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中粗河沙、结构良好的黄壤土为材料,设5个不同沙土配比处理,模拟运动场草坪坪床结构,研究不同种植层坪床结构对草坪生物学特性和草坪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坪草株高大体上表现为随含沙量的增加而降低;全土、75%沙+25%土结构的地上生物量优于25%沙+75%土、50%沙+50%土结构,但地下生物量表现较差,全沙结构的生物量处于中等水平;全土结构根系短而粗,75%沙+25%土结构根系长而细,且根尖数多,其他处理的根系形态处于中等水平。草坪质量综合评价结果为75%沙+25%土和全沙结构的质量等级是Ⅴ,表现最优;全土、25%沙+75%土、50%沙+50%土结构的质量等级是Ⅳ,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大麦籽粒大小的遗传多样性与稳定性,以185份大麦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了7个试验环境下籽粒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及千粒重等性状,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环境下二棱大麦粒长、粒宽及千粒重均值均大于六棱大麦,籽粒长宽比均值均小于六棱大麦;二棱大麦与六棱大麦千粒重、粒长、粒宽及籽粒长宽比在品种(系)间及环境间差异均极显著,且品种(系)与环境之间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籽粒大小在环境间差异程度因性状而异,其中以千粒重的差异程度最大。依据10级分类分布频次法则,千粒重和粒宽分布比较集中,六棱大麦集中分布在3、4等级,二棱大麦集中分布在7、8等级;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分布比较分散,六棱大麦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分别分布在1~10等级和2~10等级范围内,二棱大麦粒长和长宽比分别集中分布在4~8等级和2~7等级范围内。千粒重与粒长、粒宽及粒长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粒宽与籽粒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与粒宽及千粒重与籽粒长宽比的相关性因棱型不同而异。二棱大麦千粒重的稳定性小于六棱大麦,而粒长和籽粒长宽比的稳定性恰好相反,粒宽的稳定性与棱型无关;皮大麦千粒重稳定性小于裸大麦,其余籽粒大小性状的稳定性与皮裸无关。通过熵权法TOPSIS对大麦籽粒大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籽粒饱满且稳定的品种川52209,其可作为大麦籽粒性状改良的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3.
试验采用水培法,对20份黄麻种质材料进行250 mmol/L NaCl胁迫处理,通过测定株高、茎粗、水上鲜重、水下鲜重、整株鲜重、水上干重、水下干重、整株干重,利用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法确定各供试材料耐盐等级,将不同耐盐等级的材料进行0、150、250 mmol/L NaCl处理,测定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黄麻种质资源间耐盐性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耐盐性综合评价值D值可将其分为3类,强耐盐材料有8份,中度耐盐材料8份,盐敏感材料4份;在NaCl胁迫下,不同耐盐等级的黄麻种质材料叶片内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都显著升高,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下降,在150 mmol/L NaCl处理下,青皮大麻叶片内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甜麻和南阳长果,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南阳长果,在250 mmol/L NaCl处理下,甜麻叶片内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显著高于南阳长果和青皮大麻。  相似文献   

4.
减氮对豫北限水灌溉冬小麦冠层结构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节水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光合对减氮的反应,以豫北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限水灌溉(春浇一水)条件下,以当地冬小麦生产中常规施氮量(底施氮量+追施氮量:120+210 kg·hm~(-2))为对照,设置不同减氮处理(底施氮量+追施氮量分别为120+150、120+90、120+0、0+0 kg·hm~(-2)),研究减氮对冬小麦冠层叶片和非叶器官形态特征、冠层光分布和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减少,小麦开花期单茎叶面积、上三叶面积及旗叶节以上非叶绿色器官面积均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9.7%~28.0%、10.6%~30.3%和5.2%~16.8%,叶器官面积和上三叶面积下降幅度均高于旗叶节以上非叶绿色器官面积的下降幅度。减氮处理下,开花期上三叶长和宽分别减少4.4%~8.8%和11.8%~15.6%,叶片变窄变短,而倒四叶叶型无明显变化。另外,上三叶平均比叶重随氮肥减少总体呈增加趋势,表明适量减氮有助于改善上三叶叶片质量。随施氮量的减少,花后各叶层透光率呈增加趋势,其中灌浆中前期(开花至花后20 d)减氮处理的倒四叶层、倒三叶层、倒二叶层和旗叶层透光率分别比对照高39.0%、38.0%、23.8%和9.4%。随施氮量的减少,花后上三叶光合速率总体均呈先略升后降的趋势,其中旗叶和倒二叶光合速率在花后均以120+210 kg·hm~(-2)、120+150 kg·hm~(-2)和120+90 kg·hm~(-2)处理较高,且处理间差异较小,而倒三叶光合速率在开花至花后18 d均以120+150 kg·hm~(-2)和120+90 kg·hm~(-2)处理较高,分别比对照高38.7%和24.7%。这说明,减氮减少了冬小麦单茎叶面积,增加了非叶器官面积占单茎总光合面积的比例,且上三叶叶片变小,叶片质量提高,增加了花后冠层下部叶片受光比率,改善了冠层下部叶片的受光状况,有利于提高冠层下部叶片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5.
