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在宁夏干旱区日光温室膜下滴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黄瓜耗水规律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灌水量为563 mm时,耗水强度整体随生育期的延后逐渐增大,在结果盛期达到最大,随后逐渐下降,在各生育期各处理日耗水强度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土壤水分的消耗则随灌水量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灌水量达到563 mm时完全能满足黄瓜水分需求,并开始向土壤补充水分,且水分利用率达到33.4 kg/m3。[结论]为温室黄瓜生产的水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甘肃河西干旱灌区水资源不足和高产农田长期存在施肥量过高和水资源利用率低下的现状,以河西走廊干旱灌区大面积种植的制种玉米为对象,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各生育期土壤水分、水肥利用效率和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制种玉米在主要生育期耗水量以灌浆-成熟期最高,当灌水量增加时,作物耗水量随之增加,而水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在相同灌水水平下,水分利用效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耗水强度在整个生育期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在抽穗-灌浆期耗水强度最大。根据制种玉米的耗水规律,确定了适宜的灌水时期,分别为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中后期。在相同的施氮水平下,制种玉米的产量随着的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灌水水平下,高水高氮处理下制种玉米的产量反而低于高水中氮处理下产量。  相似文献   

3.
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番茄耗水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膜下滴灌实验,研究不同灌水量对日光温室番茄耗水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番茄整个生育期耗水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各处理耗水量均表现为结果盛期结果前期结果后期营养生长期;番茄整个生育期耗水强度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各处理耗水强度均表现为结果盛期营养生长期结果前期结果后期.在滴灌条件下,作物耗水量为448 mm时番茄产量最高,可达9 151 kg/666.7 m2.  相似文献   

4.
采用U11(64)均匀设计原理,对葡萄不同生育期分别设置灌水上限,分析不同灌水量处理对葡萄耗水规律、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各处理耗水量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耗水强度与灌水定额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新梢生长期和果实膨大期为需水关键期,耗水强度最大达12.3 mm/d(408 mm)和8.3 mm/d(320 mm);当以上2个生育期水分控制上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FC)的60%和85%时有利于葡萄植株生长和产量提高,其中全生育期灌溉755 mm(处理Ⅳ)产量最大,达5 366.7 kg/hm2,且水分利用效率最高,达7.11 kg/(hm2·mm)。适宜大棚滴灌葡萄的灌溉制度参数:灌溉定额为755 mm,灌水周期为2 d,整个生育期灌水60次。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对紫花苜蓿植株高度与生长速度、产量、耗水量及耗水规律的影响关系.[方法]通过地下滴灌紫花苜蓿在4种不同水分处理(W1:22.5 mm,W2:30 mm,W3:37.5 mm,W4:45 mm)下产量与土壤含水量的观测试验,得到不同水分处理下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耗水量及耗水规律.[结果]不同水分处理下紫花苜蓿植株高度与灌水量呈现线性关系,在生育期内不同水分处理对苜蓿植株高度的影响为W4 >W3 >W2 >W1;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苜蓿干物质产量与灌水量 存在二维抛物线关系;不同水分处理下紫花苜蓿水分利用效率为W1>W2>W3>W4,从实现紫花苜蓿高产、优质及节水增效的目标出发,紫花苜蓿在地下滴灌条件下,适宜的灌水处理为W3.[结论]不同水分处理下紫花苜蓿耗水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在全生育期的耗水量变化规律是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  相似文献   

6.
