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低温贮藏对芍药切花衰老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低温贮藏过程中芍药切花2个品种‘雪峰’和‘桃花飞雪’在不同贮期的开花率、瓶插寿命及其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芍药开花率迅速下降,瓶插寿命和瓶插至盛花天数很快缩短,水分平衡值不断减小,花枝霉变率迅速上升;花瓣中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前期上升,后期下降,但花瓣中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相对透性均迅速上升;低温贮藏60 d,芍药仍然具有较高的开花率和吸水能力;白色品种‘雪峰’抗病性和耐贮藏性较紫红色品种‘桃花飞雪’差。表明水分平衡失调、膜脂过氧化作用和SOD、CAT活性的下降是导致贮藏切花衰老、开花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东海的月、春日剑山、国华强大3个秋菊品种为材料,利用瓶插液2%蔗糖+200mg·L-18-HQ作为处理组(T),以蒸馏水为对照组(CK),研究其在瓶插过程中花瓣可溶性糖、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东海的月、国华强大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处理组高于对照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前期增加,后期下降,处理组含量较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瓶插初期下降,之后有所回升,衰老末期再次下降;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随瓶插时间延长而上升,处理组高于对照组。秋菊瓶插期间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的下降,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导致菊花瓶插中花瓣衰老的原因,本研究为秋菊瓶插观赏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水磷组合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抗寒生理特性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水磷组合。【方法】以紫花苜蓿品种‘骑士T’和‘公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水分处理为主区:设置灌水时间间隔分别为4,8和12 d(用W1、W2和W3表示),灌水方式为指针式喷灌,每次灌溉量为水分入渗到距土表30 cm处;以磷肥施用量为副区:设置P2O5施用量为50,100和150 kg/hm2(用P1、P2、P3表示),并设置不施磷肥为对照(CK),于封冻前期挖取紫花苜蓿根颈材料,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翌年测定越冬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相同灌水时间间隔处理下,‘骑士T’和‘公农1号’根颈MDA含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CAT、POD、SOD活性和越冬率则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公农1号’根颈在P3处理下的POD活性除外),‘骑士T’根颈SP白含量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而‘公农1号’根颈SP含量则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在相同磷肥施用量处理下,‘骑士T’和‘公农1号’根颈MDA含量随着灌水时间间隔的增加表现为持续增长的变化趋势,POD、SOD活性以及SP含量和越冬率则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骑士T’根颈CA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公农1号’根颈CAT活性呈持续增加的趋势。W2P2处理的总体效果最好,其‘骑士T’根颈MDA含量较CK降低51.84%,CAT、POD和SOD活性、SP含量及越冬率较CK分别增加了45.12%,58.11%,21.98%,38.18%和59.50%;‘公农1号’根颈MDA含量较CK降低51.18%,CAT、POD和SOD活性、SP含量及越冬率较CK分别增加了83.56%,59.65%,42.03%,62.06%和55.0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AT、POD、SOD活性,SP含量和越冬率相互之间多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上述各指标与MDA含量多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时适宜的水磷组合为灌水时间间隔8 d、磷肥(P2O5)施用量100 kg/hm2,其降低紫花苜蓿丙二醛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效果总体最优,并可明显提高紫花苜蓿的越冬率。  相似文献   

4.
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设置不同温度和Cd2+浓度对黑鲷进行96h急性试验,测定其肝脏内SOD和CAT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温度试验组SOD活性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再回升的趋势,26℃处SOD活性最高;CAT活性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9℃处达到最大值;0.5mg/L Cd2+浓度组SOD和cAT活性随温度上升都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6℃处;50 mg/L Cd2+浓度组soD活性值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再回升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6℃处,CAT活性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26℃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半静态实验方法,设置不同温度和Cd2+浓度对黑鲷进行96h急性试验,测定其肝脏内SOD和CAT活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单一温度试验组SOD活性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再回升的趋势,26℃处SOD活性最高;CAT活性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9℃处达到最大值;0.5mg/LCd2+浓度组SOD和CAT活性随温度上升都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6℃处;5.0mg/L Cd2+浓度组soD活性值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再回升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26℃处,CAT活性随温度升高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26℃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6.