不同温光条件下马铃薯不同叶位叶SPAD值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马铃薯品种合作88和大西洋为供试材料,进行不同温光处理下主茎不同叶位叶SPAD(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土壤作物分析仪器开发)值的测定,研究温光条件对马铃薯叶片SPAD值的影响,并确定SPAD值在不同叶位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置的温光处理中,马铃薯上部4片叶的SPAD值较高,SPAD值随叶位的下降而下降。在中等温光条件(温度20℃和光照12 h)下,不同叶位间SPAD值的变化较小。在同一叶位上,中等温光条件下的SPAD值最高,低温短光照条件(温度15℃和光照8 h)下的SPAD值较中等温光条件和高温长光照条件(温度25℃和光照16 h)下的低。在各个温光处理中,供试品种植株上部4片叶的SPAD值均无显著差异。因此,在考虑叶片大小的因素后,测定马铃薯叶片SPAD值时,以选择倒3叶和倒4叶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
播期和地点对不同生态类型粳稻稻米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不同生态类型的5个粳稻品种为材料,在江苏省选择5个不同纬度地点,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稻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不同地点和不同播期对稻米加工、外观、蒸煮食味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品质性状在地点、播期及品种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多数性状品种间变异最大,地点次之,播期影响最小。不同品质性状在不同纬度的变化趋势不同,稻米加工品质随纬度的升高呈改善趋势,粒长、粒宽和长宽比在不同纬度间的变化较小,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和食味值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垩白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则呈现南高北低的趋势,食味品质随纬度的升高有提高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有提高的趋势,粒长和长宽比增加,粒宽减小,胶稠度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在不同播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变幅不大,过早或过迟播种食味值均有降低趋势。不同性状对地点和播期的反应不同,糙米率、粒宽、粒长、长宽比和精米率受影响较小,而垩白率和垩白度受影响较大,整精米率、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食味值居两者之间。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性状在地点和播期间的稳定性不同,南粳46的品质性状综合表现最好,但受地点和播期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淹水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胁迫(水面淹至大豆子叶节部位)对大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随淹水时间延长大豆的主、侧根逐渐腐烂,茎淹水部分产生大量不定根,为大豆适应淹水环境提供条件。在淹水处理0~10 d内,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光合参数较对照有一定增加,但10 d以后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叶片中的色素含量降低,随时间延长与对照差异显著;叶片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对照。淹水胁迫最终导致单株荚数和产量明显降低,淹水时间越长,降低幅度越大。综合各指标来看,光合参数、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等生理指标在0~10 d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10 d后差异显著,可以推断该大豆品种的淹水胁迫临界期为10 d。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基蘖肥及穗肥施用量试验,研究在高产、品质及高产品质均衡条件下浙禾香2号的叶片含氮量、籽粒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及产量表现。结果表明,浙禾香2号倒4叶叶片含氮量随着基蘖肥用量提高而提高,倒1叶叶片含氮量随穗肥用量变化而变化;同样施氮量,穗肥用量对叶片含氮量影响更大;基蘖肥低氮条件下,不同处理营养品质及外观品质没有显著性差异,基蘖肥纯氮0.12 t/hm2以上,减施穗肥可以降低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提高直链淀粉含量;氮肥(纯N)0~0.24 t/hm2范围内,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提高,穗肥的施用对产量的影响较大,但减施穗肥能明显提高食味值。