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森林燃烧环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森林燃烧环研究的基础上,将林火行为的两大主要特征(着火蔓延和燃烧强度)分为不同的等级,即着火蔓延序列分为A:难燃、蔓延缓慢;B:可燃、蔓延中等;C:易燃、蔓延快三级,把燃烧强度序列分为Ⅰ:轻度燃烧;Ⅱ:中度燃烧;Ⅲ高度燃烧;Ⅳ:强度燃烧四级,然后以着火蔓延序列为纵向,以燃烧强度序列为横向,构成森林燃烧环网,以此来研究各燃烧环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布规律及变型,影响森林燃烧的主要因子是可燃物类型、地形、立地条件、可燃物数量和火灾种类,研究它们在环网上的分布和作用,可为林火管理和估测各燃烧环的火行为特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森林可燃物燃烧性研究的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森林燃烧特点出发,论述了近年研究森林可燃烧烧性的几个问题。文章简要介绍有焰燃烧热的气化热的研究近况及其测定方法;森林燃烧中熏烧的特点及产生的原因;以及热分析法(TG、DTG)测得燃烧分布曲线,用于评价森林可燃物相对燃烧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森林燃烧主要排放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森林燃烧时产生大量排放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开展森林燃烧主要排放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科学制定林火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森林燃烧主要排放物方面的研究文献,针对4种森林燃烧主要排放物(含碳气体、含氮气体、PM2.5和气溶胶等)的研究内容、排放影响因素、排放量估算参数(火灾面积、可燃物载量、可燃物含碳率、燃烧效率、排放比和排放因子等)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介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开展森林火灾排放物的定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影响森林燃烧的各因子火险性的大小作为依据,综合控制林火发生的内因,可以从根本上剔除火灾隐患,通过对柞木林,柞桦林,山杨林,杨桦林,桦木林和水曲柳林等林型的燃烧性比较,及几种森林特征与燃烧的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柞木林燃烧性较大,杨桦,椴树林次之,水曲柳林安全可靠,同时也表明次生林在林分密度较大,林龄30a左右,一天中13-15时燃烧性最高,从而为林火系统控制提供根据。  相似文献   

5.
落叶灌木南烛在防火戒严期的燃烧性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用自行设计的燃烧试验装置对落叶树种南烛(Lyonia ovalifolia)的活枝条进行了8次燃烧试验,在测定和分析样品引燃时间、试验过程中烟气温度变化和质量损失过程等基础上,提出了燃烧特征参数,即单位质量可燃物在试验过程中相对于无样品的对照试验的烟气净积温与引燃时间之比,根据该参数计算了8次燃烧试验的特征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南烛的燃烧性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呈动态变化,并呈逐渐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6.
中国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琴  牛树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93-11994,12015
森林火灾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各气候因子的变化(气温、降水、风向风速等等)对森林火灾有很大的影响。综述了近年来气候变化和森林火灾的现状,并论述了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森林火状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影响森林火灾发生、蔓延的主要气候因子作为区划因子,以数量分类中的加权聚类分析方法为工具,对滇中地区27个县市作出了林火气候区划。森林火险区划可为各级森林防火部门合理布置防火力量提供科学依据,对森林防火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森林净初级生产力(NPP)能直接反映森林质量状况,了解赣南森林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利于掌握其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与气候因子及其互作机理。基于MOD17A3H NPP数据,结合同期气象、土地覆被等数据,运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讨2000—2019年森林NPP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赣南森林NPP年均值空间上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随坡度、高程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南坡、东坡高于北坡、西坡。2000—2019年逐年森林NPP均值变幅为780.93~904.49 g·m-2·a-1,多年平均值为843.46 g·m-2·a-1;随年份变化,呈显著上升、显著下降、变化不显著的区域占比分别为19.43%、15.85%、64.72%;平均变异系数为0.07,整体上比较稳定;变化特征以反持续性特征为主。在时间上,森林NPP与年实际蒸散量、年太阳辐射量多呈正相关,与年总降水量、年均气温多呈负相关;2000—2018年气候因子对森林NPP...  相似文献   

