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后移栽棉增产机理及优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植棉经济效益低,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通过多年试验示范,探索出了适宜当地具体条件的麦后移栽棉优化技术,有效地稳定了棉花面积,促进了粮棉双增产。麦后移栽棉比麦垄直播棉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0%,增加了麦子播种面积。小麦亩产280公斤,比麦垄麦亩增117.3公斤。棉花皮棉亩产79.1公斤,比直播棉亩增8.1公斤,增  相似文献   

2.
查楷 《江西棉花》1989,(2):24-25
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夺取棉花高产、优质和棉、油两熟双丰收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我县棉花营养钵育苗移栽已有多年的历史,经多年生产实践,大面积推广已获得成功。为夺取棉油双高产闯出了一条新路,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增产的作用。我县自1982年以来,移栽棉花面积逐年扩大,1988年达11万亩。移栽棉花普遍表现增产,据调查,其中效益显著,增产幅度大的地块约占移栽面积的60%以上,增产幅度在20—40%的有30%左右的移栽面积,增产幅度在5—15%左右的只有10%左右的移栽面积,与直播棉花产量相等或略有减产。为什么移栽棉花比直播棉花高产呢?主要是移栽棉花有不同的生育特(?),移栽棉花表现  相似文献   

3.
“农业科技促小康”工程1997-01-15日收稿滨海县位于江苏沿海棉区,由于春季气温回升慢,实现棉花早发、增产有一定难度。棉花地膜覆盖移栽技术(移栽地膜棉)有利于促进棉花早发、增产,在生产.中已大面积示范、推广。但应用中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指出该技术在生产应用中的增产效果、存在问题,探讨其稳定发展的技术对策。1移栽地膜棉在滨海县棉花生产中的地位滨海县“八五”以来常年种植棉花面积1.67万公顷左右。移栽地膜棉自1986年开始小面积试验;1992年起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0.83万公顷,增产幅度15~30%,累…  相似文献   

4.
自七十年代后期,江苏省沿江棉区普遍推广了棉花塑膜棚架育苗。麦行套栽棉,一般较麦行直播棉增产二成以上。但这一地区人多地少,棉花育苗占地相当于棉田面积8~10%,加之麦行套栽棉花时对麦子有损伤,影响了夏粮产量。有鉴于此,不少棉农改棉花麦行套栽为麦后移栽,前茬麦子由宽幅条播改为满幅密播,一般麦子增产35%左  相似文献   

5.
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的产量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麦棉花套栽种植模式为对照,设置麦棉两熟不同种植方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比较分析了不同种植方式的棉花产量和两熟效益。结果表明,传统的营养钵育苗麦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均最高;走后基质育苗移栽棉产量和效益低于套栽棉,但略高于走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麦后中熟直播棉产量和效益均最低,走后早熟直播棉产量与走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相当、但效益与营养钵育苗走套移栽棉相当。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及劳动力成本逐年攀升的形势下,走棉套栽种植方式必将会被生产淘汰,麦后棉适宜于机械化与轻简化,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我区人多地少,棉花生产没有集中专用的生产基地。为了发展棉花生产,历来采用棉麦套种的种植方式。但这种种植方式,两季都不能耕翻土地,造成土壤板结、通气不良;小麦要预留播棉行,土地利用率低,单产不高;棉花在前作行间播种,管理比较费工,两种作物共生期长,影响棉花壮苗早发和早熟丰产。为了夺取粮棉高产,我们从1976年开始进行试验,改棉麦套种为棉麦连作。在小麦收割后耕翻土地播种棉花,棉花拔杆后又耕地种麦子。试验地1.31亩,亩产皮棉186斤。1977年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试验,小麦选用中熟偏早的47(1)品种,于1976年11月3日播种,1977年5月21日收  相似文献   

7.
星子县依山傍湖,是九江地区分散产棉县之一。现有16,000亩植棉计划,分布在沿湖丘陵地带的五个公社。在这里,解放前常年种植棉花四、五千亩。解放后,曾一度发展到三万亩,但产量很低。近十年来,种植面积稳定在16,000亩左右,产量仍很低;十年平均亩产皮棉只有43.9斤。一九八  相似文献   

8.
棉花是南阳盆地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3万hm2,其中麦套移栽棉面积占棉花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马铃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又一经济作物,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较高。在棉花预留棉行上采用地膜覆盖间作菜用型马铃薯,马铃薯5月中旬提前收获后移栽棉花。与传统的麦套移栽棉相比,多收获一季马铃薯,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棉花移栽时间推迟半月左右,只要加强管理,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和效益。对小麦、马铃薯、棉花一年三熟的种植技术进行了总结。1选用良种三种作物均选用目前当地推广面积较大品种。小麦选用弱春性早熟优质小麦品种,如郑9023…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 ,棉田种植方式的不断改革和优化 ,本市棉花种植方式由麦套棉为主迅速向油后移栽棉转变 ,面积逐年扩大 ,棉田效益不断提高 ,优势十分明显。 2 0 0 3年油后移栽棉面积达到 1 8933hm2 ,占棉田面积 5 7%,油棉连作已成为主要种植方式。因此 ,研究油后移栽棉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对夺取油棉双高产至关重要。1油后移栽棉生育特点1 .1出苗快 ,成钵率高。油后移栽棉播期在 4月 1 0- 2 0日 ,与麦套棉相比 ,播种时间推迟 1 0~ 1 5天 ,播期气温提高 2℃左右 ,出苗速度快 1天左右 ,发病率低 1 0个百分点 ,营养钵成…  相似文献   