综合考虑品质与产量,浙禾香2号穗肥施用量以0.045 t/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稻谷容重能反映稻谷籽粒的大小、形状、整齐度、胚乳质地等品质性状,与含水量等指标也密切相关。采用6个正常成熟收获的籼稻品种,研究不同干燥方式下,稻谷容重与含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同干燥方式下,稻谷容重因品种不同而不同,含水量为14.5%时,供试品种LP5容重最大,为552.8 g/L,LP7容重最小,为534.2 g/L。(2)相同品种的稻谷容重因干燥方法不同而不同,采用自然晾晒方式,当含水量在23%~17.5%时,容重缓慢降低;含水量在17.5%~10.5%时,容重升高较快;此后容重随着含水量降低极缓慢升高。采用45~50℃烘箱间歇式烘干降水时,当含水量在23%~14.5%时,容重随含水量的下降而降低;当含水量继续下降至9%时,容重值基本趋于平稳;此后,容重随含水量降低略有增加。(3)在稻谷安全贮藏水分范围(含水量14.5%),相同品种,自然晾晒降水的容重比烘干干燥的容重略高。(4)当稻谷含水量10.5%时,稻谷容重与含水率呈直线相关。初始容重值相近的品种,可共用回归方程,而初始容重相差较大的品种,回归方程不同。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不同品种类型、不同株型、不同发育期的春玉米叶片及其它器官、不同叶位叶片及叶片不同部位的高光谱反射率和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结果表明,玉米不同鲜器官的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趋势相似,但数值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叶位的叶片、不同品种同一叶位的叶片、叶片的不同部位的光谱反射率有差异;叶片光谱反射率随含水率减少而升高,它们的变化趋势相似;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浓度与光谱植被指数R800/R550、R673/R640、PSSRa、PSNDa、RCh、CARI、λred、Dλred和Sred具有极显著相关。说明可以通过光谱方法来监测玉米长势和估算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  相似文献   

11.
大孔树脂纯化山竹壳原花青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比较了10种大孔吸附树脂对山竹壳原花青素的吸附和解吸性能,筛选出最适的大孔吸附树脂,并对该树脂的静态和动态吸附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孔吸附树脂XDA-7对山竹壳原花青素有很好的吸附和解吸性能,最佳吸附和解吸条件为:吸附流速为2 BV/h,解吸液乙醇浓度为60%,解吸流速为2 BV/h,解吸液体积为6 BV.得到纯化的原花青素纯度为66.20%.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酶法预处理结合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花生壳总黄酮的得率,并优化大孔树脂纯化工艺,提高了有效成分的纯度。花生壳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花生壳粉与水混合,半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按1:1(m/m)复配,用量0.25‰,50℃酶解30 min后,按料液比1:20(m/V)加入乙醇至终浓度60%,于功率1000 W,55℃超声波辅助提取60 min,花生壳总黄酮的得率约为2.5%。选用D101型大孔树脂,上样缓冲液为pH 5.0的60%乙醇溶液,洗脱液为pH 10.0的70% 乙醇溶液,上样与洗脱流速为0.75 BV/h和1.5 BV/h。纯化后的花生壳总黄酮和木犀草素的纯度分别为10.54%和5.85%,提高了90%和120%。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大孔吸附树脂法纯化黄花草木樨叶中总皂苷的工艺。方法:以黄花草木樨中总皂苷的含量为指标,考察了5种大孔吸附树脂对黄花草木樨中总皂苷的吸附及解吸效果,筛选出最适皂苷纯化的树脂,并对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AB-8大孔吸附树脂适合纯化黄花草木樨中的总皂苷,最佳洗脱条件为:上样浓度为1.0mg/ml,上柱吸附流速为2.0ml·min^-1,以70%乙醇洗脱,洗脱流速2.0ml·min^-1,洗脱体积为5BV。结论所选工艺方法简便,稳定,纯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孔树脂纯化抱茎苦荬菜总黄酮的工艺。方法:对影响XAD-16型树脂纯化工艺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上样液浓度3mg/ml,样液pH为4,最大上样量为14.25 mg/g,以2BV/h吸附速率进行吸附,用6BV的80%乙醇以1BV/h的流速进行洗脱,经XAD-16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后的抱茎苦荬菜总黄酮纯度达89.1%,得率为49.78%。结论:优化后的各项参数条件下,XAD-16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抱茎苦荬菜总黄酮有良好的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孔树脂对状元豆黄酮的纯化工艺条件和效果,以状元豆黄酮粗提液为原料,吸附率和解吸率为评价指标,比较6种不同树脂对状元豆黄酮的静态吸附和解吸性能,筛选出AB-8树脂进行分离状元豆黄酮,并考察了纯化前后状元豆黄酮对食用油脂(猪油和花生油)的抗氧化效果。