纳米银预处理对非洲菊切花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 cv.Crossfire)切花为材料,就5 mg/L纳米银(Nano-silver,NS)预处理24 h对其花瓣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以及切花瓶插寿命、花瓣细胞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NS预处理可显著延长非洲菊切花的瓶插寿命,提高瓶插期内非洲菊切花花瓣POD、CAT和SOD的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磷肥施用下移深度对苜蓿越冬器官在低温胁迫下抗氧化生理特性的变化及其与抗寒性的关系。【方法】以‘北极熊’紫花苜蓿品种为供试材料,将磷肥施于地表和距离地表7.5,15,22.5,30 cm,分别以S0、S1、S2、S3、S4表示,并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于越冬期对苜蓿根颈模拟低温(4,-10,-20和-30 ℃)胁迫处理,检测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并分析MDA含量与抗氧化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在同一施磷深度下,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苜蓿根颈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以-10 ℃下最低;SOD、POD、CAT活性则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0 ℃下最大;在同一低温胁迫处理下,不同施磷深度处理的MDA含量均明显低于CK,且在S2处理下MDA含量最低,较CK降低了48.61%~50.92%;不同施磷深度处理的SOD、POD、CAT活性均明显高于CK,且在S2处理下SOD、POD、CAT活性最强,分别较CK增长了26.42%~35.61%,53.37%~84.67%和24.94%~61.58%。相关性分析表明,在4,-10,-20和-30 ℃下,SOD、POD、CAT活性与MDA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结论】在距离土壤表面15 cm处施用磷肥最有利于提高苜蓿抗氧化酶活性,进而降低MDA含量,增强苜蓿抗寒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抗寒性对磷肥施用种类和用量的响应,为科尔沁沙地苜蓿抗寒越冬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公农1号’ 紫花苜蓿为材料,采用二因素(磷肥种类和施肥量)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秋季施用0,100,200,300,400 kg/hm2(以P2O5计)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对紫花苜蓿越冬材料人工模拟低温冷冻条件(-20 ℃),以冷藏(4 ℃)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根颈的丙二醛(MDA)含量、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变化,并对上述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低温冷藏和低温冷冻条件下,随着2种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紫花苜蓿根颈MDA含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均在300 kg/hm2(P2O5)处理下最低;紫花苜蓿根颈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300 kg/hm2(P2O5)处理下3种酶活性和SP含量达到高点。在施肥量相同时,与施用磷酸二铵相比,施用重过磷酸钙的紫花苜蓿根颈MDA含量更低,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大多更高。与低温冷藏条件相比,相同肥料处理在低温冷冻条件下紫花苜蓿MDA、SP含量增加,SOD、POD、CAT活性增强,其中在施肥量为300 kg/hm2(P2O5)时,施用重过磷酸钙紫花苜蓿根颈的SP含量最高,SOD、POD、CAT活性最强,分别为38.85 mg/g、135.59 U/g、387.57 U/(min·g)和47.71 U/(min·g)。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冷冻条件下,施用重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紫花苜蓿根颈的MDA含量,均与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2种磷肥均通过提高低温冷冻胁迫下苜蓿根颈的SOD、POD、CAT活性和SP含量,降低MDA含量,提高苜蓿抗寒性。在科尔沁沙地秋季施用300 kg/hm2重过磷酸钙有利于苜蓿安全越冬。  相似文献   

9.
以切花月季为试材,放入经脉冲处理lh后的50 mg/L纳米银(Nano silver,NS)溶液中,对切花月季在瓶插期间的瓶插寿命、花瓣的细胞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S加脉冲处理可显著延长切花月季的瓶插寿命,延缓其花瓣相对电导率的上升和MDA含量的增加,且在瓶插期的第三天至第九天有效提高抗氧化酶SOD的活性,在整个瓶插期间提高CAT和POD的活性.  相似文献   

10.