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永龙  钱莉  刘明春  刘惠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39-4141,4145
[目的]研究干旱绿洲区不同灌溉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确定在干旱绿洲环境下农田水分的有效利用措施和合理灌溉指标,为节水技术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期进行4次灌水,并测定不同生育期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含量、千粒重以及生育期内水分的利用效率。[结果]小麦孕穗期、抽穗期及开花期为水分敏感期,其灌水量不能低于总灌溉量的60%;全生育期内分4次浇灌较适宜;适度水分亏损有利于灌水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水分补充不足将加剧土壤深层水分的损耗;当灌溉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小麦产量不再随着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结论]1hm2需6000mm灌水量可以作为干旱绿洲区春小麦用水的一个优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滴灌大豆不同灌水量的产量与水分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滴灌条件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09年在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杜蒙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不同灌水量处理的大豆滴灌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大豆生育期耗水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日耗水强度在结荚期达到最大,且各处理这一时期的日耗水量分别为4.3、4.8、5.1、5.4、2.3 mm·d-1;通过分析计算得出,大豆滴灌与不灌相比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在超过某一值后,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并不明显;根据不同水分处理对大豆的产量和生长状态的影响,确定滴灌大豆适宜的灌水量为1090 m3·hm-2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下啤酒大麦出苗率、生长发育动态、土壤水分变化、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并结合气象资料比较不同灌水处理的优越性,分析不同春季储水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降水利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冬季储水灌改为春季储水灌从技术层面上切实可行;在适宜灌水定额条件下,采用春季储水灌溉技术较冬季储水灌溉技术可减少储水灌灌溉水量75 mm,减少土壤蒸发37.4%,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2%。在实际大麦种植生产中应以春季储水灌定额75 mm,生育期灌水5次,灌水定额75 mm为宜,这样不仅可节约有限水资源,还可提高地温及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限量补灌对带田冬小麦土壤水分与耗水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旱地带田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限量补灌35mm后0~9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灌水后短期内显著高于来灌水处理,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灌水与未灌水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逐渐接近一致;小麦全生育期耗水强度的变化呈"双峰"曲线,虽峰值出现时间不一致,但总是与灌水时间同步变化,各处理基本上以小麦抽穗一扬花期耗水强度为全生育期最高值,且以抽穗期灌水的处理耗水强度最高,日耗水量高达7.68mm/d,认为抽穗期灌水对土壤水分的贡献最大;水分盈亏状况分析表明,带田冬小麦全生育期0~90cm上层土壤水分处于极度亏缺状况,灌水比不灌水处理水分亏缺程度更为严重,但不同生育期灌水的处理间水分亏缺差别极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播前灌水营造底墒差异对压砂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西瓜耗水规律、西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前灌水造墒处理不同程度提高了1 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但灌水定额过大(70 m3·667m-2和55 m3·667m-2)会引起水分深层渗漏;西瓜生育前期耗水量随着播前灌水量降低而降低;西瓜需水高峰期,当1 m土层底墒在222~270 mm范围内,耗水量随1 m土层底墒增加而降低;底墒差异还会影响收获期1 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综合西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试验区域内,当西瓜生育期降雨量在85 mm左右,1 m土层土壤储水量在250 mm就可保证西瓜正常生长。另外,压砂地夏季休闲措施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1 m土层土壤储水量增加了2.7 mm,为下一季作物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当归在不同水肥处理下的需水量进行研究,为当归灌溉制度研究及GAP规范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小区田间试验,依据试验结果进行理论统计分析,分析了当归在不同灌水施肥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规律、需水量和作物系数。[结果]不同处理0~37 cm深度土壤含水率变化、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起伏较大,随着深度增加,土壤含水率变化较小;不同水肥处理对当归阶段需水量的影响,需水量与灌水量大小成正比,灌水量越大,需水量越高;在适宜灌溉条件下,当归整个生育期的日耗水强度从0.16~4.03不等,作物系数为0.37~1.26,全生育期需水量592.98 mm;当归的整个生育期作物系数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制定当归种植灌溉制度和GAP规范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北京郊区塑料大棚黄瓜适宜的灌溉方式,以黄瓜中农16为试材,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春茬塑料大棚黄瓜灌溉水水分分配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溉量相同条件下,与传统灌溉相比,膜上沟灌和膜下沟灌处理深层渗漏量和土壤贮水量增加;耗水量分别降低10.5%和5.9%;产量分别提高8.6%和7.5%,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18.7%和15.4%.塑料灌水带与传统灌溉相比提高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但与膜上沟灌和膜下沟灌相比,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均有所降低.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膜上沟灌和膜下沟灌是京郊塑料大棚黄瓜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吐鲁番地区成龄葡萄滴灌水分利用率。[方法]采用对比法,共设6个处理,研究吐鲁番地区成龄葡萄滴灌条件下产量、边际产量、水分利用与耗水量效率之间的关系,并拟合了葡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全生育期耗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葡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与耗水量均呈二次抛物线关系,吐鲁番地区成龄葡萄合理耗水区间为783~905 mm。[结论]葡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全生育期耗水量之间的相关性较高,可定量描述吐鲁番地区成龄葡萄滴灌条件下葡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全生育期耗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赵晓波  周诗魁  贾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3823-3825,3922