9.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干枯的紫茎泽兰植株具有较好的易燃性,并且紫茎泽兰植株枯死期正是昆明地区的森林防火期,对森林防火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昆明周边的林区内进行外业调查、采集紫茎泽兰样品,并在可控条件的实验室内利用热电偶等测定紫茎泽兰的燃烧火行为特征(包括点燃时间、辐射热、火焰高度和蔓延时间等)。结果表明:(1)垂直燃烧的平均点燃时间、蔓延时间和火焰最大高度都大于水平燃烧(31、1 s;3.50、1.67 min;300、120 cm)。(2)水平燃烧的平均火焰最高温度大于垂直燃烧(761、611℃);(3)水平燃烧和垂直燃烧的平均热辐射没有明显差异。紫茎泽兰水平燃烧和垂直燃烧时的温度高,释放能量大,热辐射强,是地表火垂直转换为树冠火的重要介质,也是地表火水平快速蔓延的通道。紫茎泽兰垂直燃烧的火灾危险性较大,且燃烧后具有较大发生复燃的可能性。应在防火期来临前对紫茎泽兰进行清除,以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相似文献   

10.
木本植物燃烧过程的热能平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森林可燃物预引燃气需最小能量的基础上,经进一步对燃烧过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木本植物燃烧的热能平衡方程。并对14种木本植物试样在同一标准下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燃烧过程的热能平衡方程可应用于植物燃烧性评判;各森林类型的火级评定以总体平均含水率,细小可燃物总载量为优先指标。  相似文献   

11.
6种针叶树活枝叶在森林防火戒严期的燃烧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森林防火戒严期内,用自行设计的燃烧试验装置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地盘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var.pygmaea (Hsüeh) Hsüeh,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藏柏Cupressus torulosa D. Don和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6种针叶树的活枝叶进行9次燃烧试验和无样品的对照试验.在测定和分析样品含水率、引燃时间、有焰燃烧时间、试验过程中烟气温度和质量损失变化等基础上,提出了燃烧性参数,即单位质量可燃物在有焰燃烧阶段相对于对照试验的烟气净积温与引燃时间之比.根据该参数计算6种针叶树9次燃烧试验的燃烧性参数,并根据9次试验燃烧性参数的平均值对6种针叶树的燃烧性进行了综合排序,即柳杉>藏柏>杉木>地盘松>华山松>云南松.研究结果还表明,6种针叶树的燃烧性在防火戒严期呈动态变化,并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森林地下火是一种缓慢、无焰、持续时间长的阴燃,对森林危害极大。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森林地下火频发区域,研究不同加热时间和腐殖质粒径对地下火垂直燃烧的影响,旨在为该地区森林地下火的预防、监测、扑救提供参考。  方法  以大兴安岭地区典型林型兴安落叶松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室内控制模拟点烧实验数据,使用SPSS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Origin软件绘图,研究3种加热时间和5种腐殖质粒径对地下火垂直燃烧过程中蔓延速度和不同深度最高温度的影响。  结果  森林地下火垂直燃烧过程中,深度3 cm处燃烧最高温度只受加热时间的影响且差异显著(P < 0.05),而腐殖质粒径对其的影响则差异不显著(P > 0.05);深度6 cm处的燃烧最高温度分别受加热时间(P < 0.05)和腐殖质粒径(P < 0.05)的影响;当深度大于6 cm后燃烧的最高温度则只受腐殖质粒径的影响并且差异显著(P < 0.05)。森林地下火垂直燃烧过程中的蔓延速度则只受腐殖质粒径的影响,不同腐殖质粒径之间的蔓延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 < 0.05)。  结论  森林地下火垂直燃烧3和6 cm处的最高温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升高,加热2 h时的燃烧温度最高;垂直燃烧深度9~21 cm时,腐殖质粒径40目的燃烧温度最高;不同腐殖质粒径对森林地下火垂直燃烧蔓延速度的影响中,腐殖质粒径20目的蔓延速度是最快的;腐殖质粒径60目时,是地下火燃烧过程中的临界,燃烧的最高温度和蔓延速度都较低。   相似文献   