王萍萍  唐咏  孙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53-3155
主要研究了重金属Cu2+胁迫对龙葵部分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浓度为0.2mmol/kg时,叶绿素含量达到峰值,随Cu2+浓度的增加,含量下降.几种光合色素对Cu2+的敏感性顺序为:叶绿素a>叶绿素a+b>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随Cu2+浓度增加,细胞膜透性呈上升趋势.在龙葵根、茎、叶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有很大差异.龙葵根中SOD活性随Cu2+处理浓度增加而升高;茎中SOD活性随Cu2+浓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叶中SOD活性随Cu2+浓度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OD活性根中明显高于茎和叶.龙葵根中CAT活性随Cu2+浓度增加呈极显著负相关;茎中的CAT活性则与Cu2+浓度变化无明显的相关性;叶中的CAT活性随Cu2+浓度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姜花瓶插期间的形态及生理生化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姜花花穗常由10-18小花所组成,其小花由下向上依次开放,伴随着小花的开放,小花干鲜质量及花鲜组织中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增加,至小花盛开时达到最高峰其后下降;花瓣组织中超氧化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则是开花初期先行下降,然后升高,SOD活性在小花盛开时达到最高峰,CAT,POD活性则于小花弯曲时达到最高峰;而花瓣组织中MDA含量在整个瓶插期均有所升高,特别是盛开期之  相似文献   

12.
Ca(NO3)2对月季切花保鲜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不同浓度的Ca(NO3)2溶液瓶插月季(Rosa chinensis Jacq.)切花,依据瓶插寿命和外观品质得以浓度为0.1g/L的Ca(NO3)2瓶插液效果最佳。观测于此浓度Ca(NO3)2处理液中瓶插的月季切花的有关外观形态品质和生理化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蒸馏水)相比,Ca(NO3)2处理可使月季切花花枝硬挺、蓝变时间延迟,观赏期延长2d;此外,该处理还具有保持月季花枝鲜重、延迟花瓣质膜相对透性增加、延缓花瓣中蛋白质降解及维持花瓣中还原糖含量相对稳定等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13.
含GA3的预处理液对百合切花的保鲜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预处理液[40 g/L蔗糖 300 mg/L 8-羟基喹啉柠檬酸盐 60 mg/L Al2(SO4)3 100 mg/L赤霉素(GA3)]对百合切花进行保鲜效应研究,预处理液保鲜效果明显,能延长切花瓶插寿命3 d,增加鲜重,增加花瓣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改善体内水分平衡,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脯氨酸的含量,从而改善切花品质,延缓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4.
 以探讨月季切花失水胁迫耐性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之间的关联为目的,选用耐失水胁迫品种Samantha,用DDTC(SOD专一性抑制剂)进行12 h预处理,之后在20℃、RH 35%~40%、80 Em-2·s-1光照(12h/d)条件下进行12~48 h的失水胁迫处理,然后进行瓶插观察。结果表明,20 mmol·L-1 DDTC预处理在显著抑制花瓣SOD活性的同时,明显减弱切花失水胁迫耐性,表现在切花弯颈率明显提高,复水率和水势值明显降低,瓶插寿命显著缩短。在花朵自然开放初期,花瓣MnSOD、FeSOD和Cu/ZnSOD这3种类型都存在。其中,MnSOD有1种,FeSOD有3种,Cu/ZnSOD有2种;迁移率大小依次为Cu/ZnSOD >FeSOD >MnSOD;谱带强弱依次为FeSOD>Cu/ZnSOD>MnSOD。经失水胁迫处理花瓣中诱导产生了3条新的FeSOD(FeSOD4、FeSOD5和FeSOD6)条带,与此同时MnSOD条带消失。DDTC预处理抑制了任何与上述失水胁迫诱导有关的新的条带产生。由此推测,切花月季Samantha失水胁迫耐性与其SOD活性相关,与FeSOD4~6的诱导产生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金银花开花过程中花瓣几种酶活性的变化。[方法]以金银花不同花期(米蕾期、三青期、二白期、大白期、银花期、金花期)的花朵为试验材料,研究金银花开花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在金银花开花过程中,随着花瓣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也随之下降;从银花期到金花期,随花色的变化,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增加。[结论]该研究可为金银花花色变化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月季切花水插期间的呼吸、乙烯和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月季切花的保鲜问题 ,生理变化规律 ,采用红外气体分析仪 ,气相色谱仪对月季切花的呼吸速率、乙烯生成率等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 :月季切花水插期间的呼吸速率与内源乙烯生成率呈缓慢下降——上升——再下降趋势 ,且有峰值的变化 ;可溶性蛋白质在插花后的 72 h前不断上升 ,以后逐渐下降 ;过氧化物酶活性总体为不断上升趋势 ;不同瓣位花瓣表现出从外花瓣到内化瓣逐渐衰老的生理特点  相似文献   

17.
