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福建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情况,本文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的时空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982、2001、2011年龙岩烟区植烟土壤pH分别为5.34、5.03、5.23,土壤酸化得到有效抑制;1982、2001、2011年土壤pH半方差函数模型分别为线性模型、线性模型、指数模型。空间分布上,1982、2001、2011年高值区域分别呈现块状、点状、块状;不适宜种植烤烟的地区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适宜区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2.
福建县级区域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福建沿海县级区域耕地土壤主要养分指标——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空间变异规律,并按照肥力指标法对耕层土壤进行养分分级。结果表明,空间上,从县级区域耕层土壤分析,不同地块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差异大;空间变异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晋江速效养分表现为结构性因素影响,而闽侯表现为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建立了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按照肥力等级划分,该区域耕地氮素表现为部分区域缺乏,钾素大部分区域严重亏缺,磷素大部分区域盈余;时间上,以土壤速效磷为例,与20世纪80年代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对照,其含量有所增长,从农田养分平衡角度也证实了该区域大部分耕地土壤累积磷素。  相似文献   

3.
根据1980年复兴圩农场全场域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00年、2010年GPS定位测土试验数据,研究了复兴圩农场耕作层与剖面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等的时间维变异特征,以探究农场尺度土壤养分的时间维演变规律,为农场稻麦精确施肥策略的拟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网格5m×5m取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滨海沙地椰林间种牧草表层土壤(0~20、20~40、40~60cm)水分的空间变异、分布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土壤含水量集中在3.54%~10.86%之间,均呈现弱变异特征。0~20、20~40、40~60cm层土壤含水量服从正态分布。土壤表层含水量总体上具有良好的空间变异结构,各层均具有中等及强烈的空间相关性,而且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具有明显层次性。研究区各层土壤水分均符合高斯模型,且拟合效果较好,相对应的空间连续性也较好。等值线图显示表层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阶梯状分布格局,结合半方差分析则可以看出:沙壤土、微地貌、人为干扰和植被盖度等是研究区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程度及其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地统计学及GIS技术对三峡库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及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研究,评价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水平。结果表明,试验区土壤养分变异较大,但均为中等变异,其中氮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结构性因素,而有机质、磷、钾的空间变异性主要来自于随机因素的影响。另外,研究区各种土壤养分含量水平均不高,其中有机质、磷、钾非常缺乏,钾大部分区域含量中等,部分地区也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6.
以黄羊镇土壤图、黄羊镇土地利用现状图、黄羊镇行政区划图和黄羊镇地貌类型分区图叠加形成适宜性评价的甜菜适宜性管理单元总图,选取研究区内对甜菜生长影响较大,并且具有区域空间变异明显、时间序列上相对稳定特征的8个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拟合各个因子隶属函数,应用层次分析法,在GIS软件中,通过累计分析计算,将研究区内耕地适宜性划分为3个等级。结果表明:黄羊镇甜菜生产适宜性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海拔、有效土层厚度、坡向、年降水量、有机质、质地、≥10℃积温和有效磷。其适宜性等级分别为:高度适宜区面积为12955.5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适宜区面积为6779.8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不适宜区面积为814.5 hm~2,占总面积的4%。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2008,(6):40-40
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蒙顶山茶园土壤钾素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两个尺度下蒙顶山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小尺度下土壤全钾和速效钾的C0/(C0+C)值分别为43.3%和27.2%,二者的变异方向略有不同,但均表现出在顺坡方向变异明显,在横坡方向变异较弱,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均呈片状分布,且均有东北区高于西南区的趋势;微尺度下土壤全钾和速效钾也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面积约720 km2的儋州市橡胶园土壤氮素营养进行了空间变异特征与分区管理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儋州市橡胶园土壤氮素营养缺乏,各土层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的最大相关距离在39.67~69.24 km之间,基本趋于大块状变异为主;同时,各土层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基本在第四等级和第五等级;采用空间叠加方法,进行了橡胶园土壤氮素管理分区,整个研究区域可分为10个氮素管理区,每个分区内具有不同的土壤氮素营养状况,需采取不同的氮素营养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0年GPS定位测土试验结果,利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等方法,分析了农场尺度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p H与有效硫等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变异特征,并进行了上述指标的地理制图,旨在阐明研究区复兴圩农场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农场实行作物精确施肥策略、提升作物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土壤图、武南镇土地利用现状图、武南镇行政区划图和武南镇地貌类型分区图叠加形成适宜性评价的管理单元总图,选取对研究区甜菜生长影响较大,并且具有区域空间变异明显、时间序列上相对稳定特征的6个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拟合各个因子隶属函数,应用层次分析法,在GIS软件中,通过累计分析计算,将研究区内耕地适宜性划分为3个等级。结果表明:高度适宜区面积为142.00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适宜区面积为4200.90 h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5%,勉强适宜区面积为2127.24 hm2,占总面积的33%。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海南山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为热带山区耕地土壤养分管理提供思路。以海南五指山市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阐述土壤养分现状,探讨其土壤养分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五指山耕地土壤总体呈酸性,其pH值为5.1;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中量元素(钙、镁、硫)含量均为中等或偏下水平,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较为丰富。五指山耕地土壤酸化和养分含量分布不均主要与气候、母质分布和施肥不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2.
揭示保亭县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分布特征,为海南山区县市耕地土壤养分管理及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采用实地调查、采集土壤样品和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基础上,阐明土壤养分现状,并与保亭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对比,探讨了全县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全县耕地土壤酸化明显,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有所下降、碱解氮变化不明显、有效磷含量显著升高,交换性钙、镁、有效硫含量中等偏下,各乡镇差异不明显,有效锌含量较丰富。保亭县耕地土壤养分含量属中等水平,且乡镇间各土壤养分含量分布不均,主要与施肥措施、气候条件及成土母质有关,其中施肥措施是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典型茶园土壤酸化速率定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定位研究的方法,监测了江苏典型茶场代表性茶园土壤pH值、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及阳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江苏茶园土壤酸化趋势严重,有67%的茶园0~20cm土壤酸化速率大于0.1个pH单位/年,其中33%的茶园土壤酸化速率大于0.2个pH单位/年,50%的茶园土壤pH低于4。茶园土壤酸化以表土最为严重,且酸化速率显著大于自然土壤。茶园土壤酸化速率的大小与土壤本身的基本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海南岛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海南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以海南岛表层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在收集调查相关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采集土壤样品并测定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分析1980s~2000s海南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异特征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80s和2000s海南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幅为2.90~93.74 g/kg和0.25~44.67 g/kg,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岛平均下降了5.86 g/kg。按土壤有机碳等级划分标准,1980s时期海南土壤有机碳主要分布在3、4级,而在2000s期间主要分布在4、5级,表明海南土壤有机碳含量低的分布面积逐渐增大,而高含量的土壤分布面积在减小。在海南特殊的气候条件下,降水量和温度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主要受降水量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含量及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再加上人为活动频繁,加剧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下降。为了海南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遏止海南土壤有机碳含量进一步降低,大力提倡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是海南省土地使用管理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对茶园土壤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本文用土培试验研究了质地差异较大的二种茶园土壤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引起的水溶性铅、有效态铅和铅的化学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酸化可显著地促进其它形态的铅向可交换态铅转化,增加土壤铅的水溶性和生物有效性。当土壤pH较高(pH>4)时,增加土壤有机质可促进土壤铅的活化,但在pH较低(pH<4)的土壤中,有机质积累降低了土壤中的有效态铅。酸化和有机质积累对铅的生物有效性影响在砂质土壤比粘质土壤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滴灌施氮对赤红壤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滴施不同品种氮肥对赤红壤酸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滴施硫酸铵、硝酸铵和尿素的条件下,各个土层的pH值都有所降低,同时,土壤的交换性铝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种植玉米的处理在滴头正下方各个土层的pH值均高于不种植玉米的处理,而交换性铝含量则低于不种植玉米的处理.种植玉米能够缓解滴施氮肥后的土壤酸化,降低土壤交换性铝含量.  相似文献   

