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圏栏面积对猪混群后行为的影响,试验选择育肥猪24头,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分别在面积为1 700 mm×1 400 mm和1 300 mm×1 400 mm的圈栏内饲养,采用高清视频摄像头持续监测猪混群后的探索、非饮食争斗、站立、跑、躺卧等行为。结果表明:猪混群0.5~1 h B组圈栏内非饮食争斗、跑的行为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P0.01或P0.05);混群1~2 h B组圈栏内猪群站立行为显著或极显著高于A组(P0.05或P0.01),而A组圈栏内猪群躺卧行为则显著或极显著高于B组(P0.05或P0.01)。说明圈栏面积会影响猪混群后的行为,养猪生产中应合理调整饲养密度,以减少猪混群产生的争斗,从而降低混群带来的应激,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和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2.
2.1.3 避免打斗 集约化猪场在仔猪断奶时常常需要将不同窝的仔猪混群,但这样却打乱了猪群原有的位次顺序,仔猪需要通过打斗来重新确定其位次顺序。管理者要避免将不同群的猪混群,混群最好在夜晚进行,混群时最好用母猪尿液喷洒仔猪,以避免仔猪因嗅觉识别而发生打斗。  相似文献   

3.
养猪生产中通常把生长猪按体重分群,从而在整群出售时体重一致。陌生猪混群常产生攻击和屈服行为,直至24小时才达群体稳定。混群最初几天激烈的争斗会使生产性能受到短暂影响。家猪嗅觉系统发达。切除嗅球可降低猪的争斗行为。家猪可以利用嗅觉信号(外激素)调节攻击和  相似文献   

4.
在许多肥育猪舍内,至少可以找到与饲养管理有关的、影响猪只健康的四种主要因素: 混群与分群混群主要引起生长期猪的应激。从仔猪到肥育,至少有两次(分别在断奶和肥育阶段)混群。这两次混群均会导致疾病爆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  相似文献   

5.
<正>(上接第22期)③从分娩、保育、到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  相似文献   

6.
张世新  张明 《北方牧业》2009,(17):16-16
<正>②夏天应降低饲养密度,生长猪应有0.8平方米以上的生活空间,育成舍最好为1.2平方米/头,每栏猪的数量最好在10~12头左右,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降温可有效地控制本次疫情。③从分娩、保育、到生长育成均严格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避免把日龄相差太大的猪只混群饲养,尽量减少猪群转栏和混群的次数,做到同一栋猪舍的猪群同时全部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上海市无疫猪群引进母猪传入猪伪狂犬病的概率,本研究建立了无疫猪群规范引种途径和引进母猪直接混群饲养两种风险评估模型。输出地母猪猪伪狂犬病的群流行率和个体流行率通过gp I-ELISA检测,并通过@Risk软件对评估模型相关参数进行模拟运算。结果显示:无疫猪群从输出地通过规范引种途径随机引进一头母猪传入猪伪狂犬病的概率是0.11%,随机引进一头母猪直接混群饲养传入的概率是12.83%;无疫猪群对猪伪狂犬病抵抗力和出场检测试验敏感性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65和-0.42。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加强免疫和实施出场检测能有效降低猪伪狂犬病的传入风险。  相似文献   

8.
《猪业科学》2018,(4):30-30
正对易相互打斗的猪可引发疾病的最新研究是由Simon Turner博士提出的。对这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他已经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但仍没有找到猪群间发生攻击的根本原因。野生猪的攻击性是完全自然的,然而在家猪中更为普遍存在。在野外,猪生活在广阔的空间里,如果真的发生了混群,野猪有撤退的空间(在养猪场的环境下不是这样)。来自不同窝的小猪在出生后的几周也表现出"打架"现象,这在商业化的养猪场中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它们在断奶前不允许混群。  相似文献   