10.
每公顷2250公斤地膜移栽棉的生育特点及其栽培技术陆仁刚,蒋永明,顾云菊(江苏海门市德胜镇农技站226100)我镇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是个老棉区。八十年代种植以露地移栽棉花为主,1993年开始示范种植地膜移栽棉,1995年达115公顷。占全镇植棉面积的...  相似文献   

11.
棉花育苗移栽是一项早熟、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措施,在邓州市移栽棉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但近几年来,移栽棉早衰已成为困扰棉花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实现棉花早发不早衰,通过几年的实践和试验观察,笔者对早衰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豫东地区进行麦棉套种和麦后移栽条件下棉花统一密度、不同行距的试验,以探讨简化栽培并适用于机械收获的植棉模式.结果表明:麦套棉行距76 cm、株距19.5 cm,种植密度6.75万株·hm-2;麦后移栽棉行距76 cm、株距17.5 cm,种植密度7.50万株·hm-2;这两种种植模式下产量高,是较为理想的机采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棉花栽培方式长期以来以裸地直播棉为主。但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耕作制度发生了很大的改革。棉花的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栽培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然而究竞哪种方式易于获得高产、稳产,高经济效益,各种方式的生育特性有何不同,目前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少。本文试图通过对地膜棉、营养钵育苗移栽和裸地直播棉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生育特点和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以为棉花高产低耗提供较为适当的种植方式与技术资料。  相似文献   

14.
鲁西南蒜套棉高产的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鲁西南鱼台、金乡及其周边地区常年种植棉花面积约12万hm^2,种植模式主要为蒜套棉或圆葱套种棉花,种植品种全部为抗虫杂交棉,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此区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水浇条件好,是山东省历史上的棉花高产区。以鱼台为例:蒜棉种植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1.87%,碱解氮103mg·kg^-1,  相似文献   

15.
盐城市郊区大冈镇,常年植棉2万亩,以麦后移栽棉为主。1988和1989年平均亩产皮棉分别为97.7公斤和86.3公斤,单产位列前茅。附冈村七组百亩麦后移栽棉连续6年亩产皮棉100公斤以上。但是麦后移栽棉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着棉花进一步增  相似文献   

16.
春棉麦后大苗移栽增产技术韩海江,杨证明河南虞城县棉办476300棉花麦后大苗移栽,是利用中早熟春棉品种在麦收前育苗在麦后移栽的一种麦棉两熟种植方式。1989年4466.7公顷麦后大苗移栽棉,平均每公顷产皮棉1032kg,产小麦4125kg,比夏棉麦后...  相似文献   

17.
杨平华 《中国棉花》2001,28(7):36-37
近年来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潜江市棉花种植方式由麦套棉为主迅速向油棉连作转变 ,面积逐年扩大。 1 999年油后移栽棉面积仅 1 466.7hm2 ,占棉田面积 8.8% ,2 0 0 0年油后移栽棉面积发展到7333.3hm2 ,占棉田面积 41 .7% ,其中市属种植面积 580 0 hm2 ,占棉田面积 63%。从 2 0 0 0年起油棉连作将成为潜江市棉花的主要种植方式。因此 ,研究油后移栽棉的生育特点及高产栽培技术 ,对夺取油棉双高产至关重要。1油后移栽棉增产机理1 .1棉花具有自我调节和自我补尝能力强特性棉花喜温好光 ,具有无限生长的习性 ,全生育期长 ,生长发育的可塑性强…  相似文献   

18.
射阳县良种繁育场自1992年秋从连云港市啤酒大麦品种改良中心引进原名为KA-4B,被连云港市种子部门定名港啤1号。当年秋播100kg,为了扩大繁育系数,稀播每亩4.5kg,种植22亩,单产达408kg/亩。1993年秋播1000亩,同时建立“三圃”进行鉴定评比,单产达430kg/亩,1994年秋种植2200亩,平均单产达477kg/亩,1995年秋种植2500亩,平均单产达485kg/亩,高产田块达575kg/亩。港啤1号除高抗黄花叶病。高产以外又以优质啤麦在继苏引麦2号(冈2)又得到啤酒厂、麦芽厂青睐。其麦芽微粉浸出率为80%左右,糖化率310WK,a—N160左右,色度…  相似文献   

19.
于都县地处赣南,气候温暖,无霜期长。为了发挥气候条件这个优势,近年来,我县进行了在早稻收获后,移栽营养块育好的棉苗,和棉花收获后移栽油菜的“稻棉油”三熟制的试验,取得了初步结果,并摸索到了一些栽培技术经验,看来这在我县是有一定的发展前途的。一九七九年,我们在梓山公社欧阳屋生产队用1.12亩稻田作试验,早稻收后栽晚棉花,棉花收后栽早油菜,结果早稻亩产1008.9斤,皮棉亩产133.9斤,粮棉两季经济收入折合每亩329.15元。一九八○年这个队又用9.6亩稻田,继续扩大稻后移栽棉试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 ,盐城市粮棉种植地区 ,探索出麦后移栽棉的“双高”培管技术 ,不仅稳定棉花种植面积 ,而且增加了粮食产量 ,促进粮棉双丰收 ,使土地利用提高 5 0 %左右 ,经济效益显著。1麦后棉的增产机理1 .1调节生育期。棉花具有较强的自身调节能力和补偿能力。通过塑料薄膜的增温保湿、早播培育壮苗、加快生育进程、调节株型及生育期等 ,才能使麦后移栽棉获得高产稳产。1 .2增加有效铃。棉花产量由伏前桃、伏桃、秋桃构成。麦后移栽棉培管早、发育快、有效结铃多 ,据考查 ,伏前桃和伏桃占总桃数的 66.6% ,而且铃重大、衣分高。从 1 999年考查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