17.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地统计技术,对海南定安县145个土壤样本数据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得知样点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存在空间自相关,然后采用Kring球体模型插值法,输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图,据此分析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定安县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丰富,有效磷含量缺乏,速效钾含量严重缺乏。有机质与全氮的分布格局基本相似,南部含量较高,北部含量较低,四、五等级耕地的有机质、全氮含量高,二、三等级耕地的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低。定安县西北部有效磷含量较高,东南部有效磷含量较低,四、五等级耕地有效磷含量较低,二、三等级耕地有效磷含量较高。整个定安县速效钾缺乏,尤其是北部,二、三、四等级耕地的速效钾含量均很低。  相似文献   

18.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根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冬梅  郭华  朱海燕  刘明  陈涛  齐华 《玉米科学》2014,22(5):115-119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通过传统耕作(CK)、隔行深松(T1)和行行深松(T2)研究耕作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空间分布与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与CK相比,T1、T2处理根总量较大,根系空间分布合理,利于根系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及养分;叶面积在前期T1、T2处理优势不明显,生长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均高于CK;深松处理(T1、T2)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达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的日期(Tmax)推迟,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增大,生长活跃天数(p)延长,单株干物质积累潜力(Dwp)明显升高。深松处理明显增加玉米产量,T1、T2处理较CK产量分别提高4.72%和5.46%。深松增产的主要因素在于千粒重的提高,两个深松处理(T1、T2)之间产量未达到显著差异;相对于T2处理,T1处理节约动力、经济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19.
基于FMT-AHP的海南澄迈县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包含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养分、立地条件和土壤管理在内的4个子目标、11个指标的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理论确定指标隶属度,借助层次分析法对指标隶属度进行加权求和,对澄迈县各乡镇进行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澄迈县耕地地力为中等水平,二、三、四级耕地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9.8%;各乡镇耕地地力水平分布不均,以瑞溪镇和金江镇最高,加乐镇和文儒镇的五级耕地所占比重较大,其耕地地力水平较低;区域降雨和地形因素是研究区内耕地地力水平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20.
建阳市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分析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8年福建省建阳全市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化验测试,同时与1980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测试结果比对,找出建阳耕地土壤变化趋势及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