[目的]开展沿海围垦区大棚内黄瓜(Cucumis ativus)需水量试验,对指导大棚内作物种植,发展精准灌溉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20 cm深处土壤含水率的上下限,确定土壤的灌水时间、灌水量。苗期土壤含水率的上下限分别按田间持水率70%~100%、80%~100%控制;开花坐果期、盛果期土壤含水率的上下限分别按田间持水率70%~100%、80%~100%、90%~100%控制。[结果]春、秋两季种植的黄瓜需水量在300 mm左右,秋黄瓜生育期需水量略高于春黄瓜。两者的需水量、需水强度均随着作物生长而增大,盛果期最大,春黄瓜盛果期需水量173.1 mm,需水强度5.09 mm/d;秋黄瓜盛果期需水量156.7 mm,需水强度4.09 mm/d。[结论]秋黄瓜与春黄瓜各生育期的需水强度及需水量差异较大,棚内温度差异是造成春、秋两茬黄瓜需水规律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水分-氮肥配合对油菜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247-9248,9289
[目的]研究不同水氮条件对油菜(Brassica rapa L.)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探索其合适的水肥供应水平。[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设置4种水分处理和4种氮素水平。水分处理分别为50%θf、60%θf、70%θf、80%θf(θf代表土壤田间持水量,各设计水平为浇后灌水上限);施氮量分别为纯氮0、0.12、0.24和0.36 g/kg(土),肥料为尿素(含氮46.2%)。[结果]油菜水分生产效率与氮肥用量、灌水控制水平关系极为密切,且水肥交互效应明显。油菜水分生产效率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某一氮肥用量后,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随灌水控制水平的变化亦表现出相同趋势。各水氮处理中,水分生产效率与油菜产量具有高度的协同性,水肥协调供应是高产和提高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措施。综合考虑,灌水水平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0%、施氮量为0.24 g/kg(土)的组合是最优的。[结论]该研究可为油菜的合理灌溉和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肥水一体化膜下滴灌在日光温室越冬茬黄瓜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君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27-1027
[目的]探寻在日光温室作物栽培中可有效利用水资源的灌溉技术。[方法]采用示范对比的方法研究了肥水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在目光温室越冬茬黄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得出,滴灌比漫灌可节省费用5985元/hm^2,平均增产23 755kg/hm^2,增产率为20.99%,每茬可节水4318t/hm^2,比漫灌节水近一半。[结论]肥水一体化膜下滴灌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余青  张和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5):17048-17049,17053
[目的]探求适合西南山地地区的的玉米节水灌溉制度。[方法]在玉米各个生育期设计不同的土壤含水率上下限值,通过测坑试验测量玉米在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灌溉定额及水分生产率。[结果]玉米的需水敏感期为抽雄期,在抽雄灌浆期保持较高的水分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玉米的产量和灌水量呈明显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当耗水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时,产量会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超过最大之后,产量反而会随着水量的增加而减少。[结论]该研究可为农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质地下灌水处理对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淀粉组分积累及粒重与产量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004-2005年和2006-2007年小麦生长季,以强筋小麦济麦20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采用水分平衡法计算小麦生育期间耗水量,双波长法测定籽粒淀粉含量,以淀粉含量乘以粒重求得淀粉积累量。【结果】2004-2005生长季,在土壤质地为壤土的条件下,W1处理(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 mm,籽粒产量为8 701.23 kg•hm-2)的耗水量低于W2处理(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 mm,籽粒产量为9 159.30 kg•hm-2),土壤水利用效率与W2处理无显著差异,降水占耗水量的百分率、灌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高于W2处理;成熟期各处理粒重无显著差异。2006-2007生长季,在土壤质地为砂质壤土的条件下,W3’处理(底墒水、冬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 mm)获得最高籽粒产量,耗水量和降水占耗水量的百分率与其他灌水处理无显著差异;土壤水和降水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灌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成熟期粒重与W2’处理(底墒水、拔节水和开花水各灌60 mm)无显著差异,均高于其它处理。在W1处理冬前期和开花期0~140 cm土层和拔节期0~8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W0处理(生育期不浇水)的基础上,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增加了灌浆后期支链淀粉积累量,减少了直链淀粉积累量,提高了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比值(支/直比);在W2处理拔节期和开花期80~1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高于W1处理的基础上,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对灌浆末期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积累量无显著调节效应。【结论】在保水能力较强的壤土上,W1处理灌浆末期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低于W0处理,支链淀粉积累量和支链淀粉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比值高于W0处理,并获得了较高的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一步增加灌水量对淀粉组分积累量无显著调节效应,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在保水能力较差的砂质壤土上,W3’处理获得最高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可供壤土和砂质壤土条件下小麦生产中确定灌水方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