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质量浓度4.0 mg/m L,上样流速3.0 BV/h,上样体积140 m L,用60 m L 65%体积分数乙醇溶液(p H6.0)为洗脱剂,以2.0 BV/h流速洗脱,得到AB-8树脂对状元豆黄酮的吸附率和解吸率分别为93.06%和95.12%,回收率为89.04%,得率为52.46%,纯度提高了约2.91倍。状元豆黄酮对油脂有一定的抗氧化效果,对猪油氧化抑制效果好于花生油,且纯化后抗氧化效果明显增强,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大孔树脂对水仙茶饼多酚的纯化效果,试验以水仙茶饼多酚粗提液为原料,比较了9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水仙茶饼粗多酚的静态吸附和解吸性能,再以吸附率和解吸率为指标通过静态、动态吸附解吸试验。考察了各因素对LX-28树脂纯化水仙饼茶粗多酚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纯化前后的水仙茶饼多酚的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最佳纯化树脂LX-28,最佳吸附和解吸条件为1.5 mg/mL的质量浓度的水仙茶饼多酚粗提取液(pH4.0~5.0)以2.0 mL/min的流速上样95 mL,吸附平衡后去离子水冲洗至无色,再用70 mL,65%体积分数乙醇溶液(pH6.0)为洗脱剂,以3.0 mL/min流速洗脱,在此纯化条件下LX-28树脂对水仙茶饼多酚的吸附率和解吸率分别为(93.587±0.379)%和(95.330±1.282)%,树脂可重复使用4次,纯度提高了约3.04倍;对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从纯化前的1.279、3.682 mg/mL降低到0.295、1.525 mg/mL;对供试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米根霉和紫红曲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纯化后的水仙茶饼多酚的抑菌效果优于纯化前。  相似文献   

17.
普洱茶茶褐素的分级及相关性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普洱茶水提物依次经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后剩余的水层色素-茶褐素上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以丙酮-水溶液进行洗脱,按照色素条带分别收集得到级分并初步研究它们的理化与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以40%丙酮-水溶液为洗脱剂,流速为0.05BV/h时,茶褐素的分级效果最好,柱中呈现6条明显的条带,它们的色差参数值、还原力、pH值、常规成分含量、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红外光谱扫描及稳定性等存在差异。该研究进一步表征了普洱茶茶褐素组成与性质的复杂性,同时为深入研究茶褐素的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的本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建立并优化猴耳环多酚的纯化工艺并对其组分进行定性分析。本研究以猴耳环多酚粗提物为原料,以吸附及解吸附效果筛选了最优大孔树脂,再以吸附、解吸附和纯度为评价指标,考察各工艺参数对AB-8树脂纯化多酚的影响,最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法进行多酚组成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优选 AB-8树脂,粗提物以质量浓度3 mg/mL、流速1 mL/min上样10 BV(柱体积:1 BV=10 mL),水洗后,用60%乙醇5 BV以1 mL/min的流速洗脱。在此工艺条件下,多酚纯度达到58.64%。UPLC-Q-TOF-MS定性分析了纯化后猴耳环多酚14种组分。建立的猴耳环多酚的纯化工艺稳定可行,实现了其组分定性分析,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媒法,以花生壳为原料、氯乙酸为改性剂制备了羧甲基化改性花生壳吸附剂,研究了其对废水中NH4+-N的去除效果,探讨了吸附时间、溶液pH值、改性花生壳用量、温度等因素对NH4+-N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20g花生壳粉末在200mL 10%NaOH溶液中碱化2h后,和8g氯乙酸在500mL 90%酒精溶液中,恒温水浴45℃搅拌反应2h,水洗干燥后得到羧甲基化改性花生壳粉末,用此改性的花生壳处理50mg/L NH4+-N溶液的最佳条件为:在羧甲基化改性花生壳加入量10g/L,温度25℃,吸附时间1h,pH值8.0的条件下,花生壳对浓度为50mg/L的氨氮模拟废水的去除率可达72.1%。  相似文献   

20.
先用聚醚砜有机膜对豆粕乙醇提取液进行超滤,然后用D101大孔树脂纯化,研究大豆异黄酮的精制工艺.结果表明:用孔径5000D的有机膜超滤处理豆粕乙醇提取液,能够去除其中56.1%的杂质.用D101大孔树脂纯化,采用上样液浓度为0.750 mg·mL -1大豆异黄酮溶液,流速为1.0 BV·h-1,依次用去离子水、1.0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