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杂交种以提高玉米产量,是我国解放后在党領导下开展起来的农业增产新措施。从解放初期利用玉米品种间杂交种发展为现在生产上利用多种多样的杂交种,如綜合品种,頂交种,单杂交种,双杂交种等。玉米双杂交种的利用是近代遗传学科对生产一大贡献,也是目前具有世界性的玉米育种方向。目前我国各种玉米杂交种的数目虽則不多,种植的面积也不很大,但是在党领导下只要我們的研究工作能赶上去,配合适当的杂交种子繁育制度,以促进玉米双杂交种工作的发展,这对我国粮食和飼料的增产,将会起到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玉米杂交育种工作三点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杂交种以提高玉米产量,是近代遺传学科对生产的一大貢献,也是目前具有世界性的玉米育种方向。我国玉米杂交育种研究工作,在党的領导下,有了很大发展。从解放初期利用玉米品种間杂交种发展为現在生产上利用多种多样的杂交种,如綜合品种、頂交种、单杂交种、双杂交种等。自一九六  相似文献   

3.
<正> 引言生产和科学实践证明,优良的双穗或多穗型比单穗型杂交种具有更大的生产潜力。选育双穗或多穗型杂交种,是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玉米果穗数的变异,对于制定育种方案,选用最合适的育种方法,更有效地选育双穗或多穗型的杂交种,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玉米品种间杂交是利用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进行杂交,以提高玉米单位面积产量的育种方法。现在国内不少农业院校,农业科学试验研究机关已经选育出了不少适于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间杂交种,一般可比当地优良品种增产15—30%,并正在生产实践上扩大应用。在自交系间的双杂交种未选育出以前,扩大利用玉米品种闲杂交种是目前最有成效的增产方法。各省应据据条件,在玉米重点产区的场站加强品种间杂交种的选育,以期在最近三、四年内  相似文献   

5.
玉米双杂交种的育成是世界农业生产上的一次革命,它为玉米育种开辟了一条新路;中国育种家培育玉米单杂交种成功,标志着玉米育种进入一个新阶段,并显著地提高玉米产量。4 单杂交种的培育和紧凑型玉米的推广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一场突发的“文化革命”使发展杂交玉米育种10年规划流产,大部分科研院所解散或下放,农业教育和科学研  相似文献   

6.
在黑龙江省以收获籽粒为目的的玉米自交系杂交种选育工作中,获得适应各地栽培、籽粒高产的双交杂种组合,是玉米育种的首要任务。兼顾籽粒的品质,在以其做为主要粮食直接食用的情况下,也是不可忽略的问题。玉米遗传育种实践与理论说明,组成杂种的亲本不同,可使杂交种的优势、籽粒产量和品质发生很大差异。选育配合力高、合乎育种目标要求的自交系单杂交种为亲本,  相似文献   

7.
美国近30多年来玉米单产增长了2.8倍,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9.4%,到1985年单产已达到481.3公斤/亩。如此高速的发展是与种子企业的作用分不开的。 美国玉米种子企业几乎是和玉米杂交种同期产生的。1921年著名玉米遗传育种家沙尔(Shull)、伊斯特(East)、琼斯(Jones)经过十几年的奋斗终于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玉米双交种,将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理想化为现实,解决了10多年来育种家百思不解的杂交种生产问题,同  相似文献   

8.
关于玉米单杂交种对双杂交种产量的影响,至今尚无統一的見解。著名的育种家Γ.C.卡列也夫肯定双杂交种的产量不受参与交配的单杂交种的不同后代所轉移。Б.Π.索科洛夫院士認为单杂交种的第一代及其以后各代使双杂交种产量降低极微。A.C.穆西科认为单杂交种第一代以后各代会显著降低双杂交种的产量。 全苏T.Д.李森科遺传育种研究所玉米育种系于一九五六至一九五八年研究了双杂交种BИP42的亲本类型——即“荣誉”(44×38)与“光荣”(40×43)这两个单杂交种不同世代的产量,并研究了单杂交种不同世代交配所得BИP42第一代的产量。 首先测定了亲本类型各个不同世代的产量。在  相似文献   

9.
我国糯玉米育种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综述了我国播玉米杂交育种取得的进展。我国播玉米育种可分为3个阶段,阐述了各阶段应用的主要育种方法、取得的育种成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目前,利用普通玉米优良基因改良播质农家品种及播质一环系是我国播玉米育种的主要方法;利用播玉米杂交种选育二环系已成为我国播玉米育种的次要方法,但有可能成为主要方法。利用百年改良积累的普通玉米优良基因改良播质材料,是播玉米增扩种质资源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美国玉米杂交种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玉米育种的成就及实践,从育种新种质利用角度,总结分析了美国玉米杂交种在我国玉米育种中的作用及其利用状况,以供育种者借鉴。  相似文献   

