。结果表明:基于韧皮部光谱的鉴别效果比木质部的好。利用韧皮部光谱对种植土壤类型和产地进行鉴别时,匹配正确率分别为90.20%和97.06%。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光谱检索法可鉴别三七的种植土壤类型和产地。  相似文献   

11.
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秸秆和苜蓿各腐解期土壤胡敏酸红外光谱均具有一般胡敏酸的光谱特征;其光谱变化特征可反映胡敏酸的形成、“熟化”进程;腐解6~9个月期间是胡敏酸芳构化、缩合和甲基分解等反应的活跃期,腐解9个月后的胡敏酸已达到较高的芳构度和缩合度.不同腐解期腐解物的红外光谱可反映物料的腐解进程,1720cm-1和870cm-1吸收带可作为表征两种物料腐解进程的指标.腐解物组分对红外光谱影响的研究证实了木质素未直接参与腐殖质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玉米胚乳胚芽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为鉴别不同种类玉米提供科学手段.[方法]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系统聚类分析对3种类型的玉米实体样本的胚乳胚芽进行研究.[结果]原始红外光谱700~1 800 cm-1总体特征相似,主要是由多糖、蛋白质、脂类等吸收谱峰组成,在此范围内3种样本的原始光谱存在微的差异.对光谱进行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处理,用二阶导数光谱进行系统聚类分析(HCA),结果表明二阶导数光谱700 ~1 800 cm-1范围按玉米胚芽和胚乳样本聚类效果较好,52个样本能按3个种类很好地聚类,分类正确率达96.1%.[结论]红外光谱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可用于鉴别不同种玉米胚乳胚芽,具有方便、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种油菜籽仁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飞  刘刚  何永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376-2378
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测试了9个油菜品种的45个油菜籽仁样品的光谱。光谱显示,油菜籽仁的主要成分是油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对各品种油菜籽仁的平均光谱差异和吸光度比A1657/A1054和A1576/A1512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可用于区分不同品种的油菜籽仁。对1 700~1 600 cm-1范围的二阶导数光谱进行分析,发现各品种的振动谱带差异明显,可用以区分不同品种的油菜籽仁。研究表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结合二阶导数光谱,可以鉴别不同品种的油菜籽,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采用红外光谱的三级鉴定法,通过所获得的一维红外光谱、二阶导数谱和二维红外相关谱,可逐步提高红外谱图的分辨率,并从不同的角度上体现其差异性来分析鉴别区分栽培与野生春、冬天麻。结果表明三类天麻样品的一维红外光谱和二阶导数谱整体上十分相似,只是在部分吸收峰略有偏移,对比该区域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差异主要表现在950-800 cm^-1和相关峰的不同。因此红外三级鉴定法可以对栽培与野生春、冬天麻进行快速、无损、简便的分析与鉴定。  相似文献   

15.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鉴别不同产地黑木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产地黑木耳的营养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因此对黑木耳的产地鉴别具有实用价值。选取8个不同产地的黑木耳,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和二维相关红外光谱(two-dimensional correla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2D-IR),对不同样本的2D-IR谱图进行处理和分析,并结合系统聚类分析以鉴别黑木耳的不同产地。结果显示,不同产地黑木耳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整体特征极为相似,偏相关系数的最小值为0.955,不能用于区分黑木耳的产地。不同产地黑木耳在1 730~1 400 cm-1、1 350~1 040 cm-1以及1 030~900 cm-1范围内的二维相关红外光谱中自动峰数目不同,它们之间的自动峰和交叉峰的强度也有较大差异;对1 700~950 cm-1范围内的FT-IR光谱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不同产地黑木耳都得到正确归类。结果表明,二维相关红外光谱分析,结合系统聚类分析能够简单、快速、无损地鉴别不同产地黑木耳。  相似文献   

16.
自土壤中分离到链霉菌S-221菌株,该菌株对羽毛角蛋白有较强的分解利用能力。通过对该菌的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测定,结果与已知的弗氏链霉菌(Streptomycesfradi-ae)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上基本相似,但在培养特征和分解利用羽毛角蛋白的特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S-221菌株初步鉴定为弗氏链霉菌的一个变种,定名为弗氏链霉菌S-221变种(Streptomycesfradiaevar.S-221Tu,1993)。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和系统聚类分析(HCA)技术对不同品种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进行鉴别研究.[方法]测试了5种辣椒50个辣椒的红外光谱.[结果]5个不同品种辣椒的红外图谱相似,但在1 800 ~ 800 cm-范围内红外光谱的峰位、峰形及吸收强度有一些微小差异.对原始光谱作二阶导数光谱处理,发现在1 800~ 800 cm-1范围内5种辣椒的二阶导数光谱图差异明显,利用1 800~800 cm-1范围二阶导数光谱数据对5个品种50个样品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其正确率为100%;主成分析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4.47%,其正确率达98%,能把5个辣椒品种分开.[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把不同品种的辣椒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8.
苹果繁殖器官附生微生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苹果繁殖器官中的附生微生物,结果表明:①附生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与生态条件有关。②附生微生物以细菌为主,其次是真菌,放线菌最少,主要在冷凉干燥的地区检出。③生态条件不同,附生微生物类群不同。温暖湿润的生态条件下,主要附生微生物类群为Bacillus,固氮菌,Coniothyrium,Phyllosticta,Penicillium,Streptomyces;冷凉干燥的生态条件下,主要附生微生物类群为Bacillus,固氮  相似文献   

19.
采集并制备不同地域、不同品种的水稻秸秆样本288个,根据浓度梯度法,按照31的比例划分校正集与验证集。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试验样本中可溶性糖含量,并采集在近红外全波段(10 000~4 000cm-1)范围内样本的近红外光谱信息。采用多元散射校正(MSC)、标准正态变量变换(SNV)、导数、S-G平滑及其组合方法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分别运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和主成分回归(PCR)化学计量学算法,建立基于近红外光谱的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和主成分回归(PCR)定量分析模型。通过比较分析,对光谱进行一阶导数预处理,建立的PLS模型效果最优,校正集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C达到0.880 6,交互验证决定系数(R2CV)和验证集决定系数(R2V)分别为0.771 1、0.857 8,均方根差RMSEC、RMSECV、RMSEP分别为0.318%、0.440%、0.404%,校正集相对分析误差(RPDC)和验证集相对分析误差(RPDV)均大于2.5。结果表明,采用近红外光谱法建立的PLS模型基本可以实现水稻秸秆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20.
近红外光谱在果蔬检测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玮婧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842-9844,9847
对近红外光谱在果蔬成分测定和品质分析中的研究近况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近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以及近红外光谱的统计学分析方法和现代检测技术等,并对其最新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