 以切花月季(Rosa hybrida)品种Samantha和Kardinal为试材,探讨了乙烯和乙烯作用抑制剂1-MCP处理对不同品种花朵开放和衰老以及内肽酶活性和种类的影响。结果显示,两供试品种都对外源乙烯敏感,但花朵在乙烯处理后形态上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Samantha表现为乙烯处理显著促进花朵开放和衰老进程,导致花瓣脱落;而Kardinal则明显抑制花朵开放进程,出现僵花,直接衰老萎蔫。两品种在乙烯引起花瓣总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和内肽酶活性的升高方面,以及1-MCP处理获得与乙烯处理相反的效果等方面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但是Kardinal的变化远比Samantha剧烈。同时,乙烯处理引起花瓣丝氨酸蛋白酶所占比例的增加方面依然是Kardinal比Samantha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本试验供试的两个切花月季品种开花和衰老对外源乙烯反应的不同可能与相应花瓣中内肽酶的变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以巨紫荆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开花过程中花瓣内含物的变化及蔗糖等保鲜剂对花瓣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生代谢物可溶性蛋白质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盛花期为最大值,可溶性淀粉质量分数在初花期显著增加;次生代谢物类黄酮质量分数呈上升趋势,而花色素苷质量分数在盛花期为最大值。说明在生长发育阶段(花蕾期至盛花期)主要积累初生代谢物用于生长需要,衰老阶段(盛花期至凋花后期)主要积累次生代谢物有利于延缓衰老。不同保鲜剂处理对花瓣生长没有显著差异( p<0.05);两个蔗糖和50 mg· L-16-BA处理均增加了SOD活性,但与对照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MDA质量摩尔浓度呈下降趋势, MDA质量摩尔浓度与SOD活性呈负相关性;2%蔗糖能够显著提高CAT活性,与对照相比增加了86.0%,POD活性与CAT活性互为补充。总之,抗氧化酶( SOD、POD、CAT)之间协调作用共同清除活性氧( ROS),延缓衰老;巨紫荆内含物形成的最佳时期是盛花期;保鲜剂2%蔗糖处理巨紫荆切枝,花瓣直径大,花径较长,花瓣内的保护酶活性增强,对延缓巨紫荆花期效果最有效。  相似文献   

19.
精胺对离体小麦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0.
以一定浓度的氯化钙(CaCl_2)与不同浓度的甘氨酸甜菜碱(GB)组合,对菊花(Dendranthema morifolium Tzvel.)品种汴梁银宝在定头至花蕾形成期进行整株喷雾处理,测定其花瓣中几种主要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处理组菊花花瓣中可溶性蛋白质与可溶性糖含量在整个花期中与CK相比差异明显;处理组花瓣干鲜比(DW/FW)在开花中后期比CK增加明显;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整个花期先上升后下降,处理组酶活力比CK高;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和膜透性与SOD活性变化呈相对应的动态趋势,同时其处理组与CK相比差异明显。上述结果均以CaCl_2160 mg/L+GB500 mg/L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