13.
黄勇 《安徽农学通报》2013,(22):88-88,113
分析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因素和森林可燃物的特点及燃烧特性,根据森林火灾的实际情况,森林火灾防控主要应从阻隔火源与可燃物的接触入手,强化林火阻隔体系建设,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从而达到森林火灾防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八达岭林场森林燃烧性及防火措施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该文根据北京八达岭的自然条件和森林分布状况,对林区植被的易燃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选取了八达岭林场121个小班作为研究对象,以其样地内的植物(树种)组成、郁闭度、坡度、坡向、海拔高度、灌草生物量、枯落物生物量、森林类型和平均枝下高等因子作为燃烧性分量,对各小班的燃烧性综合指标进行计算、排序,划分了5个燃烧等级,统计不同等级所包含小班的面积和所占百分比, 并利用GIS绘制了八达岭林区燃烧等级分布图. 结合目前所进行的森林健康经营,提出采用原生森林植被近自然恢复、游憩设施建设、现有林地肥力恢复降低火险等级综合措施、监测体系建设措施降低森林火险等级,对该地区森林防火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析森林火灾的发生原因、影响森林火灾发生蔓延的因素、森林可燃物的分布特点及燃烧特性等,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森林火灾预防主要技术措施:从阻隔火源与可燃物的接触入手,强化林火阻隔体系建设,加强野外火源管理,从而达到预防森林火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加强云贵川区域林火管理,预测云贵川地区森林火灾的发生概率,对保护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MCD64A1火灾数据集、气象数据、地形数据和可燃物含水率数据构建模型训练数据集,结合逻辑回归、随机森林与极端梯度提升等机器学习模型,对中国云贵川区域日尺度林火燃烧概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单独使用气象数据集对林火燃烧概率进行预测时,极端梯度提升模型表现最好,预测精度为88.6%,其次为随机森林模型与逻辑回归模型,预测精度分别为86.0%与76.7%。地形因素及植被水分指数的引入对机器学习模型有一定的优化效果,极端梯度提升模型与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精度的提升均超过1%。  相似文献   

17.
山西三道川林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森林生态系统对区域碳库的杰出贡献,对维持生态平衡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巨大作用,以关帝山林区的油松林、白桦林、山杨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封育林、灌木林和裸露荒坡地等主要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在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森林经营提出了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类区划经营意见。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总生物量,其基本排序如下:白桦林>油松林>油松封育林>落叶松人工林>山杨林>灌木林>荒山坡;(2)不同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生物量分布格局;(3)不同森林群落具有不同的生产力,采用方精云的生物量与生产力的推算方法得到各林分生产力排序如下:山杨林>落叶松人工林>油松林>油松封育林>白桦林;(4)采用刘世荣等提出的森林生产力与主要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公式得到限制该区森林生产力的主导因素是降水,而非温度。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是中国最东北省份,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之一,全省林业经营总面积317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森林覆盖率达43.6%,林业生态地位十分重要,因此森林保护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扑救,即对森林火灾采取的控制和扑灭之措施,目的是使火灾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扑救森林火灾,就是要了解森林火灾燃烧的规律,建立严密的应急机制和强有力的指挥系统,组织训练有素的扑火队伍,快速反应,运用有效、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扑火设备,及时进行扑救,达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  相似文献   

19.
应用RS及GIS进行林业局森林火险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经过数字图象处理的TM图象,进行森林火险因子的各种空间数据采集;结合地面调查和实验,编制了森林资源分布图、森林可燃物燃烧性分布图、森林火险天气等级图、人口密度图、道路网密度图和森林火灾发生率六种专题图.应用GIS空间数据库管理中的图象叠加、自然属性库进行分类,在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知识的计算程序系统,模拟森林火险领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甘肃省迭部林业局森林火险等级分为四级,即Ⅰ级高火险区,Ⅱ级火险区,Ⅲ级一般火险区,Ⅳ级低火险区.再以林业局为总体,各自然沟系作为总体评价单元,用小班火险等级加权平均计算面积、沟系的平均火险等级及林业局的平均火险等级  相似文献   

20.
酸雨危害森林情况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重介绍了工业交通发达的欧洲、北美一些国家,由于燃烧了大量石油、煤等矿物燃料,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形成酸雨,引起大面积森林危害的状况。同时也收集了国内酸雨资料,说明我国也是一个多酸雨的国家,并且已经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始危害森林,应该引起进一步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