11.
玉米和小麦花期相遇是利用小麦×玉米产生小麦单倍体、进行小麦育种的前提。采用分期播种结合移栽的方法就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与玉米杂交的花期调节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1月2 7日至2月7日室内营养钵分期点播糯玉米杂交种、甜糯杂交种、甜玉米杂交种及普通玉米杂交种,3月1日移栽至大棚,在小麦花期便可获得持续的、多类型玉米花粉,确保杂交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在玉米育种上,选育其有较高产量的玉米杂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玉米自交系间杂交是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最有效方法,新的优良杂交种除有较高产量水平外,其亲本自交系也必须要有较高的自身产量。提高繁殖亲本及杂交种制种产量,降低度种子成本,以利于新品种快速推广应用。因此,近年来围内外玉米育种专家越来越重视玉米自交系数量性状的遗传传递规律及性状间关系的研究,并对指导育种工作起了积极作用。本文通过结合多年玉米育种工作实践和国内外玉米育种专家的共识,对高产玉米自交系的农艺性状进行分析鉴定,依据高产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经分析鉴定,确定高产玉米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选择方法,以期为玉米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双隐(三隐)性基因在甜糯型玉米品种选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品质优良、配合力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甜玉米和糯玉米杂交——自交,选出甜糯双隐性自交系,利用不同类型的甜糯双隐性自交系杂交——自交,选出甜糯三隐性自交系,在选育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自交系的基础上,通过杂交配组,产生甜(杂结合)糯(纯结合)玉米杂交种,用这类杂交种生产的果穗,有糯质籽粒,有甜质籽粒,甜糯相间随机排列,保留糯性,增强甜度,提高品质。解决了以往糯玉米不甜、甜玉米不糯的缺陷。在分析国内外鲜食甜糯型玉米育种现状基础上,结合我所多年甜糯双(三)隐性基因系玉米杂交种选育的实践,浅析了甜糯双隐性或三隐性基因系的选育以及甜糯型玉米杂交种的组配方法,希望为我国鲜食玉米的产业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玉米群体改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玉米群体改良的同时,结合进行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早期选育,以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等遗传参数作为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的依据,将玉米群体改良和常规育种紧密结合,加快育种进程和提高群体改良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玉米自交系的选育历来为育种家所重视。自交系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而是用其组配强杂交种在生产上使用。杂交种的农艺性状、增产潜力取决于亲本自交系的合理组配,因此选育优良自交系是利用杂种优势的基础,也是玉米育种的难点和重点。  相似文献   

16.
利用玉米杂种优势,迅速选育杂交种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措施。但育成自交系一般需4~5代,照过去老办法,一年一代,需要4~5年。这样育成一个双交种需要8~10年,育成一个单交种也需要6~7年。因此,如何缩短育种时间,加速选育杂交种,提供生产应用,是玉米育种工作中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我国各地玉米育种工作者,为缩短育种时间,都采  相似文献   

17.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现代玉米生产上主要是利用自交系间杂种一代,因此,育种程序中包含了选育自交系与组配杂交种过程,开展育种工作时,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形成总的育种策略,并用于指导育种工作。本文将主要探讨玉米育种的现状及内蒙玉米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淀粉玉米的研究现状及品种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高淀粉玉米的类型及其在淀粉工业领域的加工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通过分析目前高淀粉玉米的种质资源利用现状以及高淀粉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选育情况,提出了不同类型高淀粉玉米品种的育种目标,探讨了高淀粉玉米种质创新改良、自交系选育的方法和杂交种选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玉米是异花授粉作物,现代玉米生产上主要是利用自交系间杂种一代,因此,育种程序中包含了选育自交系与组配杂交种过程,开展育种工作时,必须从总体上考虑,形成总的育种策略,并用于指导育种工作。本文将主要探讨玉米育种的现状及内蒙玉米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玉米育种的现状、目标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玉米育种素材多为二环系,种质基础十分狭窄,严重制约了突破性杂交种的选育,优良自交系和杂交种的匮乏以及高产栽培技术的不完善是现在玉米单产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利用各地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运用现代科学的种质创新技术,拓宽创新种质资源,特别是引进外来自交系是提高玉米育种水平,进行轮回选择和突破杂交种选育的重要途径,对提高玉米单产、稳定总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