9.
正对易相互打斗的猪可引发疾病的最新研究是由Simon Turner博士提出的。对这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他已经进行了40多年的研究,但仍没有找到猪群间发生攻击的根本原因。野生猪的攻击性是完全自然的,然而在家猪中更为普遍存在。在野外,猪生活在广阔的空间里,如果真的发生了混群,野猪有撤退的空间(在养猪场的环境下不是这样)。来自不同窝的小猪在出生后的几周也表现出"打架"现象,这在商业化的养猪场中是不会发生的,因为它们在断奶前不允许混群。  相似文献   

10.
从三窝长白×定远杂交生长猪中选择18头重新组成三个新的群体,混群时分别喷雾丙酸睾丸素、肌注盐酸氯丙嗪,和自然混群作对照。混群后0~3小时的争斗次数丙睾组和氯丙嗪组分别比对照组减少65.37%和11.99%,每个回合的争斗持续时间丙睾组比对照组减短74.60%。混群后0~7天三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0.69、0.64、0.39公斤(P<0.005);每增重1公斤耗料分别为2.26、2.40和3.90kg(P<0.01)。混群后0~28天平均日增重和耗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1.
猪混群攻击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玲 《猪业科学》2018,(12):34-3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猪的混群攻击一直是动物福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综述了减少攻击行为的研究现状,包括最近在育种、猪早期社交、激素和营养等方面有效地对付攻击行为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一)流行病学特点该菌属条件性致病菌,在饲养环境不良、断奶、转群、混群、运输、去势、断尾等因素刺激下,致使猪发病。其他疾病导致猪体免疫力下降时,也会造成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一、流行情况畜主由市场购进两月龄小猪20头,混群饲养。就诊前两天发现几头猪不吃食,皮肤发热。就诊时,已有4头猪死亡,其它猪大部分精神不振。畜主是初次养猪,缺乏经验。到现场调查,发现猪舍卫生条件差,许多猪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4.
近1年多来,猪价高位运行,各猪场补栏积极性空前高涨,但如何让引进猪(特别种猪)尽快适应场地的环境,维持原有猪群的健康状态并在后续生产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就必须有较好的引进猪隔离措施、猪群混群适应方案以及严格的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5.
畜牧工作者和牲猪收购人员经常遇到在给牲猪打针灌药、混群及牲猪受到惊吓、追捕、长途运输的过程中,突然发生原因不明的死亡,这除了少数是因为心脏不好、心跳过速而死亡外,多数是属于“应激综合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猪业》2008,3(12):65-65
家猪是由野猪驯化而未的。直到今天,有野猪出没的山区,在繁殖季节野猪常与家猪混群交配,并能产生正常后代,这是个明证。但是中国家猪起源于何种野猪,争论不已。有人认为中国家猪来源于亚洲野猪,也有人主张中国家猪来源于欧洲野猪,也有人认为中国四川地方猪种来源于亚洲野猪等等。  相似文献   

17.
3.4和“原有猪”的混群 在驯化新进猪的过程中,将它们与肥育猪、保育仔猪或淘汰种猪进行呼吸性接触很重要.呼吸性接触最好的操作方法是:从第3周开始,将“原有猪”安置在隔壁的猪栏中,猪栏用钢管隔断.这样就可以让猪进行鼻对鼻接触.“原有猪”与新进猪的比例控制了猪的体重和感染比例.  相似文献   

18.
在现行的销售方案中,幼猪运抵生长猪舍时,不同窝和不同来源的猪会被混群。应激常常导致猪饲料采食量下降。猪生长早期饲粮能量消耗量低,可负面影响其最后的生长性能。 美国由布拉斯加大学猪营养学家M·C·Brummt和E·R·Peo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测  相似文献   

19.
对猪细小病毒病主要以免疫预防为主。6.1防病入场引进种猪时应进行PPV血凝抑制试验,当其HI效价在1∶256以下或呈阴性时,才能引进。引进猪应隔离2周以上,再次检测,HI呈阴性时,方可混群饲养。  相似文献   

20.
林太明 《养猪》2007,(2):47-47
某猪场饲养育肥猪500多头。2006年5月初从外省购进152头体重在30千克左右的商品猪,在未采取有效的隔离观察措施的情况下混群,经过10天左右的饲养,陆续出现7头猪发病,使用抗生素、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